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应该怎样理解?

C位聚焦


王国维先生的名作《人间词话》中,有这么一段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 这段话流传极广,常被人称作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说。然而,在王国维心中,这种三种境界并非所有人都必然会经历的,而是能够“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会经历的。澄清了这点儿,我们再尝试对其论断加以分析。


王先生所说的三重境界,实为成就大事业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几句诗,出自北宋宰相、词人晏殊的《蝶恋花》,其原词为: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显然,原词写的是相思,是对爱恋对象的思念。王国维所引者,意为:昨天夜里,西方袭来,书上的绿叶脱落,岁月飘零,年华日去,思念远人而不得,独自登上高楼,向远方望去,却不见ta的踪影。

  • 王国维借以描述成大事业者的第一境界,侧重表达的是,理想是高远的,非同寻常的。坚守它,必然需要付出寂寞孤独的代价,需要交付韶光,伟大的理想注定是难以实现的。

  • 简而言之,第一层境界,立志须高远!

因其高远,故难实现。因其高远,故理想之路,道阻且长。然而,因为已立下如此洪志,就需要另外一层境界。


第二阶段/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几句诗,出自北宋白衣卿相、词场情场得意、仕途坎坷的大词人、宋代流行乐坛第一大天王柳永之手,全词如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这首《蝶恋花》,写的也是相思。主人公因为思念爱人而登高,登高远目,不见伊人,徒增伤心。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梦中燃起希望,醒后登楼远眺,再次失望,如此反复,几至发狂。以酒浇愁,以歌疏怀,然而,愁思太浓,无法消解。人因而日渐消瘦,腰带也显得越来越长了,但是,为了心爱的那位,瘦成今日模样,仍无怨无悔,痴心不改!

  • 王国维借此数语,来说明坚持高远理想,成就大事业的不易,以其不易,更衬托出伟大事业的成就,需要的不仅是天赋才华,更须超人的毅力。正如苏轼所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 追求伟大理想,成就盖世伟业的过程,比如要遭遇非同寻常的挫折和阻碍,苦难难以避免,痛苦和彷徨随之而来。当理想遇到挫折,人生步入低谷,事业进入攻坚时期,最为重要的已然不是其他,而是执著,是坚守,是不忘初心的一如既往!是坚信未来而又能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地务实和坚韧!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简而言之,第二层境界是,实现伟大理想和愿望,需要非同寻常的毅力,需要百折不挠的执著和九死不悔的坚韧!

然而,伟大事业的成就,只有高远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仍然不够,它还需要一种特别的“缘分”和觉悟,这就到了最后一层。


第三阶段/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数语,出自南宋著名政治家、文武兼备的大英雄、伟大词人辛弃疾之手。全词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这首《青玉案·元夕》,写的本是元宵节之夜的一段露水情缘,但因辛稼轩高洁的人格,脱俗的笔力和传神的表达,而具备某种普遍意义。王国维借以描绘伟大人生的第三层境界。


  • 理想的确立不难,坚守虽不易,但也不是最难的。最难之处在于,立志笃行之后,仍然未达到期望,宏愿落空。伟大事业的成就,不完全靠个人的主观愿望和才智,还需要一定的机缘巧合,需要某种“觉悟”,在执著之后,尚能跳脱出来,反而更接近本心,靠近了执著本身难以触摸到的理想实体!

  • 简而言之,伟大人生的第三层境界是,执著坚守而无望无果、将要放弃之际,仍须继续坚守,但须跳出原来的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否定自我,从而帮助自己成为更高、更好、更完美的自我。这个过程中,还需上天的眷顾,否则,可能只是一个伟大的悲剧人物了。


综上所述,所谓“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之说,实为成就伟大事业者常须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立高远宏伟的理想。至于如何实现理想,尚无明晰的路径和想法。

第二阶段:为实现理想而不断求索,纵然遭遇千般挫折,仍无怨无悔,坚守初心,执着前行!

第三阶段:坚守理想、不断求索仍无法达成理想之际,须跳脱出原有的思路,摆脱既有框架,继续理想的征程,便有可能被上天眷顾,得偿所愿,成就非凡伟业!

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人力所能达到的,而第三阶段,则还须上天的眷顾了。这三层境界,三个阶段,是所有成就伟大事业的人物都难免要经历的。而缺了其中一个或者更多阶段者,则难以成就伟大事业了,学问也是伟业的一种,虽然在今天,知识和学问的价值,相对式微。


如觉文章不错,还请点赞鼓励~~欢迎批评指正~~

更多文史精彩剖析,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风雅正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引用了三句古人诗词,来说明古今成大事、成大学问必须经过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诗出自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第二个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第三个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这三个阶段就是成大事者成大学问者必须经历的三中境界,他总结得很好很形象,既文采飞扬,又形象易懂。以至于后来有人把这三个阶段用在男女恋爱上,契合恋爱中“男追女”的规律。

翻译成大白话,这三个阶段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是说确定目标开始时,感到目标远大,一片茫然,不知道啥时候能实现。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为了实现目标做出的艰辛努力。

第三个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只要你努力了,付出了 终会有回报,有惊喜,目标就一定会实现,会成功的。

王国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与胡适、梁启超、章太炎、陈寅恪等大师齐名。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是晚清一来我国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这本著作中提出的“人生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中境界”,对不仅对文学创作,会包括人生事业都有极大的影响。


学文说话


分三部分理解:

知、行、得三境界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解析: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对应“知”这一个境界,西风凋零了碧树,代表着深处环境的恶劣,即使深处于一个不利的环境下,我依旧独自登上高楼,这里的高楼我个人认为是个人学识或者认知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了一定程度,望尽天涯路,发现学海无涯。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解析: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依旧为了达到自己想要到达的天涯路尽头而努力,尽管我知道,所谓的天涯路没有尽头。为你我心甘情愿,这里表达的是一种“行为”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解析: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我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寻找自己的真理,却总是也找不到,我知道自己的目的,我付出了努力,几经周折,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蓦然回首,仿佛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事情,原来有些东西是不能刻意去寻找的,积累到了,时间到了,改懂得总会懂得!


解忧书馆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面谈到,古今之成大事者,必经过三种人生境界:“昨夜西风凋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爱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结合我们国家进入新时代的发展实际,这三种境界有什么崭新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呢?下面,我来简要解读。

第一种境界,是孤独的,是迷茫的,但是要学会辩证法,看到主流方向,抓住你面临的工作和生活的主要矛盾,来树立自己前行的方向,也就是所谓的梦想吧。

第二种境界,提出了为梦想而努力的问题,怎么办?要锲而不舍,要善于等待,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第三种境界,就是说在经历过很多周折和磨炼之后,工作生活就会有创造性的起色与改变。

这三种境界是属于递进关系的,如同张无忌学习“九阳神功”,郭靖苦练“九阴真经”,任何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奋斗需要坚定的意志,需要驰而不息地奔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从“追梦人”到“圆梦人”的华丽嬗变!





平民之宴


王国维先生用词句论人生的三大境界,很能新人耳目。众所周知,词在宋代有成,之前不过是歌词小调,佐以宴席之乐罢了。“词为艳科”为多人共识,但王国维先生却才缠绵悱恻的词句中读出人生,可以看出阅读过程中接受者自我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作者之心未必然,读者之心未必不然。”阅读中除了读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感受,还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才能算完整的阅读过程。“以意逆志”,可以说是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作者,也就是宋儒所说,“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的区别。



《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晏殊《蝶恋花》。词作本身是写离别后的相思之苦,这句也是在写景渲染相思氛围后交代主人公的动作,即远望归人,明知不可能找到却还是固执地寻找。连书信都无法寄达,思念无处落下。

王国维先生将其引申为成功者需要经历的第一重境界,秋天落叶萧索,此时天高地远,无所遮蔽。独自一人登上高处,寻找所有通往成功的路径。于人生的落魄萧瑟处寻找出路,而且必须要站得高,方能看得远。你的眼界必须要十分高,理想必须要远大,这样你才能知道哪一条路是该走的。

人生有太多种可能,你必须要找到适合你的路,志存高远,不忘初衷,才能迈向成功。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柳永的《蝶恋花》。这是一首抒情词,也是登高凭栏的主人公饮酒作词发泄心中的苦闷。为伊而消瘦不已,却不后悔。伊可能是心中爱而不得的人,也可能是无法实现的理想抱负。

王国维先生将此句喻为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承接上一重找人生道路而来。既然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就不顾风雨兼程。哪怕为此付出身心的巨大努力,也无怨无悔。身体消瘦形容憔悴心思煎熬又如何,只要投注精力,自然会有回报。人生的道路需要积极地探索,无论是什么工作,都需要刻苦地钻研精神。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并最终能获得成功。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辛弃疾《青玉案》。记得是元宵夜出游的场景,在众多人流处寻找而不得,无意间却找到了那个人。也是别有怀抱,借寻人而寄深意。



这是第三重境界。并不是艰苦奋斗就一定能成功,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都是宝贵的财富,能够让你在灵感来到的时候抓住它,并获得成功。“众里寻他千百度”对应着“为伊消得人憔悴”,心心念念地追寻,艰苦奋斗努力付出。在苦思而不得其解之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就是人生成功登顶后才能享受到的体验了。峰回路转,是别样的惊喜。

从词中读出人生,非大智慧者不能道也。


青葱虎兔


我想从人生履历的角度来理解。

当你看到社会上百行百业、各有各的繁荣,却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要向何方时,你可能处于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所爱,发自内心的为这个事业、工作而欢喜,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冲动与干劲,想把它做好,这是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到最后就是技近乎道的境界,技艺经过刻苦的磨练已经到达了一个技艺能达到的天花板,想要再进一步就是不成,痛苦万分时无意间把握到了这项技艺的本质规律,这就是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大多数人处于第一个境界,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少数已经走到第二境界,认清楚自己的定位并为之奋斗着;极少数走到第三个境界——明白自己这一辈子的所好并且把自己所好提升到技近乎道的地步,这种就是这一领域的大师了。


木落子音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历来有诸多解读。而实际上,王国维提出的三境界是有对象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也就是说他是指学业,事业攀登路径上的三重境界,是成就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早就在事业、学问上已经超过一般人了。

所以起手第一境界便与众不同,句子出自晏殊的《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上高楼”,说明求学问者达到了一定的认识高度的状态,已经远远甩开了普罗大众。“望尽天涯路”,因为视角高出常人,发现了知识如海,产生了远大的理想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因而产生人生的迷茫。

这种迷茫是认识到知识、学问、人生可以达到的高度,却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要如何从这种无力感中解脱的疑惑。这种迷茫是基于对世界、对自己的冷静认识。在这一境界中,学者对如天地苍茫般的学问充满了无力感。而那些到处宣扬自己的才华,自得于半桶水学问的人是感受不到这种知识的压迫感的。

而第二阶段是苦心钻研学问的状态,也是为事业拼搏、思考的状态。句子出自柳永的《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认识到世界的广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浅薄,于是奋力追求,极尽所能,为了破除迷茫,而孜孜以求,身心为之疲惫而不悔。知识带来的精神愉悦感完全让人忘却了求学过程中的疲惫,让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憔悴于身,满足于心。

在孜孜不倦,舍生忘死的追求下,终于达到了学问、事业的另外一个阶段。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长年累月的辛苦追寻中,终于实现了自身认知的突破,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成长。但是这个阶段也并非就是最终境界。这种类似于顿悟的感觉,不过是在长期地努力中,终于在博大的知识海洋中发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而已。

经过了如此漫长痛苦的三个境界,也只是刚刚知道:“我知道我该干什么了。”以后的方向,以后的求知,都从这一刻走上了合乎求学者,求业者的正途。学问之路,越走越宽。

这是“悟道”的释然,是对目标的确认,是追求目标的开始。

“三境界”的真正可贵在于“思考”,无论是成就事业,还是成就学问,只有通过谦虚地求学,大量艰苦地奋斗,才能灵犀一闪,发现自己未来真正的方向,成就自己的人生。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第三境界并非事业或学业的最高成就,而仅仅是指通过不懈地努力,发现了自己要追求的层面到底在哪里。

找到宝藏的方向,和找到宝藏同样甚至更让人欣喜,因为那个正确的方向后面是无尽宝藏的希望。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大致相当于第三个境界,一个人到了中年,对未来有了确定的方向,但并未真正成就,而“不惑”之前的迷茫、刻苦追寻,大致相当于前两层境界,这些阶段都是漫长甚至痛苦的,换来的是“不惑”的人生开朗。然而,这也仅仅是个开始,“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也许在认识上能更近一步,还只是也许吧。对人生的领悟,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

你看,这三重境界说在哪里都适用的。但是有一点,第一层境界起点就是很高的,而最后一层境界不过是真知或者说正确方向的起点,即便到达了这层境界,未来也不过才敞开大门。

所以,王国维的这三重境界只是人生、学问、事业中间一个比较关键的从博杂入专业,从粗疏入精致的思想转换过程,并不是整个人生。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经在他的名作《人间词话》中说,人生的三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要了解这人生三个境界是什么意思,我们很有必要把王国维先生精选的这三首词拿出来看看,都写了什么,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生的三种境界。

第一首诗是著名的词人宰相晏殊的词。晏殊的词一般写闲愁,那是相当有的大境界。原词是: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其实是一首爱情词。说一个姑娘有一个理想的爱人,天天站在高楼上盼着爱人归来,这种执着的心情。

第二首是柳永的词,柳永也是擅长写爱情的大家。他的这首词更加出名。原词是: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小伙或姑娘,深爱着他的爱人,爱到什么程度呢?爱到哪怕是精神憔悴身体渐瘦也无怨无悔。这又是一种执着的精神。

第三首是词坛圣手辛弃疾的一首著名的婉约词。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是写一个小伙或者姑娘,深爱着一个人,一直希望能见到这个爱人,结果在元宵节灯会的这一天,在某个街角,突然发现了自己的爱人,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豁然开朗的感觉。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的论述了。原来,王国维先生是用对爱情的态度,去对标人生。为什么要用爱情来比喻人生的态度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爱情是最认真最执着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上懒惰,但是对于追求女孩子男孩子这件事上,大部分人都是非常努力非常执着的,人生恰恰需要这种执着。

第一个境界是,要像思念一个爱人一样,对待自己的事业,你一定要树立一个人生的目标,因为没有目标,人生就像是一艘没有航向的船,随风飘荡而已,也许永远在原地打转,而无法前进到自己的彼岸。人生是需要彼岸精神的。

第二个境界是,你要想爱一个人一样,付出自己的努力。就像是谈恋爱,你有课心爱的人,你不去努力追求他,爱人很可能就跟别人跑了。同样,对待自己的事业,你不去努力求索,哪里会有人生的成功?成功需要爱情一样的求索。

第三个境界,有点像道家的境界。你有了目标,有了努力,但是能不能成功,还要看你的时机和命运,有的时候,你不能太急,人生就像是橡皮,纵然可以拉伸的很长,但是你拉的太长了,很容易绷断,我们只需要在艰辛的努力之后,放松心态们,也许成功,就在你不经意的不远处!


好玩的国学


词以造境为上!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当中提出了人生三境界的观点,其实很好理解了!

在中华的词发展史上,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从李煜开始,词就开始了新篇章!

而王国维说:人生成大事者,必经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我大概的理解就是,世界上但凡有大成就的人,除了天赋以外,都经过了入迷的阶段,经历过了那一段苦难的岁月,最后才算是云淡风轻!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晏几道写下的千古名篇,成大事者的开头都会有这样的迷离,其实晏几道这个人的人生看似辉煌,然而却并没有那么光鲜,自己也曾想名流千古,可是却与自己理想大相径庭,在那个秋风秋月的夜里,叶落归根,自己独自走上高楼,望着自己脚下的土地,似乎看穿了未来,贯穿了古今,迷茫了岁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很多人都知道这是浪荡诗人柳永做的词,这是一个离开这个世界,秦楼楚馆都为之伤心难过的人,这一句情词也被无数人用来表达对爱情的执着,可是这也是对一件事的偏执啊,要做成一件事就要去对它热衷。这就是人生的一大境界啊,也许后天就会成功,有的人却死在了明天!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豁然开朗!

其实,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恐惧的都不是死亡,而是走到生命尽头时,蓦然回首才发现,没追过的梦。没做过真正的自己!






摄影安澜


我看很多人的回答基本上是答非所问,《人间词话》这本书,我已经细细品读了十年,尽管我的答案也只是一家之言,但还是在此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对于一个研究学问的人来说,以身殉道是最好的归宿。若真“闻道”,为之死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王国维,何许人也?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时期最著名的大学者之一,即使是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清华的四大导师之一,治学范围包括文学、史学、哲学、文字学、考古学、美学和戏曲等方面。留下《人间词话》、《后楼梦评论》和《宋元戏曲史》等学术著作,。其一生的著作很多,后来编入《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和《王观堂先生全集》中。

1927年,王国维自沉昆明湖而死。事后人们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短短数言,却给了后人无数的猜测。

题主所问的这个问题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第二十六则中所论述的,原文是: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他所引用的这几句词风别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三人的词,大家理解其中原本的意思想必也不难。

但是,王国维先生是站在治学研究的角度理解的,词中的原意也有所改变,他自己也说“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种境界中,王国维所表达的意思重点在于理解“独上高楼”中的“独”字,一个“独”字,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必须经过孤独的过程的这个朴素的道理清晰地讲了出来。西风凋碧树,则是秋天之意,秋天,万物摇落凋零,一人独登高楼,极目天涯,正像一位大学者治学时孤独的身影。治学都是孤独的,过程孤独,取得成就后,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依旧孤独。

第二种境界,作者引用的这两句词在此应当理解为一位学者治学为了追求“道(正像孔子所说的道)”,尝尽千般辛苦,衣带渐宽,面容憔悴,但也像飞蛾扑火一般无怨无悔。

第三种境界,在治学的过程中,寻寻觅觅所要找的“道”,终于在回首的那一瞬间,出现在灯火阑珊处。

这几句词连贯起来就是治学虽然艰辛,但是为之不懈努力,经过一番彻骨寒之后,总会抵达理想的彼岸。即鼓励人们为自己的信仰努力奋斗。

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在为李鸿章作的《李鸿章传》一书的序例中曾这样写道:

英(国)名相格林威尔尝呵某画工曰:“Paint me as i am.”言勿失我真相也!吾著此书,自信不至为格林威尔所呵。合肥(李鸿章)有知,必当微笑于地下曰:孺子知我。

以上所言,纯属个人的胡乱猜解。只愿王国维先生泉下有知,勿呵我失其真相,诚如是,则善矣。

我是“文史小论坛”,酷爱阅读,对文、史、哲等领域有所涉猎,喜欢我的记得关注我哦,也欢迎在评论区赐评交流,我们一起撩一撩文化、历史、哲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