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周天子不废除分封制,到了仅百里之地还分封?

淡晚6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一个王朝,但是一大半时间却是陷入诸侯混战中,春秋战国加起为时间超过五百年。这里有人就会问,周朝为什么要搞分封诸侯制呢?如果不分封,就不会诸侯混战嘛。

下面,我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周代要实行分封制。

第一,西周是继承古代的政治传统

最早时,中国并没有什么中央政权的概念,只有某个部落实力很强,其他部落必须听从该部落的命令,我把这种模式称为“诸部制”。比如炎帝、黄帝,都是部落首领。到了舜的时候,“诸部制”开始向“诸侯制”转变,这也是舜的一大变革。

诸部制与诸侯制有什么不同呢?部落有大小之分,但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等级,没有人为地把这个部落称为“一等”,把其他部落划分为“二等”、“三等”,帝舜把诸部改为诸侯,并且划为五等。到这个时候,就有了中央政权与诸侯制的雏形。

到了大禹时,设计出比较精致的国家模型。他的构想是这样的:

帝国的统治,是由中心向四周辐射。以帝国首都为中心,向四面延伸五百里,称为“甸服”,甸服就是天子的领地;甸服向外再延伸五百里,称为“侯服”,即诸侯的领地;侯服向外延伸五百里,称为“绥服”,“绥”就是绥靖安抚;绥服向外延伸五百里,称为“要服”,“要”就是羁縻;要服向外延伸五百里,称为“荒服”,这已经到了荒芜之地了。

这个国家模型就是:中央-诸侯领地-安抚区-羁縻区-蛮荒区,如此向外延伸。

夏、商都是采取这种行政模式,西周开国后,同样继承此政治传统。

第二,西周为什么不能搞郡县制

与诸侯制相对应的是郡县制。郡县制与诸侯制有着本质的不同,郡县制以郡、县为行政区,其任免权在中央,不像诸侯那样具有独立的行政、军事、财政、外交等权力,也无世袭。

那么西周为什么不搞郡县制呢?天子不希望权力大点么?非不想也,实不能也。

周武王在推翻商纣王的战争中,得到多少诸侯的支持呢?超过八百个。怎么这么多诸侯,我前面说过,这些诸侯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的部落。以牧野之战为例来说,周与诸侯联军在此役彻底打垮了商纣王,当时周军有三百辆战车,诸侯军提供多少战车呢?三千七百辆!!!

大家只要想一想就明白了,西周政府是依靠几百个诸侯的帮助才取代殷商政权,当时天下的诸侯有几千个,那是你一声令下就能取缔的吗?根本不可能。我们比较形象地说,当时的西周有几千个小城邦构成的联邦国家,每个小城邦都是个诸侯。

诸侯制向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过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到秦始皇时,诸侯制被郡县制取代呢?这里有两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诸侯都被消灭了。从西周开国时的几千个诸侯,到春秋几百个诸侯,到战国七雄,最后秦国一统天下,把以前所有的诸侯全部都灭了。

第二个前提:中央政府有能力掌握整个国家。在诸侯制里,一个诸侯统治一小块地,这是比较好管理的。但是郡县制则不同,中央政府或朝廷要管理庞大的帝国,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经济、科技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没法做到的。比如说,秦国之所以能搞中央集权,因为能铺设全国性的交通网,做不到这点,朝廷政令如何施行?军队要有远程作战能力,否则如何稳定偏远之边疆呢?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西周初期,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现实角度,都需沿用诸侯制。


君山话史


周天子实施的分封制这种政治体制,危害其实是非常大的。为什么说危害很大呢?

(分封诸侯)

其一,分封让周天子的王畿之地越来越少。当初经过分封以后,周天子的王畿之地面积就变得很小。这还没完,随着周天子的后代一代又一代地产生,这种分封还将一次又一次地持续下去。以至于到了最后,周天子的王畿之地已经剩下不足百里了。

其二,分封让周天子的权力越来越小。分封以后,诸侯国不但拥有了自己的军队,而且还拥有官员的任免权等人事权,同时还拥有财政权。当一个组织自己有兵权,有财权,有人事权的时候,你就基本上把它没办法了。

其三,分封让周天子缺乏自生能力。周天子主要是依靠诸侯对他的上贡来生活。既然是上贡,就有可能仰人鼻息。诸侯要是不上贡,周天子还得去找他要。要不就得大动干戈,出兵去打,很麻烦。而且,周天子因为不事生产,不考虑国计民生,很快就成为一个腐朽没落的阶层。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在没落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励精图治的君王?就是因为周天子的那种体制,让他缺乏自生能力。

周天子分封的危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了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

(无道的商纣王)

既然周天子分封的害处那么多,那么,当初他为什么还要分封呢?

一、周天子在建国之前就已经有过承诺。

周国本身只是商朝的一个属国(和后期藩属国的意义不太一样),本身的力量并不大。周朝能够战胜强大的商朝,战胜强大的商纣王,是因为他宣称纣王无道,号召商朝的其他一些属国一起来推翻商纣王。他说商纣王无道,最主要的一点理由,就是商纣王兼并了很多属国的土地。周围的那些属国都觉得周国说得很有道理,所以大家才拥护周国推翻了商朝。

当周国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以后,他肯定就得兑现他的承诺。人人有份地,大家共有天下。因此,那些属国肯定就得获取他们的权利。既然属国都可以获取分封的权利,功臣们当然也应该获取相应的权利了。因此周天子就实行了普遍的分封。

二、国土面积变大让周朝出现管理瓶颈。

周朝和商朝比较,国土面积一下子大了许多。古代的交通非常不发达,信息也很不通畅。要让周天子对全国进行有效管控,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如果不进行有效管控,势必会出现很多动乱。某一个地方爆发了动乱,也许中央知道的时候,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再说了,那时候是井田制,奴隶们是被限制在井田上劳作的。要把奴隶们限制在井田上劳作,就必然需要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显然不可能都由中央来安排,中央也不熟悉,因此只能由地方上来决定。

由于有这样一些考虑,因此把国家分封成很多诸侯国,分散管理,显然效果是最好的。

(武王伐纣)

三、成熟的奴隶制决定了分封的实施。

奴隶制和之前的原始部落制情况是不一样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技术非常落后,条件非常艰苦,要求部落的首领必须是强有力的,有大本事的人。他必须带着部落的人亲力亲为,打猎或者采摘,这样部落才能够生存下来。

但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尤其是在商末周初,青铜器大量发展的时候,生产工具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奴隶主不需要到土地上亲力亲为的种庄稼或者打猎,他们只需要强迫奴隶生产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他们完全可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既然局部的生产单元都是这样一种情况,对于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周天子,当然也需要这种情况。

所以说,周天子只需要把土地分封出去,到时候由诸侯们给他们提供上贡的物品就可以了。

四、周天子有强大的制度作保障。

西周在建立的时候,建立了一整套的制度保证,这就是周礼。

在周礼的统摄下,所有的人都被框定在这个制度内,从而形成了一个严格的有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而且,这种社会秩序并不是互通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卿大夫,不可能成为诸侯;如果你是士,也不可能成为卿大夫。这样一来,上升的空间就极为有限。既然没有了上升空间。所有的人都安分守己,没有必要去和命运抗争了。

如果有人想和命运抗争,改变他自己的阶层,往上升迁。那么,天下有权共同讨伐他。这样一来,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由此可见,虽然说周朝的分封制度似乎很危险,但是在长达三百年的时间的西周里,周天子其实是安然无恙。


张生全精彩历史


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周边存在着很多小部落,人们把它们称之为:北狄、南蛮、东夷和西戎,这些小部落(包括周)经常袭扰商朝,令商朝非常头痛。

周灭商后,在继承商朝的土地与人口的同时,也面临着与商朝一样的国家安全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途径:

第一,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后来的郡县制。但是,限于当时的人口、交通、信息传递以及政治结构松散等问题,要做到这点非常困难。如果实行郡县制,即使没有外敌,紧把内政处理好,都会很难。以三国为例,当时魏国最强,却总受蜀国骚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魏国四面皆敌,不得不分兵防守,以至经常捉襟见肘、狼狈不堪。所以,搞郡县制是行不通的。

第二,既然郡县制行不通,那就只好采取第二种途径:分封制。所谓分封,就是在周天子的周围分出上百个小的诸侯国,赋予诸侯国对境内人口、土地的管理权,允许诸侯国拥有军队、收取赋税,但诸侯国必须拱卫周天子,抵御外敌入侵,这就是周朝分封诸侯国的目的。

另外,周朝灭商本来就倚靠了很多部落的力量,说白了周朝就是一个股份制公司,大家都有股份,现在得了天下,周天子称了王,相当于董事长,那在中央要有部门经理,在地区当然也要有地区经理了,而封的这些诸侯,就相当于股份制公司的地区经理。


孤舟钓江雪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会凭空产生,都必然有诞生的社会根基和土壤。周朝是取代商朝建立的,周王室的根基在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一带,周部落的首领姬发看到商王朝的帝王子受辛(商纣王)生活奢侈,好大喜功,国势有所不稳。便暗地里联合不满于商朝统治的西部诸多部落,趁商朝主力在东方征讨东夷部落朝歌防御空虚之际,率众誓师伐商,在孟津会盟,号称“八百诸侯”,连远在南方的楚人部落都派出800壮士随同伐商。最终在“牧野之战”击败仓促组建迎战的商朝军队,攻克朝歌,逼迫商纣王自焚而亡,从而建立周朝。

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后,就面临着如何构建国家治理结构以更好地维护周王室统治的问题。由于在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王室自身人口和军事力量有限,无力直接管理和控制广袤无垠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即使是商王朝也是采取分封制管理国家,周朝承袭了商朝的分封制并加以完善,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社会等级制度。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分封制,主要是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开疆拓土的考虑。

一是封赏参与伐商的有功方国部落的现实需要。武王伐商不单单是周人部落的功劳,还有赖于跟随周人部落一同伐商的众多方国部落的努力,参与伐商的“孟津会盟”的方国部落就多达数百个之多,连南方的楚人部落都派800人参与伐商。在成功地消灭了商王朝政权后,按照有功必赏的原则,周王必须要承认这些方国部落既有的权力和地盘,还要适时对他们进行封赏,以获取他们对新王朝的效忠和支持。因此,周武王对这些方国部落进行分封赏赐,远在南方的楚人部落首领也被封为子爵。

二是开疆拓土,拓展势力范围的需要。公元前1046年,周天子分封天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贵族,并规定了各自的封地范围和权力,让他们来拱卫周王室。《荀子》记载,周天子“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比如将宗室和功臣姜尚分别分封至东夷之地建立鲁国和齐国,授予他们节制一方的权利,允许他们逐步兼并控制周边的东夷部落,将原来分布于各国之间的小方国和土著部落逐渐吞并消化,再通过周王室建立的宗法制度控制管辖分封的诸侯国,间接地达到了开疆拓土、拓展势力范围的目的。

实施分封制的意义在于: 

一是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宗法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二是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三是分封制加速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在得到周天子同意的前提下,一些大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和小方国用兵,兼并其土地人口,使得各民族逐渐趋于融合。

但是,随着周王朝势力不断衰退,特别是周平王东迁之后,国力大损,而各国通过互相征伐,许多大国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春秋五霸”的实际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不是没有看到分封制的弊端,但是鉴于实力有限,自己都朝不保夕,再加上分封制是周王朝立国的根基,已经没有能力阻止分封制。


沧海拾遗录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周朝的分封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行的,是战争动乱的源泉;但是在周朝建立初期来看,分封制有他的合理性,在当时是较为可行的行政管理制度。行政制度要跟生产力相匹配,当生产力较低时采用分封制较好,当生产力较高时就只能采用郡县制。周王室一直不废除分封制跟王室尊守周礼有关,周礼是周朝治国的根本,尽管运行八百年了,但是没有那一代周天子有勇气将他废除。

夏、商、周三代是古典奴隶社会时代,那时生产力低下,交通不发达,经济水平低,那王室统官全国实在是力不从心。因此三代都推行分封制,大诸侯几百里领地,小诸侯几十里领地,诸侯有镇守四方抵御四夷的责任,也有向王室进贡的义务。王室不给诸侯大臣发工资,都是赐给领地,让他们自己经营领地以获得相应的生存物资;诸侯们可以向四夷拓地,却不能向其他诸侯拓地,更不能向王室要地,否则会遭到王室的攻击。

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有三大好处:其一、解决领土扩张问题与边境防守问题;其二、在王室危急之时有诸侯勤王;其三、可以获得诸侯们的进贡而增加财政收入。为了防止诸侯们坐大而威胁王室,天子们都会想方设法控制诸侯的实力,对于那么较大的诸侯天子经常亲征他们。比如齐国坐大后,周天子将齐哀侯烹杀;徐国坐大后,周穆王联合楚国攻灭徐国;楚国坐大后,周恒王亲征楚国。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的诸侯尾大不掉了,最终架空王室甚至攻灭王室。

战国时代周王室仅剩下洛阳附近百里领土,为了维护周礼,周考王将全部领土分封给弟弟,建立周公国,周王室寄居在周公国。数十年后周公国的周惠公又将周公国一分为二,他封自己的小儿子在巩地,建立东周公国,义务是奉养王室;周公国的正统则建立西周公国,国都在王城洛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王国攻入洛阳,西周公国投降,周朝灭亡;公元前249年,秦王国丞相吕不韦又带兵灭掉了位于巩邑的东周公国。


大秦铁鹰剑士


钱穆先生对分封制是这样评价的:

亦由當時形勢之實際需要逐步逼拶而成,同時亦是周民族對於政治組織富於一種偉大氣魄之表見。

意思是说,周天子推行分封制是当时情况下最好的选择,而且是一种伟大的创新。

个人非常同意,我想从3个方面来解读:


一、武王伐纣的起因


周王本来是商朝西方的一个诸侯,据说是和大禹一起治水的那个后稷的子孙,他们先辈的历史说法不一,真正的历史,要从公刘开始,公刘之后传了九代,到古公亶父时由于被犬戎骚扰,实在忍不住,迁移到了岐山(现陕西岐山县)。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太伯、虞仲、季历。他把王位传给小儿子季历,另外给了太伯和虞仲一些人马,让他们去开疆拓土。

实际上,这就是当时的分封制雏形,并不是给你一块领地,而是给你一点人和资源,你自己去创业吧。这其实就像现在大公司投点钱,派几个员工内部孵化某个项目。

季历去世后,他儿子昌继位,也就是周文王。周文王也闷头发展,势力很快壮大,还在镐京建了座大城作为根据地(现陕西西安)。

话说商朝这边,不论是封神榜还是其他历史故事,商朝灭亡的锅一般都认为是纣王和妲己,什么酒池肉林,比干挖心,反正商朝气数已尽。

但实际上,纣王本人其实是个文武双全的主君,但作为一个王朝末尾的君主,他面对的是一个历代君王都很难办的问题,手下诸侯实力超出控制范围了。

比如这个西伯侯,所以纣王做了一个和康熙一样的选择,削藩。但区别在于,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此时西伯侯已经是姬发了,这个时候双方实力对比,单单西岐完全没法和商抗衡,而因为纣王削藩触了众怒,所以西方诸侯都联合起来反抗。而这个时候,商的一部分军队居然还在东边和东夷打仗。

可能是商轻敌,也可能是东夷那边实在抽不开身,于是牧野之战,商朝很快战败,朝歌被攻陷,天下归周。

尽管周打赢了,但并不轻松。史籍《尚书·武成》记载:

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就算不是血流成河,那也是鲜血把河都染红了,可见双方伤亡惨重。

所以,当周武王打赢这场仗之后,其实面对的是一场困局。


二、赢得天下之后武王面对的困局


武王虽然赢得了战争,但他位子其实很不稳,我们来看看他面临哪些状况。

1、周武王自己年纪已经大了

周武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成王年纪还小,所以他必须尽快想出一套制度来维持王位,而这套制度必须在他死后能有效运行。

2、功臣和盟军都等着分蛋糕

仗是打赢了,但一下子多出来一大批有功之臣,一大批强力盟友,还多出一大批皇亲国戚,这些人辈分资历能力都比周成王高。

3、商朝残余的遗老遗少

朝歌是被打下来了,纣王也自杀了,但还有在东夷干仗的那批人,虽然投降了,但仍然是一股有生力量。还有在战前保持中立的诸侯,都是潜在威胁。


我们回顾下后来春秋战国以及历代君王,在这3个问题上翻车的有多少个,而且后世的君王至少还有过去的历史教训可以借鉴,分封制不行郡县制,郡县制不行混合制,总之都可以学习,但周武王前面只有一个分封制1.0版本可供参考,而且还有许多Bug。


所以周武王的面对的问题很棘手,一个处理不好,就要二世而亡了。但就在周武王离世的前一年,他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分封制。


三、分封制是如何破局的?


破局要先看清问题的本质。

面对当时的局面,核心矛盾点在于,怎么让君主始终能控制住诸侯,这不单单指军事,而是全方面的压制。

那么我们来看周武王的“精确分封”:

1、谁有资格参与分封?

周天子进行了“用户分级”,将诸侯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旧有贵族。

这些人相当于人民里的意见领袖,威望比较高,处理不好容易引起民众剧烈反弹。

第二类:兄弟亲戚。

这些人要么是周天子的长辈,要么是自家兄弟,要么是后辈,总之都是姓姬的,有的都是看着周天子长大的,而且是最早跟着他起兵的,可谓劳苦功高。

第三类:有功之臣。

这批人最不好处理,不但能力强,功劳大,而且没有血缘关系。但同时,他们不像宗亲,可以凭着辈分压周天子一头,如果处理好了,他们反而是最忠心耿耿的一批人。


2、分封的艺术,周天子的微操

对于旧有贵族:

这些人是旧时代的象征,好好对待这些人,可以更得人心。

周朝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周天子封的公国只有5个,其中商朝的遗老遗少封到宋国;舜的后人封到陈国;夏朝大禹的后人封到杞国;周天子的叔叔虞仲封到虞国;周天子的弟弟分到虢国。

另外还有些德高望重的部族,比如尧的后人,蓟国;炎帝后人,焦国;黄帝后人,祝国,这些虽然给的地位高,但实际国土和资源都不大。

唯一宋国比较大,但周天子也有提防,周天子把原来在宋国的商朝子民和卫国对换,这样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对于兄弟亲戚:

《荀子·儒效》里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也有更夸张的说法是封了八百家,总之,周天子还是比较大方的,给大部分自家兄弟都封了地,这样也能看出对待亲戚的态度。

别看分了那么多,好像是个姓姬的就给封地,但其实分的越多,单个诸侯的力量就越弱,对中央的威胁就越小。

同时,周天子还把一些亲戚分封到例如宋国和殷国的周围,以监视殷商残余势力。

说句题外话,有很多成语比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里面黑的都是宋国人,主要就因为宋国是商朝遗民后代,这大概是最早的地域歧视。

对于功臣:

首先这些人还有任务,而且他们也必须要有事情做,否则容易有其他想法。周天子老家在西边,东方需要巩固,况且东夷也一直是个威胁。

于是周天子将最大的功臣姜子牙封到泰山以东,也就是齐国,同时也是战争最前线。而另一个重要人物,不但是功臣还是周天子的四弟,日后我们做梦总是要梦到的,周公旦,被封到了泰山以西,也就是鲁国。周朝的东线就由他们来开拓了。

总体来说,整个分封是一次完美的平衡术,各方都认为是相对公平的。

3、中央如何控制地方?

分封制建立的是系统的底层框架,但核心还是周王朝必须有足够的掌控力。

说起为什么分封制给各个地方诸侯比较宽松的自主权,其实是因为没办法,古代交通和现在差远了,你想象一下从北京骑自行车去山东。老话说山高皇帝远,所以周王朝能直接调动的只有王畿区域。

那怎么管理那么多诸侯呢?就像公司大了就必须要有人事制度,周朝用的是宗法制度,也就是“周礼”。

周礼具体的规定非常繁复,可以看成周朝的“宪法”,他不但明确了各国军队的标准,城池建设的标准,税收的标准,如果有人违反,那么周天子可以拉着其他诸侯一起揍你。如果发生纠纷,大家也按照周礼来,这样大家做事都有个标准。

最重要的是,明确规定不能“僭越”,所以如果都按照这套标准,各路诸侯就永远只能是诸侯。

这就是分封制的艺术。


我是ChrisQu,C叔聊历史,有趣有料有思考,关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讨论。


C叔聊历史


因为分封制是周朝的基本国策之一,无法废除,废除分封制,等于是否定周朝本身,因此无法废除。

我们站在后世几千年且开了上帝视角的情况下知道分封制有弊端,分到最后封无可封,可是对于三千多前的周朝来说,分封制是最好的国策,没有之一。



要想知道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必须得了解周朝是如何灭商建国的。

严格说来,周灭商是一场有预谋的偷袭战,周文王在位期间,周国力尚小,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无法与强大的商朝相比,周文王本人还被商纣王囚禁过,周使用了大量的财物和美女才换回周文王的自由,周文王回来后,表面上装作纵情酒色,实际上暗中发展,到周武王时期,渐渐强大起来。



周武王时期,暗中联络了一些对商朝不满的诸侯和商王室成员,乘商朝的主力部队东征东夷之际,发兵攻打商朝都城朝歌,商朝被周突然袭击,匆忙组织大量的奴隶军队作战,可是这些奴隶军队对商没有忠诚度可言,于牧野一战,大量投降临阵倒戈,商军战败,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换句话说,商朝的灭亡 ,实际上是一次斩首行动,周消灭了商王朝的政权中枢,但商王朝分散在东边的军队,和各地支持商朝的诸侯都是毫发无损,这个时候,周就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接下来怎么办?



周在当时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诸侯国,周灭商类似于项羽、刘邦灭亡秦朝时的状态,但又有所不同,为了稳定天下局势,周朝统治者选择了分封,不仅分封灭商的有功之臣和诸侯,同时分封支持周朝的商王室成员,包括分封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同时派遣周王室成员叔鲜、叔度、叔处为“三监”监管武庚。

灭亡前朝还分封前朝末代国君的儿子为王,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唯有周朝了吧!正是因为周朝的分封,尤其是对商纣王儿子武庚的分封,稳定了一大批商朝遗民,包括原商纣王东征的部分军队及支持商的诸侯国,稳定了整个天下的局势。



周武王灭商三年后就去世了,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由赫赫有名的周公辅政,不久便爆发了三监与武庚的叛乱,周公率军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局势,而周公制定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及礼仪制度,与分封制一起成为维系周朝八百年历史的基础。

分封制就是由天子分封土地给诸候,诸候在自已的封地上建立“王国”,然后诸候又分封土地给自已属下的卿大夫,卿大夫用诸侯分封的土地来建立“家族”,然后卿大夫又分封土地给自已属下的“士”,士是最低的统治阶层,不能再继续分封了,诸候建立的是“国”,卿大夫建立的是“家”,合起来就是“国家”。



从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组成的统治阶层是周朝的统治基础,等级森严,世代相传,而这个统治阶层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分封制,一级封一级,天子只管诸候,不管诸侯下面的卿大夫和士,同样的道理,诸侯只管卿大夫,也不管卿大夫下面的士。这种一级管一级的模式,很类似现在的管理,不管军队中的管理,还是企业中的管理,在当时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咋一看,这么分封下去,哪有那么多的土地来封呢?于是周公就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从天子、诸候、卿大夫到最低级的士,他们去世后,其土地、财产、官职、爵位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的,其它的儿子只能获得很小的一部分权益,这叫嫡长子继承制,奠定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继承制度。



有了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就不可能乱封,分封制按制度进行分封,在周朝分封之初,人少地多,土地比较好封,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历史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分封出去的土地也越来越多,到最后周天子封无可封,连周天子自已都没有土地了,只能待在封臣的土地上。

但分封制却无法废除,废除分封制,等于是否定周朝自身,如何废除?天下诸侯不群起而攻之吗?到头来,周朝还是灭亡。



周朝灭亡有分封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周王室自身的衰弱,虽然分封出去有众多的诸侯国,但还不是有诸候国越来越强大,土地越来越多,不能一昧的分封,而是要建立合理的制度,让周王室强大起来,如果周王室强大,就不存在封无可封的情况。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何为“分封制”,再结合先秦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才能粗略的回答这个问题。

那到底何为“分封制”呢?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封建”(这里的“封建”一词指的是一种政治制度,而马克思所提到的更多的是在社会学范畴)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富辰之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简单讲就是周王室把土地划分为给各诸侯管理,诸侯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但需向周王室进贡以及为周王作战。

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具体的起源时间难以考证。根据记载,黄帝时代就有“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这种情况就是早期的封建制度;《尚书·禹贡》记载夏禹“分茅裂土”,分赐土地给诸侯,分封同姓诸侯的现象也在这时候出现;商灭夏后,分封夏朝的后人于杞国,还分封有费国、孤竹国等诸侯。

到西周武王克殷时期,分封制趋于成熟,周王将功臣、亲戚、先代贵族皆封为诸侯,目的在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据《左传》记载:“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被封的“诸侯”继续在其“封国”内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作战、服从命令等义务。


附图,西周诸侯国

西周灭亡前,诸侯各国一直服从周天子,《吕氏春秋·观世》记载:“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东周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从这时起,大国兼并小国后多以其国土置县,封建制度式微。经过战国数百年的兼并战争,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正式统一中国,从此大规模的分封不再是中国的主流。

西周的分封制度

周武王在灭商之后实行第一次封建,主要内容如下:

  1. 武王克殷后,自动退出殷都,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到那里,继续管理商的遗民;
  2. 武王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目的是监视武庚,称为“三监”;
  3. 武王定都于镐京后,又分封亲属、功臣和先代贵族之后裔为诸侯,这些封国大多数集中于黄河南岸。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继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代理政事。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联合商的后裔武庚共同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率军平叛之后实行第二次封建,内容主要包括:

  1. 把殷人的旧地分封为宋、卫二国,以方便统治;
  2. 大封亲属和功臣,作为王室的屏藩(作为西周的保命地);
  3. 周公特意把第一次封建的一些封国向东移,部分更远至东方海边,借此扩大统治范围,并将殷人的封国包围其中,以防其再生叛乱。如将姜尚之子吕伋封在山东的齐,召公奭之子于燕。

附图,周武王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是由社会历史背景和统治团体的共同利益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武王灭商后面对的是空前广袤的疆土,而当时的奴隶制度下生产水平很低,周的国力有限,不能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直接统治。

周原本为商的诸侯国之一,武王在联合其他八方诸侯的情况下才勉强灭商,而人多势众的殷商遗民对周具有严重的威胁。如何解决这种威胁成为新生的周棘手难题,太公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召公曰:“有罪者杀,无罪者活之”;周公曰:”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

周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盘庚之政。殷民大说(悦)”,实行“以殷治殷”;此外为了防止殷民叛周,又将宗亲、功臣等大规模分封。

总的来说是因为:安抚殷民,同时加以监视;武装移民,扩展势力;笼络人心,巩固统治。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求赞加关注!!!


我没忘记home


因为被生产力制约着,因为被生产水平制约着。

统治技术也不咋的,交通基本也没有。

能怎么的呢?

其时,大家刀耕火种的,并没有多少剩余的社会财富。甚至有些邦国根本是游猎部落,你说游猎的部落,能有多少财富存在哪里?还不是今儿运气好,多打了几只兔子,今儿生活就好点,是不是?

就算那些有点农耕技术的邦国呢?国君也不会有多富有,唯一证明财富的多寡的也就是奴隶的多少了!是不是?啥?你说土地?不值钱的很,要多少就有多少。

我们可以用现代技术结合现代思想,并且假装忘记道德,那么请想象那些“流官们”应该如何管理那些奴隶和那些游猎民呢?把奴隶主和酋长至于何处呢?

拿什么来养活那些流官们?以及流官们手下办事人员,还有流官和周天子的交通线的成本呢?再说了连纸笔也没有,流官们拿什么汇报管理成果呢?

为减少管理成本。如果让流官们直接管理,不用汇报,也不用建立管理档案,请问,和酋长和奴隶主的区别在哪里呢?

奴隶又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榨取出来的财富也不是自己的,流官们会有动力残酷压榨奴隶们吗?

流官放私恩于奴隶才是对流官利益最大化,毕竟双方联合起来骗一下远在天边的周天子,我奴隶少干点,你官员多得点,岂不是更好?是不是?请问怎么不封建?

至于游猎部落,你敢派去流官管理吗?你派的进去吗?平时大家看你人高马大,人也多,做事还可以,大家尊重你叫你一声大哥而已,逢年过节的互相走动走动。

另外呢,我今儿多弄了几只大山羊,一时吃不完,也放不住了,和你换点谷子吃吃,也放得住,大哥您呢,先别吃谷子,把肉先吃了,别放坏了,是不是!这样多好,你好我好的,你弄个人来管着我们啥意思?吃闲饭呀,对不起,我们部落不养闲人,也养不起!

这样的游猎部落,你能怎么办?叫你一声大哥也算可以的了。

要啥自行车!


葭明通半瓶历史


周天子要实行分封制,是一种国家管理的策略,也是安定天下的一种最好的政治手段。

周国在商朝统治下时,其实是一个势力尚小的国家。虽然武纣王末期横征暴敛,实行暴政,引起了许多臣民的不满,但是纣王的军队势力还是很强大的,任何一个属国都无法与之抗衡。要想推翻纣王,刘必须要联合其它属国的力量一起联合作战,才能有胜算。周武王也正式才用了这一策略,一方面高举伐纣旗帜,另一方面积极联合其它被暴政压迫的蜀国,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最后才打败商纣王,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虽然是一个强硬的君主,但为了天下的稳定,他打下商朝的江山后,也需要安抚天下,除去商朝的暴政,分封讨纣过程中出力建功的人,原来商朝的一些属国,跟周国其实也是平等的国家,现在虽然联合攻下了商朝的江山,周国成为了新的统治者,但是原来的属国也是必须要重重安抚的,否则将继续新的内乱。于是分封变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也是不得不为之事。

周天子虽然采取了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同时他也在积极防范新的内乱,于是他大封诸侯,诸侯国多达72国,其中周室诸侯国就有十多个,穿插到其它诸侯国之间,既让更多的人受到了封赏,也弱化了每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让周王室掌握了最具实力的军事力量,和最好的土地。



周天子分封诸侯,同时也利用宗族的理法来管理国家,让诸侯也可以分封和传位,这样诸侯国的力量越到后来就越弱小,诸侯的嫡宗可以管理其它旁宗,管理上用了国家政治结构和宗族理法两手措施。可谓是高明之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