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這群“老外”不見外,和咱一起守家園

不同國籍

不同膚色

不同職業

卻有相同心願

在北京順義

這群“老外”不見外

和咱一起守護家園

這群“老外”不見外,和咱一起守家園

順義區空港街道香蜜灣社區,外籍居民參與到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來。一位外籍志願者寫下“中國加油”,表達心中祝願。

“這裡是我的家,我該為它出份力。”

問及做防疫志願者的原因,來北京已有十年的玻利維亞籍居民瑪麗亞這樣說到。

這幾天,瑪利亞經常來到順義區空港街道香蜜灣社區防疫崗位,手持體溫槍,為往來居民監測體溫。明媚的笑容即使隔著口罩也感受得到。

這群“老外”不見外,和咱一起守家園

瑪利亞展示自己的志願者卡片。她希望疫情早日結束,能如照片裡的自己一樣不用戴口罩。

疫情出現後,聽說能來社區當國際志願者,瑪麗亞馬上報了名。會說漢、西、英三語,又在醫院工作的她,可以向中外居民普及防疫醫學知識、幫助校對多語種防疫海報,處處可顯身手。

這群“老外”不見外,和咱一起守家園

加拿大的洛林(左)和來自加納的娜娜是一對夫妻志願者。“老外”志願者值守防疫崗,引得不少進出香蜜灣社區的居民豎起大拇指“點贊”。

在順義“老外”志願者,不止瑪麗亞一個。據社區黨支部負責人李雪英介紹,一個多月來,十多位不同國家、不同職業的外籍居民參與到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來,和中國社區工作者一起守護家園。

大清早,洛林、娜娜夫婦在家中忙活起來。

架起攝像機,拿出精心準備的繪本,英語小課堂開講了。

這群“老外”不見外,和咱一起守家園

洛林和娜娜在為社區裡的孩子們錄製英語學習視頻。

洛林來自加拿大,娜娜來自加納,瞭解到社區的孩子們因為疫情延期開學,本職工作是老師的他決定義務錄製些英語小視頻,為孩子們的居家學習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錄完視頻,夫婦二人也來到小區門口幫忙,熱情認真的娜娜引得居民們頻頻豎起大拇指。

這群“老外”不見外,和咱一起守家園

去值守前,夫婦倆細心地互相檢查口罩密封性。

這群“老外”不見外,和咱一起守家園

印度籍的蘇雷什和妻子卡爾蒂卡在中國生活了七年,妻子將喜歡的中國風景繪成了畫作

在中國生活了七年的印度人蘇雷什也是社區志願者中的一員。在他和妻子眼中,中國就是第二故鄉。他的妻子卡爾蒂卡是一位畫家,在家中客廳的醒目位置,擺放著她創作的充滿中國意境風景畫。

這群“老外”不見外,和咱一起守家園

蘇雷什展示自己拍攝超市貨品充足的視頻。

“我去超市會專門拍一些貨架貨品的小視頻,告訴在印度的家人,北京秩序井然、供應充足,完全不用擔心”,蘇雷什說,在國外,關於疫情的真假消息滿天飛。他會幫助親朋好友客觀瞭解中國國內情況,消除他們的疑慮。

這群“老外”不見外,和咱一起守家園

志願者們在小區內張貼多種語言的防疫海報。

香蜜灣社區居住著一百八十多位外籍居民,而處於順義區國際人才社區建設的核心區域的整個空港街道有6000多位外籍居民常住。中外居民不分彼此,共同抗疫,離不開社區工作者的努力。

張旭是香蜜灣一名社區工作人員,也是一位英文愛好者。社區建有外籍人士微信群,疫情期間,張旭利用語言特長,在群中答疑解惑,熱心提供幫助,經常午夜時分還在回覆群裡信息。

這群“老外”不見外,和咱一起守家園

來自玻利維亞的瑪利亞(右一)與一同值守的社區工作人員李雪英(右二)、張旭留影,社區是她們共同的家。

2月4日一早,美國籍居民休伊特感覺身體不適。語言不通,加之前從未在中國就醫,又聯想到關於疫情的種種的消息,休伊特一時十分緊張,不知所措。他試著聯繫了居委會。

得知消息的張旭趕快諮詢相關醫院,做好防護,帶休伊特去就醫。當天,醫院確診為支氣管炎。虛驚一場,回來後居委會還請他品嚐了冰糖雪梨湯。張旭和其他社區工作者的幫助讓休伊特十分感動。

這群“老外”不見外,和咱一起守家園

香蜜灣被外籍居民稱為“糖灣(sugarbay)”,圖為社區建立的外籍居民微信群。張旭在群中招募志願者。

痊癒後,休伊特覺得自己不僅僅是客居此地。他選擇加入了社區志願者,幫助張旭一起為這個“家”做貢獻。

患難見真情,在一件件小事中,溫暖超越國籍界限。

這群“老外”不見外,和咱一起守家園

蘇雷什會寫漢字,早上參與志願值守前,他特意揮毫潑墨,寫下了“中國加油”四個字,表達心中祝願;洛林、娜娜夫婦的英語小課堂還會辦下去,他們表示要更多參與到社區工作中;瑪麗亞希望疫情趕快過去,“我對北京很有信心,等疫情結束,我要趕快出門逛逛,再次好好擁抱這座城市。”

這群“老外”不見外,和咱一起守家園

志願者們在小區值守。防疫不分國籍,共同守護家園。


記者:武亦彬 文並攝

監製:李繼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