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時光印記裡的小村莊

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村莊中,青島小村莊只不過是湮沒無聞的滄海一粟,通過她的歷史與變遷的縮影,折射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銳意改革、不斷髮展的精神。生活是美好的,讓我們追尋、緬懷先輩們居住的地方,珍惜那逝去的歷史足跡,滿懷豪情,用辛勤的雙手擁抱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小村莊的歷史由來

時光印記裡的小村莊


時光印記裡的小村莊

據小村莊村碑銘文與趙家族譜之考證:明永樂元年(1403),趙姓人氏從雲南遷至城陽葦產村,隨後部分趙姓人氏又從葦產村遷到小村莊的西窪,成為這裡的首批居民和小村莊村的開創者。後又有徐姓、黃姓、辛姓人氏相繼遷入東窪、東北窪居住,均以田耕、捕魚為生。他們聚集通婚,繁衍人丁,自成村落。因村莊較小,故名小村莊,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時光印記裡的小村莊

改造後豎立在重慶南路與鞍山一路路口的村址標誌碑

在漫長的歲月中,小村莊人丁逐漸興旺,以後又有楊、朱、劉、嚴、張等姓氏遷入,村莊也逐漸擴大。青島建埠以來,外地人大量湧入,省內外各地各姓人氏紛紛在此買地蓋房或租住,原村莊可住之地擠滿後,又擴展到小村莊河南岸區域。部分黃、辛姓人氏也在河南沿建房居住,與河北原小村莊村渾然成為一體,通稱小村莊。當地人稱原小村莊中心地帶為村裡或河北沿,稱河南部分為河南沿。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是人員密集,具有一定工商業基礎與四方老城區連為一體的地域了。

小村莊河

小村莊靠山傍水,兩面河水環繞,溝渠溪流縱橫蜿蜒在廣闊的山坡田野裡,可謂是水系發達的寶川富地。小村莊河是小村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年趙姓人選擇此處安身立命、創業繁衍的重要因素。它解決了人們賴以生存的吃水、洩洪、灌溉農耕等需求。村邊河畔有多處甜水井,井水清澈甘洌,深受人們的喜愛。

從前,小村莊一帶的山嶺高坡,基本是純自然狀態,少有人為破壞,所以各處泉眼較多,泉水、山溪從岩石裡涓涓不斷地滲出流淌,一年四季從不間斷。小村莊河主要由三支源頭溪流河水匯聚而成,源頭一是北嶺山西南麓、嘉定山西麓和西南麓一帶的山嶺高地流下的多支山野溪水和泉水,紛紜蜿蜒至現今嘉善路中部,彙集成一河流,順流而下穿越重慶南路汽車配件市場及重慶南路,在村莊的東邊外側形成一條護村河道環繞著村莊,至小村莊南山第二座山的山腳下,向西90度拐彎,與從東方直流而來的另一源頭水匯合。

源頭二是嘉定山南麓至撫順路以北的廣闊山野高坡流出的各支溪流彙集而成,這兩個源頭,當地百姓稱之為水源地。河道穿越山東路西側的東花園,沿山腳一路西行,與北來的源頭水形成丅字形匯合,傍依著小村莊南山北麓的懸崖峭壁,形成長年流水不斷的小村莊河,流經房屋密集、人丁興旺的村莊南側邊緣,一路流淌西去。

時光印記裡的小村莊

六十年代修建的小村莊河橋

在小村莊河南沿有一條南北向的溪流,將小村莊南山西麓及撫順路以北的鞍山一路兩側一帶的山泉、雨水引流入小村莊河,此乃源頭三。

小村莊河在匯聚了三條溪流後,穿越車水馬龍的人民路(原稱小陽路)後,流經西太平村北部,和溫州路並駕齊驅與海泊河在入海口處匯聚在一起流入膠州灣。據說,古時漲潮時,海水便會從膠州灣入海口湧入,沿河道逆流而上,潮水可漲至現今的寧化路、阜新路口一帶的河道處,村民出海捕撈的漁船便停泊在附近的河道兩側,這兒便自然形成一處小型漁碼頭。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小村莊河還是一條完全自然生態流淌的河流,土河堤、沙河床、不規則的河道,都是自然沖刷而成,給人一種溫馨、親切、隨和之感,河裡長年清水瀅瀅、流水潺潺。雖沿河有幾家織布廠、染坊流出些汙水,但很快即被清水沖走。五十年代後期改造修建了石頭河堤,六十年代前期又鋪砌了石河床。

1940年代初中期,在小村莊南山的西北腳下,建有一座無護欄、寬2米多的石板橋,連接河的南北兩岸,方便人們南來北往,是當時除了小陽路上的大橋外,唯一的小村莊河過河橋。此橋是由當時被民眾譽為四滄區開明紳土趙立植先生出資修建。六十年代末,在當時的小村莊街道辦事處附近,修建了五六米寬帶護欄的可供三輪汽車、地排車通行的水泥橋和人行便橋,方便了群眾往來。

1991年,小村莊拆除改造時,河面被全部覆蓋。2008年春,又將東段河面修建成了休閒花園,設欄壘壇,植樹種花,建廊築亭,成為當地居民休閒、鍛鍊的好去處。

小村莊南山

小村莊南山,顧名思義,即在小村莊的南面,也曾有人稱為鳳鳴山、鳳凰山,共有三座山峰東西起伏相連在一起,當地居民稱為第一座山、第二座山(鞍山二路即從兩峰之間的山谷通過)、第三座山(現山東路以東)。第三座山上曾是德佔青島時的德軍炮臺要塞,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時曾與德軍在此激戰過,陣亡的德軍官兵就埋葬在第二座山下東北角的原東花園處。平常說小村莊南山,主要指的是與村莊相傍依的西邊的這座高的山巒,即第一座山,河南沿居民稱其為東山。

此山北側為懸崖陡壁,山腳下即是溪水潺潺的小村莊河。東、西兩側為較陡峭的山坡,南側為角度較小的緩坡,建有較多的民房,幾近山頂。尤以西南側為甚,密密麻麻,幾乎快與河南沿相接,多為窮人百姓居住,稱為南山新村。西側北角至半山腰也有一些民房與河南沿相接連成一片。

此山在五十年代早、中期以前還是荒山禿嶺,浮土蓋不住嶙峋的巉巖,只有部分野草叢生,周圍民眾拌煤或用黃泥,都到此山下來挖黃泥,水土流失較嚴重,很少有人光顧。五十年代末,平安一小的學生開始上山栽種松樹苗,因無人管理,大部分沒有成活。六十年代栽種的刺槐樹成活率較高。在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的年月,此山內腹幾乎被掏空,山中防空洞縱橫交錯,山頂及四側山腳下均有洞口,現山頂的洞口已被填平成了小松柏壇。

時光印記裡的小村莊


時光印記裡的小村莊

八十年代中期,園林部門將南山闢建為宣傳中醫藥為主題的南山公園。山上矗立著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醫學大家的花崗岩塑像,還有丹藥煉製、藥臼、行醫串鈴、樹木醫生啄木鳥等雕塑,有男女老少的人體穴位鑄鐵雕塑及多座中醫藥雕塑牆等有關古代醫學知識的雕塑作品,在青島的公園或山頭公園中獨樹一幟、別具一格。山上各處有計劃地栽植觀賞林木,種草養花,修石路造麴徑,築亭建廊。山上設有大花壇和大理石板地面、石桌石凳、仿古的涼亭,還有青翠的小松柏壇。路旁徑側佈滿櫻花樹、黑松、雪松、針松、松柏、槐樹、紅楓、翠竹等樹種,山坡地面草坪茵茵,高低交相輝映,青翠蔥籠,四季常青,加之花團錦簇,似仙境一般,成為人們休閒、娛樂、晨練、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小村莊的範圍及村莊概況

小村莊的田地範圍,土地區域大約為:東至現今的清江路東部一帶的漢庭賓館、東方家園、麥德隆一線,西至現今的杭州路立交橋、弘誠體育場一帶至海泊河入海口,北至現今的嘉善路一帶,南至現今的撫順路一帶。時光荏苒,時代變遷,各種原因的蠶食,近代已大大縮小。隨著青島建埠,外地人口大量湧入購地建宅,及民國政府的徵用、收購及市政建設的需要,至民國後期,其西面只侷限到現今的人民路(原小陽路),南面侷限至現今的阜新路東端河南沿一帶。原四方區政府,現“悅薈商廈”的北端地面即是趙姓人氏的祖塋地。

原小村莊的地理特徵是三面為起伏不平的丘嶺高坡,村莊基本上是東西向的長條狀平窪地,故有西窪、東窪之說。西窪的南面,隔河即是小村莊南山西麓至小陽路之間的河南沿區域。

時光印記裡的小村莊

小村莊前街舊址

河北沿即村裡,其位置東起自小村莊河源頭水的河溪為界,向西鋪開,西至今人民路,南傍小村莊河,北至今重慶南路北側三十多米處。村內有東西向兩條主要街道,稱為前街、后街,前街離河不遠穿村而過,西段與河並駕齊驅,至小陽路交匯處,與河形成夾角處的房屋,自五十年代就是菜店與糧店。現今經過改造後的樓房中有一條東西向的街道,基本就是原小村莊前街的蹤跡及向東伸延至東花園的路。1935年民國時期修建的小白乾路,穿越小村莊時即沿用了小村莊的后街,那時的小白乾路還是較窄的,現今的溫州路屬於小白乾路的西端。在1958年大躍進年代,拆除了后街兩側的部分民房,將路面由5米拓寬為20米(後稱大寨路,現名重慶南、中、北路)。

時光印記裡的小村莊

原小村莊辦事處

村內也有兩條南北向較寬的街道連接前、后街。其餘如趙家衚衕、徐家衚衕等幾大衚衕也都與前、后街相通,只不過以前僅供衚衕內居住人員出入之用,不能當作公用通道,解放後改變了此規矩,均可作為公用通道。村內的街道、衚衕都是有規律性的經緯方向。村內老住戶的院落,特別是幾大衚衕的住宅院落均高居地面,有石條臺階進門,院內鋪有石板或石板路徑。高臺階表示著權貴,在這裡,恐怕主要是為防止雨季山洪暴發、河水漫溢的緣故吧。

小村莊河南沿至現今的阜新路東段及良機賓館一帶,原均為村內幾大姓的土地,趙姓為多,種糧種菜。自青島建埠以來,尤其是民國時期修建小陽路後,這裡便成了雜居區,居民多為省內各地遷入人口。因經濟狀況不同,購地大小不同,購自不同的姓氏,所以房屋的排列也較亂,居住區內的街道走勢也無正規的方向。至解放時,河南沿已成為人員密集的商住兩用區域了。

瑞昌路與重慶南路夾角處的原上莊村,雖也有趙姓等人氏,但與小村莊的趙姓不是一家,上莊村與小村莊是互不相干的兩個村莊。解放後,因村莊太小在行政上委託小村莊管轄。在嘉定山南麓山坡處,有一大片公共墓地,因有幾名外國傳教士去世後埋葬在此,故人們稱其為“鬼子塋”。在小村莊東頭的東花園南端第二座山坡腳下,也有一座“鬼子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進攻德佔青島時,戰死在小村莊第三座南山的德軍官兵的墓地,共有五六座用水泥、花崗岩砌成,高五十釐米左右,頂面兩邊傾斜略成山形的長條形墳墓。其中一座墓高出地面六七十釐米,全用花崗岩砌成,墓碑高2米多,其頂部鑲嵌著鐵質十字架,碑的背面還刻著外文,據說是一位軍官的墓葬。

時光印記裡的小村莊

小村莊前街與小村莊河舊貌

位於人民路與撫順路交匯處,座落著小村莊小學,即今人民路第二小學前身,為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以趙立植為首的小村莊人共同出資創建(學校董事會公推趙立植為校長)。原小陽路西的弘誠體育場,西太平村及民眾一、二大院一帶,原均屬小村莊的土地,國民政府購得後,為窮人建房租住或自建房屋居住。

小村莊民俗風情

村中原有的四大姓氏,解放前掌握著村莊的行政、經濟大權,掌控著民生、民俗的決定權。其中權勢最重、文化程度最高的當屬趙姓人氏,雖然在人口數量上他們最少,但他們掌握了村中的大部分好田地,土地數量也最多,並重視子弟文化教育和人才培養,因此經濟上最富裕,日子過得最殷實。至解放時,他們好多人已不完全依靠土地為生,有的已完全脫離了農業而經營工商業,還有的從事教育、醫療衛生等工作,有的大學畢業、研究生畢業及國外留學後在國家有關部委和科研單位工作。

徐姓、黃姓與辛姓也是村中較有權勢的姓氏,從整體經濟狀況和生活富裕程度看,徐姓比趙姓次之,徐姓從政從商較多,1946年1月,徐玉泉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青島四滄區區長。黃姓人丁興旺,人口數量最多,但貧窮人家也多。

在村中前街上建有一廟宇,人們稱為“小村莊大廟”,高大的殿堂裡供奉著兩尊高大的神像雕塑,一是掌管生殺大權的玉皇大帝神像,二是關公財神爺神像,大殿兩側矗立著手持兵器、齜牙咧嘴的四大天王神像。村民們逢年過節,或紅白喜事,求子問福,祈求平安等,都到此廟跪拜祈禱,因此香火不斷。青島建制後,廟院中加蓋了房屋,為村公所之用。解放後,成為小村莊街道辦事處所在地。五十年代末期,跪拜燒香逐漸被取消。1964年破“四舊”時神像被拆除,後殿堂改建為辦事處的會議室。

時光印記裡的小村莊

小村莊村址標誌碑背面碑文

廟宇的大院中有兩棵粗壯高大的銀杏樹,枝葉茂盛,樹冠高於殿堂,蔭蓋了整個院落,據說是趙姓十三世祖所栽,至今有三百年的樹齡。1992年小村莊動工改造時,為保護白果樹,開發商修改了大樓的原設計圖紙,使現今的四方利群商廈大樓的南牆形狀呈現凹形,為銀杏樹留出了生存空間。現該樹枝葉稀疏,已成半死不活之狀。

在小村莊大廟的東側牆外、小村莊河邊臨街處,還曾有座土地廟。此土地廟高1.5米左右,基本是正方的廟宇形狀,廟牆為青磚砌成,上有飛簷翹起,精製的青瓦蓋頂,內立有石質土地爺雕像,專供去世之人報喪所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被拆除。

小村莊的三大姓趙、黃、徐,各自在村內前街設有祠堂,供奉祖先,逢年過節祠堂內香火繚繞。

按建築面積,趙家祠堂最大,趙家祠堂位於小村莊前街的中西部,依街傍水,望山為伴。在小村莊小學未建立前,祠堂與趙氏家族開辦的私塾學堂合為一處,供本族本村及周圍村莊的各家子弟入讀。

黃家祠堂位於小村莊前街中部,門前高高的旗杆矗立在石樁中,高大的牌坊門樓,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式門樓牌坊,建築結構嚴謹,造藝精湛,門牌樓上雕樑畫棟色彩豔麗斑斕,雙翅飛簷錯落有致,彩色的琉璃瓦在陽光下光芒四射,手書堂號高掛於牌樓正中,古色古香的彩簷畫壁,展現出古建築藝術的靚麗光環。使祠堂顯得宏偉壯觀,既華麗又肅穆。

徐家祠堂最小,但祠堂裝飾也是彩簷畫壁。解放後,趙、黃兩處祠堂均租給了教育部門,成為平安路第一小學的分校,解決了小村莊區域孩子們的上學問題。

小村莊的工商業概況

由於小村莊交通方便,人口密集,帶動了工商業的發展,因此小村莊及其周邊地區在民國時期及五十年代早、中期,就具有了一定規模、繁榮發達的工商業。

小村莊河南沿南山下的西北角,整日織布機轟鳴作響。有李姓等幾名昌邑人合資開辦的染織廠;小村莊3號,有張姓開的織布廠;人民路邊有楊姓開的織布廠。河南沿街面上有家庭型的尹氏染坊、譚氏染坊,小村莊43號的郭氏染坊等,小村莊前街西部十字路口的大院內也有一染坊。

小村莊河北沿的商家主要有:約建於三十年代初的“天祥和”酒館,村莊東頭的東花園附近有一處牛奶房,為市區民眾提供牛奶。前街有趙氏人家開的“小村莊醫療診所”和“培德藥鋪”,史大嫚針炙推拿診所,聞名四方的王家磨坊,跑運輸的王家馬車店,自產自銷的張家鞋鋪,專做豆腐湯和豆腐腦的萬家小吃鋪,專門製售豬頭肉、豬蹄的王洪喜小肉鋪,專門製售蜜三刀、桃酥、蛋糕的王姓蛋糕鋪,小村莊煙糖雜貨店及楊家雜貨鋪、劉家菜店、黃家包子鋪、賣開水煙糖的茶爐、理髮鋪、家庭小照相館等。解放後,在前街西部開辦了人民銀行小村莊儲蓄所,還有小村莊糧店、小村莊蔬菜副食品合作社、小陽路煙糖店等。在小村莊后街北側與小陽路交叉處,有日佔時期修建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的變電所,一直沿用到五十年代後期才棄用,後拆除建了高樓,後又拆除,現變成了悅薈商廈,變電所東側的后街上有一家棺材鋪。

時光印記裡的小村莊

2010年拍攝覆蓋的河面及平改坡的小村莊

河南沿有“富源東”酒館,張姓開的“恆盛昌”綢布莊,王姓自制自銷的鞋店,王姓人家的馬車店,南山菸酒糖茶水果店,兩家教武術的場子,兩處小雜貨鋪。在小村莊南山西側山下有一片解放前就已存在的小市場,為三排二十多米長、大小不等的“廈子”棚房店面,市場中有賣菜的、賣五穀雜糧的、賣乾鮮海貨的、賣生熟肉的、賣掃帚鍋碗瓢盆的、賣針頭線腦日用雜貨的等等。早晨有賣甜沫炸香油果子的,晚上有賣餛飩的,還有烙火燒、大鍋餅的,簡單的日常生活物品幾乎應有盡有。市場東頭有座木製大棚的說書場,晩上還經常有皮影戲演出,後來改建成了水產店,六十年代中期和部分市場小房一起被拆建成了蔬菜副食品店。大躍進年代建立了民辦小學及小村莊地域唯一的幼兒園。

小村莊區域的小陽路(東側)臨街房,大部分是商業網點。北向南有傳呼電話、染坊、小陽路綢布店、裁縫鋪,二十四小時服務的“宮家藥房”(今人民路西側的同盛大藥房前身),“小陽路照相館”,聶姓人家開的土產店,廢品收購點及其翻新加工的小賣店,劉家磨坊,理髮館,小陽路醫療診所,姜家磨坊,無名的小煙糖雜貨鋪,張姓開的鐘錶店兼營修表業務等。

民國時期,村子的東頭空地上,在農閒時經常自發地聚集一些尋找活計的窮苦人,需短工的便可在此處招人,後形成了常態化,俗稱窮漢市,也就是現今所講的微型勞力市場。

小村莊現貌及未來瞻望

時光印記裡的小村莊

小村莊及其周圍荒野之處於五六十年代開始建平房宿舍,六七十年代開建工廠企業,原來的農田和荒山空地不見了蹤影。七八十年代又開始了居民住房改造,河南沿於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舊房已全部拆除建成近30座樓房的居民區。八十年代中期小村莊村裡(河北沿)首先在東北部拆遷改造了兩棟居民樓,隨後,於1991年全部拆除改造,擁擠、矮小的平房和狹窄的街道衚衕讓位給了高樓大廈群,2008年經過平改坡等整修後,形態各異的樓頂,風姿更加絢麗多彩。重慶南路兩側(原小村莊后街兩側),以利群四方購物廣場、悅薈商廈為主的高層商住大廈群也已平地而起。經營各種商品的商業群網,遍及人民路、重慶南路。商場、超市、農貿市場、飯館、旅社酒店、各種食品百貨、電器五金、雜貨、辦公用品、各家銀行等等,應有盡有,樣樣俱全。群眾吃、喝、住、行、購物、休閒、娛樂,樣樣方便,人民安居樂業。十幾條線路的公交車不停地運送著往來的客人,使小村莊區域呈現著蒸蒸日上、一片繁榮的景象。到了夜晚,各色霓虹燈流光溢彩,人群熙熙攘攘,顯示著城市夜晚迷人的美麗景色。

時光印記裡的小村莊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城市的建設與科技的發展,飽經風霜磨礪、悠久歷史文化薰陶的小村莊,發生了日新月異、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這些變化,反映瞭解放七十年來國家的飛速發展,反映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過去的小村莊一去不復返,成為歷史鉤沉的記憶。在奔向現代化小康社會征途中,讓我們記住過去的滄桑歲月,珍視現在的幸福時光,瞻望未來的旖旎風光,小村莊定會迎來更加美好、溫馨、舒適、燦爛的明天!

本文作者為島城作家張潤東老師,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佈,與大家一起分享青島的老村莊之一的小村莊的歷史變遷與舊貌新顏,轉載請註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