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1993年,陳凱哥憑藉《霸王別姬》摘得戛納金棕櫚獎,從而奠定了他在華語電影屆的地位。15年後,他再次迴歸名伶題材,帶著有傳記性質的《梅蘭芳》走進了大眾視野。

出身於藝術家庭的陳凱歌,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別樣的痴迷,而敢於拍攝梅蘭芳這位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家,則是他一次大膽而又遵從初心的嘗試。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在陳凱歌的電影世界裡,“自由、愛情、命運”一直貫穿其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紮實的藝術功力,表達著強烈的人文意識和美學。如果命運是陳凱歌給這部《梅蘭芳》預先設定的敘事基調,那麼愛情就是它的血肉,而自由則是它的靈魂。

這部電影,展現了梅蘭芳肩負弘揚京劇藝術重任,在註定孤獨一生的宿命下,依然追尋藝術、愛情以及個人民族情懷上的自由主張,終於從一代名伶成長為京劇大師的心路歷程。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官方給影片中的三個故事命題為“死別”、“生離”和“聚散”,而在筆者看來,這三個故事殊途同歸,都講述了梅蘭芳在妥協命運與對抗宿命的夾縫之間,守住個人意志,把自由進行到底的過程,詮釋了這位藝術家的獨特魅力。

1.“你的時代到了”——衝破傳統枷鎖的藝術自由

電影在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紙枷鎖”的道具:梅蘭芳的大伯,一個優伶,因為要為家人守孝,而沒有穿紅,於是被太后帶上一個紙枷鎖,飽受戲子的屈辱和艱辛。

大伯希望梅蘭芳離開梨園行,不想讓先輩的“紙枷鎖”困住他的一生,然而,熱愛京劇藝術的梅蘭芳,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繼承衣缽。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從清初開始,京劇藝術經歷了從低俗到高雅藝術的轉變,這得益於藝術家們對傳統京戲規矩的繼承與嚴守。

這種從一而終延續了百年,直到來到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界處,在延續與革新之間,是繼續還是改變,成了梅蘭芳人生道路上最難的選擇題。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此時的梅蘭芳,已經跟隨京劇名伶十三燕學戲10餘載,並且已經梨園行嶄露頭角。本應該繼承後者的一搏,卻偏偏遇上了劉洋的司法局長邱如白。

邱如白在講座上說:“京戲裡處處是規矩,這裡面的人是不自由的,他們讓籠子裡給套起來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梅蘭芳猶豫了。一面是延續百年,自己從小勤學苦練的傳統京劇,一面是講究真實鮮活形象的現代表演。一個被灌輸了多年刻板思想的伶人戲子,難不成做起了表演藝術家的大夢?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梅蘭芳沒有做夢,他選擇了追逐自由,他要自己的藝術生涯上,造就自己的時代。於是,全劇第一個高潮到來了,他要與十三燕鬥戲。

傳統觀念認為,京劇必有一套特有的、規範的唱唸做打的技術,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要符合傳統美學色彩,即不能喜形於色。

而梅蘭芳把京劇看作一種“古典歌舞劇”,一切動作和歌唱,都要配合場面上的節奏而當時的情景,此舉是將舞臺上的戲中人與生活中的人中戲二者結合,正暗合了當時開放的人文思想。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十三燕與梅蘭芳既是梨園行裡的對手,又是現世場裡的親人。這錯綜的情感紐帶串聯在一起,剛中有柔的十三燕對後輩的關愛呵護,而柔中有剛的梅蘭芳對“爺爺”也敬慕順從。

但順從不等於苟同,梅蘭芳要面對的不僅是自己的親人,還有整個梨園行,這看似是兩個梨園行裡的老生與青衣的擂臺,實際上卻隱隱透出一個時代的更迭推進。

時代已將他推到了浪頭,在新與舊的抗衡中,我們看到梅蘭芳的勇敢與堅定,然而新生事物勃勃的生機,同樣也會換來割裂臍帶時隱隱的傷痛。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這場師徒大戰貌似腥風血雨,實則悽清繾綣。當十三燕在人去園空的舞臺上把最後一段唱腔完美收音後,也結束了他一生的梨園痴夢。

這生與死之間的糾葛,不僅僅是梅蘭芳與十三燕之間的情感糾葛,也是傳統京劇與現代京劇之間的糾葛。

十三燕臨走前對梅蘭芳說:“小心弄髒了你戲裡的人”,這句話讓我們看到一個蒼老時代樸實無華的轉身,這也意味著,梅蘭芳不妥協於命運,不屈服於傳統束縛的精神,得到了老藝術家的認可。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梅蘭芳冒險的底氣,在於他對藝術的純。正如邱如白所說:“只有心裡最純淨的人,才能演得那麼到家。”對於京戲,梅蘭芳撕碎了脖子上的 “紙枷鎖”,勇敢的對悲劇的命運說“不”,這種對藝術自由的追求成全了他自己,也完成了京劇由傳統到現代的偉大革新。

2.“梅蘭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兒的”——追尋愛情自由時的另一種勇敢

陳凱歌鏡頭下的主角,都難逃愛情的折磨,梅蘭芳也不例外。

他與福芝芳之間只是家庭倫理關係,無關愛情。而當他與孟小冬相遇時,我們卻看到現世的虞姬與霸王的傾城之戀。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在現實中,這兩位京劇界泰山北斗確實有著夫妻情誼,但在影片中,陳凱歌棄實從虛,重新撰寫了一出相愛相離的苦情戲。

劇中梅蘭芳與孟小冬的相識緣自一場大雨和一把傘,他們在借傘、換傘中相愛,但傘也是“散”的諧音,雨一停,他們的愛情也宣告停止。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鏡頭中,兩個人的很多次見面都是一個在光線內,一個遊離於陰影中,這些處理技巧在影射兩人之間無形的阻隔,暗含兩人有情難全的宿命。

梅蘭芳在京劇傳統的枷鎖下成就了對藝術自由的追尋,而此時的他要嘗試去追求愛情的自由了,只是這一次,他最終妥協於註定要孤獨一生的宿命,這不是他的懦弱,而是他選擇了另一種勇敢,就是割捨。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也許福芝芳那句話給,這個結局作了最好的註釋:“梅蘭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兒的(觀眾的)。”

對於舞臺上的名伶來說,誰打擾了梅蘭芳內心的寂寞,誰會就會毀了那孤高任性的林黛玉和那令六宮粉黛盡失顏的楊貴妃。

如果梅蘭芳迷戀在孟小冬的身旁,就如同程蝶衣殉葬在段小樓的旁側,那麼中國京劇界裡恐

怕會多了一對苦命鴛鴦,而少了那些悽美的怨婦、思婦形象。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而恰恰是對孟小冬的萬千難言之語,讓梅蘭芳在舞臺上把這份相思幻化成眼眸裡的拳拳深意,那驚鴻一瞥曾打動過多少觀眾席上的痴男怨女,成就不朽的經典。

梅蘭芳並不寡情輕義,導演刻意安排了鏡中之像的橋段,當師傅十三燕辭世和孟小冬離去的時候,都是在鏡子裡反照出來的,這預示著在梅蘭芳的心目裡,他們一個個走出了梅蘭芳的心幕,卻永遠走不出他的心海。

但梅蘭芳懂得了為藝術要犧牲什麼,他嘗試過去追求過愛情,這就足夠了,他明白這會擾亂他對於藝術的專注,所以他選擇了“生離”。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在這一段,我們看到不是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大家,而是在藝術與愛情不能兼得之下,褪去藝術光環的普通男人。

他向邱如白等人質問:“我定好和小冬看場電影都不成嗎?”這不僅是一次約會,還有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情,他畢竟也是一介擁有七情六慾的凡夫俗子,但放任彼此的自由才是他最好的選擇。

如果說十三燕將梅蘭芳推向了新京劇的舞臺核心,那麼梅蘭芳與孟小冬的割捨,便最終成就了這個“伶界大王”,只是我們在繁鬧的落幕聲中,依稀能聽到“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唏噓無奈之音。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3.“有人想看一個弄髒了的梅蘭芳嗎?”——堅守民族自由的個人情懷

陳凱歌把梅蘭芳的人生形容為“被綁架的人生”,這句話用來詮釋電影的前兩段故事是貼合的,無論是對於新京劇的探索,還是對於愛情淺嘗輒止的追求,梅蘭芳最終都是落款於對京劇藝術的堅持。

但在影片的最後一段,在抗戰的轟鳴聲中,梅蘭芳把戲劇枷鎖內化成為了人生定力,成為了一個秉持道義的新伶人。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與同樣京劇題材的《霸王別姬》不同,程蝶衣為了藝術而放棄一切,甘作逆賊,當真是“不瘋魔不成活”;而梅蘭芳為了民族自由精神,放棄了藝術,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梅蘭芳一生有無數的“梅黨”簇擁,這些人既成就了他,也拖累了他。他們將梅蘭芳推到了京劇舞臺的中央,卻丟給他一個太炫目的光環,以至於在戰火的洗禮裡,他成為了侵略者的靶子。

梅蘭芳作為當時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京劇名角,代表著國人的情感和文化,所以影片中的侵略者想要掌控他,也是想借機侵襲中華傳統文化。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雖然藝術無國界,但是在國破家亡之下,藝術成為民族精神永存的象徵,梅蘭芳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在日本人的壓迫下,寧願留鬍子“戲弄自己”,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打傷寒針也不願如了日本人的意。

馮六爺問他,你還想唱戲嗎?梅蘭芳無奈一笑:“想,但是不能。” 他可以為了藝術,與親人鬥,與愛人離,但在民族危亡之時,他則昭告天下,不再唱戲。

他堅持自我,選擇站在民族自由情懷的一邊,不向侵略者低頭,也兌現了他答應過十三燕要提拔戲伶地位的承諾。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有人想看一個弄髒了的梅豔芳嗎?”這句話說的不僅僅是梅蘭芳,還代表蘊含著中國民族精神的京劇藝術。人被汙染則毀,民族精神被汙染,則國家危在旦夕,梅蘭芳不惜放棄藝術,就是要保護京劇的精髓,保護國家的精髓。

梅蘭芳以他的留須讓人們看到一個生活中的虞姬,寧願自刎也不能任人踐踏;以他的犧牲,讓人們看到一個葬花中的黛玉,“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濁陷渠溝”的決絕。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這便是孤身獨行的梅蘭芳,當電影最後,他轉身離去,留下了一句“我要去扮戲”的時候,一代伶人的背影幻化成一個大寫的“人”字。

臺上做個不離不棄的女人,臺下做個敢作敢當的男人,這是影片的核心主題,其實早在邱如白的講演中,就有對其完整的詮釋。

“京戲裡頭,應該有好些個活生生的人物,他們不再按照書的模式做戲,更不按照書的模式做人,再不像蘇三,受了那麼大的委屈,只能申訴,不許反抗。真的好戲,是得帶著人打破人生的規矩。”

梅蘭芳正是一個打破過京劇傳統枷鎖、捨棄過旖旎愛情,抗爭過外敵勢力的“破規矩”之人,他完成了對藝術、愛情、個人情懷的自由追求,沒有玷汙梅蘭的高潔,更深化出入竹菊的桀驁不馴,演了一輩子真的好戲。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4.結語

無論開山之作《黃土地》、《孩子王》,還是口碑和票房都不錯的《霸王別姬》、《和你在一起》,包括命運多舛的《風月》、曲高和寡的《邊走邊唱》、嬉笑謾罵不絕於耳的《無極》和展示大唐風采的《妖貓傳》,陳凱歌的作品一直飽含著他人生不同階段對生命哲學的思考。

只不過有些乘風破浪、氣勢如虹;有些劍走偏鋒、譁眾而不取寵。

《梅蘭芳》:在藝術與宿命的夾縫之間,自由綻放的名伶之花

《梅蘭芳》的出現,難免會讓人去比對前作《霸王別姬》,兩者的拍攝手法和鏡頭語言確實有些相似之處,這種不靠“視覺奇觀”來渲染情節的樸素表達,讓兩部電影都稱得上是極具藝術魅力與人文情懷傑作。

而在當時國產大片盲目學習“好萊塢”模式的形勢下,《梅蘭芳》通過一次迴歸人性的深度演繹,用精良的製作給電影人們一次自我反省和降溫的機會,也讓我們在大銀幕上真真切切地感受一把國粹的視聽盛宴,令人回味悠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