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有海瑞,清有湯斌,去世時買不起棺材,卻獲封最高諡號


明有海瑞,清有湯斌,去世時買不起棺材,卻獲封最高諡號

湯斌

湯斌,字孔伯,祖籍河南睢[suī] 州(今屬河南睢縣),生於明朝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

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義軍攻佔睢州,湯斌隨同父親在城北讀書,母親被執不屈而死,十六歲的湯斌悲痛欲絕,後隨父親逃亡外地避難,直到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平定江南,湯斌和父親才返回家鄉。

湯斌自幼目睹兵荒馬亂給百姓帶來無盡的災難,立志解民眾於倒懸。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湯斌考中進士,被朝廷選為庶吉士,任職國史院檢討,奉命議修明史。

後歷任陝西潼關道副使、禮部侍郎、江寧巡撫、工部尚書等官職。

湯斌跟隨父親學習時,就以“節用最關治道”為激勵自己的座右銘。

為官清正廉潔,崇尚節儉,在衙署的生活簡樸清苦,每天只買三塊豆腐佐餐,從來沒有魚肉葷腥,時人謂之“豆腐湯”。

明有海瑞,清有湯斌,去世時買不起棺材,卻獲封最高諡號

順治十三年(1656年)二月,順治帝下詔,批准湯斌等十八名“品行清端”者晉升官職。

湯斌被補授陝西潼關道副使,赴任時,湯斌用朝廷發放的俸祿僱了三頭騾子,和僕人湯本各騎一頭,另一頭馱著兩套舊被褥和一隻書箱。

主僕二人經過潼關的時候,守城門的士兵上前盤問,湯斌自報姓名、官職。

守城士兵見這兩個人如此落魄,不相信湯斌是官員,於是嘲諷道:“把你放進鍋裡煮,也不會煮出官味兒來啊!”

湯斌到任後,訪求民情,廣施善政,流民紛紛歸附耕種荒田,州郡裡的惡霸地痞作惡行徑大為收斂,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當地百姓讚譽湯斌為“湯青天”。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湯斌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不久出任江寧巡撫。

江寧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因此賦稅要比別的州郡高出許多,富戶勉強維持,貧苦百姓無異於雪上加霜。

湯斌接任的前一年,淮安、揚州等地遭遇水災,當時的巡撫餘國柱上書聲稱:水退之後,還可以耕種,明年的賦稅可以照例徵收。

湯斌到任後,經過實地調查,發現大水並沒有退,而水退的地方泥濘不堪,也無法耕種,於是上書請求皇帝免徵蘇州等七府的糧米賦稅。

當年九月,康熙帝決定去蘇州巡視,很多災民湧入蘇州城,沿街搭建房屋,兩江總督王新命認為影響交通,為拓寬“御道”,下令拆毀災民的房屋,湯斌極力勸阻乃罷。

康熙帝到了蘇州,發現道路狹窄擁堵,就派人找來湯斌詢問,湯斌回答說:“天子南巡就是為了體察民間疾苦,如果拆毀房屋,道路暢通,但是百姓將無家可歸,這一定不是皇上本意,因此我領會皇上愛民之心,才沒有拆毀房屋。”康熙帝聽了這話,十分欣慰。

明有海瑞,清有湯斌,去世時買不起棺材,卻獲封最高諡號

康熙

​湯斌關心百姓疾苦,卻不在乎自己生活清苦,每日只有青菜豆腐米飯,從不奢求雞鴨魚肉。

有一次,湯斌的兒子湯溥太想吃肉了,於是派僕人買回一隻雞,湯斌得知後,痛斥兒子:“讀書人不吃菜根,何以自立!”

湯斌做官期間,從來不接受下屬的饋贈。

某一次,湯斌過生日的時候,有人為了巴結他,請當地名士在一塊名貴的屏風上寫了祝壽詞,贈送給湯斌,湯斌命人抄錄了祝壽詞,把屏風退還給了那個人。

湯斌一生光明磊落,卻因剛直不阿而得罪權貴。

大學士明珠考核官員的時候,很多官員都給明珠送禮,湯斌拒絕隨波逐流,後來,明珠以湯斌說過“愛心有心,救民無術”為把柄,誣陷他涉嫌誹謗朝廷,康熙帝因此將湯斌做了連降五級的處罰。

湯斌晚年生活更加清苦,他親自帶頭在衙門後院種青菜,一家人所穿的衣物都是夫人親手紡織,粗布的舊棉衣常常露出棉絮,居住的院子周圍都是竹木籬笆,室內陳設也極為簡陋。

湯斌被貶,江南百姓為他擊鼓鳴冤。

明有海瑞,清有湯斌,去世時買不起棺材,卻獲封最高諡號

康熙帝為避免事態擴大,於是赦免湯斌無罪,不久改任工部尚書。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十一日,湯斌病逝,時年六十一歲。

湯斌去世的時候,家中僅有的八兩俸銀竟不夠買棺材的,家人靠著親友、官員捐助二十兩白銀才舉辦了喪禮。

京城官民上萬人穿著喪服,為湯斌送葬,號哭之聲響徹天空,如喪考妣。

姑蘇百姓得知消息,傾城哭祭湯斌祠,其場景古來罕見,康熙帝及朝臣為此唏噓不止。

百姓讚譽湯斌為“三湯道臺”,意思是為官如豆腐湯一樣清白,生活像黃連湯一般苦澀,對於世人如同人參湯一樣滋補。

湯斌晚年的冬天,在京城常常穿著羊皮襖,因此又多了一個雅號——“羊裘尚書”。

明有海瑞,清有湯斌,去世時買不起棺材,卻獲封最高諡號

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帝為湯斌平反昭雪,次年入祀賢良祠。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追諡湯斌為“文正”,有清一代二百六十七年裡,只有八個人得到了這個賢良之臣最高級別的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