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兴化沙沟老字号——张锦贵竹厂

里下河地区不产毛竹,可水乡人用竹子的地方却很多,竹子的身影遍及水乡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盖草屋的毛竹,撑船用的竹篙;小到筚葑帮渔民捕鱼用的竹片,卡帮渔民张鱼的崩卡。旧时,古镇沙沟就有五家出售竹子及竹制品的作坊,水乡人管它叫“竹厂”。其中有相当影响力的当数“张锦贵竹厂”和“石记竹厂”。


兴化沙沟老字号——张锦贵竹厂


张锦贵竹厂的业主叫张洪宝,竹厂的字号用的是其父的名字,有锦上添花、荣华富贵之意。张氏祖先自明初“洪武赶散”,从苏州阊门来到沙沟落脚定居,后经营竹厂生计。到了张洪宝的父亲张锦贵开竹厂时,张氏竹厂已分两爿,张锦贵的一爿竹厂有两处经营点,一处在南大街的顶头南河边,一处在现在南大街42号处。另一爿由张锦贵的胞兄张锦荣经营,张锦荣的竹厂在柴行桥头,即现在的南大街18号处。张洪宝从事经营竹厂,说来还有一段来历,张洪宝小时侯生得眉目清秀,父亲张锦贵不想让他经营竹厂生意,经人介绍,送他去了兴化一家棉绸店学生意,不料父亲40岁那年突发喉病去世,张洪宝只好返回沙沟继承父业。

兴化沙沟老字号——张锦贵竹厂


张锦贵竹厂的货源一般来自江南的张句、昆山、茅山和安徽等产竹区。春上,张洪宝要亲自跑山内去订货预交定金,秋后对方按合同砍竹绑排发排,长长的竹排沿长江经大运河抵达沙沟。每次江南的竹排发回来,一眼望去弯弯曲曲的竹排像条长龙,从南河边一直铺到西塘河,连绵数里。竹排还未到沙沟时,江南人就派人上岸快步赶到张家中报喜,以备鞭炮夹河迎接竹排平安到家。


兴化沙沟老字号——张锦贵竹厂

兴化沙沟老字号——张锦贵竹厂

兴化沙沟老字号——张锦贵竹厂


竹排到达沙沟码头后,竹厂的老板伙计都开始忙碌起来。江南人交货,竹厂这边开始验货,验货后交清货款。刚到码头的竹排里有粗毛头、毛篙,还有杂竹、竹尾和大扁篾。竹子粗细大小混在一起,只是卖家便于扎排随便捆绑的。竹子分类后工作量最大的活是清洗竹子,由于产地的竹子砍倒后拖下山,沾满了灰尘泥土品相不好。每当这时,竹厂都要临时雇用多人清洗竹子,按件发给雇工报酬。竹厂内的加工活很多,像撑船的竹篙和罱泥的罱篙,要进行整形。这道工序叫做“抈(yuè)竹子”。竹子由一位师傅,一位帮手配合操作。操作台很简陋,下方是个椭圆形的木桶,桶边有个弯形的铁支架,支架旁有个火炉。火炉的柴火是用竹制品的下脚料燃烧,抈竹的师傅手持竹子,看准竹子上有弯的地方,将其部位在火上旋转熏烧,等到一定的火候,将其放到弯形支架上,利用杠杆的作用,将其抈直,这时下手的一人迅速在竹子熏烧部位上水,使其冷却成形,有时一次不成,还得重复一次。抈竹子这工序看似简单,其实这里面学问大着哩。首先要识竹,张句竹子皮厚,火功就要大些,茅山的竹子皮薄,火功要小。火大了会烧断竹子,火小了又不能成形,所以要做到火候适中恰到好处。竹篙要笔直不能有弯,罱篙要上直下弯,全凭抈篙师傅心中掌握。罱篙下方有个大弯子,是夹住罱网形成张力和合力的关键要素,既要成形实用,又要结实不能抈断竹子,这时的抈竹工艺水准,就显出师傅的技艺高超非一日之功能达到的。


兴化沙沟老字号——张锦贵竹厂

兴化沙沟老字号——张锦贵竹厂

因为水路发达,加之经营有方,张锦贵竹厂的生意做到附近的几个县。每天上午是竹厂门市最热闹的时侯,农民来竹厂选购篙子、叉子柄,渔民们选购小罱篙、捣篙、鱼叉竿、做笼罩的宽篾条,草农们选购五齿耙,市民们选购撑帐子的细圆竹、搭棚的架竹。下午门市业务稍闲,竹厂就开始做成品加工活。竹厂里除了出售毛头、竹篙和杂竹外,还常年加工一些竹制品,如扫地用的竹扫帚,划草用的竹齿耙等。罱篙的加工有时要根据主人左右手的得力要求抈成大小弯子。

张洪宝不仅是有着全套竹制品加工工艺的师傅,更是一位精明的竹厂经营者。他本着切合顾客的需求,诚信经营,周到服务,力求让每一个顾客都能选到称心如意的竹品。


兴化沙沟老字号——张锦贵竹厂


解放后经公私合营,“张锦贵竹厂”更名为“沙沟灰竹商店”,业主张洪宝先是担任业务经理,后为职员直至逝世。

改革开放后,镇上出现了几家个体竹厂,他们的生意依然做得很红火。跟以前的老竹厂不同的是,进货不再从水路放排悠悠而下,而是改用大卡车经高速公路快捷而至;竹厂最基本的手工加工工艺还继续沿袭着,只是出售的竹制成品大都是从外地进来的现成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