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并不光彩,可为何没有毁掉李世民的形象?

刘红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仍是秦王时期发动的政变,这次事件中,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兄长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后又逼迫父亲李渊禅位给自己。以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纲常伦理来说,李世民的行为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

而之所以玄武门之变对李世民的形象没有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胜者为王败者寇。史书和社会舆论的走向都是由胜利者书写和主导的,再者说,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消息的传递还不是很方便,胜利者自然更有操作的空间和条件!

二:唐太宗李世民取得的成就过于耀眼。作为大唐帝国第二个当家人,无论是承上启下,开启贞观之治;还是平定边疆 扩大了国家地盘,李世民都堪称一位伟大的帝王。

三:李世民做皇帝期间,老百姓生活好了,能够安居乐业。对当时的一般老百姓而言,他们可能不会认识到唐太宗李世民可以与秦皇汉武相提并论的功绩。他们最在乎的是,李世民在位期间,他们吃得饱了,穿的暖了,腰杆可以挺直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少了,如此而已!自然而然的,这样一个为他们带来福利和美好生活的皇帝,会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和一致好评!

四:自汉武帝以来宣扬的君权神授理念深入人心。李世民是大唐皇帝,也是大唐天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物,在民间老百姓眼里地位还是很崇高的。另外,在李世民本职工作做的很好的前提下,后世人自然更愿意去美化和尊敬这样一个皇帝,不然可能就像秦二世、隋炀帝等人,因为没有做好皇帝的本职工作而落得各种坏名声!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才没有因玄武门之变而有损形象,唐太宗李世民以实际行动贯彻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




战争那些事


先说结论,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不仅有尚武精神,想要开疆拓土,让自己的王朝威名远播的帝王,而且他还是一个在尚武的同时,又能做到体恤民情,安抚人心,提倡休养生息的帝王,这样的皇帝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中实在是太少见了,所以说即使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有弑兄逼父的污点,也丝毫不影响这个人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一 “广收骸骨”的人文关怀

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在下令征讨东突厥的时期,就两次下令天下“收骸骨”,这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朝代中,统治阶级往往不会将庶民(贱民)当成一个人来看,而只会把他们看做一群在太平时期为朝廷提供赋税,在战争年代为代表“正义之师”的朝廷官军做炮灰的奴隶而已,于是乎许多被朝廷拉去当壮丁的青年男子,往往都已经战死沙场了,甚至他的尸体已经变成了一堆完全风干的白骨,然而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以及兄弟姐妹都还在家徒四壁的生活环境中翘首期盼他们的儿子、丈夫、父亲,兄长、弟弟能够尽早回家,这就是晚唐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所说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也是大唐诗圣杜甫在《兵车行》中所说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而唐太宗李世民这个人在效仿秦皇汉武那样开疆拓土的同时,却可以意识到这样的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痛苦,甚至他自己也是感同身受的,虽然“收骸骨”并不能完全抹平那些失去亲人的百姓心中的伤痛,但是这么做至少不会让他们再这样漫无目的的等待下去,至少能让他们懂得“逝者已去,生者珍重”的道理,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这个人当然可以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了。

二 着眼民生的天可汗

再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又下令以重金向外族手中赎回大量在隋朝末年流亡漠北的中原汉族人,让他们得以回家与自己的家人团聚,同时唐太宗李世民还下令禁止民间私自贩卖人口,并且为了杜绝这样的现象,而拿出了一些钱来资助贫者,同时,唐太宗李世民还下令释放隋朝后宫中的数万宫女,让她们得以返乡,并且自由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请问这种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封建帝制时代的统治者中有几个做得到呢?比如说那位曾经屠杀过数千稽胡的隐太子李建成,他能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在开疆拓土的同时,又做到体恤民情,安抚民心吗?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个人非常反感那种为了洗白隋炀帝杨广这个暴殄天物,罪孽深重的千古第一暴君,而去故意抹黑唐太宗李世民的人,甚至可以厚颜无耻的说什么,大唐的“贞观之治”是隋炀帝杨广为唐太宗李世民留下的基础!要知道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差点导致第二次“神州陆沈”,更是让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人,被迫背井离乡,逃亡到突厥去,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后,为了给国内的众多无人区增加人口,甚至只能允许草原民族内迁,就这样的隋炀帝杨广说什么他给大唐留下了什么基础?这不就是典型的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三 散布光辉的统治者

因为古代的史官在记载史书的时候,往往是以帝王将相为主的,所以众多的人民往往被史官,以及后世的读者忽略掉了,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像你我他这样的庶民才是大多数人,这些人的数量可以多达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虽然这些人往往被史官和众多读者忽略,但是他们也在那个“英雄铁马金戈”的时代中真实的存在过,他们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也都扮演着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的角色,他们也都有喜怒哀乐,也都能感受到痛苦,然而统治阶级每个决策都是可以改变数以万计这样的庶民的人生轨迹的,比如说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就不知道导致多少像你我他这样的庶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甚至背井离乡,流亡到其他地区,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更何况到了明清时期,各种文学作品也越来越通俗化,越来越亲民,于是这些故事自然被更多人知道,而像唐太宗李世民,以及汉昭烈帝刘备、蜀汉丞相诸葛亮这种可以做到体恤民情的帝王将相,自然可以得到更多人民的好感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即使发动过一次宫廷政变,杀死了自己的兄弟,逼退了自己的父亲,但是因为他是一位在开疆拓土的同时,又能做到体恤民情的皇帝,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封建帝制时代的众多统治者中,少有的可以展现人性的光辉的统治者,而像隋炀帝杨广这种凶狠残暴、草菅人命的统治者,虽然他也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发动过一次类似的宫廷政变,但是他注定就是要遗臭万年的,并不是某些人进行所谓的“洗白”、“翻案”就可以改变的。


七录书斋


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历史污点,而且被记入史册,千秋万代都抹不去擦不尽。然而,如此心狠手辣、杀兄屠弟的人物,却又是历史上评价最高的一代英主,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个原因,李世民把自己塑造成李建成、李元吉的受害者,是被迫反击。具体情节大概就是秦王世民功高,受到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嫉恨,采取筵席下毒、向唐高祖李渊进谗言等方式不断想除掉李世民,在麾下众谋士、将领苦劝之下,李世民为了生存不得不绝地反击,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二人。当然,历史真相如何不可知,因史书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第二个原因,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少有的政治清明时期,他的文治武功赫赫,声威遍及天下,又胸怀若谷,虚心纳谏,被作为明君的典范载入史册,区区一个玄武门之变,不过是皇室自家的内讧,又怎会影响他的光辉形象?

最后一个原因,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对江山社稷没有大的危害性。纵览二十四史,历代帝王或英明或平庸或无道,杀人者多矣,朱元璋屠尽功臣,很多都是族灭,汉武帝巫蛊之祸杀了几万人,这还都是大有为皇帝,李世民只杀两人,株连不广,迅速夺取皇位,没有发生大的动乱,庶民百姓毫无波及,只管自家平安,至于谁当皇帝,管我鸟事?

综上所述,李世民的形象并未因杀兄屠弟而严重受损,后世提到此事,大多以理解态度视之,千年封建社会为了争夺皇位,血腥的事情发生的太多,李世民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其中的一朵浪花而已,尽管也泛着抹不去的血腥味。


老胡说史


因为他掩盖了太多真相。

第一,李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政史中记载的李渊就是个软弱无能的人,基本所有的江山都是李世民打的。大家想可能吗?在隋末群雄并起的年代,造反得需要多大的魄力,再一个说当时李世民才12岁,能有他他什么事?他至于把他老子说的那样窝囊,就是想用功劳掩盖他篡位的正统性。

第二,李建成是个什么样的人?李建成比李世民大10岁,前期年长的哥哥带着年幼的弟弟打仗,没见李建成小人啊,实际李建成死后,河北还因为这个爆发了叛乱,至少说明李建成还是有人品的。只是后来大唐建立,李建成作为太子,就不能老是干冲锋陷阵的事了,但是李建成就算后勤也干的最起码及格吧。所以说,李世民埋汰李建成也是掩盖他篡位的正统性。

第三,李世民不管怎么英明伟大,但有一个事实他躲不掉,以前史官写史皇帝是不能看的,是李世民起了这个先例,你想,如果皇帝能随时看史官给自己的历史,要不被抹除了,要不干脆就把史官给咔嚓了。

第四,初唐时期,文化鼎盛。什么最正确,当然是拍皇帝的马屁最正确的,一群文人的装扮夸奖,实际的历史早已经面目全非了,所以现在的李世民英明伟大就成了。

存手打,给个赞,写的也不容易!





因为走


以儒家标准来衡量来衡量李世民,简直就是个十恶不赦之徒。为了争夺皇位,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自己一奶同胞的哥哥与弟弟,连十个年幼亲侄子都不放过,还逼迫自己父亲李渊禅位与自己,其恶行堪比秦二世。奇怪的是:在后世儒家学者眼中,李世民就是帝王的典范,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他们还为李世民杀兄弟、逼父亲的行为,寻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给予开脱。究其原因,是李世民亲手打造了一个彪炳千秋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统治时期,是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是一个老百姓扬眉吐气的时代。他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是老百姓有了休养生息,社会逐渐繁荣昌盛。对外,打败了威胁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强大突厥,彻底解决北方的边患。征服了西域的高昌、龟兹,使丝绸之路再次响起悠扬的驼铃声。打败了吐谷浑 把青海纳入中国版图,重创高句丽,使东北边境得以安宁。他还设置安西四镇,管辖着广袤大西北。被各民族拥戴为“天可汗”,唐朝100多年的盛世的奠基人。

李世民在位只有23年,涌现出一大批能人志士,如魏征、李靖、李绩、房玄龄、杜如晦等等,数不胜数。据说,有一年全国的犯人只有29人,这恐怕是空前绝后的一件事 。那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盛世。

李世民是政治、军事上强者,却是一个灵魂的孤独者。因为杀死了自己的哥哥与弟弟,他一生都生活在自责、愧疚、恐惧中度过。因为怕被后人诟病,他几次篡改史书,因为整天疑神疑鬼,他不得不让大将尉迟恭、秦琼为他睡觉时站岗放哨。这就是李世民,他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却整日备受灵魂的煎熬


洛水清风


自古以来皇位都是踏着鲜血才能坐上的。各种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逼宫夺位,向来都是必经的过程。但是一般杀害兄长,逼迫先皇退位的皇帝都会留下一个很大的污点。可是弑兄,逼父亲退位的典型代表李世民,好像并没有为此留下太大的污点,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讲述下玄武门之变的前因后果。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为了挽回局面,最终李世民搏命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

所以,第一点原因:在史书的记载中太子心思不纯,一直陷害李世民,所以人们会认为李建成不适合继承王位。可能是史书为了李世民的形象故意丑化了太子李建成,这样对比下,李世民才显得更加适合做皇帝,所以后世认可这个皇帝,就不会对他杀兄称帝的事情有太大的成见。

再者,李世民本身很有才能,执政期间更是创造了盛世,让唐朝成为开放繁荣的朝代,这些功劳也就掩盖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让人们对李世民发起的玄武门之变没有那么大的负面评价。一个人的功劳可以压制一个人的错误,李世民作为盛世的创造者,人们对他的功劳更加关心。





小索阿南


玄武门之变确实不光彩,秦王李世民囚禁了自己的父亲,杀死了自己的兄弟,终于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但世人评价李世民,无论古今,基本都是正面的。他是历代帝王的典范,被后世子孙称颂了千年,更被誉为继秦皇汉武之后,又一位千古一帝。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李世民作为皇帝非常称职。他登基后,广开言路,善待百姓。大唐四面征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令外邦心生胆寒,莫不臣服。更难能可贵的是,太宗胸怀广宽,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人人皆能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因言获罪;对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军们,太宗也没有耍弄“杯酒释兵权”的小气做法,更没有行那“狡兔死,走狗烹”的下作行径。如此坦荡磊落的君王,也成为了世代仁君之楷模。

其次李世民在作为秦王的时期,确实为大唐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皇位属于他,也理所应当。

最后玄武门之变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个时候,皇位争夺已经达到白热化,谁都没有退路,退,就意味着灭门。而且当时隐太子已经率先发难了,李世民已经背上了谋反大罪。如果不果断出手,死的就是他。

其实说这么多,玄武门之变的事实都无法改变。这件事确实是太宗身上不太光彩的地方,他自己也很介意,这是他挥之不去的梦魇。

一方面太宗杀的都是自己的手足,良知上的拷问一直伴随太宗一生。他之所以传位给,在他看来十分软弱的李治,除了李治是嫡出之外,主要就是认为他继位,可以避免手足残杀。

另一方面太宗非常在乎名誉。他本是沙场上的无猛将,脾气不会太好。但是自登基后,却很少对大臣们发飙。即便是魏征让他暴怒,他也都忍了,就为了后世的名声。所以他很怕弑兄杀弟,逼父退位这件事情被历史记录的非常不堪。所以他就经常缠着房玄龄、褚遂良,希望能看看起居注里到底是怎么写的。他希望能把他认为的真实情况记录进去。其实房玄龄作为他的头号亲信,即便是他不说,老房也会用春秋笔法帮他遮丑的。我想太宗也明白这一点,但还是忍不住去看。

这段历史已经过去千年了,事实也比较清楚,没有什么疑点,我们也没有必要反复的去评论。太宗作为帝王是非常称职的,我想他如果泉下有知,自己至今仍然是华夏子孙的偶像,千百年不曾改变,人们没有因为他在玄武门的冷血而降低对他的评价。那么他一定会很欣慰的,他知道自己做的一切都值得了。


途牛山小旋风


答案很简单,因为李世民篡改了史书,李世民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他的大舅哥兼发小长孙无忌监修国史,这个安排你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吧。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铁杆拥护者,他是李世民头号心腹,他和李世民完全就是利益共同体,李世民若夺位失败,李建成第一个杀的就是长孙无忌,所以长孙无忌对李世民登基夺位出过很大力,这就是为什么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既没有军功,又没有什么政治才能的长孙无忌会在李世民登基以后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了,尚在军功无数的李孝恭之上,要知道大唐统一天下三大战役平定王世充、窦建德战役、平定江南战役、平定萧铣战役,这其中李世民打了一个战役,也就是平定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剩下两大战役都是李孝恭和李靖率军打下来的,而李孝恭立下如此大功在凌烟阁排名也不如长孙无忌,就可以知道长孙无忌对李世民有多重要了。

长孙无忌可以说是专门出面替李世民擦屁股,做李世民不适合做的事,比如发动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参与最多,再比如监修国史,篡改史书的骂名长孙无忌替李世民背了。

其实我们现在看唐朝历史可以发现,李世民在弑兄杀弟的问题上并没有做过多回避,甚至他还让史书记录下了他在玄武门之变后又屠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全家,连他年幼的侄子们都没放过,还顺道霸占了兄弟媳妇。

既然这些李世民都没有回避,他都不怕背这些骂名,那么他派长孙无忌监修国史,是想在玄武门之变中回避什么事呢?

其实我们现在再看那段历史记载,最模糊的就是玄武门在皇宫之中,发生这么大的军事打斗,作为皇帝的李渊却不知道,他是聋子吗?还是全皇宫的人都是聋子?

肯定不是,在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根本没有具体交代李世民一方参战人数,只说了玄武九将,并没有说李世民一放到底有多少人,而且李世民射杀李建成之后,在史书记载上凭空消失了一阵,这段记载没有人知道李世民干啥去了,大战当前,李世民不可能无缘无故离开战场。

其实只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李世民杀掉李建成之后,立即带领军队去控制了皇帝也就是他的父亲李渊,史书记载李渊当时泛舟海河上,这海河是皇宫的一条内河,李渊闲得很蛋疼吗?

玄武门事变当天李渊是本打算着急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当庭对质一件事情的,结果这也算是比较重要的事情,他没事大早起去泛舟,那不是很有意思吗?

所以这段历史绝对是被长孙无忌修改过了,他修改的目的就是为了掩饰李世民带兵向父皇李渊逼宫。

李世民向李渊逼宫无非就是为了皇位,他派兵控制住李渊,然后再派尉迟敬德提李建成和李元吉人头让李渊看,如果李渊再坚持皇帝尊严的话,那么尉迟敬德手中那把大刀肯定会砍在李渊头上,李渊果断的交出了皇权,也保全了自身。

李世民让长孙无忌监修国史就是为了掩饰他带兵逼宫的事情,他可以背负弑兄杀弟屠侄的恶名,但是他不敢背逼宫企图弑父的罪名,如果要是这样,李世民的形象在历史上会大打折扣。

李世民弑兄杀弟屠侄都没有影响到他的历史形象,是因为他是一代明君,他把中国治理的非常好,但是如果弑父,在讲究忠孝仁义的古代,那这个人就算做的再好,也会永远背负着骂名,所以李世民必须要掩饰这些。

李世民其实和隋炀帝杨广很像,他的区别在于他不像杨广那样滥用民力,他正是做到了时刻以杨广为例子,警醒自己,才能开创出“贞观盛世”,同时他也洗刷了他玄武门弑兄杀弟屠侄的恶名,没有影响到他一代明君的历史形象。


小岛知风


不就是死了个人嘛!

我们村哪年不死几个!

啥,死的是太子!

太子他也是个人,死了就死了吧!

历史都是由上位者书写的,李世民上位之后,压住了舆论,皇权之下百姓只敢偷偷议论,文人更不敢大肆宣扬,虽然朝臣心知肚明,但不敢说出来,一个个揣着明白装糊涂。

李世民登基后,实行仁政,对官员,文人,百姓都很好,人是健忘的,何况死的不是自己亲人。皇上越好,官员百姓也会有一种错觉,是不是太子李建成做错了什么,不然皇上这么好的人,怎么会杀自己亲哥哥呢!

一个人先做一件坏事,而后再做一百件好事,大家大概会认为他是个好人,或者会认为他在忏悔,往往很容易被原谅。

还有就是,玄武门之变之前,甚至唐朝建立之前,李家父子可以说是造反派,纵然有仁义的名声在外,可百姓眼里,还是杀伐决断、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物。这种狠人,隋朝都推翻了,搞个内斗也不算新闻了。

纵观历史,多少皇位之下都是血流成河,堆尸如山,百姓早已习以为常。

更有甚者,会说:当初我就觉得李世民不简单,是个干大事的人,如今看来,我判断力很准!

像这种大人物,行事作风自是与众不同,不是我们这些人能理解的



颜丑文良吖


玄武门之变没有毁掉李世民的形象,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是,李世民在建立唐朝时的功劳真的很大,可以说是功高盖主,这种情势下,李世民是有资格去争夺皇位的。自武德元年(618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其一,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其二,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这几场大战基本上打下了北方的半壁江山,所以李渊将其册封为天策上将。

二是,李世民继位之后皇帝做的还可以,贞观之治作为中国古代少有的统一盛世,可以说为李世民挽回了很多形象分,还有与魏征的君臣佳话,“天可汗”的盛名,这些都足以弥补玄武门之变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古代很现实的一点是,老百姓并不关心谁当皇帝,只关心这个皇帝是不是一个好皇帝。

三是,李世民是胜利者,美化了玄武门之变自己的形象,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受害者,是迫于压力才奋起反抗的。就像现在很多影视剧中演的那样,太子李建成对于唐朝建立没有什么功劳,反倒沉迷于酒色,在李世民劳苦功高的情况下,还与李元吉合谋害死李世民,李世民是不甘于唐朝沦落为了手下的大臣才奋起反抗的。有时候民间话本的传播比正史要厉害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