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胡適說“詩到李商隱,可算是一大厄運”,你怎麼看?

吃素的穿山甲


我們要承認審美的同時,還需要承認審美的分歧。

中國傳統文學審美是敘述審美。就算是在這個框架之下,依然衍生出無數審美支流,有崇尚性靈的袁枚,有復古的明七子,有談文質的歐陽修,各家爭鳴且莫衷一是。因此,別說是李商隱了就算是李白杜甫,也沒被認定“十全十美”的詩作。

當然,我們探討胡適或是大多數人對於李商隱的批評,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則是審美的分歧,一則是歷史的淵源。

古典敘述和西方意識流的審美分歧

前文提到,中國傳統文學審美是敘事審美,即文章的脈絡推進是以敘事的線索來推進的,所以有“起承轉合”、“前後照應”的意象關聯。

比如杜甫的《題張氏隱居二首》: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澗道餘寒歷冰雪,

石門斜日到林丘。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遊。

如詩中出現的,春山到澗道,石門到林丘,斜日到夜識等等,都帶有敘事上的關聯性、遞進性,古典文學理論界定詩詞好壞的基礎標準,就是在這個體系上衍生到所謂的“清新自然”、“細密婉約”、“豪放剛健”等多種風格。


如胡適提到的,詩到李商隱,詞到吳文英是一大厄運。實際上就是審美分歧,而且是僅是對李商隱、吳文英的部分意識流作品的審美分歧。

元好問解不了,但他只說了一句“只恨無人作鄭箋”。

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三十首》其一

同樣的,梁啟超能體會但是不能理解,所以他卻承認了這種“審美的存在”。

義山的《錦瑟》、《碧城》、《聖女祠》等詩,講的什麼事,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 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

而胡適不能理解也無法接受,所以才說出了“詩到李商隱,可算是一大厄運”這種一刀切的話。即否決了李商隱諸如《天涯》、《登樂遊原》等傳統敘述的美學成就,同時也否決了《無題》系列的象徵性美學成就---------不得不說,傳統文學理論到胡適,可謂一大厄運。

《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為什麼元好問理解不了?梁啟超也理解不了?

就是因為諸如《錦瑟》系列的風格體系不是古典的敘事流作法,如‘莊生曉夢’、“滄海月明”、“望帝春心”、“藍田日暖”等意象並不是由敘述中延伸的關聯性、層次性,所以很多看起來就跟胡適一樣,寫的什麼東西,支離破碎不成篇章:從錦瑟跳到莊子,從海上明月跳到藍田玉?

本質上來說,《錦瑟》這首詩是李商隱藉助於錦瑟而引發的意識流飄動,產生的一系列幻覺和遐想,因此,在意象的排布是等列的形式,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層次關聯繫、只有意識飄逸的等列遞進性--------這在西方文學中叫做意識流。

初中語文課上有一篇非常典型的意識流小說,叫做《牆上的斑點》,節選如下,大家可以參看一下:

我抬起頭來,第一次看見了牆上那個斑點。我透過香菸的煙霧望過去,眼光在火紅的炭塊上停留了一下,過去關於在城堡塔樓上飄揚著一面鮮紅的旗幟的幻覺又浮現在我腦際,我想到無數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巖壁的側坡。這個斑點打斷了這個幻覺,使我覺得鬆了一口氣,因為這是過去的幻覺,是一種無意識的幻覺,可能是在孩童時期產生的。牆上的斑點是一塊圓形的小跡印,在雪白的牆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爐上方大約六七英寸的地方

“西昆體”的歷史淵源

不止是胡適,甚至於曹雪芹借黛玉之口,也表示出了對李商隱的厭惡:

“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為什麼?除去之前提到的審美偏移,很大程度上,後人大多都是把李商隱當成“西昆體”的罪魁禍首罷了。

宋初詩多效仿晚唐詩風,尤其是偏好李商隱一家,但都只學到了李商隱索隱典故,詞色綺麗的表面功夫,而那種西式的意識流、意象群的通感、對於文字的張力卻一點沒學到。

至“楊億(字大年,建州浦城人)在兩禁,變文章之體;劉筠(字之儀,大名人)、錢惟演(字希聖,吳越王錢俶子)輩從而效之,以新詩更相屬和;億後編敘之,題曰《西昆酬唱集》”(田況《儒林公議》)。作者十七人,以李商隱為宗,詩皆近體,競崇典麗,“詞取妍華,而不乏興象”(《四庫提要》);其弊則在“多用故事,至於語僻難曉”(《六一詩話》)

這種窮極工巧,又沒什麼立意的詩作,自然會被後人反對,以歐陽修為首的一干詩人便開始了反動運動,而“被領袖”的李商隱,自然成了反動派最該打倒的一位。到此,才有了嚴滄浪所說的“學詩不作開元天寶一下人物”。

以上,就是李商隱被當成“詩壇厄運”的緣由之二了。


無聊到巔峰


胡適說“詩到李商隱,可算是一大厄運”完全是胡說,就像小學生讀不懂《資本論》說“文到馬克思,可算是一大厄運"一樣無知。

李商隱為詩祖,唐詩三百首唯《錦瑟》難解,但一旦理解了這首詩,就會唯它馬首是瞻,把它排為唐詩第一首。

《錦瑟》詩是一篇民主救國的詩文,《紅樓夢》的內容提要, “只是當時已惘然"意即只是哀嘆當時(古代、唐朝與不明白此意時)的人對此從未聽說過的自然真理置若罔聞,若有所失。

這個小問題提出了大是非,提出一個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唐代國學大師、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一樣的國"寶玉"李商隱。

以往人們說《錦瑟》該詩好,是因為這首詩本來就好;看不懂它,說該詩隱晦,還說該詩好,是因為這首詩外在也美好。看懂該詩,只要知道作者寫此詩的時代背景,識得“改弦更張"成語謎底的這一個"瑟”的造字意思,就勢如破竹了。

李商隱,字義山。他寫該詩時已處於由盛轉衰年,也是盛唐走向衰敗的時期。

《錦瑟》詩是一篇民主救國詩文。請看原詩: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①

莊生曉夢迷蝴蝶,②

望帝春心託杜鵑。③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解釋:

錦瑟的“瑟”字造字意思:領導管理之“王"管“王”,互相干仗,大可不“必”,只有用民主票決“端”正,即用中國龍的傳人的優秀傳統文化、應用數學一條龍"五"的民主票決集中制(端午)指導工作(十),即"五十弦("弦"即勾股定理中的弦五:以人民動力之“弓"制約看不見的意識之王管意識之王的“玄"集權思想),如變成"無端五十弦”,改弦為二十五絃,就成了主觀集權思想"一弦",這“一”主觀集權思想使大廈將傾,要用民主之“柱"支頂。我們每個人追"思"一下原始科學社會的中"華"民族和我們個人的少年春“華",被貪婪、兇惡的"年"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我們個人長大的集權思想取代的過程。

“曉”得恢復民主集中的(五十弦)中華"夢",“迷"戀“蝴蝶”自由釆花忙活,希“望帝"恢復夢想,變成消散龍心“春心","託杜鵑”嘔心瀝血宣傳。

“滄"桑變化的民心,成了“海"上“明月"、統治者爭權的二龍戲的"珠"(二十五絃),人民只"有淚”;民主票決寒涼的“藍田"玉,被權力過“熱"的“日暖"燒的“玉生煙"。

我說的“此情可待"美好的民主科學社會建“成"時“追憶",“只是當時"的原始科學社會的中華民族和我們個人的少年春華(五十弦),被貪婪、兇惡的"年"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我們個人長大的集權思想取代,改弦(為二十五絃)",必須變更,恢復到像原始科學社會的中華民族和我們個人的少年春華(五十弦)一樣更高級的階段。

“只是當時已惘然",意即只是哀嘆當時(古代、唐朝與不明白作者此意時)的人對此從未聽說過的自然真理置若罔聞,若有所失!

所以說,李商隱《錦瑟》是"改弦更張”的謎底:變“更”用"二十五絃"的二龍戲珠的集權思想改民主集中的“五十弦"的腐敗滅亡做法,才能“張"弓(弦五

李商隱、曹雪芹是弄懂了中華文化、龍學的密碼及造漢字的法則的大學者,《錦瑟》《紅樓夢》就是以此設計創作的。

漢字造字規則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說明"。

註釋

①錦瑟無端五十弦,典出《史記•封禪書》等,大意是,世上的瑟大都是二十五絃,其實瑟本來有五十弦,黃帝讓素女鼓瑟,彈的是哀傷曲調,黃帝不想聽,素女偏要彈,於是黃帝大怒之下,改瑟為二十五絃。

②莊生曉夢迷蝴蝶,典出《莊子•齊物論》,大概是說莊子做夢變成了蝴蝶,醒來後不知道是自己變成了夢中的蝴蝶,還是夢中的蝴蝶變成了醒來的自己。

③望帝春心託杜鵑,典出《說文•佳部》,杜宇是古蜀國開國皇帝,和他的相國的老婆淫亂,感到羞愧,就出走了,化為杜鵑。也有傳說,他出走之後,幾次復國失敗,死後化為杜鵑。(註釋摘自互聯網,供參考)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胡適為何認為李商隱的詩是"厄運"呢,他在《國語文學史》中提到:"一千多年來,也不知經過多少人的猜想了,但是至今還沒有猜出他說的究竟是什麼鬼話。"可見此"厄運"在於李商隱詩的晦澀難懂。然而對此爭論頗多,比如梁啟超所持的就是另外一種觀點:"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

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飲冰室文集·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在梁先生看來,李商隱詩的難解恰恰是其詩的大美之處。

故而,我們分析這個問題,還是應該從義山詩的晦澀入手,以大家熟悉的《錦瑟》詩為例: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詩中應用大量的典故,有許多人認為是由於讀者對典故的陌生導致詩的難懂,這種觀點是淺層次的,立足於李商隱的時代,這些典故並不生僻。首聯寫"錦瑟無端五十弦",應用的是素女鼓瑟的故事,"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絃。"(《史記·封禪書》)頷聯前半句用"莊周夢蝶"的故事,"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莊子·齊物論》)下半句借了另一典故,傳說蜀國的杜宇帝因水災讓位於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則隱歸山林,死後化為杜鵑日夜悲鳴直至啼出血來。頸聯上半句借人魚傳說,"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織,其眼泣則能出珠。"下半句寫的"藍田",又名玉山。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即使是所有典故清晰明白地給我們寫出來,李商隱的詩也難以直譯出來,我們依舊難以明確詩之所指。

故而關於此詩有人說是愛情詩,令狐家有一婢女名為錦瑟,與李商隱是戀人,故義山用此表達深情;有人說這是悼亡詩,寫義山對亡妻的懷念;有人說這是詠物詩,全詩可能描寫的只是"瑟"的聲音與傳達的感覺;還有人說這是李商隱自傷身世的詩,寫盡義山"無端"的一生。

詩人之意我們不知,然而讀者之心未必不然,詩的可貴之處不在於它寫出的具體情事,而在於其言外之意、意外之境。細細讀之,含英咀華,不管悼亡還是感懷身世都是後話,只一種"無端"的"惘然"像"煙"一樣"迷"於心間。"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當時已惘然,何況後來呢?詩人已惘然,何況讀者呢?


一往文學


胡適這番話有點道理,這和曹雪芹在《紅樓夢》借黛玉之口批評李商隱的意思差不多。詩貴清逸,你寫得隠晦生澀,神秘難懂實在沒有必要,詩又不是謎語,讓人費解,招來非議是情理中的事。可是義山先生也有一大批吹捧迷。他們自認不僅僅完全理解透了義山的詩,而且覺得李詩的風格奇特,獨樹一幟。當然,“透徹準確”解釋李詩含義的許多詩評,本身就有不少令人費解的事。胡適很特別,他說自己對李詩許多地方搞不懂,但讀起他的詩還覺得精神愉快。不過對李詩有一點似乎有些共識,認為義山的一些《無題》詩,是在想他過去的女朋友。或許是李的老婆管得嚴,讓他不敢明火執杖說明白,所以到目前為止,李詩迷們,也不搞不清李究竟有過多少小三。其實,李是很很機靈的,他能“心有靈犀一點通”,老婆拿他也沒辦法。

我曾說過:詩有些像交響樂,各人都有自己聽讀後的領悟,很難統一。討論了上千年,也許都是白搭。就像蘇聯大作曲家肖斯特科維奇的作品,好多人都說根本聽不懂,是怎麼一回事,但是有人就說他的作品好極了。而且真的得了列寧勳章!大家都洗洗睡吧!晚安,諸位!


信敏498


胡適沒有資格評價李商隱,因為他不懂詩。

老人家說,詩到了唐朝達到巔峰,唐以後就衰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老人家作了很多詩,都是上層之作,如《七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蝶戀花/答李淑一》《長征》等等。一個人只有水平到了一個層級,才有資格評價同行。胡適有什麼出名的詩,恕小編孤陋寡聞。

我想胡適之所以如此評價李商隱,是因為李商隱跟他一樣,有個毛病,就是喜歡考據。李商隱詩中有很多典故,是唐朝詩人中用典最多的大佬,又是近視眼,整日爬在古籍上看書,好像一條水獺爬在一堆鹹魚上的樣子,朋友們稱呼他為“賴獺魚”。

胡適也喜歡考據,弄紅樓夢還開了個索隱派,也叫考據派,結果成了紅學的一大厄運。這可能就叫“文人相輕”吧。恭錄胡適之先生詩一首,奇文共賞析。


唐風宋月


胡適這一句要掰開來看,就是胡適否定的是什麼?

李商隱詩寫得不好?恐怕不是如此,李商隱的詩才雖不驚天地,但可以說是“泣”鬼神,李商隱的藝術成果有目共睹,這是不可否認的。

那麼,結合古人評價,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李商隱詩寫得過於“隱晦”,讓人不明就裡,還由於太美,所以總是要猜一猜他到底寫的是什麼?

這正是“只恨無人做鄭箋”的源淵。

我不喜歡胡適,更不喜歡他的詩。但不可否認,我對他評價李商隱的這一句話持半個保留態度。

所謂的厄運,真正的解釋是,李商隱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就是世人突然發現,原來把詩寫得隱晦,再用一些迷離的典故,竟然能讓詩歌產生如此精美的藝術效果。那麼,是不是可以這樣意義,一首再普通不過的詩,把其中的一些詞換成典故,再把詩意寫得含糊一些,就會變得唯美絕倫呢?

是的!

點鐵成金!

也就是說,寫詩的時候,情感可以變得沒有那麼重要,構思也可以變得可有可無,只要是嵌入典故,弄得雲山霧罩,自然會產生一種迷離之美。

古代文人需要寫詩的時候太多了,皇上宴會時要寫,上官視察時要寫,同僚喝酒時要寫,別離時要寫,升官時要寫,致仕時要寫,總之除上拉屎撒尿以外,任合場合都可能產生需要寫詩的情況。

哪裡有那麼多情感啊。寫不出來怎麼辦?

用典故堆積唄!

於是一發不可收搭!

宋朝詩人已經開始這麼玩了!始作俑者就是大詩人王安石,他經常在詩中嵌一些典故,或者出處,雖然達不到隱晦,但看上去確實精美非常。然後就是黃山谷,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將詩寫成了迷宮,寫成了考題。

當然,在他們眼裡,他們尊崇的不是李商隱,而是杜甫。因為杜甫詩很多地方都用典故,甚至在細心之下,可以發現杜詩“無一字無來歷”,所以,宋人用典標榜的是杜甫,但寫出來的效果卻更像李商隱。因為杜詩無論如何還是可以讓人看明白,可是他們的詩中的某些句子,實在是典奧難尋。

杜公之後,元白,韓柳,或是劉禹錫,顧況,杜牧在寫詩時均沒有大量採用典故的情況,一直到宋朝。尤其是北宋江西詩派。

所以,到了南宋,這種詩風被人所質疑。畢竟詩歌不是證明自己多有學問,可是諷刺的是,南宋的詩除了陸游以外,寫得並不比北宋好多少。

明朝人也是質疑這種用典故的方法,可是連明朝人自己寫詩也情不自禁的跟風起來。

杜甫可以這樣寫,我為什麼不能這樣寫?

李商隱可以用典,我為什麼就不能用典?

這裡面就存在一個誤差,

杜公用典,不誤其義。

義山用典,只為藏情。

李商隱也有許多不用典故的詩句,照樣也是美的。之所以寫成《無題》那種模式,應當是別有苦衷,一是心中所愛已嫁他人卻偏偏在世,相思無計卻不能明言,所以隱晦。二是以物發興,表達事業孤苦,因為事實是他有背叛之嫌,所以可以說是自討苦吃,自然無法像普通詩人一樣感懷際遇。

所以,李商隱的隱,是無可奈何的隱。

但是,後世人的隱,是為了隱而隱,是無才可寫的拼湊,是無思可續的牽強,是堂而皇之的取巧!

但是,批評容易,做起來真難!

且不說故人,我現在偷偷寫一些詩詞,都是這樣操作,因為效果真的好,時間快,效率高,含義多,而且自帶藝術光環!


亦有所思


年輕時不省事,以為胡適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及至讀書甚多,便知道胡適是個什麼東西了。

民國時去國外留個學,不管學沒學通,回來就可以當教授了。在大革命時,胡適幹了什麼事呢?好像屁事沒幹,搞婚外戀,逛窯子,倒是玩出了一套一套的理論。有新三從四德:太太出門要跟從,太太說錯了要盲從,太太命令要服從……還把邀朋友逛窯子的事,都記在日記裡。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胡適在政治上是個傻斃了的貨。抗日戰爭初期,是低調俱樂部的重要成員,主張投降,曲線救國。被蔣介石拉回來,拿了蔣介石的錢,去美國當大使。但還是不幹正事,成天跟美國教授的女兒打成一片。蔣介石想要美國的金元和軍火,還得讓宋美齡跑去美國拋頭露臉。

蔣介石退到臺灣之後,胡適卻跟雷震搞到一起,說蔣介石不能再當總統了,再當就違憲,要蔣介石下臺。結果被蔣介石打成共黨案,嚇得胡適趕緊夾緊了屁眼。然後,鬱鬱不樂地跑到美國去過日子。

胡適是一條一輩子都沒有搞清楚誰是主子的野狗。在他骨子裡,大概認為美國人可以當爹。但是美國人只給他許多博士頭銜的紙片片。美國人是講實惠的,沒價值,沒用處的貨,CIA一分錢也不會給。胡適晚年生活拮据,錢包裡面經常只有幾張刨花和刮痧皮子。

胡適是個地地道道的典型的有文化的流氓。所以,胡適的任何說法,都跟放屁一樣一樣的,可以嗤之以鼻。


華中小隱


胡適說唐朝的詩到李商隱是一大厄運有他的道理!因為從李白的浪漫主義、杜浦的歷史現實主義、再到白居易的精英主義然後到了李商隱這一代就結束了!

宋朝的趙匡胤結束了唐朝的動亂之後,痛定思痛!杯酒釋兵權!讓武將解甲歸田!決定以文制武!從此文官大武將一級!開創了唐詩宋詞歷史篇章!可惜胡適生不逢時!他與魯迅互為鏡像!魯迅重文學,胡適重哲學!魯迅沒有修養的快跑!胡適斯斯文文的慢跑!魯迅滿眼是火!胡適滿臉帶笑!魯迅對基層是恨鐵不成鋼!胡適則非常的理解的說今天的落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變的!所以像周伯通左右手互搏擊的人還沒有出生!所以說神話的盡頭是物理,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我在痛苦的呼喚我們中國年輕的牛頓、愛因斯坦、歐陽鋒你在哪裡?


煉丹爐2


民國時期,日式民主盛行,日式民主的特徵是反平民(即他們所謂的愚民),反傳統文化。胡適難免受影響。日式民主是死路,日本死於二戰,蔣也滅了。李商隱對西方詩歌影響巨大,阿赫瑪託娃專門翻譯過李商隱,李商隱對俄羅斯白銀時代的詩歌深受李商隱影響,其中布羅茨基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銳增雙鍾


李商隱的詩確實優美,其辭藻,寓典,意境為詩中極品。但李商隱的詩相對較為隱晦,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太多,別人很難做到。

詩的靈魂在於思想,純藝術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太多,就壞了。唐代,李商隱之後就沒大家詩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