03.08 在三国之中,有许许多多的谋士,诸葛亮是否真的能排名第一?

Artinna-Lau


我们都知道三国是一个智者云集的时代,对各路诸侯来说,高明的谋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提到谋士,大家就会想到诸葛亮,庞统,荀彧,郭嘉,贾诩等等。。。

小编特别喜欢三国,读了不下于十遍,今天就来给大家简单盘点一下三国的最强谋士,看看你心中的最强谋士在不在下面,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一起交流!

第三位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称颂诸葛丞相的诗词,到今天仍然广为传颂。古往今来,诸葛亮一直是人们心中的智圣,是男女老幼心中的偶像。他幼年丧父,一直归隐在卧龙岗,少年读书时在朋友圈就崭露头角,而且都是一群非常有才学的人,他们都认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随后刘备三顾茅庐,给了刘备隆中对策,做好了战略规划,协助刘备夺取荆益两州并建立了蜀国。随后七擒孟获,安定南中,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数次打败司马懿令其闻风丧胆。空城计,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木牛流马,等等。这一段段佳话在老百姓的茶余饭后广为传颂,可见诸葛亮的智绝。


然而,诸葛亮优点虽然很多,但是也有一些作为谋士不该有的致命缺点。

一、过于谨慎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说:司马懿引兵二十万,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形事。若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魏延曾就子午谷奇袭多次请示诸葛亮,但都未被采纳,可见有多么谨慎。谨慎在为人处世上多少有些积极意义,但是在行军打仗上未必管用,过度谨慎只会贻误战机。因此准确的来说诸葛亮是一位军事家还有待商榷。

二、用人不当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马谡,马谡是位参谋型的人才,但是实战还缺乏经验。然而诸葛亮却把他放在需要独当一面的关键性场合上和优势于自己的魏军作战。结果可想而知,自己犯了错还容不下别人,在人才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把马谡斩了。

三、战略规划有失误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主张联吴抗曹,然而实际操作中却没有处理好荆州。主张联吴,这是当时唯一可取的路线,但是后期荆州问题上却没有巩固好蜀吴的关系。这位千古名相最终没有使用好荆州这颗棋子,如果处理得当,那么对蜀国来说未来将是一片光明,灭魏实行汉室复行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在三国最强谋士中,诸葛亮虽然全才,但是做为战场上运筹于帷幄之中的谋士来说只能屈身于第三。

第二位郭嘉



郭嘉被称为鬼才,曹操称他“料事如神,算无遗策。平定天下,谋攻为高”。有谣传“郭嘉不死,诸葛亮不敢出山”。当然这个谣传并不靠谱,但是也可以看的出来郭嘉在当时的确很有威望。

郭嘉在帮助曹操统一北方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擅长洞悉人的心理,善于攻心。在袁绍咄咄逼人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郭嘉提出曹公十胜,袁绍十败的观点,极大的鼓舞了士气,最终在官渡大败袁绍。又制定对付吕布的策略,吕布是三国武艺最高强的武将,也是位非常难解决的钉子,最终在郭嘉的计谋下轻松拔掉。后来又击败刘备,剿灭袁术。

曹操在征乌丸的时候下不了决心,害怕刘表和刘备联合从后方偷袭,还是郭嘉审时度势给曹操吃了颗定心丸。结果从乌丸胜利班师回许都的时候,刘备和刘表果然一直没敢轻举妄动。从很多事件可以看到出来,郭嘉是一位擅长走险棋,英明果断的人,从这点来看是完胜诸葛亮的。因此从指挥作战的角度上来说,郭嘉比诸葛亮更像是一名军事家,而诸葛亮更像是一名后勤部长。




不幸的是,公元207年,在曹操征乌恒的时候病逝,年仅38岁,否则其战功以及历史地位远不止如此。这也是他没有诸葛亮有名的原因。

第一位贾诩



在东汉末年,因为一个人的一个建议,改变了整个东汉的历史。因为有他,这才有了后面的三国。这个人就是贾诩。说起贾诩,很多初读三国的人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远没有诸葛亮、郭嘉、荀彧、庞统等耳熟能详。

贾诩刚出道的时候跟随董卓。董卓是个乱臣贼子,虽然他求贤若渴,但是聪明的贾诩深知跟着他没什么好结果,于是韬光养晦,并没有在他那里显示自己的天分,期间没有献上一策。董卓死后,手下打算带着尸体返回西凉,而且在当时董卓的手下势必会受到获胜方王允的清算。因此为求自保,建议董卓手下李傕郭汜杀回长安。也许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从此天下大乱,打开了三国天下纷争的局面。这也证明贾诩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不同凡响。

贾诩第二次出手是帮张绣出谋划策,这次也是改变了历史。张绣在已经投降曹操的情况下,由于受不了曹操侮辱,迫不得已反抗,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大将典韦。大家想一想,假如这两个人没有死,会不会影响三国的走向呢?虽然干了这么多对不起曹操的事情,但是贾诩能够看透人心,审时度势,劝说张绣再次投降了曹操。结果是贾诩成了曹操的谋士,张绣成了曹操麾下一员大将。




贾诩在跟随曹操之后的四件事中可以看出来谋略确实过人

一、官渡之战的出谋划策

在大兵压境,大家都不看好曹操的时候,贾诩告诉曹操袁绍撑不了多久,只要抓住机会就可以以少胜多,最终果然所料。

二、巧献离间计

曹操杀了马超父亲,马超为了报仇投奔了韩遂。贾诩献策离间韩遂和马超,战争还没开打就已经产生了内乱。曹超等待时机,关键时刻出兵打败了关中联军。可以说贾诩分析的十分到位,洞悉人心,直中要害。

三、帮助曹丕上位

大家都知道,对于世子之争,曹操一开始是倾向于曹植的,曹植的诗词歌赋在三国时期是非常有名,而且才智过人。曹丕终能战胜曹植,反败为胜,里面少不了贾诩的帮忙。贾诩虽说没有直接给曹丕出什么计策,但是告诉他磨炼好自己的心性,不违背孝道就行了。于是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恪尽职守,采取不争是争的态度最终上位。

四、急流勇退,退隐

贾诩是中途加入曹操的,有张绣事件在前,曹操是不可能对他推心置腹的。贾诩深谙此事,于是后期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从不和别人私自交往,即使后期曹丕时代也是如此。最终贾诩安度晚年,死后贾诩享魏文帝庙,享年77岁。

后人对贾诩的评价中大多写到:长于智略,精于谋划,善于处世,为人圆滑变通。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是最低调的一个。易中天教授也说过,在三国之中他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是他的确是最聪明的一个!他是一个在乱世中谋求生存的谋士,谋的是自己的未来。他的目的是生存,而不是乱世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是众多谋士中最成功也是最强的一个。


小沈读历史


公元280年,西晋大军攻进东吴都城建康,标志着中国历史再一次的从分裂走向统一,而那段混沌茫茫,大浪淘沙的历史也进入了新的篇章。三国,那是多么的璀璨绚丽,猛将如繁星,谋士如流云,天命所归之人如流水。可就在这灿烂的历史之中,文无第一就是个笑话,那谁又是谋士第一?是那曲有误周郎顾的周瑜,还是熬命多年的卧龙,或者是那命如老龟的司马,亦或者是天妒英才的郭嘉,我想可能是诸葛卧龙吧!

一:火烧博望坡,诸葛出山第一功。

这一年是曹操平定北方后,磨刀霍霍向南方的一年;这一年是孙权破黄祖,惊扰刘表使其托付刘备的一年;这一年荆州风起云涌,恰好这也是诸葛亮出山的第一年。这一年是公元202年,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并且为报刘备偷袭许昌之仇,派大将夏侯惇领军进攻新野,为南下做好基础。我们要知道夏侯惇所率领的军队不只是进攻刘备那么简单同时也充当着曹操出军南方的先遣军。何为先遣军?先遣军便是大军的桥头堡,敌人的心中刀。那么毋庸置疑领军之人夏侯惇不会像军中传言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匹夫,因此战胜夏侯惇不是易事更别说其身边还有李典,于禁这样的猛将。可对于诸葛而言就是那么的轻而易举,因为诸葛巧妙的运用了夏侯轻敌的意识。试想一下刘备再遇见诸葛之前是不是满大街乱窜,不是投靠吕布就是投靠袁绍,更甚至投靠过曹操,那么作为曹操大将的夏侯惇能够从心眼里瞧得起刘备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此基础上,诸葛让早年间在北方稍有威名的赵云诈败更加使夏侯惇轻敌的意识无限放大,最后不受自己控制,无辜李典的劝解纵刀立马追击“溃败之军”。最终于博望坡之处,受到山林间火攻侵扰,赵关张三将领军杀出,夏侯惇对应不及,辛亏李典率领自军兵马前往接引,救出夏侯惇,又因刘备兵源稀少,无力追击。此战奠定了诸葛在刘备团队中的地位,向天下亮出了刘备军团的勇战之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着赤壁之战。

二:联孙抗曹操,天下三分定基础

这一年曹操安抚北方后,起兵南下攻占荆州六郡,刘备一军寡不敌众,仓皇南下。在此诸葛为刘备定下了上中下三策。下策,投降之策;中策,远离南方屈去交州;上策,联孙抗曹。可想而知刘备选择了上策,然而此时孙权部队态度不太鲜明,投降者多之,宣战者只有周瑜,鲁肃也,而孙权虽然同意迎战,但仍担心力量不足。而刘备又不能亲身去江东,所以不得不派遣一位大智之人去说服孙权,不用多想此时只有诸葛。诸葛到江东,片日不到惹得东吴众谋士心生惶惶,于是东吴谋士便联合起来向诸葛发起挑战辩论。此次辩论中,东吴人员无一不是淡泊之名,无一不是智慧超群之人,可诸葛还是如此的神态自若,在辩论中以守为攻,每当对方抛出问题后,一一作答便向对方抛出另一个问题,更是语带双关,分而突破,完胜辩论为孙刘联盟打下基础。例如诸葛假借荆州刘综投降曹操之名暗中讽刺东吴投降人员;借着东吴第一谋士张昭询问的为何刘备得诸葛连输新野与当阳,奔跑夏口时诸葛暗喻鹏飞万里讥笑东吴谋士的燕雀之志。除此外诸葛到达东吴后,先联合统战派的鲁肃从他那里得知东吴信息,而后传播谣言说曹操发誓此战后必得大小乔,从而更加坚信了周瑜孙权的抗曹之心。因此才能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火烧赤壁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并且为刘备借荆州提供了基础从而诸葛之名也在此时响彻云霄。

三:火烧葫芦谷,无力回天死五丈

诸葛在蜀汉濒危之年,依然改革内政军事,重用人才,巧设兵役制,从而为蜀汉北伐获得了良好的物质支援与兵力支援,这才能够坚持诸葛的六出祁山。可这一年是诸葛出祁山的最后一年,这一年也是诸葛最病重的一年,同是这一年诸葛差点火烧司马,完成先皇刘备的复兴汉室基业。终于诸葛再一次的踏上北伐,也是最后一次他深知司马狡诈,在双方各自陈兵数万以待兵戈,然而无论诸葛如何使计,司马都巧夺避战想这样一点点的耗光蜀兵的锐气。然而陈兵的时日越来越成为双方粮草的负担,诸葛如此司马亦如此。因此诸葛就将计就计,派遣高翔等人领军作战押送狼草从。而诈败泄露藏粮地上方谷,又派详派魏延领军驻守上方谷引起司马的注意从而将司马懿引入谷中,又命马岱统兵堵住谷口,将魏兵困入其中后释放火箭燃烧早前存放在谷中的干草与硫磺瞬间诱发火势。又因上方谷,谷口形式葫芦,故而称之为葫芦谷,这便是诸葛巧赢司马的火烧葫芦谷,然后世界之事就是如此的奇妙,每当你快要胜利时它都会给你当头棒喝,诸葛也不能除外。正当谷中火势越来越大之时,天降暴雨,浇灭这场复兴之火,也浇灭了诸葛心中的那一点浩然生机。

葫芦谷之战后,诸葛心知无力再战便顺势退兵五丈原,奈何想向天取命释放孔明灯可无可奈何,最后病死五丈原。病死之后,蜀兵领诸葛亮生前之命秘不发放,等到司马听寻诸葛身死的消息,领军追击,突然蜀兵后阵变前阵,直向魏军杀来,司马吓了一惊,担心消息有误就领军撤退。从而蜀兵毫无伤亡的离开了五丈原,随后将诸葛葬于定军山。司马与诸葛,司马是怕了诸葛一辈子啊。


自此诸葛亮传奇绚烂的一生落下帷幕,虽然诸葛没有完成先帝刘备之意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是他那惊天奇才和那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中华儿女传颂学习。或者有人会说诸葛之才内政更胜军事,谋士第一之名,名不副实,或许郭嘉之才才可当之。可我想说谋士之所以被称之为谋士,他们不光谋军机要事,还要谋那天下苍生,谋改革内政,谋万世之富,所以我认为纵观三国历史真正的谋士无人能够望其项背。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我是爱历史的庸庸,喜欢的朋友可点赞评论加关注哦。


爱历史的庸庸


首先我不轻易说出谁是第一我们可以拿三国的几个顶级谋士进行对比答案一下就知晓了!

三国可以排上名的谋士我们先列举一下 郭嘉 周瑜 司马懿 徐庶 诸葛亮 贾诩 庞统 等

我们先看下大家认为的第一谋士郭嘉 1不事袁绍而投曹操 为曹操陈述“十胜十败” 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2准确预见孙策之死 3献计曹操伪征刘表,使袁谭、袁尚发生内讧最终不废一兵定辽东 4为曹操平定了北方

周瑜在艺术形象上都是被诸葛碾压虽然是一代奇才但也不能与诸葛相比,最终火烧赤壁之后被诸葛亮气死说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名言。

徐庶虽然也堪称一奇才不过刚给刘备献计大胜后就被曹操抓住母亲所要挟,最终身陷曹营不献一计然后走马举荐诸葛亮并且声称:“孔明之才胜吾十倍”。因此徐庶也不能争第一。

贾诩被称为三国第一毒士主要战绩为,贾诩在董卓死后,献计于其旧部李傕、郭汜,助其反攻长安。后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击败曹操。 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虽说战绩不错但也无法与郭嘉相比。

庞统就不必多说了水镜先生曾言:“卧龙凤雏得一人即可按天下”如此看来庞统与诸葛齐名但得川蜀牺牲了自已没有留下更多的战绩就不能与诸葛实际相比了。

司马懿是唯一历史上能与诸葛亮抗衡的人 曹氏三代一直都防着他杀了怕诸葛不杀怕夺权最终司马懿后期将大权全部收入囊中,他与诸葛亮的对战中虽有收街亭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但是自身也是多次被诸葛亮算计成功因此可见才谋上还是不如诸葛例如被困上方谷如若当时不下大雨,司马懿估计也就没了。

综上能与诸葛亮争第一的只有郭嘉那么我们最后来看下诸葛亮的战绩如何

诸葛亮 隆中对预见天下三分出妙计 三气周瑜 乘机夺荆州 空城计 草船借箭 六出祁山 等等除此些计谋之外他还是个发明家!!!诸葛连弩 木牛流马 ! 最终为只有几千兵的刘备建立了蜀汉鼎立了三国 单凭这一点郭嘉就不如诸葛亮了 要知道曹操可是在北方一直算是强悍的诸侯 因此最终统一北方也属于正常并不能全归功于郭嘉,而诸葛则是真的尽心尽力最终三分天下立下大功。

因此我认为三国第一谋士当属诸葛亮无论是战绩还是奇谋比起郭嘉也是有过之而不及。只是郭嘉英年早逝很多人对其过度吹捧,如若不死三国定会更精彩无比!

以上为纯手打因此不易望支持,客观评价大家觉得三国第一谋士是谁呢。


海风看影视


这个得分演义和三国志。

演义中无需怀疑诸葛亮的排名,毕竟在演义中的诸葛亮是知天文,懂地理,控人心。而且还能通过祈祷获得天助(求得东风),施妖术(八阵图),掐指一算就能知道曹操命数未尽,庞统有杀身之祸,完全就是一副半仙的形象。

军事方面就单单博望坡烧夏侯惇十万大军,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政治方面蜀地的治理实绩,让诸葛亮在政治上获得的分数也不低。

机智方面,诸葛亮的舌战群儒,精囊妙计等都是能获得高分的手段。料事如神方面也在很多地方进行了表现。

所以,就演义而言,诸葛亮可力压群雄,获得第一谋臣的名号了。

如果是三国志的话,诸葛亮的第一名号可能就相当危险了。

首先三国志既然是历史书籍。自然不会把神怪论放进去。借东风和八阵图方面没有任何记载。

其次,从三国志可以看出,诸葛亮只有在刘备死后才有机会掌控兵权。刘备死前,诸葛亮的位置一直是内政大臣。而诸葛亮在历史上留下的唯一的胜仗是讨伐南蛮,除此以外所有战役都是失败告终。所以,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军事方面的分数实在是没办法打高。

内政方面倒是被津津乐道,三国志大加赞赏诸葛亮对蜀地的治理能力。这些政绩基本都有据可查,所以,诸葛亮的政治分还是能打的很高。

机智方面,并没有看到太多的诸葛亮预言,作者有描述过郭嘉,荀彧等人对战役的预言,但是没诸葛亮什么事。而且,在三国志中并没有写过舌战群儒的事情,事实上,如果真如演义那般在那边侮辱东吴群臣,恐怕这个盟是结不成了。因此,机智方面恐怕也难以给高分。

算下来,诸葛亮的总体分恐怕未必有荀彧高吧。


金晶林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正史,诸葛亮都是三国第一人。把诸葛亮与谋士放在一块相比,是大大的窄化了诸葛亮。

诸葛亮、荀彧、张昭分别是魏、蜀、吴首席谋士,他们的身份却不仅仅是谋士。

诸葛亮治军理政,代替刘备发布行政命令,宰辅蜀汉,其权利远不是一个谋士能有的。

荀彧代表着亲汉的势力与曹操的联合,曹操领军主外,荀彧朝政主内,曹操要称帝,誓死做汉臣的荀彧就得死。

张昭是吴国豪门氏族的领袖,孙权对他十分忌惮。

这三位才是一个级别的谋士,诸葛亮备受刘备父子的信任,蜀汉执行的也是诸葛亮的政策,这更远非荀彧、张昭能比的。

诸葛亮的战略布局,治理国政,行间料敌,整军备武,教化国民,远不是一个谋士能做的。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陈寿《三国志》

意思是:诸葛亮的才能,擅长治军,短于奇谋。治理民政的才能远远超过他的将才。他的对手,全都是人中豪杰,以劣势打优势,因为连年用兵,却没取得大的成绩。

三国顶级的谋士是什么样的存在?

荀攸是曹操的第一谋士,曹操打张绣,荀攸料事如神,曹操不听,事后向荀攸道歉。

水淹下邳,荀攸的谋略;曹操突袭白马,斩杀颜良,荀攸的谋略;官渡之战劝曹操袭击乌巢;荀攸判断可以纳降张郃,张郃也成了后期曹魏名将。正史上记载,荀攸有十二奇策。

贾诩最有名的计策离间马超和韩遂。然而贾诩这个人却没有什么立场。

郭嘉一计定中原,那是小说家之言,历史上的郭嘉,在曹操犹豫不决是能帮他做决定。

在三国,这三位都属于顶级的谋士,也只是做到借势而为。

与三国一流的谋士比计谋奇策,短于奇谋的诸葛亮也远比他们高明。

诸葛亮的最强对手是司马懿,司马懿是公认的老奸巨猾,诸葛亮声东击西,在眼皮底下收了司马懿的粮草,贴着诸葛亮进击被打了个甲首三千,更把司马懿打成了缩头乌龟。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退兵,司马懿硬是不敢追呀,诸葛亮的回马枪先杀王双,再杀张郃,杀得司马懿不敢动。

单论计谋奇策,诸葛亮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

诸葛亮是有失误的地方,错用马谡导致北伐功亏一篑。那荀攸、贾诩等人就没犯过错吗,太多了,他们错的都不值得曹操去听一下。


莫味道


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来说,诸葛亮为三国第一谋士当之无愧,抛开《三国演义》我们从正史上可以分析一下谁的谋略在三国时期最高。

首先,我们好好定义一下“谋士”可以发现,谋,可以在军事,也可以在政治,也可以在国家治理方面,规划国家局势中被定义。

像诸葛亮、荀彧等都很厉害,他们在军事,民生,国家局势都有贡献,但是他们在正史中偏向最大的贡献其实是治理国家,使民心稳定,军民一心。他们对后方比如粮草和武器调配,以及规划国家未来局势,经济的调配发展都给主公们缕得一清二楚,使主公们在外不用操心,实为相国之才,他们对“内治”的贡献其实比“外伐”更多,诸葛亮虽有《出师表》明志,但是对于“外伐”的能力决断确实不在三国之最。

在此可以列出四个在军事上更多偏向“外伐”的谋士们,使各自主公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人才。

曹营

人中鬼才,前后克敌——荀攸,郭嘉

翻开史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曹操前期的作战,破袁绍,吕布,张绣,文丑,韩猛以及众人皆知的官渡之战,荀攸都是军师在作战出谋划策上他算得上是一个人才了。曹操对荀攸的评价:“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郭嘉也常年伴随曹操出征,在谋略上曹操时常犹豫不决,而郭嘉就是扮演那个“决断者”的角色,每次在曹操面临困难选择时候帮助曹操一起谋划,并且分析得头头是道,使曹操心安理得,他确实也帮助曹操提升了个人能力,属于真正的辅佐型人才,所以曹操对他也非常感激佩服,他其实在个人谋划上的贡献其实没有特别大,他主要能力还是“果断”,总是在军事出现分歧时做出最好的判断。


蜀营

经学思谋,奇画策算——法正,庞统

在蜀营方面,史书上曾这样说这二位:“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法正,庞统更多的偏向“外伐”的谋略,刘备当时以诸葛为内,法正庞统为外可谓是意气风发,战时不丝毫畏惧强敌,但是可惜的是法正,庞统都死得比较早,可谓天不助蜀。


吴营

人才辈出,年少有为——周瑜,鲁肃

在吴国,江东个个年轻有为的将士们都属于均衡发展型。前期,孙策,孙坚在战场上可以说是一个人能统兵打仗自己出谋划策了。在孙策时期,周瑜由于从小和孙策一起长大两人有深厚的情谊,孙策在作战时候特别信赖周瑜,两个人硬是把江东各个领主征服得体体贴贴。使江东军民一心。后来孙策早逝,周瑜一个人辅佐孙权,尽心尽力,在政事和军事上为吴国可以说鞠躬尽瘁,后来也发掘了鲁肃引荐给了孙权,分担了自己的负担。在两人共同努力下吴国井井有条。综合素质来说他们带兵作战出谋划策是第一,但是在谋略单方面且稍微不如前几位,但是吴国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厉害的,比如曹操赤壁来战周瑜统筹大局,连手下黄盖也出谋划策献计火攻,大败曹军。


友善君讲历史


魏蜀吴三国都有智谋超群的名士。曹魏谋士众多,以郭嘉,贾诩和荀彧荀攸叔侄最为出名。这几人难分伯仲,但似乎郭嘉的才干更为史家所青睐一些。虽然郭嘉壮年而逝,但是他在曹操平定北方的关键时期出谋最多,功劳卓著,比如说急攻吕布,离间袁氏兄弟,奇袭乌丸等等。每一步,每一招,全在郭嘉的掌控之下,几乎算无遗策。赤壁兵败,曹操曾悲叹要是郭嘉还活着,他不会有这样的惨败。这番视其他谋士如无物的话恰好反映出郭嘉第一谋士的地位。蜀汉方面,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法正才是刘备麾下的第一谋士,这在平定蜀地,攻取汉中等一系列战役中有淋漓体现。刘备对法正言听计从,而法正则出色地回报了主上的信任,令昔日的落魄皇叔在克星曹操面前尽占上风,让一世枭雄纵然举大兵前来也不能挽回败局(庞统早殁,功劳不比法正)。至于孙吴方面,谋士的名头贡献相比要小些,倒是周瑜,吕蒙,陆逊这些沙场儒将表现出的谋略才能更突出。虽然硬分第一第二不易,但是 我个人觉得,郭嘉应该是第一谋士。他能在曹操创业初期,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过人才智,帮助曹操在强敌环伺的困难战略局面下,击败吕布,袁术,袁绍,刘备等诸多劲敌,最终平定北方,可谓居功至伟。


老王讲事情


这个问题看法不一,应该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结合《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综合来看,魏、蜀、吴的谋士群星璀璨,在众多治国理念和具体战役中,谋士们奇招迭出,险象环生。

谋士阵营最强大的,当数曹魏。

比如荀彧、荀攸、贾诩,稍后的郭嘉,四大谋士的大脑,加上"挟天子令不臣"的"奸雄"曹操的知人善任,终于在"官渡战役"中战胜强大的袁绍,统一了北方。充分体现了几大谋士的大局观和具体措施的正确。

在迎献帝到许县的问题上,荀彧避免了项羽的无情无义一一发配楚怀王到窃乡僻壤自生自灭,随后诛杀秦国皇室及文武官员五千人。

荀彧力主迎还献帝,还都许县,于是可以"挟天子令不臣",号令天下,师出有名。

这是曹魏谋士荀彧的最大成功。

正是由于曹魏和孙吴的强势,而蜀汉政权在弱小中三分天下,诸葛亮功不可没。


当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时,天下群雄逐鹿,起兵反对曹操,正如刘备所言:"汉朝江山摇摇欲坠,奸臣窃取了国家政权,皇上蒙尘,流离失所,我不自量力,想在天下伸张正义,然而智谋短少,屡遭挫折,到了如今这个样子,先生何以教我"?


诸葛亮的献计如下:

1.曹操有百万之众,控制皇帝,号令天下,你弄不过他,避免直接交锋。

2.孙权控制江东一带,经营了三代,民心归附,对他只能结盟互援,不能图谋夺取。

3.荊州益州地势险峻,物产丰富,而守将懦弱,将军可以图之,凭险据守,西与少数民族议和,南抚夷越各族。如果天下形势有变,可令一大将兵出荆州,直指宛洛,将军你则可以率师出师秦川,百姓无不拍巴巴掌欢迎将军,那么,统一天下霸业就能成功,皇室可以振兴。

这就是诸葛亮的巜隆中对》。

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正确评估,并且供献了与之应对的大政方略。

史书评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这是对历史的贡献,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天动地。

诸葛亮为三国第一谋士,多数票通过。


良人执戟2



东汉三国时期,诸侯割据层出不穷,谋臣武将数不胜数;要想在众谋臣中脱颖而出,拔得第一谋士的头衔,这谈何容易!自古有言“文无第一”,谋臣又何尝不是呢?

实际上,这种问题,我觉得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正确答案;三国众谋士,各具慧眼,各有奇招,不见得谁就强过谁;


比如,在战略方面,孔明有“三分天下”的大战略方针,那么?就能证明孔明强过其他谋士吗?显然无法证明;东吴的鲁肃,不是也提出过“榻上策”吗?究其根本,鲁肃的榻上策也是东吴的三分天下之计,而且是早于孔明的三分天下之计;甚至在后来,东吴的大战略家周瑜,还提出过“二分天下之计”,此计虽然未曾付诸实践,但未发生的事,未必也就不可行;

抛开东吴、蜀汉不说,在曹魏就没人才了吗?贾诩是人才吗?我想是吧!贾诩之才,应该不下于诸葛亮、鲁肃吧;曾在曹操收降荆州之后,贾诩一计,差点把鲁肃、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美梦付之一炬;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

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此计一出,什么“三分天下”,只是痴人说梦罢了,孔明、鲁肃的英名,也将毁于一旦;贾诩之计,表面上给以东吴风平浪静,比较安逸的状态,实则是一种铸剑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剑出鞘之日,则是东吴灭亡之时;贾诩此计,远胜曹老板的数十万大军;江东方面,在比较安逸的状态下,不可能割地接纳刘备,刘备居无定所,三分天下之计渺渺无期;荆州情势一旦稳固,刘表的七八万水军安抚完毕之后,东吴举国之力,也不过如此;即便曹操败上一两仗,也不会像之前一样退无所据,一败即溃;

所以说,你能说贾诩之才,在诸葛亮、鲁肃之下吗?


纵观三国众谋臣,数不胜数;

诸葛亮、荀彧、鲁肃、贾诩、郭嘉、法正、荀攸、庞统、程昱、蒋济、戏志才、刘晔、沮授、田丰、陈宫、徐庶、陆逊等等等等

这些人,哪个胸中没点奇谋妙计;如果要在这些人中排出一个名次,该怎么排?怎么排才可以做到完全服众?我想没人能做到这一点吧!所以说,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田丰、沮授就没救国之策吗?袁绍不听又有什么办法;陈宫就没救国之才吗?吕布不听又有什么办法;难道就能说这几位亡国之臣不如其他人吗?庞统、法正、郭嘉就没经天纬地之才吗?死得太早又有什么办法,寿命的长短乃是上天注定,难道能违背天意,逆天而行吗?

文无第一!!所排名次,仅限于个人喜好;我个人就比较喜欢荀彧,我认为荀彧之才,不输任何人!


爱尚文史


这里我首先要更正的一点是,诸葛亮不是谋士,至少不是单纯的谋士。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管仲,华夏第一相,乐毅,以强胜弱的战国名将。诸葛亮从未以谋士自居,出将入相才是他的定位和追求,如果仅仅定位成谋士(郭嘉,法正等),格局反而小了。

既然问到诸葛亮能否做到第一,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作为军政一把抓的蜀汉丞相,他的政治和军事能力,是否都达到了三国第一。


首先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表现

毋庸置疑,诸葛亮做到了三国政治第一人,整个三国也许唯有荀彧可与之比拟。

一名战争时期合格的政治家,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四点:

  1. 规划战略
  2. 稳定后方
  3. 补给前线
  4. 强国富民
可以这样说,诸葛亮这四点他都做到了。
  1. 规划战略:我认为三国有两大战略性决策可称之为“千古奇策”这两大奇策出自于三国两位最厉害的政治家之手。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出自荀彧(沮授也曾向袁绍进言过,但被拒绝),第二个“隆中对”即出自诸葛亮,前者成就了曹操,后者成就了刘备;

  2. 稳定后方:其实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刘备立国前后三次大战(入川之战,汉中之战,夷陵之战),诸葛亮都没有参与,那么诸葛亮在哪儿?答案很简单,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肱股之臣留守后方,一个稳定的后方比什么都重要,(想想蜀汉三杰为什么萧何排第一,为何刘邦屡战屡败却能卷土重来。。。)诸葛亮妥妥地做到了这一点;
  3. 补给前线:其实这一点本可以和第二点放在一起的,但仔细想想还是有区别的,后方稳定就一定能源源不断地补给前线么?古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补给线即是大军的生死线。汉中之战时,正是诸葛亮源源不断地补给,使曹操深觉“鸡肋”而退军,刘备得以汉中称王;北伐期间,虽好几次因为粮草原因退军,但是想到蜀道之难,运粮之艰,能做到如此,已实属不易;
  4. 强国富民:诸葛亮在治理蜀中期间,大小事一把抓:
“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奖励农桑,与民生息”

来看看结果:

“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

其实仅从诸葛亮以一州之力打得坐拥九州之地的曹魏“畏蜀如虎”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治国能力之强。



所以综上,诸葛亮的政治能力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三国第一。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的表现

我一直这么认为,曹操和诸葛亮是三国“唯二”的军事家。


可是偏偏因为陈寿的一句: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很多人质疑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军事家分为战略家和战术家,战略上,诸葛亮有隆中对,就不多说,我们来分析一下诸葛亮的战术能力。

古代战争,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也不是军队与军队之间的战争,而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蜀国弱小,诸葛亮不可能冒险,那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他只能选取战略性打法。先拿下雍凉作为进去关中的跳板(同时也是战马的产地)。然后在关外寻找同魏军主力大决战的机会,消灭魏军的有生力量,然后再入关。那些支持魏延“子午谷奇谋”的,且不说能否成功,即使成功了,魏军主力尚在,你几千兵力,又能守几天?

再说,诸葛亮真的奇谋为短?我们来看下六出祁山:

第一次:声东击西,让赵云用疑军把曹真堵在箕谷,(和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一个道理)拿下陇右,无奈失街亭,战果全无;



第二次:陈仓遇郝召,在撤退中斩了王双(我认为这是一次围点打援),接下来二次进攻拿下武都和阴平。

第三次:魏国主动出击,诸葛亮连番北伐,堂堂大魏脸面何在?于是四路大军伐蜀,最后诸葛亮大破魏军,注意陈寿用的是“大破”,魏国不仅没拿回面子,里子也丢完了。

第四次:祁山正面刚,看看大牛人司马仲达跟诸葛亮正面刚的结果:

【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魏军从此避战,留下“畏蜀如虎”的美谈,直到诸葛亮死后十年才改变,同时这次北伐在撤退途中还在剑阁射杀名将张郃,五子良将的独苗!



第五次:星落五丈原,司马懿留下了“孔明真乃当世奇才”的感叹! 来自对手的称赞往往才是最有价值的。

兵法里讲究以正合,以奇胜,不管是正面刚,还是阴谋诡计,诸葛亮都做到了,三国里唯有曹操的军事能力可以比得上他。

总结

诸葛亮从来都不单单只是一个谋士,他出将入相,纵横三国。不管从人品,还是政治能力,军事能力,都是三国一流,值得后世去景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