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晚清重臣端方之死:躲得过“暗箭”,躲不过“明枪”

端方(1861—1911),满洲正白旗人,字午桥,号匋斋。曾任湖南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在晚清时是比较开明的封疆大吏。1905年他曾作为考察政治大臣到欧美各国考察政治,是清末新政的重要鼓吹者和践行者。1911年奉命南下办理铁路国有事宜,因逢武昌起义,自己携带的新军兵变,被杀于四川资州。死后得谥号“忠愍”。时论对其被杀多表惋惜之意。

晚清重臣端方之死:躲得过“暗箭”,躲不过“明枪”

两江总督任上的端方。

▶躲得了“暗箭”:端方至少三次躲过暗杀

端方第一次面临暗杀的风险是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那年,他险些丧命于吴樾的炸弹之下

那年,他和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绍英等五大臣被派出国考察政治。5月24日,端方等五大臣自北京正阳门车站登车,吴樾化妆为仆从,携了炸弹进站,但炸弹撞针意外因外力受震,吴樾还没靠近五大臣,炸弹就已爆炸,吴樾当场死亡。五大臣中,载泽、徐世昌略受轻伤,绍英伤势较重,戴鸿慈顶戴花翎被弹片削去,端方在此次爆炸中大受惊吓。

端方第二次面临暗杀威胁是在两江总督任上。他自欧美考察政治归来后不久,即被清廷任命为两江总督。萍浏醴起义失败之后,党人杨卓林并未气馁,而是积极联络扬州会党,欲谋炸江督端方,以此提升南部诸省革命党人的士气。双方计议既定,杨卓林便与廖子良等人携带炸弹前往扬州部署,但途中不慎误识端方的密探肖亮、刘炎二人,以致被捕。端方亲自审问杨卓林,并将其杀害于南京。

端方第三次面临暗杀是在宣统元年(1909年),他和摄政王载沣上了汪精卫等人的暗杀名单

1909年初,革命党人汪精卫与黄复生、喻培伦、方君瑛、黎仲实、曾醒、陈璧君等人组成暗杀小团体,往返于日本和香港之间,以清廷大员为暗杀目标,摄政王载沣和端方等皆是其暗杀对象。

摄政王当时大权在握,端方时任两江总督,素有能吏之称,被誉为“清之长城”,在革命党人看来,清朝官员越有本事,越是革命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因此杀掉端方势在必行。

汪精卫的暗杀团中,喻培伦有“炸弹大王”之称,他与黄复生负责试制炸弹。1909年,为试验炸弹之威力,汪精卫等购一小猪,将小猪定名为他们要暗杀的对象——端方,这只叫“端方”的小猪,被汪精卫等拴在树上,又抓了几只鸡放在“端方”的周围,权当其随从。汪精卫等心中默念,谓小猪若毙命,炸端方当成功。而后,启动电门试验,一声轰鸣,烟尘弥漫处,树倒鸡飞,众以为小猪必死,然扬尘过后,视小猪犹安然无恙,众人颇为尴尬,惟有面面相觑而已。

是年6月28日,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奉旨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7月,汪精卫等人探知端方将乘火车先到北京,再转直隶,于是一面打探端方行期,一面在端方的必经之路勘察地形,布置炸弹,欲一举将端方炸死

众人昼伏夜出,苦等多日,却不想端方改变路线,已经悄悄由上海乘船去了天津,得知此消息后,众人怏怏散去。热血青年汪精卫索性进京去伺机暗杀其他高官了,他最先想炸死的是庆亲王奕劻,无奈奕劻侍从如云,防范极严,一时难以下手。

晚清重臣端方之死:躲得过“暗箭”,躲不过“明枪”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

恰在这时,贝勒载洵、载涛从欧洲考察海陆军归国,汪精卫亲自带了炸弹,到车站相候。但下车后,有不少戴红顶花翎的人同行,他分不清目标,乃索然而归。他后来因谋炸摄政王载沣被捕,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慷慨诗句。

▶躲不过“明枪”:端方被新军士兵杀于四川

宣统元年(1909年)11月,端方因在慈禧太后葬礼上派人照相,而被清廷以“大不敬”之名革职。报章舆论为端方不平,《时报》就此写道: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严谴之骤加,其或即为玉成之作用乎?读书养气之功,敬以为端督劝”。

端方喜收藏金石书画,颇有风雅之称,他所收藏的古董字画等物是相当多的,无官一身轻,摩挲彝鼎,流连诗酒,岂不快活,辛亥鼎革后,也可以往租界一躲,优游岁月。

可是被革职后的端方,不辍与当权者的频繁交游,仍旧谋求再起,终于在1911年5月18日,得到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一职。《民立报》认为,端方此职为行贿得来:

“端方褫职以来,果何日不营谋再起哉?方其京邸闲居一岁,所挥毫者犹不下六七万金,此岂皆衣食居处,纵一人之肉欲而已?凡以结讬权贵交纳名流以为东山再召之预备耳!”

铁路干路收归国有之命下后,相关四省纷纷反对,民众激烈反对,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一职其实是个烫手山芋,端方知前路布满荆棘,故窝在北京不肯南下接收铁路,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屡次催促端方南下,他也知道端方不过藉此为出山的手段,其心思在得湖广总督之位,故在端方出京赴武昌之日,他对端方承诺,若能平息风潮,“仆当竭绵薄以报”,即肯为端方奥援。

端方未出京南下时,已接到许多恐吓信,为防被革命党人暗杀,端方一再变换到武昌的路线,铁路水路并用,多次让在原定下车地点恭候的官员扑空。报载端方“抵省城亦未鸣炮,其行踪可谓诡谲矣。”


晚清重臣端方之死:躲得过“暗箭”,躲不过“明枪”

端方垂头丧气,自思:“唉!早知今日,悔不当出”。本文作者“青史漫笔”翻拍自《盛京时报》。

端方到达武昌行辕后,轻易不外出,行辕保卫异常严密,随员四十余人轮班值日。

广东、湖南各省争路风潮甚烈,两省官绅来电请端方莅临以平息风潮,并问其行期,端方统一复电,仅云“把晤匪遥”四字,完全不言及具体行期,“恐防有人因路事愤激迁怒于端,致行暗杀主义”。

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使清廷高层大为震动,9月,端方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朝廷催促其赶紧赴川因应。此时,龟缩于武昌的端方不得不向湖广总督瑞澂讨了两标新军士兵壮胆,硬着头皮西入四川。其志本不在平息路潮,故一路慢慢腾腾,走走停停,完全是一种应付朝廷、意在自保的心态,《大公报》洞烛其心思,议论道:

“未出京时,被政府催逼不过,只得慢腾腾赴鄂,鄂路幸而化险为夷;又被政府催逼不过,势须更赴他省。然而粤东有革党风潮,川西有拒债风潮,安敢以八万金之躯轻投虎口?”

端方率队到达四川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湖广总督瑞澂弃城逃到上海,川省也已经是遍地烽火,端方完全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花了银子,得了苦差,“神经虚怯之端方一定生悔心也”。对端方更加不利的是,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他带领的军中后,军心不稳,端方随即失去了对所带的两标士兵的控制权,最后发展到自己被士兵近于软禁的地步。

1911年11月27日,队伍中的革命党人将端方押往天上宫,不顾端方的苦苦哀求,以“民族革命”的名义,光明正大地将满人端方斩杀,并将其头颅浸上煤油以防腐,快马送到湖北军政府黎元洪处。

古语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端方数次躲过了“暗箭”,最后死于“明枪”。

▶端方被杀,舆论多表惋惜

端方被杀两个多月后,远在东北的《盛京时报》还不相信行事圆滑且老谋深算的端方会如此轻易被杀,该报引沪上某报消息,认为端方未死,而是贿赂士兵,“令其在外扬言端已被杀,并杀一猪,将血涂于刀上,谓是端方之血。而端实已乔装一小工逃至北京。”

端方被杀之后,得以逃生的随同人员夏寿田填《扬州慢·出资州作》词,感叹:

上将星沉,戟门鼓绝,大旗落日犹明。听寒潮万叠,打一片空城。七十日河山涕泪,霜髯玉节,顿阁平生。剩南鸟遶树,惊回画角残声。

伏波马革,更休悲蝼蚁长鲸。料鱼复江流,翟塘石转,此恨难平。惆怅江潭种柳,西风外,一碧无情。只羊昙老泪,西州门外还倾。

时论对端方之死大都持惋惜之情。王国维在日本听闻端方被杀,愤怒写下《蜀道难》,开篇即为“对案辍食惨不欢,请为君歌蜀道难”长诗叙述了端方的生平事迹及学术成就,深表惋惜之情,更以“楚人三千公旧部,数月巴渝共辛苦。朝趋武帐呼元戎,暮叩辕门诟索虏。” 感慨叵测的人心。这样的事例多多少少可反映出身处革命之外的人群,对革命党人杀死端方的负面观感。

曾为立宪领袖的张謇撰写下挽联,概括了端方的收藏和著述,表达了自己的悲痛:

物聚于好,力又能强,世所称者,燕郊收藏,三吴已编匋斋录;

守或匪亲,化而为患,魂其归乎,夔云惨淡,万古同悲蜀道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