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封建鬥士魯迅,為何得不到中學生的喜愛?

提起魯迅,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我們從小學開始就接觸魯迅,學習魯迅的文章,甚至如今的學生們更是喊出了“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的口號,可見同學們對魯迅還是有一定的恐懼或厭惡心理的。那麼究竟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結果呢?為此,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封建鬥士魯迅,為何得不到中學生的喜愛?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身為封建鬥士的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他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毛主席曾評價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在韓國、日本的思想文化領域,魯迅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那麼,為什麼到了今天,魯迅的文章卻成了中學生“又愛又怕”的內容呢?我想原因如下:

“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封建鬥士魯迅,為何得不到中學生的喜愛?

01、魯迅的鬥士之魂感天動地,文章卻難以深入人心

首先,大家普遍認為,與時代脫節,是魯迅文章不受人喜愛的根本原因。

不論是魯迅生活的時代還是他的語體風格,都與今天我們所學所用的相距甚遠。在他的文章裡所描寫的封建社會早已不復存在,而他的語言風格也讓廣大學子們無法適應,所以普遍出現了學生不愛讀、讀不進去以及不理解的現象。

但是我認為這並不構成我們不學的理由,我們學習他的文章,也是重在觀風俗,學寫法罷了,在很多文章中,還是有今天值得借鑑的創作方式的。

其次,考試涉及的不多。

中學生面臨著緊張的中考高考,自然是緊跟著考試的“風向標”,但是考試大綱裡少有涉及到魯迅及其文章的相關內容要求,所以大家都覺得學習這些文章是可有可無的,考試又不一定考,何必浪費時間在它們身上。但是這種觀點顯然是片面而功利的。

還有,魯迅的文章確實層次太深,思想深度大。

很多學生極有可能因為不能理解而失去學習的興趣與熱情,這就需要教師的耐心引導,以及相關人士在教材的編寫上多下功夫了。

當然,談到了這麼多原因,我們就應該努力投入實踐,找到正確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明顯地發現,在當下的中學課本里已經大量減少了魯迅的作品,但在我看來,以下的幾篇文章還是很有學習和閱讀的必要的,是可以值得選入中學語文教材,至少作為讀本拓展也是極好的。

“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封建鬥士魯迅,為何得不到中學生的喜愛?

02、讀懂魯迅,該讀什麼

作為中文系畢業的一員,我從小到大也沒少讀魯迅的文章,覺得優秀的篇章真是數也數不盡。簡單概括推薦如下:

  • 《孔乙己》
  • 《藥》
  • 《故鄉》
  • 《祝福》
  • 《傷逝》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散文集《野草》
“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封建鬥士魯迅,為何得不到中學生的喜愛?

《孔乙己》這一篇既是魯迅自己最為欣賞的文章,也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小說之一。

寥寥數筆,將一個迂腐呆板的底層封建讀書人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通過社會上的人生百態來展現當時封建制度的巨大吞噬力,從而讓人不禁深深地為這個充滿悲劇色彩的小人物心生憐憫。

雖然中學生可能不會讀出這麼多東西來,但是他們的同情心會由此生髮,從而培養出一種人文關懷。而“我”後來隱隱可見的“悔意”也會讓學生們感慨萬千。當學生們感受到了那個年代生存的不易,就能更加珍惜今日的美好來。

當然,這些也需要教師進行更好的引導,比如先向同學們講述一下當時的社會環境、生活方式等等,讓同學們能夠更好地瞭解文章的創作背景,從而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及情感。最好能夠安排幾個同學進行場景再現,演一演小劇什麼的,這樣有助於學生真正的身臨其境,親身體會定然印象更加深刻,思考也會更深入,從而對此產生興趣。

《藥》的全文都籠罩了一層濃郁的悲劇色彩,但也有人認為最後的花環象徵著一個“光明的尾巴”。

儘管《藥》這篇文章對於中學生來說可能不太適合閱讀,但是我覺得文中的細節還是值得中學生進行反思的。現在的學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下,肯定是無法體會到當時革命烈士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才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的。

更可怕的是,他們的犧牲並不會使很多人為此動容,他們麻木,自私,就像華老栓那樣,不顧死的人是誰,一心為了給自己的兒子華小栓治癆病,甚至不惜弄來了所謂的“人血饅頭”來。

在今天看來,他身為一個父親能有此舉動,可見愛子之心還是十分深切的,這一點他並沒有錯,可是我們從小說的結局中可知,雖然華小栓還是沒能救活,但他們的行為還是導致了另一個母親的痛苦。

由此我下意識地想到,社會上有那麼多有權有錢有勢的人,他們犯了錯卻極力逃避,甚至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這是何等的不道德!我想,廣大中學生讀完了《藥》這篇文章後,在觸目驚心之餘,肯定還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吧。

“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封建鬥士魯迅,為何得不到中學生的喜愛?

《故鄉》中的“隔膜”是中學生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在當今更是發展得尤為嚴重。

文章從閏土由“少年小英雄”變成“中年木偶人”的遭遇,控訴造成這變化的“他的景況:多子、饑荒、兵、匪、官、紳”背後的黑暗社會;一些關於“我”的故鄉的描寫也表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農村的衰敗;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情況可以看出呼喚革命關注農村、關注農民,說明國民革命必須有較大的農村變動刻不容緩……

但是,從人本學層面上看,小說反映的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普遍困境,人與人的“隔膜”,少年的“我”和“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少年閏土心中的“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四角的天空”是“隔膜”;中年的“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是“隔膜”;希望後輩們“不再像我,又與大家隔膜起來”,是渴望打破“隔膜”。

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人道主義關懷!反觀今天的我們,鄰里之間“相望不相聞”,親朋之間走動越來越少,甚至有些三口之家也總是“聚少離多”,這樣就導致了今日所謂的“隔膜”。

在我身上也體會到了這樣的感覺:和一些以前的老同學因為很久不見,生活的環境的不同,以至於我們再聚時已經沒有了共同語言。我想,社會的終極關懷應該是人性關懷與人文關懷,人與人的距離更應該拉近,溝通永遠是解決問題的第一選擇。

此外,文章中還有一句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想,這既是魯迅對朋友以及後輩的祝福和激勵,也是對我們後來人的一種指引吧。

《祝福》中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一個命運多舛的祥林嫂的形象。

學生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實用的描寫方法,並且體會到當時的封建社會對一個女人的摧殘:無力為生,只能當低賤的女工;守寡後逃出婆婆家又被他們抓回去嫁人;後來喪夫喪子,不得不回去繼續做工,可僱主又覺得她是個不祥之人;村裡人取笑她嘲弄她,就連剛回來的“我”也不愛理會她……

她的生命中沒有希望,只有無盡的黑暗籠罩著她,所以最後不得以選擇了死亡。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種深深的悲哀,不僅因為她不幸的遭遇,更是她生存的那個暗無天日的時代!而“我”作為一個啟蒙者的形象出現,卻不能幫助祥林嫂脫離精神上的困境,這種無力迴天之感始終是引人深思的。

“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封建鬥士魯迅,為何得不到中學生的喜愛?

《傷逝》展現的是涓生和子君的生命與愛情的軌跡。

涓生可以說是子君的人生導師,他將子君從封建家庭的牢籠中解救出來,使子君的生命獲得了不同以往的嶄新意義。

在涓生的影響下,子君堅決地說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你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的宣言,兩人從此走上了追求幸福的生命道路。

可是好景不長,二人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單調生活中逐漸感受到了苦悶與厭煩,愛情消磨殆盡,終究換來了一場悲劇。

在這裡也體現了一種別樣的愛情觀,告訴我們:生活和理想永遠是不同的,人心易變,情終難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應該是中學生不得不讀的。文章中記敘了作者兒時在百草園玩耍和在三味書屋學習的經歷。

童年的無憂無慮和神奇的傳說總能吸引讀者的興趣,而在三味書屋裡老先生讀書時的可愛神態也不禁讓人會心一笑。《藤野先生》中,老師讓“我”抄講義,以及他的啟發式教學卻被他人誤認為是偏心,這讓“我”覺得委屈而無奈。

的確,我們的生活中可能也會遇到這種情況,他人的嫉妒、嘲諷有時也會讓我們無所適從,這個時候你要問一問自己的心:究竟什麼最重要?這樣,你也就找到了答案。

“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封建鬥士魯迅,為何得不到中學生的喜愛?

散文集《野草》的題辭讓我感慨萬千。“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這句話很有哲理。誠然,只有死亡,才能證明真實存在過,那野草雖為人所踐踏,但依舊生機勃勃。這正如我們的夢想一般,雖然很多人會嘲笑我們“心比天高”,但在註定的死亡之前,我們必須證明自己存在過!以此便可激勵年輕人奮發圖強,將心中的夢想之光點亮。

《秋夜》用孩子般的視野和筆觸,將秋夜中深邃的星空、慘淡的花草以及奇特的聲響描繪的貼切生動。最後他把白燈罩上的小青蟲比作蒼翠精緻的英雄,更是自然又耐人尋味。

《影的告別》有一些意識流傾向,學生們初讀可能會不甚理解,但若是多讀幾遍就會有所感悟。在我看來,世界上真正瞭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不要對他人抱有太大希望。

而在《希望》中,作者便明確地告訴我們: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這就需要學生們經過歲月的沉澱來領會和體悟,但讀得早也未必不好,起碼它能告訴我們該怎樣面對生活。

《風箏》應該是小學時代所學篇目,回憶了作者兒時與弟弟放風箏以及長大後送弟弟風箏的事。讀後只覺細膩溫情中不失淡淡惆悵,惆悵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

“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封建鬥士魯迅,為何得不到中學生的喜愛?

03、退出教材與保留地位之爭

曾有一段時間,魯迅文章退出教材,或者刪減數量的傳言甚囂塵上。但最新的語文統編教材中,魯迅的文章數量並沒有減少,小學選入2篇,初中選入6篇,高中選入《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共計13篇,數量遠大於其他作家的文章數量。

這正是綜合考慮學生的文學素養和閱讀水平的結果,也更易於學生的接受和理解,若是有興趣的同學老師也可以加以拓展,會提倡學生積累一些課外讀本。

“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封建鬥士魯迅,為何得不到中學生的喜愛?

綜上所述,魯迅的文章在今天仍然有其巨大的作用和影響。一方面,我們應該站在他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狀態上看待文章中的人物和情感,深層次地把握它的精神內核;另一方面,也要“古為今用”與當今時代相結合,從實際出發,從而發掘一些更加創新、更加實用的觀念來讓大家進行思考和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