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專訪:《梅蘭芳》首度正視梅孟情緣

梅葆玖專訪:《梅蘭芳》首度正視梅孟情緣

梅蘭芳之子梅葆玖是陳凱歌執導的電影《梅蘭芳》的藝術總監。從2002年開始,梅葆玖為把父親的傳奇人生搬上銀幕開始四處奔波。電影開拍後,年過70歲的他經常出現在拍片現場。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他表示信任陳凱歌的能力:“梅蘭芳的人生有幾個重要關口,陳凱歌都抓對了。”梅葆玖也坦陳章子怡很難了解孟小冬,“但陳凱歌有辦法讓她做到。”

2008年2月25日凌晨2點,電影《梅蘭芳》在北京懷柔影視基地封鏡,拍攝期達7個月零10天。

因在上海演出,梅葆玖沒能出席劇組殺青慶功宴,送去手寫致辭:“自凱歌導演拍攝《梅蘭芳》以來,全組人員都付出了巨大的辛苦和努力,梅家人非常滿意和感動,梅家對導演和劇組全力以赴地支持。”

從2002年開始,為把父親的傳奇人生搬上銀幕,近古稀之年的梅葆玖四處奔走。當時,電影《梅蘭芳》的文學劇本由梅葆玖的哥哥梅紀武寫好,已經送審廣電總局。

那時,梅葆玖在記者採訪時表示:“這部史詩巨片必須表現父親的心、氣、神,導演、演員要有海外市場影響力,還要具備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底蘊。”但他面臨的困惑是,“放眼望去,內地哪裡去找這樣合適的人”?

長達4年多的時間裡,見了不同背景的導演、演員,看了各種不同版本的劇本,梅葆玖幾近絕望。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他寧缺勿濫,一度打算暫時擱淺該片。2006年,梅葆玖在中國電影集團總裁韓三平的陪同下,見到陳凱歌。

“他來拍這部電影,我很放心。”梅葆玖對記者說。他還透露,50多年前,同樣在北京電影製片廠,陳凱歌的父親陳懷皚就參與了關於梅蘭芳的藝術紀錄片拍攝;當時,梅蘭芳親口誇過陳懷皚,“說他是讀書人拍電影”。

陳凱歌童年時,和梅葆玖大哥的孩子就讀同一家託兒所。陳凱歌經常去梅家,還見過梅夫人福芝芳。

梅葆玖專訪:《梅蘭芳》首度正視梅孟情緣

2007年7月15日,《梅蘭芳》在北京電影製片廠開鏡,黎明扮演梅蘭芳、陳紅扮演梅夫人福芝芳、章子怡扮演孟小冬。梅家人獻出梅蘭芳親手製作的“守舊”(京劇中舞臺的背景)供劇組拍攝之用。據梅葆玖介紹,這塊守舊在梅蘭芳去世之後,就作為珍貴文物被封存起來,這是第一次拿出來。

根據劇組和中影集團簽訂的協議,梅家後人保留對梅蘭芳生平傳記的解釋權,梅葆玖擔任影片的藝術總監;從小在上海梅家學戲長大、研究梅蘭芳美學的吳迎擔任影片駐組策劃,協助陳凱歌完成拍攝工作。

在湯公館搭建“梅華詩屋”

梅葆玖自稱是地道的上海人。1934年,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小時候在隔壁教會學校讀書。13歲那年,因為要給瀕臨倒閉的學校募捐,他第一次獲父親允許登臺演戲。

上海也是梅蘭芳一生中主要的居住地。1933年,梅蘭芳從北京舉家搬到上海。吳迎說:“他再也不能呆在北京了。”1932年,最鍾愛的兒子梅葆琪去世,這個無論長相還是嗓音都和他極度接近的兒子的早逝,對他打擊非常大。此前一年,孟小冬也離他而去。“那段時間,他情緒低落,需要換個環境。”吳迎表示。

抗日戰爭爆發,為避免給日偽政府登臺演出,梅蘭芳蓄鬚明志。並於1938年赴香港躲避戰亂,1942年返滬。1945年,梅蘭芳在美琪大劇院舉行抗戰勝利後首場演出,至1950年才回北京定居。

2008年1月,《梅蘭芳》劇組轉戰到上海。開機第一天,梅葆玖、吳迎前來探班。讓他們遺憾的是,梅公館的所有戲份只能改在長樂路上湯恩伯公館處拍攝。

思南路87號是梅蘭芳故居。至今穿過幽靜的弄堂,還有不少鄰居知道梅蘭芳住過弄堂的那幢房子。“梅華詩屋”內那套紅木傢俱,以及牆壁上的古董、字畫,都保留著原貌。

陳凱歌專門帶著工作人員去拜訪故地,但遭到房產公司的阻撓,連現場拍照攝影都被嚴令禁止。據瞭解,這套舊屋已經歸一家涉外房產公司所有,房產商打算將此地經營成為出租給外國財閥的高價旅館。如今,普通遊客哪怕是觀光,還沒走到門前,都會被保安喝止。

攝製組只能在湯公館另行搭建“梅華詩屋”。梅葆玖表示,選擇此地並非個別媒體所言,是為了把梅蘭芳的排場無限放大;陳凱歌的真正目的,是要體現他被困上海的感覺。

美術指導柳青在接受本報採訪時透露,當初選中湯公館,是因為房屋結構特別符合陳凱歌的審美要求;除此之外,館內空無一物,內飾破舊殘敗。劇組在原結構基礎上,參照梅花詩屋的格局,另起爐灶整體改造。還打造了整套深褐色的紅木傢俱,這種壓抑的色彩,厚實的壓迫感,都是為了體現這個“困”字。

梅葆玖和梅蘭芳的義女盧燕,一再向記者表示,希望影片能夠真實再現梅蘭芳的人格魅力。

盧燕已經年過80,在她的記憶裡,最難忘義父為了拒絕給日本人演出,冒著生命危險讓大夫給自己注射會導致生病症狀的針劑。“我們都是小孩子,不知道他是故意讓自己生病。當時去看他,只見他滿頭大汗,發燒,病得很厲害。看到他這副痛苦的樣子,大家心裡都好難過,擔心他的身體狀況”。這個故事已搬進陳凱歌的電影。

在吳迎的印象裡,梅蘭芳的上海生活充滿了普通人的情趣。住在思南路上的時候,夏天沒有空調,梅蘭芳就坐在陽臺上搖蒲扇。

“我很清楚記得,他穿了件普通的白汗衫,上面還破了幾個洞,當時的梅門弟子沈小梅還跑到梅先生的身邊,用手指探到衣服洞裡去玩,很有意思”。而大多數人看到的梅蘭芳,永遠是西裝筆挺。

梅蘭芳喜歡吃西瓜,吃完紅瓤之後,拿著勺子繼續挖白瓤。最後,還要捧起薄如蟬翼的西瓜皮,看能不能透過光。旁人不理解,他說:“你不知道,對我們唱戲的人來說,最有用的就是這層白瓤,清火潤嗓。”

“這些事情很有意思,後來梅派唱得好的人,全都在那裡刮西瓜,”吳迎說,“如今梅門第三代弟子都在學梅葆玖大啃蘋果。”和他父親不同,梅葆玖喜歡吃蘋果養嗓子。

 首度正視梅孟情緣

電影《梅蘭芳》開拍時,梅葆玖帶著吳迎專程去了一趟哈爾濱,找到了當年《大陸晚報》的經理、記者張漢舉的後代。吳迎告訴記者,此行純粹是敘敘舊,“大家都對這段歷史深表遺憾”。

這段歷史就是孟小東和梅蘭芳過去的情緣。在梅家認可的梅蘭芳傳記中,他和一代戲曲名伶“冬皇”孟小冬這段情感很少被提及。電影中,章子怡扮演孟小冬,這段塵封的往事再度被提起。

影片中,北大學生事件是梅蘭芳和孟小冬分開的直接導火索,這也是當時的真實事件。據吳迎透露,1927年,一位北大學生長期暗戀孟小冬,甚至跑到梅孟住地的馮家去找她。他根本不認識梅蘭芳,但是身上帶著手槍,叫囂著要和梅蘭芳拼命。

“張漢舉是經常和梅蘭芳在一起的報紙記者,寫了不少報道,為人衝動。當天,他在梅孟的家裡,自告奮勇要幫梅蘭芳出門看看,帶話讓那個學生趕緊離開。”結果被那個學生誤當梅蘭芳,中彈後當場身亡。梅蘭芳本人對此事也深感歉疚,包攬了張的後事,並贈給張家一幢位於麻草園的房屋和現金兩千元。

“現在雜誌還在刊登文章,說是當時梅黨成員在起鬨,孟小冬這樣一個毫無社會經驗、18歲的女孩子,像受騙一樣嫁給了梅蘭芳;還讓她受了委屈。孟小冬在《大公報》上一連登了3天的自我申明,自己也受了很大的打擊。”吳迎說,“不少人認為,這方面梅蘭芳是有欠缺的,但事實並不完全如此”。

吳迎告訴記者,“除了梅葆玖,我們還和梅衛華、梅瑋(梅家嫡傳第四代)取得共識,與其讓人家在報刊上說三道四,歪曲事實,造成緋聞,不如我們自己站出來把這個事情實實在在說清楚”。陳凱歌對此非常贊同。

整個拍攝過程中,梅蘭芳和孟小冬的情感戲也是陳凱歌和梅家後人討論最多的地方。

陳凱歌建議,梅蘭芳穿白色的西裝;孟小冬可以穿現代緊身旗袍,但一定要是冷色小花旗袍、高跟鞋。然後,孟小冬帶著髯口去調戲梅蘭芳,“這種鏡頭讓人會覺得很有意思”。

劇組工作人員透露,影片給孟小冬特別設計了—把傘。梅蘭芳有一次不小心把傘帶回家,發現梅太太在家,趕緊把它藏起來了。其實,梅太太早注意到了,故意大聲問:“那把傘去哪裡了?”見梅蘭芳支支吾吾說不出來,她就笑,“你別這麼緊張,不就是一個孟小冬嘛!”

傘有“散”的寓意,喻示了兩人的愛情結局。吳迎認為,“他們分開是必然的,命中註定”!

“畹華,不怕,我走了”,這是影片中孟小冬留給梅蘭芳的最後一句話。1931年後,這對戲壇情侶從此天各一方。

1947年,杜月笙60歲生日在上海舉行祝壽賑災義演,邀請了全國大多數的名伶,梅蘭芳和已嫁給杜月笙的孟小冬都要獻唱。當年媒體起鬨,想通過此事再度把他們兩人聯繫起來。但是梅蘭芳不希望和孟小冬同天演出,結果就變成了梅蘭芳唱8天大軸,孟小冬唱2天大軸。“雖然兩人沒有見過面,但是孟小冬唱《搜孤救孤》,梅蘭芳一個人在思南路梅公館把自己關在房內,從無線電收音機裡,全神貫注聽戲”。

梅葆玖專訪:《梅蘭芳》首度正視梅孟情緣

B=《外灘畫報》 M=梅葆玖

陳凱歌和別的導演不一樣

B:聽說您看過《霸王別姬》了,感覺如何?

M:陳凱歌在執導這部影片之前,我和吳迎都沒有看過《霸王別姬》。此後,在吳迎家,我們才一起看了。從電影藝術角度來說,這是一部很好的電影。當然有些不自然,是因為電影的名字用了“霸王別姬”4個字,這4個字是梅派藝術的一張名片。張國榮顯然不是梅蘭芳;普通人會受這部電影影響,覺得梅蘭芳是女性化的人,這種理解,其實是大錯特錯。如果非要認為是女性化,那就離梅蘭芳遠了。

B:既然對《霸王別姬》持保留意見,為何認可陳凱歌是執導該片的最佳人選?

M:從拍攝技術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拍得很好。這樣的題材,以前還沒有拍到過這種水準;影片中那些小孩子練功的場面,我們看了都很感動。我們相信,陳凱歌有能力和文化底蘊來處理《梅蘭芳》。從2002年開始,我就和很多導演談過《梅蘭芳》,交到吳迎那裡的劇本都有好幾種,不少都是名人寫的。但是我們看完後發現,現在的人對梅蘭芳的理解,還真不在點子上。

B:為什麼說其他人的理解不在點子上?

M:很多名導,名字我就不說了,他們基本都是從女人、男人,怎麼比女人更女人的角度來看梅蘭芳。其實,這件事情不完全是一個男女性別的事情,非要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就肯定偏了。父親不是那個樣子的人,他是很有文化的人,能填一手好詞,寫得一手王羲之的好字;他自己畫的畫,現在英國皇家博物館有意收購,出價是600萬英鎊。陳凱歌跟我們談過之後,我們發現他對梅蘭芳的理解很到點子上,他知道梅蘭芳是個什麼樣的人,對梅蘭芳的理解很到位。所以,我們都很相信他。

B:《無極》之後,陳凱歌的聲譽受到影響,這件事幹擾過你們的判斷嗎?

M:我不去了解《無極》,我們也不知道。他也沒有和我講,到底是什麼事情。我想,那部戲和《梅蘭芳》是不一樣的。陳凱歌很不容易,他和那些大家熟悉的有名導演不同。

B:在您看來,陳凱歌導演和其他導演的不同在哪裡?

M:首先他能背出《老子》原文裡很長的幾大段,還懂《論語》,不是一般意義上大家知道的那幾句,還能侃侃而談《孫子兵法》。最妙的是,他能夠把這些東西和梅蘭芳聯繫在一起。這讓我們受到很大的震動,甚至連吳迎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們的想法這麼相近?陳凱歌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陳紅也很認真。她約過吳迎談談梅太太。吳迎告訴我,當時他們談了很長時間,陳紅很用功、很認真。她想知道梅太太的樣子,拿了一個大本子,一邊聽他講,一邊不停地記筆記,提了很多問題。他們夫妻的態度,讓我們對這部電影很有信心。

黎明的木訥就像梅蘭芳

B:孟小冬戲份並不多,但章子怡的片酬很貴,找她來演是出於市場考慮嗎?

M:這是中影集團的事。她是明星,片酬貴,但這就是市場牌價,沒有商量的餘地。讓她瞭解孟小冬很難,但是陳凱歌有辦法讓她做到。現在我才知道,電影是拍出來的,不是演出來的。他可以一整天就拍1場戲,甚至就出一兩個鏡頭,反反覆覆地來。在攝影棚裡親眼看了,我才知道陳凱歌是如何認真。

B:章子怡的事情和應酬很多,有時間來學戲嗎?

M:孟小冬是一代梨園冬皇,任何人都沒辦法學。章子怡已經很努力了,我們配備了專業的老師給她上課,她也認真學習了一段時間戲曲。聽說,她上場的那場戲是《游龍戲鳳》,居然一條就成功了,真是不容易。這在陳凱歌的拍攝過程中,可能還是破紀錄的。

B:為什麼梅蘭芳讓黎明來演,很多人都覺得他太木訥了?

M:選黎明來演這個角色是對的。如果真的把梅蘭芳演成陳蝶衣,那完全是兩回事了。黎明是北京人,氣質比較儒雅。其實,我父親生活裡本來就是個比較刻板的人,日常會顯得有些木訥,黎明有點這個意思。臉不像沒有關係,像的人也找不著,就像演巴頓將軍的演員其實和巴頓將軍本人完全不像,但美國的孩子們都認為巴頓將軍就應該長成這個樣子。

B:有那麼多演員想來演這個角色,當時是怎麼找到黎明的?

M:傳聞很多,我也看了很多演員。有一天,中影的韓三平總裁拿著黎明的照片給我看,我和吳迎一看,都覺得還行嘛。黎明老家住在崇文區,北京話說得很順溜,其他一些演員語言都不能過關,讓他來演,至少是穩妥的選擇。說到底,這個戲不能太出格。

B:後來和黎明見面,和照片上的感覺有什麼不一樣?

M:他很能沉住氣。關於是否讓黎明演的傳言很多,我們都聽了,各種說法都有。總之,要照顧戲中人物,又要照顧投資製作方都認可,必須取得各方面的平衡。他演的《甜蜜蜜》我也看了,對於他的演技,我們還是認可的。否則在國內,我們能找誰來演?

梅家不干涉拍片

B:您委派吳迎代表梅家在片場督陣,這對陳凱歌來說會不會是種無形的壓力?

M:吳迎不可能會莫名其妙給人壓力。他和陳凱歌有幾十個小時的談話溝通,還現場錄了音,最後凱歌自己得出結論:我們很“通”。其實,我也感覺很“通”。衝著這句話,大家一直相處得很不錯,雖然我知道,陳凱歌起初心裡是有擔心的。後來他把劇本交給我們,簽訂了保密協議。吳迎拿著劇本,逐字逐句地念給我聽,整整唸了3天。我們就呆在北京後海的“梅府家宴”,最後一天讀完,已經是半夜1點半了,後海邊靜悄悄的,一個人都沒有,異常寂靜。吳迎就用毛筆給陳凱歌寫了封書信說,“謝謝作者,現在我們手裡拿著你的劇本,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

B:其實大家都很關心,作為梅家的後人你們會干涉導演的拍攝工作嗎?

M:說實話,我們不懂電影,怎麼會出來指揮導演。到底怎麼拍,哪一條拍出來不滿意,我們都看不明白。陳凱歌對電影要求那麼高,我又能提什麼意見?我們相處得很好,陳凱歌的原話是,“很難得”。大家都是在關注梅蘭芳這個人而已,對於我們來說,只有那麼一條,就是要合理解釋梅蘭芳的生平,我們是全力協助這個工作,不能亂來。

B:您在現場難道沒有和陳凱歌導演發生一點分歧嗎?

M:有過那麼一次。在扮演年輕時代梅蘭芳的演員戲份裡,陳凱歌即興加了一句臺詞,讓他用小嗓子念,可是這位演員把字搞錯了,犯了行業內大忌,要被人笑話的。吳迎當場指出,我也在場,陳凱歌立馬覺得很沉重。不過,陳凱歌絕頂聰明地應變說,“唱是葆玖唱的,那念也讓葆玖來唸吧!”輕描淡寫地讓這個事情過去了,大家都很高興。

B:拍任何人物傳記片都要抓住人物經歷或性格的奧妙之處。《梅蘭芳》的奧妙在哪裡?

M:陳凱歌始終抓住人物重要階段的選擇,並把它們連成一線。梅蘭芳的人生,有幾個重要關口,他都作出了正確的選擇,這是他的成功之道,陳凱歌都抓對了。抗日期間,他選擇了罷演,蓄鬚明志。這是整部電影中最重要的,也是篇幅最集中的地方,表現梅蘭芳是如何把對京劇的欣賞,從“聽戲”轉變成為“看戲”,甚至一直髮展到歌舞戲,成為視覺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