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汉朝时期为何匈奴如此猖狂,到处抢夺人口?

兔牙传说


匈奴猖狂是有资本的。西汉初年,匈奴绝对可以碾压汉朝,举个例子: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32万步兵出征匈奴,结果被匈奴骑兵围困于白登山。让刘邦大为震惊的是:匈奴将30多万骑兵分东、南、西、北四个纵队,而且每队的战马是同一种颜色,而刘邦自己的马车竟然连四匹同样颜色的马都配不齐,大臣们坐马车是一种奢侈,平时只能以牛车代步。见微知著,这就是汉朝与匈奴的差距。

中原经历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到汉朝建立时,国家与老百姓一样的穷困潦倒、苦不堪言,所以根本没能力与匈奴抗衡。而纵观汉朝周边国家,还没有一个是匈奴的对手,曾经最强大的东胡也被匈奴顷刻灭掉。其余如西域势力稍强的乌孙、月氏等都被匈奴如赶羊一样四处驱逐。而那些城邦小国在匈奴面前更是大气不出,唯命是从。

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全民皆兵,来去如风,最擅长的就是游击战法,而汉朝与匈奴漫长的边境线上不可能全部布置重兵,张网以待。所以,当匈奴劫掠而去,汉朝作出反应,匈奴早已遁形而去。而汉朝又不能派兵追击,因为很有可能遭遇匈奴伏击而全军覆没。所以,汉朝只能妥协、隐忍,而匈奴得寸进尺、有恃无恐。

古代游牧民族最缺的并不是生活物质,而是人口,只有人口才是他们的战略资源。试想,从大兴安岭——阴山——冈底斯山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广阔的区域几乎全部是他们的领地,版图面积比中原还大出许多,但他们的总人口却小的可怜,甚至不足中原的千分之一。再加上自然灾害、疾病、瘟疫等因素影响,游牧民族的人口很难呈快速增长。所以有时候,他们恐惧的并不是被其他民族所灭,而是被老天(大自然)淘汰。

因此,为了自身发展的长久打算,匈奴才会热衷于抢夺他国的人口。而在对方还没有形成有效应对之策时,匈奴人才能愈加猖狂。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我是子夜羌笛,请听我细细分解。

汉朝初期匈奴的确是很频繁地南下侵犯汉朝边境,甚至汉朝皇室位于关中北部的甘泉宫都曾经遭到了匈奴的破坏。若要分析其中的原因,无外乎内、外两个原因。

匈奴的兴起并非短期的事情。早在战国时期以及秦朝,位置与匈奴接壤的秦国、赵国、燕国等其实就经常与匈奴交战。闻名天下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赵国李牧就是在与匈奴的战争中脱颖而出的。但在战国以及秦朝时,汉族政权总体上是可以对匈奴保持一定军事优势的。尤其体现在装备方面,秦军的强弩更是令匈奴人闻风丧胆。但历经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楚汉战争,汉民族的整体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尤其是缺乏骑兵必备的战马。汉朝初年天子出行尚且难以凑齐四匹颜色相同的马,大臣出行甚至只能乘坐牛车。而单单依靠步兵是难以敌得过大规模的骑兵冲击的。另一方面,匈奴更是趁中原战乱大肆扩充其在边境地区的势力范围。占有了河套地区的匈奴骑兵还能处处威胁到地处关中平原的汉朝中央政府的安全。新生汉朝自身的羸弱,这便是内因。

甘泉宫遗址


说到外因,无非是匈奴自身的崛起,尤其是诞生了杰出的首领冒顿单于。东起东北、北至西伯利亚、西到中亚的广大区域都成为了匈奴的牧场。久经战阵的汉高祖刘邦曾率三十万军队与冒顿单于交战,最终却被困于白登山,如果不是采用陈平计策贿赂单于的阏氏还险些做了俘虏。冒顿单于的军事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匈奴冒顿单于


敌强我弱,加之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本身不事生产,铁器、布匹等大量的生产、生活物资都只能来源于中原汉族地区,恃强凌弱劫掠财物,尤其是劫掠具有技术能力的人员就成了他们发展自身生产力的捷径。另一方面,地处塞外草原的民族往往人口稀少,劫掠具有生育能力的妇女以及儿童也成为了他们增强自身实力的办法。

匈奴骑士


子夜羌笛


匈奴兴起于战国末期,早期非常弱小,被战国秦、赵、燕等国来回碾压,但是在西汉初期达到极盛时期,成为有汉一代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这主要是由于草原文明在汉初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而中原文明正处于恢复期。我们来分析一下匈奴迅速崛起的原因。

01 草原文化强者为尊,扩张模式极其简单

草原文化并不像中原国家一样,强调文化和民族认同感,草原区域的主流价值观始终是“强者为尊”。强大的种族吞并弱小的种族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而不会像中原地区一般,引起民族的反抗情绪。

同时草原地区地形平坦,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不像中原地区有各种各样的山川河泽可以拒险而守。草原骑兵可以一日千里,军事行动进展非常迅速。因此,草原帝国的崛起速度往往极其快速,一旦部族人口和战斗力形成规模,就可以在短短数十年内,吞并其他的部落,建立一个疆域庞大的草原帝国,比如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莫不如此。

02 中原战乱,草原扩张,此消彼长

早期的匈奴并不起眼,战国时期赵国的李牧,就曾经率领步兵和弓箭手的混合军团,击破了匈奴的十几万骑兵。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继续吊打,秦始皇派大军三十万,将匈奴赶出了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区。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过秦论》

但是经过秦末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楚汉争霸,造成大量人口伤亡,中原区域元气大伤。在西汉建立初年,全国人口下降到1200万左右,经过几十年的“文景之治”,人口和经济才逐步恢复过来。

而匈奴趁着中原战乱的窗口期,在一代雄主冒顿单于的带领下,迅速击溃原来的霸主东胡,吞并楼烦、白羊等大型部落,人口和军队规模如同滚雪球一样迅速扩大。在刘邦建立西汉的时候,匈奴已经是一个人口超过200万,控弦之士数十万的庞然大物,成为中原汉朝的心腹大患。

03 匈奴内附,吸收中原文化

经过汉武帝数十年与匈奴的大战,成功地将匈奴从巅峰打落。后来匈奴陷入内乱和分裂,在东汉时期,北匈奴灭亡,南匈奴内附,主要生活在现在的山西、陕西、河北区域,人口大约有20几万。

内附的匈奴由于仰慕,开始学习汉族文化、政治体系和军事制度,让匈奴的社会发展速度得到提升。但是深层次的民族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在中原政权再一次陷入衰弱之后,匈奴又挑头叛乱,掀起了“五胡乱华”。

因此,汉朝时期匈奴实力强大,掠夺人口,正是中原和草原两大文明的兴衰周期的低谷和高峰发生碰撞。这一斗争不仅仅限于汉朝,而是贯穿整个两千年的封建社会。


历史步行街


对于汉朝时期位于汉朝北部的匈奴部落,为何猖獗,甚至到处抢夺人口,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判断。


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

匈奴最初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匈奴主要分布于的地区在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这里的条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所以基于这里所形成的游牧文化,都是一种牧马放羊的“迁徙生活”。

而在汉朝,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农耕社会,以种植稻谷粮食等方式,从而产生了比较固定的郡县和人们栖息地生活地。

如此一来,对于崇尚游牧文化的匈奴人来说,本身就带有很多不确定性和“攻击性”,为了富足的粮食、牧场甚至人口,常年对汉朝北部边疆进行骚扰和掠夺。


二、汉朝经济与匈奴经济

也正如前面所阐述的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所以匈奴的经济相比较汉朝的农耕经济来说,是相当脆弱和不堪一击的,一旦出现寒潮或者干旱等恶劣的自然现象,聚居在温带大陆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都会丧失大量用来驯养牲畜的牧草,而由此产生对南部汉朝的进攻和掠夺也就可想而知。


三、中原气候与高原气候

接着前面的双方经济形态可以进一步探究,这两种文化部族所生活的气候,也是极大的不同,汉朝说占据的中原地区四季分明,水土肥沃,也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如此一来,对人口的繁衍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对于匈奴来说,恶劣的自然条件,贫瘠的土地,自然会造成他们的地广人稀,人口的稀少也对社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带来负面影响,这也是匈奴南下入侵汉朝,不惜掠夺人口的原因之一。


所以基于以上几点,可以看到匈奴在汉朝时猖獗南下的种种主客观因素了。


草竹道人


古代战争的发动都是为了掠夺生存资源,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北方的匈奴成为了最大的威胁,秦国大将蒙恬一度把匈奴人赶回了漠北之地,不敢南下。秦王大兴土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秦朝灭亡后匈奴趁着中原内乱,楚汉之争无暇顾及,大力发展再度崛起。匈奴也诞生了能征善战的大单于---冒顿。四处征战,不断控制了中国北部等广大的地区。项羽乌江自刎,刘备的西汉建立。匈奴人不但不收敛,还大肆掠夺汉边境财产与人口攻陷城池索要赔款。给西汉王朝北部边境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威胁。刘邦对此是十分愤怒,公元前200年率领大军进攻,在白登山激战结果汉军打败,刘邦被围七天七夜,几近被俘最后出钱贿赂匈奴禅于才能被放回来。

自此以后刘邦终于知道汉朝实力的差距,开始采取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但是在如何处理与匈奴的关系中始终没有好的对策。汉臣娄敬献策以汉家公主为筹码与匈奴和亲并赠送大量金银财宝,换取短暂的和平。军事也避其锋芒,以免引起争端,汉高祖后,文帝,景帝也延续和亲政策。避免争端修养生息,发展生产。但汉历代的计策并没有遏制匈奴的侵扰活动,反而觉得汉软弱可欺变本加力,越搞越凶。不过这种情况在汉武帝时期,彻底得到了解决,匈奴被赶进了漠北苦寒之地,再也不敢南下入侵大汉。




侃侃聊热点


匈奴最初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匈奴帝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匈奴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公元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李牧出动战车1300乘、骑兵13000人、步兵5万、弓箭手10万,与匈奴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从此匈奴十余年不敢南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5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冒顿单于继位后,开始对外扩张。在大败东胡王之后,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匈奴别部,居河套以南),并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汉之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等郡县。并对汉之燕、代等地进行侵掠。向西进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徙。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

西汉初期的匈奴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共48年)。游牧民族地域问题一到秋冬就会为了粮食劫掠十方,汉高祖时期匈奴就成围困过刘邦,迫使汉王朝和亲。


时时乐天天乐


游牧是一种很难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模式,而匈奴更为依赖对外掠夺和贸易,以此取得补助性资源。草原和农耕地区的贸易可能广泛地以多孔道的方式存在,进而反哺草原单一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一旦汉帝国在整个长城沿线断绝这些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强力维护资源界限时,草原的物资短缺就暴露无遗了。

匈奴的集权程度远不如汉帝国,它更像是一个比较稳定持久的部族大联盟,仅有领导威权和间接统治,而不易维持一个恒常的官僚体系 ,各部族之间有很大独立性。所以上头看上去和和气气,属下部落照样犯边如旧。

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不是这个,事实证明,游牧与农耕之间本就很难建立起稳定、持久的贸易关系。这本质上是由游牧对农耕的经济劣势造成的——游牧经济很难长久保持在贸易中有足够的自有商品供给(牲畜)来完成交换。

我们往往认为马上族群,来去如风,无拘无束。实际上,游牧经济要应对恶劣的环境和匮乏的资源,频发的自然灾害,维持起来也没那么轻松,加上匈奴又经常搞军事动员,都对游牧群体的畜产伤害很大,对中原贸易时,最重要的交易品就是牲畜,可是牲畜本来就不足,为了补充减损,抢劫人力和畜产,就是种最直接粗暴的选择。


知行天下路


中国自古有一个规律,中原王朝衰落,草原部落会兴起,每到改朝换代之际,这种情况愈加严重。这种情况自古有之,若说这种情况的开始,便是秦朝灭亡之时,汉朝刚刚兴起之际。那我就继续分析汉朝时期匈奴为何如此的猖獗?

第一个原因,冒顿单于统一匈奴,使得匈奴具有整合强大战斗力的能力。

在先秦时代,蒙古草原上个部落是分散的,并没有统一的匈奴部落,也没有一个像中原皇帝一样的单于。但是随着秦朝的统一,秦朝具有了强大的综合实力,他可以举全国之力打击匈奴。从而迫使匈奴成了一股绳,不然像以前那样各自为战,这种方式已经玩不转了。进而匈奴也进行了变化,这个变化是统一的匈奴出现。出现了凌驾于各个部落之上的匈奴单于,冒顿单于。

那冒顿单于是如何成长起来的?那他又是怎么统一匈奴的?

冒顿是头曼单于的大儿子,但是头曼不喜欢冒顿,他比较喜欢后妻阏氏所生的小儿子。有意无意的想杀死冒顿,大家想一想,冒顿是从这种环境中长大的,那他得有多少的阴影呀?早年的经历影响了冒顿的一生,他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先训练了一支军队,当时机成熟之后,他杀了他的父亲和其他不服自己的大臣,之后夺取了单于之位。

冒顿单于继位之后,便开始了向外扩张,他先将东胡打败,之后吞并了楼兰,收复了蒙恬所夺取的河套地区,成功的统一了匈奴各部。统一了的匈奴,便有更大的军事能力,再加上匈奴所在的草原,什么都长不出来,物质比较贫乏,那中原的富饶地区就激发了冒顿的贪婪和野心。

第二个原因,汉朝的富饶刺激着匈奴人的野心。

汉朝继承了大部分秦国的领土,拥有了当时最富饶的土地从800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到四川盆地的天府之国。这片土地被秦国经营了几百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是相当的富饶。再看看当时的山东地区,拥有巨大的华北平原,这些地方被秦朝统一之前,山东六国已经开发了很久了,到了汉朝时期,这便是沃野千里。汉朝的一个郡就能生产几十万石的粮食,那全国一年就能有上百万石的粮食,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有了大量的粮食,便能够催生出大量的人口,有了人口便能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使得汉朝富得流油。

反观匈奴所在的蒙古高原地区,地势地形依次从东到西为,草原,戈壁,荒漠,他们那里的土地除了草,还是草。即使有树林,那也是灌木,小树林。大家可能会说,匈奴人可以发展畜牧业。就是多养一些牲畜,想吃肉就吃肉,想挤奶就挤奶,如果这样想的话,大家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古代的匈奴人,他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的滋润。比如一个暴风雪,牲畜就得死一大堆。那么家里一年的口粮就没有了,其实想起来也是挺悲惨的。

综上对比,匈奴人所处的环境,物资是比较匮乏的,中原地区物资比较富饶,他们就会去抢掠中原地区。

第三个原因,汉朝初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去防御匈奴。

经过秦末的大战乱,等到汉朝的建立,这几十年的战乱,使得中原经济倒退,以至于中原没有能力去解决匈奴之患。最显著的一个例子便是,汉代初年天子乘驾竟找不到几匹相同颜色的马,连大臣们上朝也只能坐牛车。可见汉朝刚刚建立,是百废待兴。所以汉朝人就想到了一个很经济的方法,就是派汉家公主去和匈奴和亲,虽然这种方式换来了一些时间的和平。但是却是汉朝人的耻辱,他们用自己的女人去换来和平。

但是经过汉初的文景之治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方针,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到了空前的鼎盛,汉朝拥有了大量的钱财,拥有了巨大的国力,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一举解决匈奴之患。这便是第三个原因。

总结

综上所述,第一个方面,从冒顿统一匈奴,他便拥有了强大的战斗力。第二个方面,匈奴所处之地,地理环境恶劣,中原地区富饶,从而刺激匈奴人的野心。第三个方面,汉初国力很弱,汉朝没有能力去防御匈奴。我认为是这三方面的原因才导致了汉代初年,匈奴不停地骚扰边疆,掠夺人口。


经济战略


说到底一句话,匈奴的实力强于此时的汉朝。而且,因为匈奴有大规模的骑兵,来去如风,汉朝处于被动防御阶段。

匈奴的逐渐强大

匈奴自秦朝时期就逐渐强大起来,所以秦始皇才派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驱匈奴,然后趁机修长城防御。

因为匈奴的生活习惯和环境,他们拥有一个军政合一的政权,每个成年男子都是优秀的战士,甚至妇女都能走马射箭。平常时候,战时在前方战斗,后方妇女驱赶牛马作为军粮。这种尚武的风气和做法,使得匈奴有强大的战斗力且避免了中原粮草运输的繁重。

凭借着这种强悍的战力,匈奴先后灭掉了东胡、月氏,乌孙也投靠了匈奴。这就使得匈奴的财富极具积累,也为他们征服异族积累下经验。等到匈奴又征服西域之后,实力更加强大。

此时的匈奴,不仅统治了蒙古高原,也控制了河西之地和西域。因此,面对更加富庶的汉朝,以骑兵为主的匈奴自然更有动力去侵略。此时的冒顿单于,杀死父亲自立后,更是野心勃勃。

汉朝的缓慢恢复

经过了秦末战争以及楚汉相争之后,汉初的国力是比较弱的。尤其是马匹更是缺乏,甚至连皇帝都找不到四匹一样毛色的马匹来拉车。

汉高祖刘邦本来信心满满地去讨伐匈奴,可最终却是有了白登之围。经过这次失败,刘邦深刻认识到,匈奴不是很快可以平定的,因此采取了和亲政策。

为了恢复民力和国力,汉朝采取了“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对战争是持审慎态度的。而且西汉早期,因为异姓王、同姓诸侯王的威胁,西汉中央朝廷并不敢和匈奴全力一战。而许多诸侯王造反的时候,都是勾结了北方的匈奴,这就使得西汉早期的几任皇帝心存忌惮。

因此,从汉高祖到汉文帝时期,限于西汉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西汉对匈奴基本采取了妥协措施。用和亲、开放关市的方式来维持和平局面。但这并无法有效遏制匈奴侵略的野心。

匈奴不时派出小股的骑兵队伍,到边疆地区去掳掠人口、抢夺财富,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西汉面对这种情况,到汉文帝时期开始组织了几次反击战。只是匈奴骑兵如风,匈奴得知消息后,便迅速抢掠一番退回关外。而西汉限制于实力,也不敢派大军追击。

就这样,匈奴一面享受着和亲带来的好处,还能不时劫掠汉朝大批的人口和财物,且自身不受到任何损失,自然是更加乐于抢夺。因此,匈奴几乎每年都派兵袭扰汉朝的边郡。

汉文帝一方面迁徙人口“屯边”,一方面实行“复马令”,为组建大规模骑兵做准备。而且先后组织了三次较大规模的防御战。虽然都未和匈奴直接兵锋相见,但却威慑了匈奴,使得匈奴迅速北撤。

等到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和亲”的政策,匈奴依旧派出小股骑兵侵袭边郡。等到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解决了诸侯王的威胁。且此时人民富足,府库充盈,战马的问题也得到解决。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可以出动几十万匹战马参加战斗。

当汉武帝经过一番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的集权之后,便开始着手解决匈奴的威胁,吹响了反攻的号角。

综上所述,无论是匈奴对汉朝的掳掠人口和财富,还是汉朝对匈奴的反击,都是在双方实力的基础之上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人,并非不想对匈奴动武,可受制于自身的实力,只能暂且忍耐。

等到汉武帝在位期间,一切物质基础都已具备。而思想也由“清静无为”转化为“奋发有为”。想法和实力相匹配,自然便能给予匈奴迎头痛击。


飞熊说历史


要说明白这个时期的匈奴为何如此猖獗?这里需要提到一个人物:冒顿单于。秦朝灭亡后,匈奴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这位领袖就是冒顿单于。因为有他的缘故,匈奴实力慢慢地强大了起来。冒顿单于是一个善于等待时机,把握机会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位懂得隐忍、睚眦必报的主儿。

冒顿当上匈奴单于后,东胡派出使者祝贺。那时候的东胡军事力量强大,匈奴不能敌。东胡使者见到冒顿单于后,当即开口说道,想冒顿单于将他父亲头曼单于骑过的宝马送给东胡。冒顿单于冷冷地看了看对方,许久之后,才同意送宝马。之后东胡认为冒顿单于是个软柿子,可以随意欺负,便三番五次地来要求冒顿单于送东胡嫔妃、土地。

之后匈奴的军事实力强大了,冒顿单于马上派兵团灭了东胡。灭了东胡后,冒顿单于又先后消灭了月氏、楼烦、白羊等势力,期间中原的很多地方也被冒顿单于侵占。面对冒顿单于的强大军事力,汉朝不得不委曲求全,送人送钱,制定和亲国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