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朝李成粱有自己直系後人嗎?

豬兒513


前言:李成梁是明朝後期著名將領。他有九個兒子,大都從軍作了總兵官、參將。因此,李成梁是子孫眾多的,其中,史書上記載的為滿清據守永州的李懋祖,就是他的曾孫。

李成梁畫像

李成梁(1526——1615年),遼東鐵嶺人,明朝後期著名將領。

李成梁鎮守遼東30多年,縱橫邊塞,所向無敵。他大敗蒙古土蠻,消滅建州女真早期首領王杲;威名赫赫,令遼東各部遊牧民族聞風喪膽。

在擊滅建州女真首領王杲的戰鬥中,努爾哈赤的爺爺覺昌安、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被李成梁派去王杲那裡去勸降,結果死於這次戰鬥之中。

因此,李成梁心裡有愧,把許多土地、人馬及官職都送給了努爾哈赤,作為補償。並且,李成梁在努爾哈赤後來的發展中一直都在各方面給予扶持,使得努爾哈赤得以藉助明軍的力量,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後金。

所以,清史上所說的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基本上都是瞎胡扯的。沒有李成梁的扶持,努爾哈赤根本就發展不起來。

因此,有史學家說,李成梁於明朝來說,既有大功,也有大過!

李成梁的長子李如松畫像

李成梁的九個兒子中,最出名的是長子李如松。

李如松是一員名將。曾經平定寧夏叛亂;1592年又率軍進入朝鮮,打敗了侵朝日軍。

1598年,李如松在與蒙古部落的戰鬥中,因為輕敵冒進,遭到敵人的埋伏,力戰而亡。

個人認為,李如松若是不死,滿清肯定入不了關。

李成梁的次子李如柏,為人貪婪好色,曾經娶了努爾哈赤的侄女為妾。他依仗父兄的功勳威望,飛揚跋扈。

在明朝與後金的關鍵戰役—薩爾滸之戰中,李如柏還未曾看見敵人,就倉皇潰逃回來。後來,他自覺無顏見人,就在家中自殺了。

李成梁的三子李如楨,是庸才一個,也是靠父兄的名望,作了鎮遼總兵官。他畏敵如虎,不敢作戰,被朝廷罷官下獄。

李成梁的四子李如樟,勇猛善戰。隨大哥李如松出征寧夏,立下戰功。後來升任延綏總兵官。估計死的早,在明清戰爭中,沒有出現過他的身影。

李成梁的五子李如梅,自幼嫻熟弓馬騎射。李如梅最出名的功績就是在碧蹄館之戰中,他於亂軍之中,一箭射死了襲擊大哥李如松的日軍猛將小野成幸。

李如梅在援朝抗倭戰爭中,立下許多戰功。1612年病死。

李成梁其餘四子在歷史上沒有留下什麼事蹟,都是依靠父兄的功勳名望,在軍中作了高官。

倒是在南明抗清時期,李成梁的一個曾孫李懋祖在歷史上留下了一筆記錄。

李懋祖先是在湖南做官,清軍一到,他馬上投降了。滿清委任李懋祖為陝西布政使,署廣西巡撫,命他守衛湖南永州。

後來,南明督師何騰蛟率軍圍攻永州。李懋祖堅守永州城,何騰蛟帶領的南明軍隊都是散兵遊勇組成的,遲遲無法攻破永州城。

直到最後,永州城中人心思明,有人反正,抓住了李懋祖,打開城門,何騰蛟才得以佔領永州。

1648年,李懋祖被南明軍隊押送到桂林,經過審判,處以死刑。

李懋祖在臨死前,與南明重臣瞿式耜一起留下了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

瞿式耜問:“你家世代受到朝廷的大恩。你為什麼要背叛國家,作不忠不義之人?”

李懋祖回答:“天下人都投降滿清了,難道就我李懋祖不能投降嗎!”

瞿式耜怒道:“如果天下人都不作無恥投敵的李懋祖,清軍豈能肆虐神州大地!”

李懋祖無言以對。

李懋祖在生前可能作過不少壞事,所以史書記載:李懋祖被斬殺以後,百姓爭食其肉。可見,李懋祖民憤較大。


惰性人兒


【點擊關注“一顆大韭菜”,讓我們一起從歷史的角落裡發現更多。】

李成梁是明朝的一代名將,萬曆年間曾被首輔張居正委以重任,號稱“用李成梁鎮遼,戚繼光鎮薊門”,可以說是和戚繼光平起平坐的人物。李成梁鎮守明朝邊境40餘年,也曾立下了赫赫戰功,對後來清朝的祖先即女真族部落的侵擾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掃蕩和抗擊,東北只要有李成梁就根本不擔心邊境戰亂,他率領的軍隊稱得上是明朝最穩的一道防線。

他不僅懂得打仗,還極會安撫人心,他主導在鴨綠江西邊的六堡建立了基地,這地方是防禦女真族的前哨,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不僅如此,他還在此地開市與少數民族做生意,不僅緩和了與少數民族的矛盾還為當地駐守的士兵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以至於後來明神宗還專門為他修了座石碑,以示對其功勞的讚賞和給予他的無限榮耀。

但他晚年就開始犯錯誤了,可能是早年戰功太過於顯赫,慢慢放鬆了警惕,以至於防線對面努爾哈赤的力量極度膨脹變大時他竟沒有發現,更別提主動出擊了。

如果當時李成梁能一舉打掉努爾哈赤,也就沒了後來的清王朝,歷史都有可能被重寫了...

晚年的李成梁斂財心切,搜刮民脂民膏,所以晚期他的威信也早已不復當年了,這也是後人對他譭譽參半的主要原因。

終於在明朝萬曆四十三年,一個落寞蕭瑟的秋夜裡,李成梁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0歲。

他的後人。李成梁有九個兒子,用“虎父無犬子”來形容亦不為過。

九個兒子有五個做到了總兵,四個做到了參將,有老子的光輝歷史在那擺著,所以他的兒子們也是有著“戰場殺死敵,馬革裹屍還”的勇氣和魄力,個個勇猛剛毅,視死如歸。

雖然兒子們個個猛如虎,但戰績不行,下場也不好。長子李如松在一次與蒙古的激戰中陣亡,次子李如柏在薩爾滸之戰中,也因實力懸殊節節敗退,回來後鬱郁不得志而自殺。

這也和明朝晚期的軍力有關,整個王朝都已經不復當年的輝煌了,縱使你個人本事再大也無力迴天。所以這九個兒子打仗多數都是失敗,有的陣亡有的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