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孟德斯鸠的十条“导致人类灭亡”的理由,纯属扯淡

近期,发现网上流传这一个短篇,据说是“孟德斯鸠”的名人名言——《毁灭人类的十件事情》:

第一,没有人性的政治;

第二,没有思想的崇拜;

第三,没有人文的科学;

第四,没有道德的商业;

第五,没有良知的知识;

第六,没有真实的历史;

第七,没有独立的精神;

第八,没有自由的幸福;

第九,没有劳动的富裕;

第十,没有制约的权力。

看上去高深莫测,富含营养。仔细一想,满是狗屁逻辑,居心叵测。除了核武器和相当夸张的自然灾害能毫无疑问的毁灭人类,其他的都是哥德巴赫大姨妈的猜想,再大的思想者以“毁灭人类”为噱头试图标新立异哗众取宠,都是愚蠢和可笑的选择。

逐条粗解如下:

第一,没有人性的政治;

看来孟德斯鸠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窍不通,甚至狗屁不通。政治,Politics,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这个词语的定义来自西方。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换句话说,决定政治的是经济基础,而不是人性或者狗性。非要用人性来考察或者评估政治,是狭隘和无知的。没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者没文化。

第二,没有思想的崇拜;

崇拜,一般理解为尊重、敬佩,再往深处说是遵崇,崇拜本身就包含了精神或者思想向上的认可。“没有思想的崇拜”不可想象,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没有思想的,不是死人、疯子就是痴呆智障,这些人也不存在崇拜。换句话说,“没有思想的崇拜”,类似于“没有轮子的汽车”、“没有头颅的活人”、“没有嘴巴的接吻”,等等,本身就是胡说八道。至于能不能“毁灭人类”,确实可以想象一下:满大街的傻子、痴呆,连个二逼的思想家都找不到,不是好兆头。

第三,没有人文的科学;

科学,是正确反映世界本质与规律的理论,包括正确的概念、命题、原理与理论体系;其对象是客观本质与客观规律,内容是科学本质与科学规律,形式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与数学等人工语言。科学和科学理论是同义语。根据科学反映对象的领域,科学目前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横断科学、纵深科学、哲学六个大类。根据孟德斯鸠生活的年代来看,科学应该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很显然,“没有人文的科学”当时确实存在,现在已经有了“社会科学”,充满了人文气息。孟德斯鸠的这个错误,是由于历史局限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所限。

第四,没有道德的商业;

商业,应该是“贸易”,因为“商业”是中国制造,夏代的商国人就开始了经商行为,到了西周,商业成了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部门。贸易,是指买卖或交易行为的总称,通常指以货币为媒介的一切交换活动或行为。这里还是涉及到市场经济或者自由经济的知识和理论。简言之,评价“商业”、“贸易”道德或者不道德的,是市场,而不是孟德斯鸠或者其他人。退一万步讲,就算商业模式有问题,市场也会去调整,断然不会发生因为商业模式有问题,就导致“人类毁灭”。历史已经证明,商业模式、贸易模式一直在变革,在创造新的、否定旧的,人类也一直没有停止文明的进步。孟德斯鸠,确实想多了。

第五,没有良知的知识;

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良知,是个中国制造的词语,意为天生的对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断能力,良知即至善,即天理。看来翻译孟德斯鸠作品的人,把孟德斯鸠的至理名言本土化了,这显然不合适。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类探索、认知世界和人类自己的过程所获得的认知,本身是由客观的物质世界决定的,人类本身会不会“毁灭”也是受制于客观规律。至于“良”或者“不良”的知识能不能毁灭人类,是一个伪命题:知识是中性的客观存在,而“良”或者“不良”应该是从道德的角度去对行为的评判。换句话说,孟德斯鸠的语文课有问题。

第六,没有真实的历史;

历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没有真实”的历史,所言应该是指对国民的教育中,歪曲或者篡改历史。远的不说,就说日本,篡改历史,否认战争罪行,否认南京大屠杀,不但没有导致人类灭亡,他们的国家客观上也没见得衰败或者灭亡。说到底,“没有真实的历史”很难存在。尤其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想掩盖历史,几乎不可能。因为历史和现实、未来是一脉相承的,历史的真实信息不单存在于过去,也被以各种形式记录和留存下来。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试图制造或者传播“没有真实的历史”的行径,全部都失败了。掩盖和篡改历史,本身就是个笑话——笑话能毁灭人类吗?

第七,没有独立的精神;

精神,按照黑格尔哲学,人的意识包含精神、思维两部分,精神是意识的一部分,精神又包含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状态。孟德斯鸠所说的“精神”,应该是意志和主张。独立的精神,是指一个人认知明确、主张清晰、意志坚定,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没有独立的精神”导致“人类毁灭”,这其实也是个伪命题。精神属于意识的范畴,物质决定意识,换句话说,客观物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正确的、客观的“精神”只能有一种,其余的都是错误的。如果各种错误的“精神”纷纷“独立”,才是人类的悲剧。独立的目的是寻求正解和真理,而不是走秀和否定目的。

第八,没有自由的幸福;

这句话纯属胡说八道,没有自由,哪里来的幸福?

第九,没有劳动的富裕;

没有劳动的富裕,应该是说不劳而获。不劳而获这种现象,到了一定程度,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和阶级斗争。但是,事实证明,正是人们对于不劳而获的斗争,反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换句话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换个角度来看,“不劳而获”的人和劳动者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因此,孟德斯鸠大可不必担心“不劳而获”会“毁灭人类”——等“不劳而获”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力就会发飙!

第十,没有制约的权力。

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其实,“没有制约的权利”根本不存在,也是个意淫出来的东西。权力是权利的一部分,而权利和义务,相辅相成,是共存的。离开义务、撇开制约,就谈不上权利和权力,没想到孟德斯鸠连这么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很多看似高高在上的暴君,诸如商纣王、希特勒,他们的权力就不受制约吗?显然不是。历史的来看,某些大人物可以任性,但是不能没有底线。统治阶级和统治者的权力都属于上层建筑,受制于经济基础,孟德斯鸠的境界距离马克思,差了十几条街啊!

结论:上述十条狗屁不通的“毁灭人类”的因素,严重暴露了孟德斯鸠历史局限性和思维混乱。还有一种可能,这不是孟德斯鸠说的——没有真实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