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果朱高熾死在朱棣前面,那是朱瞻基繼位還是朱高洵?

京東李達康


朱高熾一旦走在朱棣前面,歷史其實就已經走向朱棣、朱瞻基、朱高煦這樣一個組合;而這個組合又和朱元璋、朱允炆、朱棣這個組合何其相似?這也就意味著歷史讓大明再做一次選擇。

朱高熾雖然健在,但是身體一直不好,朱棣應該是考慮過這種可能性的。所以朱瞻基在永樂9年(1411年)被朱棣立為皇太孫,這是典型的隔代立儲。

在朱瞻基的教育方面,朱棣真是可謂親力親為。非常重視朱瞻基的全面的教育,不但親自挑選翰林學士的指導朱瞻基學習儒家學術;而且重視其武功,手把手教他如何打仗,15歲的時候就隨朱棣出征漠北了;朱棣讓朱瞻基下到農家,到農田體驗農民艱辛。這其實就是朱棣有意識地培養守成之君。

而這一切和當初朱元璋所做的一切又極為相似,但不同的是,朱元璋比朱棣更沒有準備。

因為朱元璋原本最大的希望是朱標。而朱標原本還在替自己去西安考察都城選址問題,結果回來後生病,就很快去世了。朱標的去世使得朱元璋很多計劃全部被打亂了。而由於過重的沉沒成本,導致朱元璋實際上根本沒法重新考慮新的佈局。

所以他只能採取成本最低的措施,那就是在為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鋪路的時候,把原來給朱標打造的所有班底,全部清洗掉。直到最後一刻,朱允炆提出的最大擔憂,如果叔叔們反怎麼辦的時候,朱元璋徹底愣住了,而此刻朱元璋也只能在自己一旦駕鶴西去的時候,禁止他們回京奔喪。朱元璋應該是有遺憾的。但是已經木已成舟了,他也無力再管了。

朱棣靠“靖難之役”,奪取了自己侄子的寶座,所以他的內心有深刻的忌諱的。他希望歷史重演麼?顯然不希望。

所幸的是,他比朱元璋又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去避免這種可能想的發生。所以即便他再喜歡朱高煦,再討厭朱高熾。朱瞻基隔代繼位的前提是在永樂9年就已經確定了的。朱棣並沒有對朱高煦痛下殺手,畢竟自己的兒子,長得又那麼像自己。他只是不斷打壓朱高煦,希望朱高煦能夠安分守己。最終被迫就藩樂安州實際上也是朱棣眼中朱高煦的妥協,但是朱棣並沒有對其採取最終的措施。也就是說知道他是個麻煩,但自己還沒有下定決心替朱瞻基收拾掉這個麻煩。

朱棣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會駕崩第五次北征回師途中。所以實際上並沒有實現在他活著的時候順利交權。

在朱棣的身後,朱高熾和朱高煦實際上還是憑藉各自力量角逐。歷史是留給朱高煦機會的,但是很顯然在搞政治方面,他的班底不行。楊榮、金幼孜等文臣決定秘不發喪,然後楊榮單身連夜潛入京城,讓朱高熾做好的即位的準備。朱高煦慢了一拍,就失去了這次最寶貴的機會,這次機會實際上沒有道德成本。因為誰搶先即位,誰就可能成為事實上的天子。

但是朱高熾很快也駕崩了,上天還是給了朱高煦第二次機會,只不過第二次機會比第一次相對被動一些,他必須學自己的父親朱棣從自己的侄子手裡搶過寶座。

但是這一次他又錯過了這個寶貴的機會。朱瞻基在南京監國,必須回北京奔喪即位,路上樂安州是必經之地。可是他等來的卻是朱瞻基已經在北京即位的消息。

一步錯步步錯,朱高煦決定起兵學父親。結果朱棣多年的親力親為的培養起到了作用,朱瞻基決定親征,朱高煦的人馬就立刻鳥獸散了。

因此朱高熾無論是死在朱棣前面還還是後面,都不會影響到朱瞻基即位的。朱高煦硬是把一個英雄活成了一個笑話,所以還是要多讀書。




炒米視角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答案;朱瞻基繼位

理由如下:

1.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朱棣是死於1424年8月12日,朱瞻基出生於1398年,這個時候朱瞻基已經26歲了,已經成年了,並且也接受了多年的儲君教育。他的父親朱高熾在永樂二年(1403年)被指定為皇太子,朱瞻基也在永樂九年(1411年)被朱棣正式立為皇太孫。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隔代立儲的儲君。也就是說明在永樂九年的時候朱瞻基就已經確定了儲君的位置。

2.朱棣在朱高熾和朱高洵當中確實是有猶豫的,後來朱棣向解縉徵詢太子人選的問題,解縉推薦了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朱棣其實心裡想讓漢王朱高煦繼承皇帝,因為朱高煦和他很像,靖難之役的時候,朱高煦多次救過朱棣的性命。但是,解縉給了朱棣一個選朱高熾不選朱高煦的理由,讓他不可抗拒,朱高熾有個好兒子。朱高熾很仁義,把江山傳給他不會太差,而他兒子朱瞻基更好,選擇朱高熾是買一送一的好買賣,您看朱高煦的兒子都是歪瓜裂棗,要預防富貴不過三代,必選朱高熾。解縉一句“好聖孫”就確定了朱高熾的地位,所以朱高熾的太子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源於他有一個好兒子朱瞻基的!

3.朱棣在靖難之役勝利以後,就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並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鍊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太孫瞭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後作一位愛民的好皇帝,朱棣對朱瞻基的精心教導對朱瞻基以後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4.當時朝廷的三楊和重要部門的官員其實都是太子黨,都是支持朱瞻基的!

5.漢王自身原因,漢王雖然帶兵有方,也會拉攏人!但是卻做事情過於張揚,使得當時朝臣還是相當不滿的。明朝的文人本身比較注重氣節的,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會不漢王拉攏的。

綜上所述,如果朱高熾死在朱棣前面,肯定是朱瞻基繼位的!


在下一個路口



如果朱棣再多活一年,朱高熾就要死在他前面了,他就要白髮人送黑髮人,也就要面對和他爹一樣的問題,究竟是立他喜歡的二兒子朱高煦,還是他的嫡長孫,也就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恐怕也是一個很傷腦筋的問題,畢竟他自己就是從侄兒手裡搶來的皇位。

不過,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回答,毫無疑義朱棣會傳位給孫子朱瞻基。他並不喜歡長子朱高熾,但是卻很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喜歡朱瞻基是他沒有廢長立幼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她在世的時候就將朱瞻基確立為皇太孫,也就是第二順位的皇位繼承人,在其他人之前。

甚至可以說,朱棣恨不得直接越過朱高熾,將皇位傳給朱瞻基。如果他不是喜歡朱瞻基,那麼以他的脾氣,他很可能早就改立朱高煦為太子了,畢竟他一直覺得朱高煦勇武,性格則更像他。而且,這樣就可以避免在他身後再發生靖難之役這種事情了。


不過,即使他直接傳位給朱瞻基,其實也沒什麼問題,朱瞻基也能穩住盤子,朱瞻基不是朱允炆,朱高煦也不是朱棣。朱瞻基上馬能武,下馬能文,性格果決,遇事冷靜,和生長深宮之中的朱允炆不是一個類型。朱高煦跟著朱棣四處征戰的時候,朱瞻基也跟著去了,也是刀頭舔血過來的人,不怕朱高煦造反。

朱高煦的能力也遠不如朱棣本人。朱棣是在朱元璋生前就多次督軍出征過的,所以對朝廷將領的能力和任期內都有所瞭解,而朱高煦實際上並沒有自己單獨帶過兵,更沒有獨當一面的經歷,都是在朱棣的指揮下行動。所以,朱高煦一造反,英國公張輔就直接對朱棣說,高煦素懦,就很小看他,這和朱棣造反時朝廷眾將對朱棣的評價完全不同。


此外,朱棣的封地在元朝故都北平,所以再戰略上回旋餘地是比較大的,不容易被包圍,而且緩急之際還可以向蒙古求援,實際上朱棣也確實向蒙古借了兵,也就是明史裡含糊其辭的所謂貴人。北平又是大城,王府就是以前的元朝皇宮,所以地方是比較大的,朱棣控制了北平,勝算就已經比較大了。

而朱高煦的封地在樂安,是個小地方,囤積不了多少兵馬,也就沒有機會積累造反的本錢。所以,他如果造反,如果要成事,也就是後來宣宗分析的那樣,要麼趁人不備長途奔襲攻佔南京,或者是集結兵力襲佔濟南,最差的就是在樂安就地死守,結果高煦選擇了下下策,說明高煦的戰略眼光不僅遠不如朱棣,而且也不如宣宗。


蕭武


靖難之役的成功,在朱棣的三個兒子中朱高煦最勇猛,立的功勞最大,朱棣最喜愛他,曾有讓他繼位的想法。戰爭中朱棣曾撫其背說:“好好幹,世子多病”,無論是在朱高煦本人還是在其它人來看,朱高煦有很大的機會成為皇位的候選人,但他的對手朱高熾是嫡長子又是朱元璋親立的世子,朱高熾本人仁厚得到眾人的擁護。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朱高熾提前死,繼承權會不會是朱高煦呢?



小姐姐講史說,無論朱高熾是否死在朱棣的前面,朱高煦都沒有機會繼承皇位。因為有“好聖孫”朱瞻基在。朱棣對朱瞻基的喜愛不亞於朱元璋喜愛朱允炆,而朱高煦後來的舉動卻一步步遭到朱棣的反感,導致朱高煦繼位無望。無論朱高熾是否死於朱棣的前面只要有朱瞻基在,朱高煦都不會繼位。下面咱們分析下。

朱高煦為什麼與帝位不會有緣

主角就是朱高煦和朱瞻基

  • 回合一

兩人在朱棣心中的偏愛程度,朱瞻基更勝一籌。相較於因肥胖而行動不便的朱高熾,朱高煦勇武有力,不僅在四年靖難中經常隨朱棣出征,更是在白溝河之戰和東昌之戰的危難關頭救了朱棣性命,又在建文四年的浦子口,朱棣戰敗之後及時率軍趕到。而朱棣撫其背道,“勉之!世子多疾”,這句話給了他一個會立自己為儲君的暗示,貌似朱高煦太過看重這句話的意義,以至於給了自己的奪位之路的開始一個堅定地信念。

而相較於不得寵的父親,皇孫朱瞻基卻是自小便極受朱棣喜愛,出生不久便被朱棣給了“此乃大明朝之福也”的高度評價。

於此同時,朱棣對於朱瞻基的培養可謂傾心盡力,不僅親自挑選著名文臣擔任其老師,並且經常親自教導,更是在自己老爹能否繼承大統上起了決定作用。也就是說,朱高熾的大統是沾了自己兒子的光。這個結果朱高煦明白了吧。

  • 回合二

朱瞻基有著朱高煦比不了的順位和地位。關於皇位的傳承順序,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做了明確規定: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毋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

就是說,兄終弟及只在“朝廷無皇子”時才可實行,因此朱瞻基的順位要遠高於朱高煦。

此外,朱瞻基早在永樂九年就被立為了皇太孫,乃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這一結果,朱高煦也是無力更改的。

  • 回合三

兩人的前朝後宮助力團隊對比。朱瞻基深得一眾維護嫡長子繼承製朝臣的支持及後宮徐皇后的支持。若是朱棣想立朱高煦為皇帝,那麼一些老臣會以朱元璋定的先例為由,拼死反對朱棣這麼幹。如果朱高熾死的過早,但是朱瞻基還在,那麼臣子們就會參照朱元璋定的皇位傳承辦法,一旦文武百官意見一致,朱棣就要慎重考慮立誰為太子了,也就是說皇帝朱棣並不能隨心所欲的根據自己的意志立誰為太子,而且我想朱棣不想看到後世子孫認為皇位是有機會爭取的,而使得血親相殘,更何況朱瞻基的才能不遜於朱高煦。所以就是朱高熾沒做一天皇帝,皇位基本也會到朱高煦頭上。


另外,雖說明朝嚴禁後宮干政,但在立儲這種事情上卻又不同,這種事情除了天子近臣外其他人很難左右皇帝想法,反倒是皇后等後宮妻妾更容易發揮作用。朱棣對待徐皇后的態度,其實與朱元璋對待馬皇后差不了多少,她雖不太乾政,但提出的意見往往能夠得到朱棣的重視和採納,算是朱棣的賢內助。而她對於朱高煦卻很是不滿,不僅極力阻止朱棣廢長立幼,甚至曾經直接點明朱高煦“性不順”。這一結果,朱高煦該是要仰天長嘆了吧。

雖然只是如果,但朱高煦必不會清楚自己的處境,或許只是一遍歷史的重演罷了。我們除了感嘆一下他的無限精力及無望結局,好像不能再做些什麼啦!(感謝友友們的閱讀,歡迎您的積極評論呀)


小姐姐講史


朱高熾是明朝的第四個皇帝,和明成祖朱棣是叔侄關係,他的一生也算是順風順水了。在還沒有當上皇帝的時候,朱元璋就很喜歡他,在位期間,也是實施仁政,受到了很多人的好評。在他死後,關於誰能繼承他的皇位,在當時引發了很大的爭執,有人說是朱瞻基,有人說是朱高煦,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人們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是呼聲最高的,還是朱瞻基,具體原因如下:


一、朱瞻基弒父的說法無憑無據,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品質

在朱高熾還不是皇帝、還沒有繼位的時候,他的兒子朱瞻基就成為了朱高熾的左膀右臂,成為了扶持朱高熾成為皇帝的一個重要的支持力量,可以說,朱瞻基繼承了朱高熾的優良品質。也是一個可造之材。他作為一個幫助父親上位的中流砥柱,讓父親在成為皇帝的道路上少了不少的阻礙。因為父子兩的性格、為人、處事都相似,所以,如果朱高熾在朱棣之前駕崩,那麼皇位有很大的可能是由朱瞻基繼承。


二、朱元璋更喜歡朱瞻基,據說,朱高熾也是因為這層原因才登上皇位

明朝開國以來一共有16位皇帝,朱高熾雖然身材肥胖,又有點跛腳,但是仍然可以在名單中佔有一席之地。朱棣當時在選朱高熾為太子的時候,是聽取了身邊心腹的意見,心腹說“看皇孫”,意思是說,當時的朱瞻基實力不俗,能夠入得明成祖的法眼,也是因為他,所以朱棣才讓朱高熾做了太子。當時的朱瞻基有一種作仁君的氣場,所以如果能夠選朱高熾作為皇帝的話,那麼大明朝至少可以在此基礎上,保三代江山。所以,按照朱棣對朱瞻基的喜歡和器重程度來看,即便是當時的朱高熾還在太子的階段就駕崩了,那麼繼位皇帝的不二人選也是朱瞻基,因為當時他的品行深得人心,由他做皇帝名正言順,是正確的遠擇。


以史正衣冠


毫無疑問,如果朱高熾死在朱棣之前,那麼如果朱高熾的嫡長子朱瞻基成年的話,那麼太子之位依舊是朱瞻基的。在古代長子嫡孫可是一個家族的最核心的成員。按古代封建皇朝繼承權來看的話,皇帝嫡長子乃是太子之位的第一繼承人,嫡長子的嫡長子,也就是皇帝的嫡長孫乃是第二繼承人。而嫡次子是第三繼承人。其他庶出子弟一次排列下去。也就是說,在朱棣時期,朱高熾是鐵打不動的第一繼承人,如果朱高熾不幸死在朱棣之前,那麼太子之位也是朱高熾長子朱瞻基的。朱高煦雖然和朱高熾一奶同胞。但是其繼承位置在第三位。除非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全部殞命。否則皇位就沒朱高煦什麼事了。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在很多方面給明朝開了一個壞頭。但是在皇位繼承傳承這方面朱元璋確實做的不錯。朱元璋為了國家傳承穩定,嚴守了嫡長子繼承製度。朱元璋時期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就面臨著一個十分嚴峻的選擇。究竟是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度選擇皇太孫朱允炆呢?還是選擇能力很強的朱棣呢。但最終朱元璋還是選擇了為後代立一個榜樣,不至於讓後世帝王為了皇位互相之間爭權奪利血腥滿滿。

而朱棣雖然通過靖難之役造反奪取了皇權,但朱棣依舊嚴格遵守了嫡長子繼承製度。正因為朱棣自己亂來,所以他才更不會讓他的下一任繼承者亂來。朱棣很明白,朱高熾和朱高煦,一個嫡長子,一個嫡次子。雖然朱高熾佔了一個長子的身份。但朱棣並沒有多喜歡朱高熾,相反朱棣更欣賞朱高煦一些。但沒辦法,欣賞歸欣賞,皇位依舊還是沒有朱高煦的份。但在靖難之役時期,朱棣也還是盡力籠絡這個能征善戰的兒子。朱棣曾對朱高煦說過“

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很可能就是這句話誤導了朱高煦,所以之後朱高煦一直不停的在為皇位而鬥爭。

朱棣奪位成功後,原本也猶豫過,但最終還是決定遵循太祖皇帝的原則分封嫡長子繼承太子之位。而且在之後朱棣分封朱高煦為藩王,朱高煦也拒絕赴任,而且還在不斷的陷害太子朱高熾。這就讓朱棣越發的厭惡朱高煦,同時也更加堅定了立朱高熾為太子的決心。後來朱棣更是懷疑朱高煦想走自己的老路武力奪嫡,所以才強制命令朱高煦就藩。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朱高熾身亡,那麼太子之位也肯定會落在嫡孫朱瞻基手中。朱高煦是不要想了,給朱棣的印象太過於惡劣了。朱棣允許自己造反,但絕對不會容忍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兒子學自己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成祖即位,時議建儲,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善高煦,時時稱高煦功高,幾奪嫡。成祖卒以元子仁賢,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過失,不果。——《明史·列傳第六·漢王高煦》


從上面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殺伐果決的朱棣繼位後,忠於朱高煦的人向朱棣建議立朱高煦為太子,比如與太子走得比較近的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等人。而朱棣也在猶豫,到底該立誰呢?一直拖了一年多,最後,朱棣才決定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朱棣的理由是太子很仁厚,賢德。而且,朱高煦過失太多,不能立。

大家都知道朱棣喜歡朱高煦,朱高煦跟隨朱棣打天下,奪帝位,風裡雨裡的北伐,立下了赫赫戰功。在白溝何一戰中,在東昌一戰中,朱高煦勇猛異常,化解危難,在朱棣狼狽到快要丟了性命的時候,都是朱高煦解了圍,救了朱棣的性命。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一帶又被朱允炆的軍隊打得大敗,朱高煦這員福將又一次為朱棣增援解困。朱棣於是對朱高煦說,"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有了這些,再結合朱高煦的性格特點,他就飄了,覺得自己是不二的太子人選。


但朱棣在權衡利弊下,最終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並沒有立朱高煦為太子,而是立他為漢王,藩國雲南。因為朱高煦為人粗魯,不是當皇上的料。就連他的親媽徐皇后都不看好他,群臣更是如此。因為他的種種劣跡,比如天天拿自己和李世民相提並論,縱容士兵搶掠等等。


而朱高熾恰恰在人品和治理國家等方面是棒棒的,無可挑剔。就是身體胖點,腿瘸點。

賢臣解縉立推朱高熾當太子,他說:

“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

而且,解縉又說“好聖孫”,所以,朱棣果斷立了朱高熾為太子。朱棣也明白,朱高熾也活不了多久,但是之後把皇位傳給朱瞻基,平穩過渡就可以了。而如果把皇位給朱高煦,那他的好聖孫就很難保會是下一代的皇帝了。


所以,在朱棣有生之年,他是力挺朱高熾、朱瞻基父子的。朱棣活著,朱高煦就沒有戲份。那麼,朱棣如果也和他的父親朱元璋的命運一樣,朱高熾早死了呢?朱高熾死在了朱棣的前面,那麼這個局面尷尬不尷尬?


其實,從朱元璋那裡吸取了教訓,為了防止這樣的局面產生,朱棣是做好了多方面的準備的。他讓不善於馬上作戰的太子朱高熾監國,帶著其他兩個兒子朱高煦和朱高燧作戰。同時,在朱瞻基小時候,就開始親力親為的全方面的培養孫子朱瞻基。在朱瞻基十幾歲的時候,就跟隨朱元璋北伐,增長實戰經驗。


所以,朱棣雖然勇猛好武,但是做事全面周到。他為朱高熾一脈繼位,做好了多方面的準備。他努力培養朱瞻基,也開始“打壓”朱高煦:


永樂二年, 仁宗立為太子,封高煦漢王,國雲南。高煦曰:“我何罪!斥萬里。”不肯行。從成祖巡北京,力請並其子歸南京。成祖不得已,聽之。請得天策衛為護衛,輒以唐太宗自比。己,復乘間請益兩護衛,所為益恣。

最後,朱高熾終於去了樂安,他的封地,低下了倔強的頭。朱高煦曾說,“前人蹉跌,後人知警。”朱瞻基對答,“更有後人知警也。”朱瞻基是高他一籌的。


只要朱高熾死在朱棣前面,朱棣能說了算,朱高煦就不可能繼承皇位。即使是朱棣死了之後,他的好孫兒朱瞻基一樣把他的二叔朱高煦給收拾了。


朱高煦是一個武夫,根本沒有當皇上的命。他的一生都夢想當皇上,也一直在作亂,但是能力不行,空有抱負,是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的。他的所有的夢想,都註定是白日夢。


歷史漫談君


最近歷史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劇中憨厚且睿智的太子病了,北方戰事陷入焦灼,一時難以回撤,一旦太子病危,掌握軍權的漢王朱高煦很有可能會率軍回朝爭皇位,天下將立時大亂。這是電視劇的情節,與歷史事實有出入。



朱棣第五次親征途中病逝,當時朱高煦並不在軍中,當時的隨軍最高將領是英國公張輔,閣臣是楊榮。這兩個人都是英才,他們知道軍中朱高煦的暗樁肯定不少,為避免朱棣病逝的消息外傳,引起朝廷動盪,他們二人商議後採取秘不發喪。一邊有張輔率軍回撤,一邊由楊榮秘密回京向朱高赤彙報。朱高熾迅速做好準備,順利登基,避免的朱高煦搗亂。



不過朱高熾登基僅10個月就駕崩了。試想如果朱高熾早死10個月那皇位確實會產生很大的變數,但是我認為最終登基的還是朱瞻基。一是朱棣非常認可朱瞻基,甚至立朱高熾為太子都是因為朱瞻基。二是朱高熾的太子位已非常穩固,朱高煦為奪嫡位可謂昏招頻出,朝廷內外包括朱棣對他都非常厭惡,所以當時朱棣已經把他給攆到封地了,而且朱棣死後對他封鎖消息的除了太子黨楊榮,甚至作為朱高煦曾經的戰友兼好友張輔都刻意瞞著他,可見朱高煦是多麼的不得人心。


滄海一粟7528


曾經朱棣詢問過大明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一件事,如果要立儲,應該將哪位皇子立為皇儲,恃才自傲的解縉回答道“好聖孫”。

朱高熾,在明史的記載中,並非如何天資聰慧之人,與此同時,朱高熾長得肥胖,還生有腿疾,可以說選擇讓朱高熾做皇子本就是一件看似不正確的事情。

奈何,一句“好聖孫”讓朱棣徹底的放下心來,朱高熾不靠譜,但是自己的孫子朱瞻基靠譜呀,朱瞻基天資聰慧,出生以來就受到朱棣的寵愛,可以說打從一開始,朱棣就打算讓皇孫朱瞻基繼承自己的皇位。

與朱元璋時期又不一樣,朱元璋時期,太子朱標做皇儲做了幾十年,十幾歲就開始了自己的監國史,朱標是一開始就受到朱棣寵愛的,只是可惜,理所應當繼承朱元璋皇位的朱標卻是英年早逝,走在了朱元璋前頭,若非朱標走的早,朱允炆想要一步到位,坐上皇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之所以選擇朱允炆繼承皇位,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紀念自己的兒子,朱標,紀念歸紀念,朱元璋在不得已之下,只好將自己曾經為朱標留下的底牌一一清洗,可以說,朱元璋之所以會屠殺功臣集團,根本原因就是朱標英年早逝。

為了防止功臣集團亂政,朱元璋直接將功臣集團全部清洗,此後,朱允炆登基時,不必再擔心功臣集團奪權,朱元璋的確很有政治眼光,但他卻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藩王,儘管朱元璋下令自己駕崩以後藩王不得回京奔喪,但藩王始終是朱允炆眼中的一根刺。

如果說朱高熾死在了朱棣前面,那麼歷史就會產生更多的不確定性,如果朱高熾走在了朱棣前面,那麼朱瞻基不就像是朱允炆一般?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奈何,朱瞻基從一開始就是朱棣欽定的候選人,與朱允炆不同的是,朱允炆是在朱標去世以後臨時被朱元璋選擇成為候選人的,而朱瞻基從一開始就是朱棣欽定的繼承者,朱棣所設計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朱瞻基能夠順利的繼承皇位。

即使是朱高熾繼承皇位這件事,也不過是朱棣為了讓朱瞻基能夠順利登基而被迫做出的選擇,雖然朱高洵也是一個不錯的候選,但若是朱高洵登基,朱瞻基便失去了機會。

朱棣為了讓朱瞻基能夠順利登基,從朱瞻基年幼的時候就開始鍛鍊朱瞻基,讓朱瞻基學習騎射,學習兵法,學習掌權之道,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朱瞻基來日能夠順利登基。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朱瞻基是朱棣的選擇,而朱允炆卻並非朱元璋眼中的最佳選擇,朱棣可以為朱瞻基做好一切準備,為其準備輔佐之人,而朱元璋明顯準備不足。

因此,即使是朱高熾英年早逝,也不影響朱瞻基繼位。


魏青衣


這一個問題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朱高熾在朱棣之前去世,那朱棣要面對的情況和當初他父親所面對的情況是一樣的。朱元璋最開始立嫡長子朱標為太子,這個不管的其他皇子,還是大臣們都沒有什麼異議,但朱標太子先於朱元璋去世,這就給朱元璋留了一個大難題,究竟是立其他兒子為太子,還是立皇太孫朱允炆為太子,經過朱元璋私底下一番深思熟慮,最終朱元璋選擇了立自己的皇長孫朱允炆為太子。

如果朱棣也面臨與自己父親同樣的問題時,太子朱高熾先於自己去世,朱棣會立誰為太子呢?我認為應該是朱瞻基,而不是兒子漢王朱高煦,這和他父親朱元璋的選擇會是相同的。之所以會是這樣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朱棣對於這個皇太孫的重視程度非常不一般。

朱瞻基在朱棣時期是非常受寵愛的,甚至父親朱高熾能夠坐穩太子之位,朱瞻基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因為朱瞻基聰明機警,深得朱棣的寵愛,於是朱棣委派大學士解縉親自教授朱瞻基,而且每次朱棣御駕親征的時候,都將朱瞻基帶在身邊,鍛鍊他的軍事才能,朱棣的雙管齊下再加上朱瞻基的聰明伶俐,使得他變得越來越優秀,他遊走在爺爺朱棣,叔叔朱高煦、朱高燧之間,為父親朱高熾化解了一個又一個危機。所以,朱瞻基已經具備了作了一個皇帝的素養和學識,朱棣必然會選擇他。

【2】次子朱高煦武有為而能不足。

朱高煦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他的性格也非常像朱棣,所以朱棣在打算立太子之時,就打算立朱高煦,但無奈眾多大臣反對,而且違背了太子要立嫡長子的規矩,最終朱棣只能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而朱高煦並沒有死心,仍然在暗中想方設法奪取太子之位,而且在朱棣期間,甚至要發動軍事政變奪取父親的帝位,最終暴露沒有成功,這讓朱棣看出這個兒子不是一個安穩的人,他野心勃勃,不顧父子情面。雖然他在武力方面勇猛,但是在治理國家只會武力還是不夠的,更多的是一種綜合能力,他執掌天下不利於大明王朝的長久發展。

【3】立朱高煦則太子朱高熾一家死,而立朱瞻基則朱高煦一家活。

兒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一直在暗中謀劃爭奪太子之位,甚至要像父親朱棣一樣發動軍事政變來奪取帝位,只不過最終失敗而已。雖然被朱棣訓斥,還是在太子朱高熾的勸說下,才免了他們的罪行,但是他們屢教不改,始終在爭奪太子之位,在他們眼中是沒有父母親情、兄弟手足之情的,只有權力,而且不斷陷害太子,以便奪取太子之位。所以,一旦立朱高煦為太子,太子一家尤其是朱瞻基必死無疑,而這是朱棣不想看到的兄弟相殘。而立朱瞻基為太子,由於朱瞻基在性格方面很朱高熾很相像,對待這些爭權的叔叔們,始終保持著一顆寬恕的心,這在爭奪太子之位以及在朱瞻基繼位後如何對待朱高煦就可以看出來。一旦朱棣去世後,朱瞻基繼位,他不會對兩位叔叔做多少不利的事情,更不會將他們剷除,而是優待,而這避免了朱家子弟之間的相互殺戮。

【4】朱棣已為朱瞻基在朝中構建起一整套厚實的輔佐班底。

朱棣當政時期,重用賢臣,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明朝不斷實現了發展壯大,尤其在重用賢臣方面,在朝中重用三楊即楊士奇、楊溥和楊榮,以及蹇義、夏原吉其他一些大臣,當朱棣去世後,整個朝堂的體系已經建立和完善,尤其是此時宦官沒有崛起,朝堂政治清明,如朱瞻基繼位後,完全能夠掌握大權,有實力和有能力應對來自二叔和三叔方面的挑戰。而事實上也是如此,朱瞻基對於二叔、三叔對於朝廷的威脅一直有非常清醒的認識,在他繼位後,聽從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將二叔朱高煦制服,沒有再發生當年朱允炆削藩時所發生的悲劇而站穩腳跟。


所以,綜合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如果太子朱高熾先於朱棣去世,朱棣必然會立皇太孫朱瞻基為太子,這也是當時明朝發展形勢所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