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封建斗士鲁迅,为何得不到中学生的喜爱?

提起鲁迅,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触鲁迅,学习鲁迅的文章,甚至如今的学生们更是喊出了“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的口号,可见同学们对鲁迅还是有一定的恐惧或厌恶心理的。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结果呢?为此,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封建斗士鲁迅,为何得不到中学生的喜爱?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身为封建斗士的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主席曾评价他:“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在韩国、日本的思想文化领域,鲁迅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那么,为什么到了今天,鲁迅的文章却成了中学生“又爱又怕”的内容呢?我想原因如下: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封建斗士鲁迅,为何得不到中学生的喜爱?

01、鲁迅的斗士之魂感天动地,文章却难以深入人心

首先,大家普遍认为,与时代脱节,是鲁迅文章不受人喜爱的根本原因。

不论是鲁迅生活的时代还是他的语体风格,都与今天我们所学所用的相距甚远。在他的文章里所描写的封建社会早已不复存在,而他的语言风格也让广大学子们无法适应,所以普遍出现了学生不爱读、读不进去以及不理解的现象。

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构成我们不学的理由,我们学习他的文章,也是重在观风俗,学写法罢了,在很多文章中,还是有今天值得借鉴的创作方式的。

其次,考试涉及的不多。

中学生面临着紧张的中考高考,自然是紧跟着考试的“风向标”,但是考试大纲里少有涉及到鲁迅及其文章的相关内容要求,所以大家都觉得学习这些文章是可有可无的,考试又不一定考,何必浪费时间在它们身上。但是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而功利的。

还有,鲁迅的文章确实层次太深,思想深度大。

很多学生极有可能因为不能理解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以及相关人士在教材的编写上多下功夫了。

当然,谈到了这么多原因,我们就应该努力投入实践,找到正确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明显地发现,在当下的中学课本里已经大量减少了鲁迅的作品,但在我看来,以下的几篇文章还是很有学习和阅读的必要的,是可以值得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至少作为读本拓展也是极好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封建斗士鲁迅,为何得不到中学生的喜爱?

02、读懂鲁迅,该读什么

作为中文系毕业的一员,我从小到大也没少读鲁迅的文章,觉得优秀的篇章真是数也数不尽。简单概括推荐如下:

  • 《孔乙己》
  • 《药》
  • 《故乡》
  • 《祝福》
  • 《伤逝》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散文集《野草》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封建斗士鲁迅,为何得不到中学生的喜爱?

《孔乙己》这一篇既是鲁迅自己最为欣赏的文章,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小说之一。

寥寥数笔,将一个迂腐呆板的底层封建读书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社会上的人生百态来展现当时封建制度的巨大吞噬力,从而让人不禁深深地为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小人物心生怜悯。

虽然中学生可能不会读出这么多东西来,但是他们的同情心会由此生发,从而培养出一种人文关怀。而“我”后来隐隐可见的“悔意”也会让学生们感慨万千。当学生们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生存的不易,就能更加珍惜今日的美好来。

当然,这些也需要教师进行更好的引导,比如先向同学们讲述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等,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及情感。最好能够安排几个同学进行场景再现,演一演小剧什么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真正的身临其境,亲身体会定然印象更加深刻,思考也会更深入,从而对此产生兴趣。

《药》的全文都笼罩了一层浓郁的悲剧色彩,但也有人认为最后的花环象征着一个“光明的尾巴”。

尽管《药》这篇文章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不太适合阅读,但是我觉得文中的细节还是值得中学生进行反思的。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下,肯定是无法体会到当时革命烈士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的。

更可怕的是,他们的牺牲并不会使很多人为此动容,他们麻木,自私,就像华老栓那样,不顾死的人是谁,一心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华小栓治痨病,甚至不惜弄来了所谓的“人血馒头”来。

在今天看来,他身为一个父亲能有此举动,可见爱子之心还是十分深切的,这一点他并没有错,可是我们从小说的结局中可知,虽然华小栓还是没能救活,但他们的行为还是导致了另一个母亲的痛苦。

由此我下意识地想到,社会上有那么多有权有钱有势的人,他们犯了错却极力逃避,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是何等的不道德!我想,广大中学生读完了《药》这篇文章后,在触目惊心之余,肯定还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吧。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封建斗士鲁迅,为何得不到中学生的喜爱?

《故乡》中的“隔膜”是中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当今更是发展得尤为严重。

文章从闰土由“少年小英雄”变成“中年木偶人”的遭遇,控诉造成这变化的“他的景况:多子、饥荒、兵、匪、官、绅”背后的黑暗社会;一些关于“我”的故乡的描写也表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农村的衰败;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情况可以看出呼唤革命关注农村、关注农民,说明国民革命必须有较大的农村变动刻不容缓……

但是,从人本学层面上看,小说反映的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普遍困境,人与人的“隔膜”,少年的“我”和“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少年闰土心中的“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是“隔膜”;中年的“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是“隔膜”;希望后辈们“不再像我,又与大家隔膜起来”,是渴望打破“隔膜”。

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人道主义关怀!反观今天的我们,邻里之间“相望不相闻”,亲朋之间走动越来越少,甚至有些三口之家也总是“聚少离多”,这样就导致了今日所谓的“隔膜”。

在我身上也体会到了这样的感觉:和一些以前的老同学因为很久不见,生活的环境的不同,以至于我们再聚时已经没有了共同语言。我想,社会的终极关怀应该是人性关怀与人文关怀,人与人的距离更应该拉近,沟通永远是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

此外,文章中还有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想,这既是鲁迅对朋友以及后辈的祝福和激励,也是对我们后来人的一种指引吧。

《祝福》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命运多舛的祥林嫂的形象。

学生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实用的描写方法,并且体会到当时的封建社会对一个女人的摧残:无力为生,只能当低贱的女工;守寡后逃出婆婆家又被他们抓回去嫁人;后来丧夫丧子,不得不回去继续做工,可雇主又觉得她是个不祥之人;村里人取笑她嘲弄她,就连刚回来的“我”也不爱理会她……

她的生命中没有希望,只有无尽的黑暗笼罩着她,所以最后不得以选择了死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深深的悲哀,不仅因为她不幸的遭遇,更是她生存的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而“我”作为一个启蒙者的形象出现,却不能帮助祥林嫂脱离精神上的困境,这种无力回天之感始终是引人深思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封建斗士鲁迅,为何得不到中学生的喜爱?

《伤逝》展现的是涓生和子君的生命与爱情的轨迹。

涓生可以说是子君的人生导师,他将子君从封建家庭的牢笼中解救出来,使子君的生命获得了不同以往的崭新意义。

在涓生的影响下,子君坚决地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宣言,两人从此走上了追求幸福的生命道路。

可是好景不长,二人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单调生活中逐渐感受到了苦闷与厌烦,爱情消磨殆尽,终究换来了一场悲剧。

在这里也体现了一种别样的爱情观,告诉我们:生活和理想永远是不同的,人心易变,情终难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应该是中学生不得不读的。文章中记叙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玩耍和在三味书屋学习的经历。

童年的无忧无虑和神奇的传说总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而在三味书屋里老先生读书时的可爱神态也不禁让人会心一笑。《藤野先生》中,老师让“我”抄讲义,以及他的启发式教学却被他人误认为是偏心,这让“我”觉得委屈而无奈。

的确,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他人的嫉妒、嘲讽有时也会让我们无所适从,这个时候你要问一问自己的心:究竟什么最重要?这样,你也就找到了答案。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封建斗士鲁迅,为何得不到中学生的喜爱?

散文集《野草》的题辞让我感慨万千。“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句话很有哲理。诚然,只有死亡,才能证明真实存在过,那野草虽为人所践踏,但依旧生机勃勃。这正如我们的梦想一般,虽然很多人会嘲笑我们“心比天高”,但在注定的死亡之前,我们必须证明自己存在过!以此便可激励年轻人奋发图强,将心中的梦想之光点亮。

《秋夜》用孩子般的视野和笔触,将秋夜中深邃的星空、惨淡的花草以及奇特的声响描绘的贴切生动。最后他把白灯罩上的小青虫比作苍翠精致的英雄,更是自然又耐人寻味。

《影的告别》有一些意识流倾向,学生们初读可能会不甚理解,但若是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在我看来,世界上真正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不要对他人抱有太大希望。

而在《希望》中,作者便明确地告诉我们: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就需要学生们经过岁月的沉淀来领会和体悟,但读得早也未必不好,起码它能告诉我们该怎样面对生活。

《风筝》应该是小学时代所学篇目,回忆了作者儿时与弟弟放风筝以及长大后送弟弟风筝的事。读后只觉细腻温情中不失淡淡惆怅,惆怅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封建斗士鲁迅,为何得不到中学生的喜爱?

03、退出教材与保留地位之争

曾有一段时间,鲁迅文章退出教材,或者删减数量的传言甚嚣尘上。但最新的语文统编教材中,鲁迅的文章数量并没有减少,小学选入2篇,初中选入6篇,高中选入《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等5篇文章,共计13篇,数量远大于其他作家的文章数量。

这正是综合考虑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水平的结果,也更易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若是有兴趣的同学老师也可以加以拓展,会提倡学生积累一些课外读本。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封建斗士鲁迅,为何得不到中学生的喜爱?

综上所述,鲁迅的文章在今天仍然有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我们应该站在他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态上看待文章中的人物和情感,深层次地把握它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也要“古为今用”与当今时代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从而发掘一些更加创新、更加实用的观念来让大家进行思考和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