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微盟修復需5天或損失數億,刪庫的程序員究竟為何精神崩潰?


微盟修復需5天或損失數億,刪庫的程序員究竟為何精神崩潰?

最近朋友圈和微博刷爆了一個新聞,相信有很多朋友已經看到。開年,程序員刪庫跑路的事情又發生了,也不是調侃,而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微盟近日發佈的公告表示犯罪嫌疑人是微盟研發中心運維部核心運維人員於 2 月 23 日晚 18:56 分通過個人 VPN 登入公司內網跳板機,因個人精神、生活等原因對微盟線上生產環境進行了惡意破壞。

以下是微盟的官方公告

微盟修復需5天或損失數億,刪庫的程序員究竟為何精神崩潰?

受數據事故影響,微盟股價2月24日出現下跌,市值一日之內蒸發超12億港元。直至微盟發出公告解釋,股價才轉跌為漲,截至2月25日收盤,微盟股價日內上漲4.22%,報6.18港元。


微盟修復需5天或損失數億,刪庫的程序員究竟為何精神崩潰?


目前刪庫嫌疑人賀某已被刑事拘留。如果故意破壞生產數據,那不僅免不了刑罰,而且還將給以後職業生涯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

微盟修復需5天或損失數億,刪庫的程序員究竟為何精神崩潰?


事件到似乎結束了。老規矩,官方有官方的說法,我們看看網友們都是怎麼說。


微盟修復需5天或損失數億,刪庫的程序員究竟為何精神崩潰?


有網友就爆料到。圍觀一下我裁員不給賠償的前東家。微盟的這次嚴重事故,導致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是否會形成由原來的龍虎相爭,到未來有贊一家獨大呢?看了下,市值降了10個億,還是有影響的...不知道多久能漲回來。

也有網友說到。這個技術也是頭腦不清醒,被裁員不給賠償去仲裁就行了,這樣做雖然報復了一把,也影響了自己的一生。反正沒搞懂,這報復了誰?公司?公司又不是一個人的公司,分攤到大股東身上其實也沒啥,畢竟公司又倒閉不了,這種對於老闆實際上損失不了多少,哪怕虧了幾千萬,無非就員工年終獎少發,多裁一些人,老闆肯定虧不了多少的。

微盟修復需5天或損失數億,刪庫的程序員究竟為何精神崩潰?


也有網友認為。壓力大完全可以離職找下家,腿長在自己身上,誰強迫誰呢?騰訊雲高層震怒,因為微盟把鍋全甩給騰訊雲了。

也有網友吐槽到。一點都不奇怪,經常做出一些奇葩的規定,忍受不了公司的奇葩,肯定出事,上市後,就開始想盡一切辦法裁掉異己。遲到幾次就算曠工,然後湊滿遲到次數就可以裁員,微盟變相裁員手法一直都很高明。

從網友的回覆中,我們似乎瞭解了一些什麼。

市場不景氣,自進入2018年下半年,互聯網公司裁員之聲就此起彼伏。多數互聯網創業公司來說都是生死關頭,很多企業在裁員縮減過程中都爆發了一些大事。

微盟修復需5天或損失數億,刪庫的程序員究竟為何精神崩潰?

比如圖中有一條“如出現下列情形之一,按照曠工半天處理:單次遲到30分鐘以上60分鐘以內……”這樣的規章制度合理合法嗎?不妨看看某省人社廳發佈的案例:

案情簡介


某製造廠經法定程序制訂的規章制度規定:員工遲到30分鐘以內算遲到,遲到30分鐘以上4小時以下記曠工半天,遲到4小時以上記曠工一天。早退亦按上述標準執行。同時規定連續曠工3天,或半年累計曠工5天,或全年累計曠工10天以上的,予以違紀解除。


2007年,葉某到該製造廠工作。2017年5月至10月間,葉某多次遲到、早退,其中5次遲到或早退的時間在30分鐘至45分鐘左右,3次時間在1個小時左右,還有1次為4個小時。該製造廠將葉某的上述遲到、早退累計折算為曠工5天,進而據此解除了與葉某的勞動合同。


爭議焦點


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是否合理?


處理結果


遲到或早退的時間轉化為曠工時不能放大,該製造廠規章制度不合理,仲裁委裁決該製造廠違法解除勞動合同並支付賠償金。


案例評析


現在很多用人單位在制訂規章制度時已經注意到了合法性的要求,包括程序合法與實體合法,但仍容易忽略制訂規章制度的合理性要求。而仲裁機構在審理案件中涉及規章制度時,是有權且有必要審查規章制度的合理性的。


本案中,該製造廠在制訂規章制度時保證了合法性,卻忽略了合理性。其規章制度部分條款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放大了勞動者的違紀情節。勞動者遲到或早退30分鐘,即使認定其構成曠工,也只能認定為曠工30分鐘,而不能直接放大認定為曠工半天。


這種用放大鏡看待勞動者違紀情節的行為,明顯擴大了勞動者的違紀結果、加重了勞動者的違紀責任。故仲裁委認定此制度規定為不合理,從而不適用於勞動者及案件審理。由此,該製造廠解除勞動合同違法。


其實,該製造廠制訂的規章制度在合理與不合理的認定上只有一線之隔。比如,企業在制訂規章制度時,如果不是直接對員工的曠工行為進行情節放大,而是將遲到與早退的行為進行違紀次數的累計轉化,並以違紀次數為標準規定違紀解除的條件,這樣則符合業內的普遍判斷標準,屬於合理的規章制度。


我國企業對“績效考核”比較熱衷,主要原因見效快,簡單易行,管理輕鬆,並可快速從中獲利。而這種管理根本不把員工當回事,甚至忽略他們的感受。

再加上很多中小企業不懂勞動法或無視勞動法,在處理與離職員工關係的問題上,損害離職員工的正當利益,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勞動糾紛。於是乎,這些藐視法律的行為最終都受到應有的懲罰或付出相應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