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读《韩非子(集解)》看帝王治国必备的法术

《资治通鉴》是“帝王之书”,《韩非子》更是“帝王之书”,只不过前者侧重于叙事而评,而后者则是引事叙理,前者是帝王的故事说,后者是帝王的理论书。作为普通读者,可能没法“吃猪肉”,至少可以“看看猪跑”...

读《韩非子(集解)》看帝王治国必备的法术

按照我们常规的看法,《韩非子》绝对是一本古代的“反动书籍”,里面反对儒家“忠孝”思想,大谈“去圣弃智”的法、术,本质思想定位于《老子》的“无为之治”,与古代所谓占据主导思想的儒家思想那是格格不入的。但就是这么一部“反书”,居然可以流传至今,以至于看后让人唏嘘不已。这不能证明古代的思想是自由的,只能说《韩非子》这本集古代法家法、术、势思想的书籍,得到了当权者的重视,才能够够流传至今。

读《韩非子(集解)》看帝王治国必备的法术

其实,中国古代帝王的治国思想,并不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么简单,实际上是“外儒内法”。只要你看过汉武帝的所做所为就知道,汉武帝采用“酷吏政治”来统治,使得国家有兵可用,去收复蛮夷、打击匈奴,采用“酎金夺爵”和“推恩令”采用一种温和的方法实现削藩和驾驭群臣。虽然外表宣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但其实都是只是表面文章,我敢打包票:自汉武帝以及后代若干帝王,实际上表面上使用“儒家思想”来教育群众,本质里面用的却是“法家思想”来巩固和加强统治,这一点应该至今没有间断。

读《韩非子(集解)》看帝王治国必备的法术

十九卷、五十五篇的《韩非子集解》,王先慎虽然有些间注,但是都是版本对比,注解没太大作用,主要看的还是韩非的原文。韩非在这本书里面说来说去,其实有些篇幅是重复的。之所以有些重复内容,是因为韩非子在“苦口婆心”反复规劝帝王应该怎么去治理国家、驾驭群臣,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①归属根源于《老子》,②列举大量“事例”作证,③说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④提示君王如何驾驭臣下。

读《韩非子(集解)》看帝王治国必备的法术

①归属根源于《老子》

这本书中有至少《解老》、《喻老》两卷,阐明了韩非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难以理解,《老子》的思想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韩非子将法家思想归结到《老子》是为什么?其实通过分析就知道,韩非子对于“道法自然”的个人解释是:可以人为设定一个“道”,也就是法律,人们依据这个人为的“道”,可以实现“无为而治”。这好比现代公司制度,一个好的、可以长期维持的公司,应该是离开了老总依然转得动的,这就是“设法而无为而治”的思想,这是对《老子》的一种理解方法。

读《韩非子(集解)》看帝王治国必备的法术

当然除去《老子》对其思想启发,实际上,先秦时期商鞅提倡的“”、申不害提倡的“”、慎到的“”对其影响也是非常的巨大,不然我们提起韩非子也不会称之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商鞅提倡的“法”,是不会因人变化的组织社会的制度,是一种外在的东西;申不害提倡的“术”,是君王用来驾驭臣下的方法,是一种内在不可言的手段;“法”“术”是韩非非常看重的,至于慎到的“势”,其并不认为有什么重要性,可能他认为势具有太强的变化性,只有维系固定的法、术,才可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以上是韩非子思想的主要来源。

读《韩非子(集解)》看帝王治国必备的法术

②列举大量“事例”作证

您所知道古代经典寓言故事如《矛盾》《守株待兔》以及其他大量的成语,都是来自这本《韩非子》。实际上,在内容篇幅上,韩非引用的故事多达¼的内容,其中在《内储》、《外储》、《难》等若干卷书中主要是故事,并在其他章节中间插不少示例证明其观点,总而言之,很多的史料应该是来自战国时期他掌握到的史料,其中很多来源已经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而轶失了,而因为这本书是“帝王之书”,属于李斯认为“有用的书”,幸存了下来, 其中保留的一些“非常独特”的史料也流传了下来,其中“舜逼迫尧禅让”的事,与《竹书纪年》一致。

读《韩非子(集解)》看帝王治国必备的法术

③说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讲的“依法治国”,应当是韩非子在这本书中首先提到:我们现在所谓“以法治国”本义与韩非子所提倡的并没有本质差异,“依法治国”就是设立人人在其面前平等的法律,大家都来遵守这一规则,不祈求领导个人的智慧去实现治理,而是依据稳定一致的法律,将普世价值固化为规则,遵守规则,使得社会能够正常的运转,您说这一点,韩非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要是说韩非的法是封建统治、旧社会糟粕落后的法,那么就显得不近人情,您难道期待一个处在两千多年前的法学家,也采取我们现在的民主法律吗?处在哪个社会,就应当有那种法律思想,这一点我们不能强求。

读《韩非子(集解)》看帝王治国必备的法术

韩非依法治国的基本思想是讲信用的“信赏必罚”,即:凡是要奖赏必须奖赏,凡是要惩罚的必须惩罚,不能凑活和马虎,也不能在执行过程中因为人情而改变,既强调“一定要立法”,还要求“严格执法”,还要求法律要自始至终,不能随便变更,经常变革的法律,就变成了“人治”。只要采用正确的法治,哪怕是最差的领导人,都可以治理好国家,这比期望伟大人物来得可靠。

读《韩非子(集解)》看帝王治国必备的法术

读《韩非子(集解)》看帝王治国必备的法术

④提示君王如何驾驭臣下

韩非和李斯就学于荀子,荀子为战国末期儒家集大成者,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韩非认为人性本恶的思想应当是继承于荀卿。书中从人性本恶的这一点,推论出“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并不可靠,认为依靠忠、孝、仁、义来维系社会组织,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并不完美,也太能变了。

读《韩非子(集解)》看帝王治国必备的法术

既然依靠仁义的口号不可靠,那么人主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势),必然要采用一些“不可为外人道”的手段,这种手段就是“”。如同欧洲的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韩非也通过列举臣下弑君夺位的很多先兆,来劝诫君王一定要采用“驭臣之术

”来提防下属,要识别臣下的不轨之心,不要放任权力给他们,要把他们攥在手里,采用赏罚的手段来约束他们,不要让他们有机可乘。这一点,我看对于任何社会中处在上层的人来说,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读《韩非子(集解)》看帝王治国必备的法术

再有一点,就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君王,不要显露自己,不要显示自己喜欢什么,“喜怒不形于色”,才无机可乘,才可能坐得稳位置。那种明显说明自己喜欢什么的,会使得臣下效仿,造成各种不必要的麻烦,耗费国力,事与愿违。

读《韩非子(集解)》看帝王治国必备的法术

后记

韩非子对于法律是非常执着的,整个《韩非子》中在反复说明作为治国法术的重要性。由于认为人性本恶,并且不讲人情,常被儒家批评为是“不近人情”的“刻深”,实际上,法律的确需要冷酷不然就形同虚设了。也正因为这种所谓“刻深”,往往遭人嫉恨,如吴起、商鞅最终死于非命,韩非子也意识到这一点,认为要推行法律是有着巨大的风险和必要的代价,其在《说难》《孤奋》之中屡次提及,他认为

“法治”比起“人治”更是一种长期可行、更为巨大的“仁爱”,为此,他觉得如果能够被采用,为“法”而牺牲也是值得的。

读《韩非子(集解)》看帝王治国必备的法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