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胡适说“诗到李商隐,可算是一大厄运”,你怎么看?

吃素的穿山甲


我们要承认审美的同时,还需要承认审美的分歧。

中国传统文学审美是叙述审美。就算是在这个框架之下,依然衍生出无数审美支流,有崇尚性灵的袁枚,有复古的明七子,有谈文质的欧阳修,各家争鸣且莫衷一是。因此,别说是李商隐了就算是李白杜甫,也没被认定“十全十美”的诗作。

当然,我们探讨胡适或是大多数人对于李商隐的批评,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则是审美的分歧,一则是历史的渊源。

古典叙述和西方意识流的审美分歧

前文提到,中国传统文学审美是叙事审美,即文章的脉络推进是以叙事的线索来推进的,所以有“起承转合”、“前后照应”的意象关联。

比如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涧道馀寒历冰雪,

石门斜日到林丘。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如诗中出现的,春山到涧道,石门到林丘,斜日到夜识等等,都带有叙事上的关联性、递进性,古典文学理论界定诗词好坏的基础标准,就是在这个体系上衍生到所谓的“清新自然”、“细密婉约”、“豪放刚健”等多种风格。


如胡适提到的,诗到李商隐,词到吴文英是一大厄运。实际上就是审美分歧,而且是仅是对李商隐、吴文英的部分意识流作品的审美分歧。

元好问解不了,但他只说了一句“只恨无人作郑笺”。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其一

同样的,梁启超能体会但是不能理解,所以他却承认了这种“审美的存在”。

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而胡适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所以才说出了“诗到李商隐,可算是一大厄运”这种一刀切的话。即否决了李商隐诸如《天涯》、《登乐游原》等传统叙述的美学成就,同时也否决了《无题》系列的象征性美学成就---------不得不说,传统文学理论到胡适,可谓一大厄运。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为什么元好问理解不了?梁启超也理解不了?

就是因为诸如《锦瑟》系列的风格体系不是古典的叙事流作法,如‘庄生晓梦’、“沧海月明”、“望帝春心”、“蓝田日暖”等意象并不是由叙述中延伸的关联性、层次性,所以很多看起来就跟胡适一样,写的什么东西,支离破碎不成篇章:从锦瑟跳到庄子,从海上明月跳到蓝田玉?

本质上来说,《锦瑟》这首诗是李商隐借助于锦瑟而引发的意识流飘动,产生的一系列幻觉和遐想,因此,在意象的排布是等列的形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层次关联系、只有意识飘逸的等列递进性--------这在西方文学中叫做意识流。

初中语文课上有一篇非常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叫做《墙上的斑点》,节选如下,大家可以参看一下:

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西昆体”的历史渊源

不止是胡适,甚至于曹雪芹借黛玉之口,也表示出了对李商隐的厌恶:

“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为什么?除去之前提到的审美偏移,很大程度上,后人大多都是把李商隐当成“西昆体”的罪魁祸首罢了。

宋初诗多效仿晚唐诗风,尤其是偏好李商隐一家,但都只学到了李商隐索隐典故,词色绮丽的表面功夫,而那种西式的意识流、意象群的通感、对于文字的张力却一点没学到。

至“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在两禁,变文章之体;刘筠(字之仪,大名人)、钱惟演(字希圣,吴越王钱俶子)辈从而效之,以新诗更相属和;亿后编叙之,题曰《西昆酬唱集》”(田况《儒林公议》)。作者十七人,以李商隐为宗,诗皆近体,竞崇典丽,“词取妍华,而不乏兴象”(《四库提要》);其弊则在“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晓”(《六一诗话》)

这种穷极工巧,又没什么立意的诗作,自然会被后人反对,以欧阳修为首的一干诗人便开始了反动运动,而“被领袖”的李商隐,自然成了反动派最该打倒的一位。到此,才有了严沧浪所说的“学诗不作开元天宝一下人物”。

以上,就是李商隐被当成“诗坛厄运”的缘由之二了。


无聊到巅峰


胡适说“诗到李商隐,可算是一大厄运”完全是胡说,就像小学生读不懂《资本论》说“文到马克思,可算是一大厄运"一样无知。

李商隐为诗祖,唐诗三百首唯《锦瑟》难解,但一旦理解了这首诗,就会唯它马首是瞻,把它排为唐诗第一首。

《锦瑟》诗是一篇民主救国的诗文,《红楼梦》的内容提要, “只是当时已惘然"意即只是哀叹当时(古代、唐朝与不明白此意时)的人对此从未听说过的自然真理置若罔闻,若有所失。

这个小问题提出了大是非,提出一个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唐代国学大师、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一样的国"宝玉"李商隐。

以往人们说《锦瑟》该诗好,是因为这首诗本来就好;看不懂它,说该诗隐晦,还说该诗好,是因为这首诗外在也美好。看懂该诗,只要知道作者写此诗的时代背景,识得“改弦更张"成语谜底的这一个"瑟”的造字意思,就势如破竹了。

李商隐,字义山。他写该诗时已处于由盛转衰年,也是盛唐走向衰败的时期。

《锦瑟》诗是一篇民主救国诗文。请看原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①

庄生晓梦迷蝴蝶,②

望帝春心托杜鹃。③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释:

锦瑟的“瑟”字造字意思:领导管理之“王"管“王”,互相干仗,大可不“必”,只有用民主票决“端”正,即用中国龙的传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应用数学一条龙"五"的民主票决集中制(端午)指导工作(十),即"五十弦("弦"即勾股定理中的弦五:以人民动力之“弓"制约看不见的意识之王管意识之王的“玄"集权思想),如变成"无端五十弦”,改弦为二十五弦,就成了主观集权思想"一弦",这“一”主观集权思想使大厦将倾,要用民主之“柱"支顶。我们每个人追"思"一下原始科学社会的中"华"民族和我们个人的少年春“华",被贪婪、凶恶的"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我们个人长大的集权思想取代的过程。

“晓”得恢复民主集中的(五十弦)中华"梦",“迷"恋“蝴蝶”自由釆花忙活,希“望帝"恢复梦想,变成消散龙心“春心","托杜鹃”呕心沥血宣传。

“沧"桑变化的民心,成了“海"上“明月"、统治者争权的二龙戏的"珠"(二十五弦),人民只"有泪”;民主票决寒凉的“蓝田"玉,被权力过“热"的“日暖"烧的“玉生烟"。

我说的“此情可待"美好的民主科学社会建“成"时“追忆",“只是当时"的原始科学社会的中华民族和我们个人的少年春华(五十弦),被贪婪、凶恶的"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我们个人长大的集权思想取代,改弦(为二十五弦)",必须变更,恢复到像原始科学社会的中华民族和我们个人的少年春华(五十弦)一样更高级的阶段。

“只是当时已惘然",意即只是哀叹当时(古代、唐朝与不明白作者此意时)的人对此从未听说过的自然真理置若罔闻,若有所失!

所以说,李商隐《锦瑟》是"改弦更张”的谜底:变“更”用"二十五弦"的二龙戏珠的集权思想改民主集中的“五十弦"的腐败灭亡做法,才能“张"弓(弦五

李商隐、曹雪芹是弄懂了中华文化、龙学的密码及造汉字的法则的大学者,《锦瑟》《红楼梦》就是以此设计创作的。

汉字造字规则详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说明"。

注释

①锦瑟无端五十弦,典出《史记•封禅书》等,大意是,世上的瑟大都是二十五弦,其实瑟本来有五十弦,黄帝让素女鼓瑟,弹的是哀伤曲调,黄帝不想听,素女偏要弹,于是黄帝大怒之下,改瑟为二十五弦。

②庄生晓梦迷蝴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大概是说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醒来后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梦中的蝴蝶,还是梦中的蝴蝶变成了醒来的自己。

③望帝春心托杜鹃,典出《说文•佳部》,杜宇是古蜀国开国皇帝,和他的相国的老婆淫乱,感到羞愧,就出走了,化为杜鹃。也有传说,他出走之后,几次复国失败,死后化为杜鹃。(注释摘自互联网,供参考)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胡适为何认为李商隐的诗是"厄运"呢,他在《国语文学史》中提到:"一千多年来,也不知经过多少人的猜想了,但是至今还没有猜出他说的究竟是什么鬼话。"可见此"厄运"在于李商隐诗的晦涩难懂。然而对此争论颇多,比如梁启超所持的就是另外一种观点:"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

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在梁先生看来,李商隐诗的难解恰恰是其诗的大美之处。

故而,我们分析这个问题,还是应该从义山诗的晦涩入手,以大家熟悉的《锦瑟》诗为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应用大量的典故,有许多人认为是由于读者对典故的陌生导致诗的难懂,这种观点是浅层次的,立足于李商隐的时代,这些典故并不生僻。首联写"锦瑟无端五十弦",应用的是素女鼓瑟的故事,"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史记·封禅书》)颔联前半句用"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下半句借了另一典故,传说蜀国的杜宇帝因水灾让位于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则隐归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直至啼出血来。颈联上半句借人鱼传说,"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下半句写的"蓝田",又名玉山。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所有典故清晰明白地给我们写出来,李商隐的诗也难以直译出来,我们依旧难以明确诗之所指。

故而关于此诗有人说是爱情诗,令狐家有一婢女名为锦瑟,与李商隐是恋人,故义山用此表达深情;有人说这是悼亡诗,写义山对亡妻的怀念;有人说这是咏物诗,全诗可能描写的只是"瑟"的声音与传达的感觉;还有人说这是李商隐自伤身世的诗,写尽义山"无端"的一生。

诗人之意我们不知,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写出的具体情事,而在于其言外之意、意外之境。细细读之,含英咀华,不管悼亡还是感怀身世都是后话,只一种"无端"的"惘然"像"烟"一样"迷"于心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已惘然,何况后来呢?诗人已惘然,何况读者呢?


一往文学


胡适这番话有点道理,这和曹雪芹在《红楼梦》借黛玉之口批评李商隐的意思差不多。诗贵清逸,你写得隠晦生涩,神秘难懂实在没有必要,诗又不是谜语,让人费解,招来非议是情理中的事。可是义山先生也有一大批吹捧迷。他们自认不仅仅完全理解透了义山的诗,而且觉得李诗的风格奇特,独树一帜。当然,“透彻准确”解释李诗含义的许多诗评,本身就有不少令人费解的事。胡适很特别,他说自己对李诗许多地方搞不懂,但读起他的诗还觉得精神愉快。不过对李诗有一点似乎有些共识,认为义山的一些《无题》诗,是在想他过去的女朋友。或许是李的老婆管得严,让他不敢明火执杖说明白,所以到目前为止,李诗迷们,也不搞不清李究竟有过多少小三。其实,李是很很机灵的,他能“心有灵犀一点通”,老婆拿他也没办法。

我曾说过:诗有些像交响乐,各人都有自己听读后的领悟,很难统一。讨论了上千年,也许都是白搭。就像苏联大作曲家肖斯特科维奇的作品,好多人都说根本听不懂,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有人就说他的作品好极了。而且真的得了列宁勋章!大家都洗洗睡吧!晚安,诸位!


信敏498


胡适没有资格评价李商隐,因为他不懂诗。

老人家说,诗到了唐朝达到巅峰,唐以后就衰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老人家作了很多诗,都是上层之作,如《七律/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蝶恋花/答李淑一》《长征》等等。一个人只有水平到了一个层级,才有资格评价同行。胡适有什么出名的诗,恕小编孤陋寡闻。

我想胡适之所以如此评价李商隐,是因为李商隐跟他一样,有个毛病,就是喜欢考据。李商隐诗中有很多典故,是唐朝诗人中用典最多的大佬,又是近视眼,整日爬在古籍上看书,好像一条水獭爬在一堆咸鱼上的样子,朋友们称呼他为“赖獭鱼”。

胡适也喜欢考据,弄红楼梦还开了个索隐派,也叫考据派,结果成了红学的一大厄运。这可能就叫“文人相轻”吧。恭录胡适之先生诗一首,奇文共赏析。


唐风宋月


胡适这一句要掰开来看,就是胡适否定的是什么?

李商隐诗写得不好?恐怕不是如此,李商隐的诗才虽不惊天地,但可以说是“泣”鬼神,李商隐的艺术成果有目共睹,这是不可否认的。

那么,结合古人评价,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李商隐诗写得过于“隐晦”,让人不明就里,还由于太美,所以总是要猜一猜他到底写的是什么?

这正是“只恨无人做郑笺”的源渊。

我不喜欢胡适,更不喜欢他的诗。但不可否认,我对他评价李商隐的这一句话持半个保留态度。

所谓的厄运,真正的解释是,李商隐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就是世人突然发现,原来把诗写得隐晦,再用一些迷离的典故,竟然能让诗歌产生如此精美的艺术效果。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意义,一首再普通不过的诗,把其中的一些词换成典故,再把诗意写得含糊一些,就会变得唯美绝伦呢?

是的!

点铁成金!

也就是说,写诗的时候,情感可以变得没有那么重要,构思也可以变得可有可无,只要是嵌入典故,弄得云山雾罩,自然会产生一种迷离之美。

古代文人需要写诗的时候太多了,皇上宴会时要写,上官视察时要写,同僚喝酒时要写,别离时要写,升官时要写,致仕时要写,总之除上拉屎撒尿以外,任合场合都可能产生需要写诗的情况。

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啊。写不出来怎么办?

用典故堆积呗!

于是一发不可收搭!

宋朝诗人已经开始这么玩了!始作俑者就是大诗人王安石,他经常在诗中嵌一些典故,或者出处,虽然达不到隐晦,但看上去确实精美非常。然后就是黄山谷,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将诗写成了迷宫,写成了考题。

当然,在他们眼里,他们尊崇的不是李商隐,而是杜甫。因为杜甫诗很多地方都用典故,甚至在细心之下,可以发现杜诗“无一字无来历”,所以,宋人用典标榜的是杜甫,但写出来的效果却更像李商隐。因为杜诗无论如何还是可以让人看明白,可是他们的诗中的某些句子,实在是典奥难寻。

杜公之后,元白,韩柳,或是刘禹锡,顾况,杜牧在写诗时均没有大量采用典故的情况,一直到宋朝。尤其是北宋江西诗派。

所以,到了南宋,这种诗风被人所质疑。毕竟诗歌不是证明自己多有学问,可是讽刺的是,南宋的诗除了陆游以外,写得并不比北宋好多少。

明朝人也是质疑这种用典故的方法,可是连明朝人自己写诗也情不自禁的跟风起来。

杜甫可以这样写,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写?

李商隐可以用典,我为什么就不能用典?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误差,

杜公用典,不误其义。

义山用典,只为藏情。

李商隐也有许多不用典故的诗句,照样也是美的。之所以写成《无题》那种模式,应当是别有苦衷,一是心中所爱已嫁他人却偏偏在世,相思无计却不能明言,所以隐晦。二是以物发兴,表达事业孤苦,因为事实是他有背叛之嫌,所以可以说是自讨苦吃,自然无法像普通诗人一样感怀际遇。

所以,李商隐的隐,是无可奈何的隐。

但是,后世人的隐,是为了隐而隐,是无才可写的拼凑,是无思可续的牵强,是堂而皇之的取巧!

但是,批评容易,做起来真难!

且不说故人,我现在偷偷写一些诗词,都是这样操作,因为效果真的好,时间快,效率高,含义多,而且自带艺术光环!


亦有所思


年轻时不省事,以为胡适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及至读书甚多,便知道胡适是个什么东西了。

民国时去国外留个学,不管学没学通,回来就可以当教授了。在大革命时,胡适干了什么事呢?好像屁事没干,搞婚外恋,逛窑子,倒是玩出了一套一套的理论。有新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太太命令要服从……还把邀朋友逛窑子的事,都记在日记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胡适在政治上是个傻毙了的货。抗日战争初期,是低调俱乐部的重要成员,主张投降,曲线救国。被蒋介石拉回来,拿了蒋介石的钱,去美国当大使。但还是不干正事,成天跟美国教授的女儿打成一片。蒋介石想要美国的金元和军火,还得让宋美龄跑去美国抛头露脸。

蒋介石退到台湾之后,胡适却跟雷震搞到一起,说蒋介石不能再当总统了,再当就违宪,要蒋介石下台。结果被蒋介石打成共党案,吓得胡适赶紧夹紧了屁眼。然后,郁郁不乐地跑到美国去过日子。

胡适是一条一辈子都没有搞清楚谁是主子的野狗。在他骨子里,大概认为美国人可以当爹。但是美国人只给他许多博士头衔的纸片片。美国人是讲实惠的,没价值,没用处的货,CIA一分钱也不会给。胡适晚年生活拮据,钱包里面经常只有几张刨花和刮痧皮子。

胡适是个地地道道的典型的有文化的流氓。所以,胡适的任何说法,都跟放屁一样一样的,可以嗤之以鼻。


华中小隐


胡适说唐朝的诗到李商隐是一大厄运有他的道理!因为从李白的浪漫主义、杜浦的历史现实主义、再到白居易的精英主义然后到了李商隐这一代就结束了!

宋朝的赵匡胤结束了唐朝的动乱之后,痛定思痛!杯酒释兵权!让武将解甲归田!决定以文制武!从此文官大武将一级!开创了唐诗宋词历史篇章!可惜胡适生不逢时!他与鲁迅互为镜像!鲁迅重文学,胡适重哲学!鲁迅没有修养的快跑!胡适斯斯文文的慢跑!鲁迅满眼是火!胡适满脸带笑!鲁迅对基层是恨铁不成钢!胡适则非常的理解的说今天的落后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所以像周伯通左右手互搏击的人还没有出生!所以说神话的尽头是物理,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我在痛苦的呼唤我们中国年轻的牛顿、爱因斯坦、欧阳锋你在哪里?


炼丹炉2


民国时期,日式民主盛行,日式民主的特征是反平民(即他们所谓的愚民),反传统文化。胡适难免受影响。日式民主是死路,日本死于二战,蒋也灭了。李商隐对西方诗歌影响巨大,阿赫玛托娃专门翻译过李商隐,李商隐对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歌深受李商隐影响,其中布罗茨基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锐增双钟


李商隐的诗确实优美,其辞藻,寓典,意境为诗中极品。但李商隐的诗相对较为隐晦,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太多,别人很难做到。

诗的灵魂在于思想,纯艺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太多,就坏了。唐代,李商隐之后就没大家诗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