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晚清重臣端方之死:躲得過“暗箭”,躲不過“明槍”

端方(1861—1911),滿洲正白旗人,字午橋,號匋齋。曾任湖南巡撫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在晚清時是比較開明的封疆大吏。1905年他曾作為考察政治大臣到歐美各國考察政治,是清末新政的重要鼓吹者和踐行者。1911年奉命南下辦理鐵路國有事宜,因逢武昌起義,自己攜帶的新軍兵變,被殺於四川資州。死後得諡號“忠愍”。時論對其被殺多表惋惜之意。

晚清重臣端方之死:躲得過“暗箭”,躲不過“明槍”

兩江總督任上的端方。

▶躲得了“暗箭”:端方至少三次躲過暗殺

端方第一次面臨暗殺的風險是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那年,他險些喪命於吳樾的炸彈之下

那年,他和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紹英等五大臣被派出國考察政治。5月24日,端方等五大臣自北京正陽門車站登車,吳樾化妝為僕從,攜了炸彈進站,但炸彈撞針意外因外力受震,吳樾還沒靠近五大臣,炸彈就已爆炸,吳樾當場死亡。五大臣中,載澤、徐世昌略受輕傷,紹英傷勢較重,戴鴻慈頂戴花翎被彈片削去,端方在此次爆炸中大受驚嚇。

端方第二次面臨暗殺威脅是在兩江總督任上。他自歐美考察政治歸來後不久,即被清廷任命為兩江總督。萍瀏醴起義失敗之後,黨人楊卓林並未氣餒,而是積極聯絡揚州會黨,欲謀炸江督端方,以此提升南部諸省革命黨人的士氣。雙方計議既定,楊卓林便與廖子良等人攜帶炸彈前往揚州部署,但途中不慎誤識端方的密探肖亮、劉炎二人,以致被捕。端方親自審問楊卓林,並將其殺害於南京。

端方第三次面臨暗殺是在宣統元年(1909年),他和攝政王載灃上了汪精衛等人的暗殺名單

1909年初,革命黨人汪精衛與黃復生、喻培倫、方君瑛、黎仲實、曾醒、陳璧君等人組成暗殺小團體,往返於日本和香港之間,以清廷大員為暗殺目標,攝政王載灃和端方等皆是其暗殺對象。

攝政王當時大權在握,端方時任兩江總督,素有能吏之稱,被譽為“清之長城”,在革命黨人看來,清朝官員越有本事,越是革命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因此殺掉端方勢在必行。

汪精衛的暗殺團中,喻培倫有“炸彈大王”之稱,他與黃復生負責試製炸彈。1909年,為試驗炸彈之威力,汪精衛等購一小豬,將小豬定名為他們要暗殺的對象——端方,這隻叫“端方”的小豬,被汪精衛等拴在樹上,又抓了幾隻雞放在“端方”的周圍,權當其隨從。汪精衛等心中默唸,謂小豬若斃命,炸端方當成功。而後,啟動電門試驗,一聲轟鳴,煙塵瀰漫處,樹倒雞飛,眾以為小豬必死,然揚塵過後,視小豬猶安然無恙,眾人頗為尷尬,惟有面面相覷而已。

是年6月28日,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端方奉旨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7月,汪精衛等人探知端方將乘火車先到北京,再轉直隸,於是一面打探端方行期,一面在端方的必經之路勘察地形,佈置炸彈,欲一舉將端方炸死

眾人晝伏夜出,苦等多日,卻不想端方改變路線,已經悄悄由上海乘船去了天津,得知此消息後,眾人怏怏散去。熱血青年汪精衛索性進京去伺機暗殺其他高官了,他最先想炸死的是慶親王奕劻,無奈奕劻侍從如雲,防範極嚴,一時難以下手。

晚清重臣端方之死:躲得過“暗箭”,躲不過“明槍”

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未遂。

恰在這時,貝勒載洵、載濤從歐洲考察海陸軍歸國,汪精衛親自帶了炸彈,到車站相候。但下車後,有不少戴紅頂花翎的人同行,他分不清目標,乃索然而歸。他後來因謀炸攝政王載灃被捕,寫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慷慨詩句。

▶躲不過“明槍”:端方被新軍士兵殺於四川

宣統元年(1909年)11月,端方因在慈禧太后葬禮上派人照相,而被清廷以“大不敬”之名革職。報章輿論為端方不平,《時報》就此寫道: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嚴譴之驟加,其或即為玉成之作用乎?讀書養氣之功,敬以為端督勸”。

端方喜收藏金石書畫,頗有風雅之稱,他所收藏的古董字畫等物是相當多的,無官一身輕,摩挲彝鼎,流連詩酒,豈不快活,辛亥鼎革後,也可以往租界一躲,優遊歲月。

可是被革職後的端方,不輟與當權者的頻繁交遊,仍舊謀求再起,終於在1911年5月18日,得到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一職。《民立報》認為,端方此職為行賄得來:

“端方褫職以來,果何日不營謀再起哉?方其京邸閒居一歲,所揮毫者猶不下六七萬金,此豈皆衣食居處,縱一人之肉慾而已?凡以結託權貴交納名流以為東山再召之預備耳!”

鐵路幹路收歸國有之命下後,相關四省紛紛反對,民眾激烈反對,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一職其實是個燙手山芋,端方知前路佈滿荊棘,故窩在北京不肯南下接收鐵路,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屢次催促端方南下,他也知道端方不過藉此為出山的手段,其心思在得湖廣總督之位,故在端方出京赴武昌之日,他對端方承諾,若能平息風潮,“僕當竭綿薄以報”,即肯為端方奧援。

端方未出京南下時,已接到許多恐嚇信,為防被革命黨人暗殺,端方一再變換到武昌的路線,鐵路水路並用,多次讓在原定下車地點恭候的官員撲空。報載端方“抵省城亦未鳴炮,其行蹤可謂詭譎矣。”


晚清重臣端方之死:躲得過“暗箭”,躲不過“明槍”

端方垂頭喪氣,自思:“唉!早知今日,悔不當出”。本文作者“青史漫筆”翻拍自《盛京時報》。

端方到達武昌行轅後,輕易不外出,行轅保衛異常嚴密,隨員四十餘人輪班值日。

廣東、湖南各省爭路風潮甚烈,兩省官紳來電請端方蒞臨以平息風潮,並問其行期,端方統一覆電,僅雲“把晤匪遙”四字,完全不言及具體行期,“恐防有人因路事憤激遷怒於端,致行暗殺主義”。

轟轟烈烈的四川保路運動使清廷高層大為震動,9月,端方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朝廷催促其趕緊赴川因應。此時,龜縮於武昌的端方不得不向湖廣總督瑞澂討了兩標新軍士兵壯膽,硬著頭皮西入四川。其志本不在平息路潮,故一路慢慢騰騰,走走停停,完全是一種應付朝廷、意在自保的心態,《大公報》洞燭其心思,議論道:

“未出京時,被政府催逼不過,只得慢騰騰赴鄂,鄂路幸而化險為夷;又被政府催逼不過,勢須更赴他省。然而粵東有革黨風潮,川西有拒債風潮,安敢以八萬金之軀輕投虎口?”

端方率隊到達四川時,武昌起義已經爆發,湖廣總督瑞澂棄城逃到上海,川省也已經是遍地烽火,端方完全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花了銀子,得了苦差,“神經虛怯之端方一定生悔心也”。對端方更加不利的是,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他帶領的軍中後,軍心不穩,端方隨即失去了對所帶的兩標士兵的控制權,最後發展到自己被士兵近於軟禁的地步。

1911年11月27日,隊伍中的革命黨人將端方押往天上宮,不顧端方的苦苦哀求,以“民族革命”的名義,光明正大地將滿人端方斬殺,並將其頭顱浸上煤油以防腐,快馬送到湖北軍政府黎元洪處。

古語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端方數次躲過了“暗箭”,最後死於“明槍”。

▶端方被殺,輿論多表惋惜

端方被殺兩個多月後,遠在東北的《盛京時報》還不相信行事圓滑且老謀深算的端方會如此輕易被殺,該報引滬上某報消息,認為端方未死,而是賄賂士兵,“令其在外揚言端已被殺,並殺一豬,將血塗於刀上,謂是端方之血。而端實已喬裝一小工逃至北京。”

端方被殺之後,得以逃生的隨同人員夏壽田填《揚州慢·出資州作》詞,感嘆:

上將星沉,戟門鼓絕,大旗落日猶明。聽寒潮萬疊,打一片空城。七十日河山涕淚,霜髯玉節,頓閣平生。剩南鳥遶樹,驚回畫角殘聲。

伏波馬革,更休悲螻蟻長鯨。料魚復江流,翟塘石轉,此恨難平。惆悵江潭種柳,西風外,一碧無情。只羊曇老淚,西州門外還傾。

時論對端方之死大都持惋惜之情。王國維在日本聽聞端方被殺,憤怒寫下《蜀道難》,開篇即為“對案輟食慘不歡,請為君歌蜀道難”長詩敘述了端方的生平事蹟及學術成就,深表惋惜之情,更以“楚人三千公舊部,數月巴渝共辛苦。朝趨武帳呼元戎,暮叩轅門詬索虜。” 感慨叵測的人心。這樣的事例多多少少可反映出身處革命之外的人群,對革命黨人殺死端方的負面觀感。

曾為立憲領袖的張謇撰寫下輓聯,概括了端方的收藏和著述,表達了自己的悲痛:

物聚於好,力又能強,世所稱者,燕郊收藏,三吳已編匋齋錄;

守或匪親,化而為患,魂其歸乎,夔雲慘淡,萬古同悲蜀道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