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幸福醫話:黃芩湯專治手足煩熱

熟悉《金匱要略》的人,都知道“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篇”有一首附方,即《千金》三物黃芩湯。但介紹運用這個方子的文章很少。

幸福醫話:黃芩湯專治手足煩熱

其實,這個方子如果掌握正確的話很好使。

尤其是治療手足心發熱的證候,可以說是一個特效專方,療效顯著。

手足心發熱,我在臨床上經常遇到,尤其是婦女。

《金匱要略》上說,此症乃產後血虛所致,後世的醫書,包括現行的教材都認為是陰虛發熱,虛陽外透。

在治療上基本上都是六味地黃湯、桂枝龍牡湯、青蒿鱉甲湯之類,滋陰潛陽,鹹寒峻補,結果療效一般,甚至無效。

我早年也是這樣認識和治療的,結果很不理想。

對此,曾經很是鬱悶,一個小小的手足發熱都擺不平,中醫的療效哪裡去了?

此症我看到的幾乎沒有一個是產後特有的症狀,也許是我孤陋寡聞,看到的大都是無其它值得辨證的證候,來診時就一個突出的症狀,手足發熱,大冬天別人冷得要命,她睡覺時還要把雙足露在外邊。

治不好,弄不懂,怎麼辦?繼續讀書,求證古人。

一日,在溫習《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三物黃芩湯時,思之良久,似有醒悟。

書曰:“《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

附方:《千金》三物黃芩湯方。黃芩一兩(《千金》作“二兩”),苦參二兩,乾地黃四兩。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我的理解是,頭痛者乃外感,用小柴胡湯不痛煩者乃內傷,“煩”通“甚熱”義,用三物黃芩湯

根據我以往用經方的體驗,一方不應受本條限制,只要對證,可以通用。

四肢煩熱,就是手足發熱,不可侷限於產後;再看其他人運用此方的醫案,我覺得應該在治療手足發熱一症上試一試

結果大獲全勝,基本上拿下了這個不起眼的頑症。其用法是以此方為基本方加減。

【病案27】賈某,女,45歲,陝西寶雞市。2007年3月間來診。

兩顴發熱十五六年,手足夏季出汗,其他幾季發熱、發燙。冬天不怕冷,晚上睡覺只蓋一層薄被子,雙足還是發熱,只好露在外頭。

常年服用知柏地黃丸,曾多處請中醫治療,服中藥無數,均無效驗。聽朋友介紹,特從寶雞趕來一治。

此人中等身高,面白嫩,兩顴微發紅,略畔,舌質略紅苔薄白,脈沉滑略數,左尺部沉弱。飲食一般,二便正常,眠差,記憶力略減,人敏感,說話囉唆,無結核病,月經無異常。

要求專治手、足和臉發燙

辨證為陰虛發熱,虛陽外露。

處方:二仙湯合知柏地黃湯生龍骨生牡蠣。

仙靈脾10g 仙茅10g 巴戟天12g 知母10g 黃柏10g 當歸12g 生地30g 山藥15g 山萸肉15g 茯苓10g 澤瀉10g 丹皮10g 生龍骨30g 生牡蠣30g

7劑,水煎服。

1周後,二診:服藥後除睡覺好些,其發燙、發熱症仍舊一樣,看來常法常方不管用,那就用專病專方吧。

處方:黃芩30g苦參12g生地黃60g地骨皮60g白薇10g紫草30g生龍骨、生牡蠣各30g

7劑。水煎服。

三診:告知發熱已減。效不更方,繼續又服15劑,諸恙平息,發熱發燙治癒。

此案是我治療手足發熱眾多驗案中的1例。

對於此類病證,大家辨證起來並不難,基本上不出陰虛火旺、虛陽外透的範圍,治療起來也就那麼幾個方子,但是療效並不是很理想。

這是我的認識,也許還有高明者治療此症,用此類方子,手到病除,希望有人寫出,不吝賜教。

儘管此方在治療手足發熱方面屢屢見效,思考多年,我覺得陰虛發熱病機不準確,反而是瘀血發熱的病機更合適。

上述一案,如果是陰虛發熱,那麼一診的方子就應該見效,結果是無效

況且此病十幾年了,治之不愈,應考慮久病怪病從瘀而治

事實上,上述二診處方已是從涼血散瘀方面考慮的。

其中大多數藥具有涼血散瘀的作用,諸如生地黃、紫草、地骨皮等,結果取效顯著,反證瘀熱的病機是正確的。

因此,也使我想到血府逐瘀湯治療燈籠熱、胸不任物等證,不也是此理嗎?

《醫林改錯》的作者王清任不也是從血瘀入手治療此類證的嗎?下列幾則日本人的驗案似乎也能證明我的看法,但似乎違背了大家的傳統認識。對乎?錯乎?任人評說吧。

《勿誤方函口訣》:“此方不限於蓐勞(亦包含產後之肺結核、產褥熱經久不愈者),治婦人血證頭痛尚有奇效。又幹血勞(陳舊性瘀血所致之肺結核),女子17—18歲時多患之,必用方。

一老醫傳雲,手掌煩熱,有赤紋者,有此候而無其他證候者,為此方所治。只備一徵。凡婦人血熱不解,諸藥不應者,此方治之。

《類聚方廣義》有載:“治骨蒸勞熱(肺結核)久咳,男女諸血證,肢體煩熱頗甚,口舌乾涸,心氣鬱塞者。治夏手掌足心煩熱難忍,夜間尤甚而不得眠者。治諸失血之後,身體煩熱倦怠嚴重,手掌足心熱更甚,唇舌乾燥者。”

大塚敬節《漢方診療三十年》有載:“33歲婦女。4年前生產,此後一直不眠,經久不愈。苦於手足灼熱,發熱不眠。別無痛苦。用三物黃芩湯1周,能眠6~7h,手足煩熱亦奏效。”

大塚敬節《漢方診療三十年》有載:“22歲婦女,主訴雙手足於數年前生汗皰,表皮乾燥,遍處膚裂,瘙癢疼痛,口渴。用麻杏薏甘湯、十味敗毒湯等無效,用三物黃芩湯好轉。”

吉益南涯《成績錄》有載:“20歲余男子,胸中煩悶,按腹如空洞無物,精神抑鬱,喜悲無常。手足煩熱,汗出如油。口舌乾燥,大便秘結,晨起小便渾濁。入夜諸證即緩。以三物黃芩湯為主方兼用黃連解毒湯而愈。”

《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有載:“治血室(子宮)之熱遍及全身,四肢熱甚,痛苦難忍者

本方主要用於產褥熱,亦應用於肺結核、神經官能症、不眠症、自主神經失調症、口腔炎、分娩出血、吐血、下血、產褥熱之感冒四肢苦煩熱者、凍瘡、燒傷、蕁麻疹、汗皰、頑癬、乾癬(有熱癢感,乾燥呈紅色者)、婦女血脈證、更年期障礙、頭痛、夏日手足煩熱夜不得眠者、夏月腳氣等。

以四肢苦煩熱,即所謂手足苦於發熱為目標。以有口渴或伴隨口乾者。雖然類似小柴胡湯證,但腹部一般軟弱不仁(麻木感)。

亦有用於頭痛者。亦可用於夏月手指、足趾熱而難忍,尤以入夜熱甚而不得眠者為佳。舌無苔,表面呈現紅色而少津,腹部比較軟弱,用於產後特有之軟弱,或有麻木感。”

黃芩清實熱、溼熱、血熱,為主藥。一藥三用,唯黃芩能當此任。

《神農本草經》論黃芩,首言“主諸熱”,一語道盡機宜。

《本經證疏》謂:“仲景用黃芩有三耦焉,氣分熱結者,與柴胡為耦(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桂枝湯);

血分熱結者,與芍藥為耦(桂枝柴胡湯、黃芩湯、大柴胡湯、黃連阿膠湯、鱉甲煎丸、大黃䗪蟲丸、奔豚湯、王不留行散、當歸散);

溼熱阻中者,與黃連為耦(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葛根黃芩黃連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而本方以苦參助黃芩清溼熱,乾地黃助黃芩清血熱,共奏清熱瀉火、燥溼涼血之功。

對於產後溼熱並見之四肢煩熱,藥雖三味,卻面面俱到。

幸福醫話:黃芩湯專治手足煩熱

【本文由“幸福中醫文化”新媒體獨家出品,作者王幸福(網名古道瘦馬),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中方藥及用量僅做參考,請在醫師指導下遣方用藥。

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