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居正?他對大明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快樂三農人


導讀:明穆宗在位時,十分信任張居正,因此他遺命張居正等三個大臣輔政。明穆宗駕崩,10歲的太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曆”,即明神宗。因萬曆帝年幼,太后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他“勇於任事,以天下為己任”。整頓吏治、發展經濟、鞏固邊防等為主要內容,展開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暮氣沉沉的大明王朝,出現了暫時的輝煌。輔佐年幼的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因過度勞累病逝,撒手人寰。死後,神宗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諡“文忠”。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由此看來,張居正的人生軌跡堪稱完美。

然而,張居正逝世後的第四天,明神宗下令將張居正家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並且差點險遭鞭屍 。自己的兒子被逼自殺,家屬餓死的餓死,流放的流放。直到天啟皇帝上位,才為張居正復官復蔭。



“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身後。”《書》:“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可弗戒哉!”——《明史》

那麼,位高權重的張居正為何死後落得如此下場?張居正對大明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我們如何評價他?

張居正在位內閣首輔十年期間,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採取了「一條鞭法」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解決明朝兩百多年以來留下的各種問題,以鞏固明朝政權,挽救明朝統治的危機。他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進行整頓。尤其,注重經濟的改革,企圖扭轉腐敗邊防鬆弛的民窮富竭的局面,起到了巨大的做用。國家財政收入增加,邊境安寧。使得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是為「萬曆中興」。

張居正出生於荊州府江陵縣的一位秀才的家裡,曾祖父因在其出生的時候,夢中的月亮落在水甕裡,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後一隻白龜從水中悠悠地浮起來。曾祖父認定白龜就是這小曾孫,於是信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一、初入仕途

  1. 「白圭」從小聰穎過人,很小就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十二歲的「白圭」報考生員,其機敏靈俐深得荊州知府李士翱的憐愛,他囑咐小白圭要從小立大志,長大後盡忠報國,並替他改名為居正。16歲的張居正就成為了舉人,23歲時就考中了進士,張居正入翰林院學習期間,內閣中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政治鬥爭。內閣大學士只有夏言、嚴嵩二人,二人爭奪首輔職位,夏言最後成為首輔。結果,被嚴嵩進讒接著被殺。 對於內閣鬥爭,做為新科進士的張居正自然沒發言權,只能冷眼旁觀。
  2. 翰林院期間,張居正深刻的瞭解到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張居正以《論時政疏》(《張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陳“血氣壅閼”之一病,繼指“臃腫痿痺”之五病,闡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張。不過並沒有得到明世宗和嚴嵩的重視。
  3. 嘉靖二十九年,張居正藉口請假養病,離開京師來到故鄉江陵。休假三年中,他仍不忘國事,親身接觸農民。家境本就貧寒的張居正,在鄉間體會到了人民的辛勞、飢寒和痛。
“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荊州府題名記》(《張文忠公全集》卷九章

小結:面對政治腐敗,邊防廢弛,內閣混鬥……張居正渴望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張毫無辦法。身邊忠心的同僚因彈劾嚴嵩相繼被害,張居正不得不和前輩徐階的隱忍退讓,細細謀劃。回鄉養病期間,人民痛苦不禁使他側然心動,責任感讓他重返政壇。




二、重返政壇

重返政壇的張居正在苦悶思索中漸漸成熟,在政治的風浪中,他模仿老師徐階『內抱不群,外慾渾跡』,伺機而動。同年,世宗歿,裕王即位,是為明穆宗。他以裕王舊臣的身份,放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

1、鞏固國防

此時,明王朝內則土地兼併,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外則北方韃靼進兵中原,製造“庚戌之變”,南方土司爭權奪利,尤其岑猛叛亂,“兩江震駭”,東南倭寇騷擾沿海,民不聊生。

嚴嵩倒臺後,徐階繼任首輔。徐階和張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遺詔,糾正了世宗時期的修齋建醮、大興土木的弊端,為因冤案獲罪的勤勉朝臣恢復宮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歡迎。入閣不久的張居正在首輔徐階和內閣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鞏固邊防的工。

2、掌握大權

徐階年邁多病辭官,高拱重新回到內閣。高拱是個頗有才幹與志向的人,好不容易大權在握豈容他人插手?高拱當政期間,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 張居正曾是高拱知己,後發生嫌隙。張居正長期在高拱的壓制下,卻也不能實施自己的改革大業。 高拱雖也有建樹,但並不能拯救腐敗的大明王朝,高拱和權宦馮保不和,張居正藉機拉攏權宦馮保。

隆慶六年,穆宗病歿,年僅十多歲的神宗繼位。高拱因自己口無遮攔觸動太后神經,加之馮保扇鬼火,太后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回原籍。張居正就成了首輔,從此獨掌國家大權達十年之久,他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推行新政了。

小結:張居正在徐階身上受益匪淺。徐階和高拱都是十分能幹的首輔,為了鞏固明王朝的統治,他們也做了不少努力,因缺乏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才幹與氣魄。




三、改革措施

明王朝日益腐敗危機重重。張居正清醒地認識到,小修小補已無法挽救明朝的復亡,只有進行大刀闊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國家真正走出困境。從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飭吏治,富國強兵。

1、在政治上,整飭吏治,實行「考成法」,嚴格獎罰,主張唯賢是用,堅決裁減冗員。

當時朝野洩沓成風,政以賄成,民不聊生,官僚爭權奪勢、翫忽職守的腐敗之風。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加強對官吏的考核,裁減冗員,節省朝廷的俸祿開支,行政效力大大提高。

①沐朝弼屢次犯法,應當逮捕,但朝廷輿論認為此事很難辦,張居正就改立沐朝弼的兒子襲爵,派人去捆綁沐朝弼,沐朝弼沒有反抗,被解到京師,張居正免他一死,將他幽禁在南京。

②對於御史欺凌巡撫的事,打壓他們的氣焰。只要他們有一件事稍不妥,馬上加以責罵,又飭令他們的上司加以考查。

③盜賊群起,甚至搶劫官府庫房,地方官常常隱瞞不上報,張居正下令:隱匿不報者,即使循良的官吏也必撤職,地方官再不敢隱瞞真情,抓到強盜立即斬首處決,並追捕他們的家屬,盜賊因此衰敗。




2、在經濟上,改革漕運,清仗田地,打擊豪強,推行“一條鞭法”,將田賦、徭役、各項雜稅合併,增加財政收入。

①清查土地。“豪民有田不賦,貧民曲輸為累,民窮逃亡,故額頓減”,是“國匱民窮”的根源。全國進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稅的田產,朝廷的賦稅大大增加,至萬曆十年間,最稱富庶。

②改革賦稅,實行“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的主要內容是:

(1)以州縣為基礎,將所有賦稅包括正稅、附加稅、貢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種經費和全部徭役統一編派,“併為一條”統一徵收,使國家容易掌握,百姓明白易知,防止官吏從中貪汙。

(2)關徭役徵派,消裡甲之役,將應徵的全部門銀,同丁銀合併一起。以“丁”和“地”或(田糧)兩大類因素統一考慮編派徵收,所謂“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自此,戶不再是役的一種根據,丁的負擔也部分轉到“地”或“糧”中。

(3)賦、役之中,除國家必需的米麥絲絹仍交實物和丁銀的一部分仍歸人丁承擔外,其餘“皆計畝徵銀,折辦於官”。

(4)官府用役,一律“官為僉募”,僱人從役。過去由戶丁承擔的催稅、解送田糧之差、伐薪、修路、搬運、廚役等一概免除。這一改革措施賦役折銀徵收,既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結果,又必然促進商品經濟的繁榮。



3、軍事上,用戚繼光鎮薊門(今河北遷西縣西北),李成梁鎮遼東(今遼寧遼陽),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敵臺”三千多座,加強北方的防備。通過各種途徑削減朝廷的軍費開支。

①在邊疆實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馬匹大增,減少了太僕寺需的種馬,老百姓折價交銀,使太僕寺積蓄金四百餘萬。互市又使邊疆在政治經濟上保持穩定、正常,

②封俺答(北方蒙古首領)為順義王,在大同、宣府、甘肅等地立茶馬互市,保持貿易往來,俺答長久沒有來犯邊關。

小結:『財政上』,隨著清丈田畝工做的完成和一條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財政狀況有了進一步的好轉。『軍事上』,加強邊備,有力地抵禦了倭寇對東南沿海的侵擾,促進了國泰民安。與韃靼人修好,通貢互市,保持邊境安定,減少戰爭費用。『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他反對傳統的“重農輕商”觀念,認為「農商並重」,反對隨意增加商稅,侵犯商人利益。



四、節用愛民,以保國本

「考成法」增加的收入仍是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王公貴族的無限揮霍。他向神宗提出“節用愛民”,“以保國本”。



①皇室的奢侈性花費上,也是錙銖必較,寸步不讓。

⑴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以備光祿寺御6膳之用,居正據理力爭,上疏說,戶部收支已經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覺費力,脫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災,疆場意外之變,何以給之?”他要求神宗節省“一切無益之費”。

⑵宮中的上元節燈火、花燈費也被廢止。在張居正的力爭下,還停止重修慈慶、慈寧二宮及武英殿,停輸錢內庫供賞,節省服御費用,減蘇松應天織造等,使封建統治者的奢侈消費現象有所收斂。怕浪費燈燭,將萬曆安排在晚上的課程改到了白天。

⑶纂修先皇實錄,例得賜宴一次。張居正參加篆修穆宗實錄,提出辭免賜宴。

②張居正厲行節約的過程中,不僅自己廉潔奉公,而且對家屬也嚴格要求。

⑴兒子回江陵應試,他吩咐兒子自己僱車;

⑵次弟張居敬病重,回鄉調治,保定巡撫張滷例外發給“勘合”(使用驛站的證明書),張居正立即交還,並附信說要為朝廷執法,就不能以身做則。

⑶父親生日,他吩咐僕人帶著壽禮,騎驢回裡祝壽。

“性沉深機警,多智數。及贊政,毅然有獨任之志。受顧命於主少國疑之際,遂居首輔,手攬大政,勸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聽納。十年內海寓(內)肅清,四夷讋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冏寺積金至四百餘萬,成君德,抑近幸,嚴考成,綜(核)名實,清郵傳,核地畝,詢經濟之才也。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鉗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寵奪情時,本根已斷矣。威權震主,禍萌驂乘。何怪乎身死未幾,而戮辱隨之。”——《明神宗實錄》

小結:對於明王朝來說,張居正確實是難得的治國之才。張居正的改革措施觸犯了權貴、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在權力上,張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面。張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



五、鞠躬盡瘁,操勞國事,請求“乞休”

①張居正力肩重任,勉力支撐,已經積勞成疾五十多歲的年紀,已是未老先衰,形神疲憊,氣血壅塞,鬚髮花白,精神委頓……


②張居正是個絕頂聰明的人,深知故鄉民諺“當家三年狗都嫌”的道理?他向神宗提出「乞休」的請求,神宗皇帝毫不猶豫地下旨婉言慰留,並恩賜“白金麒繡御膳坐蟒”等貴重器物,以達誠意。

③張居正深深知道,宦海險惡,前途莫測,雖熱衷於貪戀權位,也希望將自己所開創的新政推行到底;面對已經成年的皇上,他不得不做深長計議,以免“駑力免於中蹶”。

“嚴分宜敗後,乃子世蕃從粵東之雷州戍所私歸,偕其密友羅小華(龍文)遊樂於家園,廣募壯士,以衛金穴,物情甚駭。其舍人子,更多不法,民不能堪,訴之有司,不敢逮治。袁州推官鄭諫臣者,稍為申理,輒羅其詬詈,且有入奏之語。鄭乃與上巡江御史林潤謀,直以聞之朝,謂世蕃招集勁勇,圖不軌,且與龍文日夜詛上。時,世宗方在齊宮祈長年,見疏大怒,直批就著林潤拿來京。”——《萬曆野獲編》

小結:張居正深知“伴君如伴虎”道理。張居正“乞休”之舉。既是,政治姿態,又是,自我保全的策略——如不早日辭去,恐將使王事不終,前功盡棄。不過,此舉招到李太后的強烈反對。張居正最終留了下來,不辭勞苦地一干又是兩年。




總結:「人亡而政息」,張居正的改革觸犯了權貴的利益,與整個利益集團為敵。獨握大權,觸犯了皇威。張居正死後不到一年,功績被徹底否定,改革措施遭延止,也恢復以前弊端叢生的舊觀。張居正在位時,提拔的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張居正的政治改革是失敗的,當時的社會背景不允許他的成功。十年的改革成果化為烏有。為了百姓,為了挽救腐敗的明王朝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聲譽,一切恢復原狀,黃河照舊氾濫。早年在內閣混鬥時,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時候,寫過一偈:“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確是做到了。至於他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小編寄語:我是心恬澹,喜歡我的小夥伴,關注加留言,持不同意見的小夥伴,可以給我留言,大家一起探討歷史的真相。】


心恬澹


張居正是一代名臣,功在社稷,過在私德。

張居正,字太嶽,是江陵人,所以當時的人也稱他“張太嶽”或“張江陵。”23歲時就考中進士,入翰林院供職,後來受徐階賞識,43歲就入內閣輔政。1572年,在李太后和司禮監秉筆太監馮寶的支持下,不到50歲的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為傳奇的改革歷程。

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加強對官員的監督考察,,賞罰分明,約束官員行為,利於反腐清廉,提高行政辦事效率,增強為民服務意識。張居正也重用了一批人才,為國家立下不小功勞比如說,潘季馴,一代治河大師,即使是到了清朝,治河的人都一直在參考潘季馴總督的治河治水患經營。

在經濟上, 清查土地和一條鞭法。重新丈量土地,主要是清查地主土豪的田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同時改變富農擁有大量土地卻少徵稅的局面,維護社會公平,削弱貧農和地主富農間的矛盾。一條鞭法則是統一賦和役的徵收科目,防止地方官員巧立名目壓榨百姓,從中貪汙。同時要求國家賦稅多以銀子繳納,促使農產品進入商業流動,既保證市場白銀的流通又能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

在軍事上,重用當時的名將戚繼光和李成梁,用於北方防守。同時在邊關開設茶馬互市的交易市場,利於明朝和外族的和平,同時,明朝也能通過市場交易獲得外部的戰馬,利於明朝軍事實力的提高。

張居正的改革,朝廷財政收入大幅度提高,改變了國家財政長期入不敷出的局面,財政收支相抵出現結餘。邊境和平少衝突,國庫米糧夠用好幾年,白銀也結餘好幾百萬兩。

但是,張居正私德有虧。雖然張居正晚年驕奢淫逸,兒子中狀元、榜眼也可能是自己偏頗,但是這些都不是最致命的,或許他是在自汙。然而,張居正這人太霸道,專權,六部都成為下屬,官員不同意他的都會遭到打擊,官員關係不好。同時,皇帝也從敬重他、感謝他,也變成怕他、怨他到恨他。


尋找不答應


如果只看歷史的表面的話,毫無疑問,對於張居正的評價肯定是正面的,對於張居正的結局也是同情的。但是如果深度刨析的話或許張居正應該是“過大於功”的!

既然說到萬曆首輔張居正,自然張居正改革是主講。

明朝中後期因為官紳貴戚不斷佔用百姓土地,各地藩王除了獲取封地外也是利用各種手段兼併民間耕地,在萬曆年間土地兼併問題已經達到歷朝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明朝統治者也不是不知道這個問題,但因為建階級的侷限性和不能輕易觸動統治階級的基礎導致歷朝歷代亡國因素裡必有土地兼併這一項。



嘉靖年間的首輔徐階和繼任首輔高拱都曾針對明朝的種種危急做出過一些措施,但最後都不了了之,並沒有起到實際性的效果。

張居正改革是大刀闊斧的改革,更是一次十分全面的改革,其中涉及到官員任用,和地方行政、軍事、邊防、、田賦、稅收、水利等多個方面,政治、經濟、軍事是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其中經濟更是重中之重!下面那一條鞭法為列子簡單一說!考成法就不說了!


這次改革的閃光點是“一條鞭法”,丈量全國土地,讓隱瞞的土地浮出水面,增加國庫稅,不在繼續區分銀差和力役,同意納銀,提高商人地位,讓自古以來的重農抑商思想淺化,鼓勵手工業發展,推動商品經濟流動,白銀流動。一條鞭法實施後效果十分明顯,可以說是立竿見影!但是潛藏的弊端隨之而來,最嚴重的便是兩稅收取的是現銀,百姓在繳納賦稅時糧食產物折算成白銀,所以繳納兩稅時要和商人換取現銀,商人趁機又將銀價抬高,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惡性循環,因此很多以耕地為生的百姓拋棄土地去做工,反正種地還是做工到最後都是繳納現銀,種地又不如做工現銀來的輕快,到了天啟年間,願意種地的人越來越少,荒地一望無際,明末時連年戰亂,軍營缺少糧食的供應,戰士氣低沉,戰鬥力低下,即使在佔有優勢的情況往往下也因為缺少錢糧,急於速戰速決,最後導致慘敗。這就是一條鞭法遺留的弊端中十分明顯的一條。張居正死後,很多有利的措施也被廢除,明朝基本上已經是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了!這時候的明朝再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了,也沒有哪個人敢效仿慘死的張居正般真正為君分憂!萬曆三大徵後,張居正改革取得的碩果,基本上也被揮之一空!
張居正改革相當於給已經垂暮的明王朝打了一針雞血,更像是給疼痛不堪的明朝打了一針毒品,暫時緩解了明朝的疼痛,但代價就是導致了另一種危機從而惡性循環!但張居正改革的確是是給明朝象徵性的續了命,讓之後的幾位皇帝還可以繼續體驗擁有皇權的感覺,繼續享受壓榨百姓的快感!

簡單一談,個人看法,勿怪!


明月清風閣


他是政治人物,所以用政治成就評價為主。

就像宋徽宗,雖然他的書畫成就很高,但是他是皇帝,是國家統治者,所以評價他,應該從他的政治生涯看。

張居正從政生涯,最巔峰時刻,就是他所主持的張居正改革,也就是萬曆新政。這個時期,經過各個方面的改革,明王朝的稅收等一度出現盈餘和餘錢,財政問題還有所緩和,也為了明王朝最後輝煌的萬曆三大徵奠定基礎。【但是這三次征戰,還是把新政的積累揮霍殆盡,甚至產生大量赤字。】

但是張居正死後,反對派群起而攻之,和萬曆皇帝急於否定張居正的錯誤的情況下,被抹黑、挑小毛病,而否定大節。新政被萬曆廢除,明王朝最後一次復興跡象的“萬曆中興”落幕【在前面提到的萬曆三大徵中,弊端顯現】。

新政成為沉暮的明王朝最後的閃光,原本的復興跡象也不過是走到遲暮之年的國度的迴光返照。

所以張居正最巔峰時期的功績是好的,曾經為拯救明王朝做出過有用的貢獻,但是還是無法拯救這個沉暮的國度,甚至死後張居正都無法安息,甚至連累了家人。


黑眼歷史觀


對於張居正的評價,可以用一句“是能臣,但絕非清官”來概括。

首先,他是個濟世救國的能臣。張居正所處的時代正是明朝守舊派與改革派矛盾最為激化的時代,明朝經過百年的發展,朱元璋所設計的那套政治制度,已經無法解決當下的社會矛盾,明朝想要中興就必須在政治制度上加以創新。隆慶時期,高拱為明朝改革開了一個好頭,但是改革尚未觸及到明朝的深層次問題,張居正在萬曆之初的十年,利用執政之機,大膽嚮明朝政治的沉痾積弊開刀,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為明朝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單就這點來說,張居正無愧是百相之傑。

其次,他並非清官。張居正與高拱本是志同道合的學侶,但是為了自己能夠上位,竟與太監馮保聯手,硬生生的將高拱擠出了內閣,背後插刀的行徑著實讓人汗顏。另外,張居正還收受賄賂,戚繼光就是他的行賄人之一,而且輔政期間,張居正生活十分鋪張、行事十分囂張,回一趟老家,坐的轎子竟然需要32個人才能抬起,上面還載有傭人,相當於現在的房車,而且當政期間,很多待遇都超過了皇帝規格。

綜合來看,張居正是一個有能力、有理想、有抱負但自身作風又不是十分過硬的政治家,他精於權謀,卻又不為權力所累,飽讀詩書,但又不迂腐守舊,缺點與優點都十分突出,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歷史人物。


文史並蒂


張居正是中國古往今來不多見的政治家,是社稷之臣,而非君王之臣。性格才華跟諸葛亮相似,可以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張居正為中國,為大明,嘔心瀝血,最後累死在工作崗位上,是一代忠臣能臣的楷模。張居正作為大明最幹練的一位首相,居功甚偉,幾乎沒有過。明史裡評論的過錯,其實都不是過錯,因為要改革,不強勢根本改不動。改革必然會得罪庸官俗吏,不可避免。

張居正在任期間,大明由國際威信掃地,迅速變得重振雄風,再度具備大國風采,讓四夷仰慕。社會風氣的糜爛和官場的腐敗不堪,也迅速地一掃而空,讓大明回到了久違的風清氣正的盛世狀態。可惜大明還是不夠幸運,好日子剛剛開始,還有很多利國利民的措施沒來得及實施,這位首相就辭世了。他這一死,反對改革的人一哄而上,紛紛彈劾,致使人亡政息,改革成果損失殆盡。

說張居正貪汙,那是太強詞奪理了。作為首相,家裡存個十萬八萬兩銀子太正常不過了,連這點家產都沒有,那還算什麼首相?當年元朝建立的時候,忽必烈問怎樣才能減少腐敗,姚樞、郝經等人就提出,需要有合適的俸祿,俸祿如果太低,會有諸多的弊端。說張居正權高震主也不合適,因為張居正跟萬曆皇帝不僅是君臣,還是師生,師生關係是皇太后確認的。至於教育的不成功,也實在沒辦法,天命如此,萬曆不是那塊料,誰也不能點石成金。

張居正的前面幾任,有兩大名相,嚴嵩和徐階,這兩個人也都是名副其實的內閣首相,大權在握。嚴嵩執政期間,國家一天不如一天,越來越亂,越來越弱,腐敗成風,非常不堪。徐階是一個了不起的人,那真的是宰相肚裡能撐船,是多數官員心目中的楷模,非常善於對各方面進行協調。能把嚴嵩這樣的奸臣給扳倒,一步一步地,確實很有水平。徐階的施政理念和處事風格以道家為主,非常的圓融,很少得罪人。他在任期間,百姓高興,官員高興,皇上也高興。可以這麼說,徐階的為官之道,在今天也很有借鑑意義。

徐階和張居正各有所長。徐階足以治國,但不足以強國,張居正不僅能治國,還能強國。治國和強國有很大的區別。當然了,最理想的,是徐階當一把手,張居正當二把手,但是可惜,張居正入閣時徐階年事已高,不久就選擇退休了。兩人曾短暫的合作過,非常的默契,非常的和諧,非常的同心戮力。可惜太短暫,不久張居正就只能單幹了。

商鞅有段話,趙武靈王也說過,“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這些話可以用來評價張居正。商鞅與張居正都是強國之臣,國家要強大,需要這樣的人。如果沒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秦始皇要對付匈奴,恐怕不是那麼容易。

要是弄清楚了治國和強國的區別,那評論起張居正的功過得失就客觀多了。要是再給張居正幾年,內政改革徹底完成了,國庫更加充盈了,那一聲令下,戚繼光會蕩平整個草原,戚將軍有這個實力。早幾年也行,徐階、張居正組成領導集體,好好合作個十年八年,會更加完善,可惜大明沒那麼幸運。


秦客逸民


導讀:

張居正,過勞死的首輔大臣,據說因為常年坐著辦公,屁股上長了痔瘡,卻沒有比較好的治療方法,這一來二去就給耽誤了。

由此可見,得了痔瘡的朋友們,千萬要早點去醫院挨一刀,否則後患無窮。張居正死的時候,依舊還坐著辦公,基本斷定就是痔瘡加上過度勞累導致的死亡,年僅58歲。他對大明朝當然是有功勞的,可是也留下了無窮的禍患。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差點大明命運。

張居正不是一條鞭法的創始人,但是卻是堅定的執行者。一條鞭法是嘉靖時期的大學士桂萼提出來的,但是並沒有普遍實行。

這就好像李悝在魏國變法以後並不出名,反倒是商鞅把他的一套理論用到了秦國的變法之中,使得商鞅名聲大噪,流傳幾千年之久。

理論提出來固然不容易,可是唯有堅定的實行下去,才能讓理論得到實踐的基礎。由此可見,張居正才是一條鞭法真正發揚光大的那個人。

性沉深機警,多智數。及贊政,毅然有獨任之志。受顧命於主少國疑之際,遂居首輔,手攬大政,勸上力守祖宗法度,上亦悉心聽納。十年內海寓肅清,四夷讋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冏寺積金至四百餘萬,成君德,抑近幸,嚴考成,綜名實,清郵傳,核地畝,詢經濟之才也。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鉗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寵奪情時,本根已斷矣。威權震主,禍萌驂乘。何怪乎身死未幾,而戮辱隨之。---《明神宗實錄》

那麼一條鞭法到底有什麼好處呢?最主要的一個好處,那就是國家變得有錢了。那些不交稅的土地,全都要交稅了。相對不公平的稅收,也逐漸變得公平了。

這的確是一件好事,如果好好實行下去,一定可以將大明王朝危亡的局面徹底改變。可是呢,張居正首輔只做了十年首輔就去世了。

他去世以後,這項制度的實行,就變得鬆鬆垮垮,壓根就沒人去好好辦事了。加上萬歷皇帝對張居正深惡痛絕,使得張居正的政策,並沒有條件繼續實行下去。

最終大明王朝還是滅亡了,張居正的存在,只是延緩了它滅亡的時間,並沒有徹底改變大明王朝的命運。

張居正把萬曆皇帝教育成了一個叛逆小夥兒。

萬曆皇帝早在10歲的時候,就已經登基做了皇帝。此後的十年,一直都是張居正作為他的輔政大臣。所以這10年,大明王朝的命運,一直牢牢地掌握在張居正的手裡。

作為大明王朝的首輔大臣,張居正還有一個責任,那就是教育萬曆皇帝。可是張居正為人比較死板,他對萬曆皇帝的教育非常嚴格。

以至於萬曆皇帝看到張居正就感到害怕,等到歲數大一點以後,萬曆皇帝把張居正當成了自己的偶像一樣來看待,因為張居正在萬曆皇帝眼中,為人太正派了,簡直就是千古難得一見的道德楷模。

但是有一個壞處,那就是張居正遲遲不肯放權,眼看著萬曆皇帝都要二十歲了,張居正還是把他當成個孩子一樣看待。

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身後。---《明史》

這個時候萬曆皇帝就不太高興了,不過因為張居正一心公幹,並沒有私心,所以萬曆皇帝也無話可說,只能等待。

終於在萬曆皇帝20歲的時候,張居正去世了,這個時候的萬曆皇帝為張居正風光大葬,認為他是大明朝第一大忠臣,也是道德楷模。

很可惜的是,僅僅過了三天時間,一切都變了。因為張居正並沒有料理好自己的後事,跟班們也沒有很快接手政權,這就導致反對張居正的那派人把張居正給告了。

張居正各種醜陋的形象全都展現在了單純的萬曆皇帝跟前,萬曆皇帝那叫一個生氣啊,他覺得自己這麼多年來一直都被張居正欺騙著。

這個老師的形象轟然倒塌以後,隨之而來的,便是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清算。張居正被抄家,家裡人也遭到流放,結局淒涼。

同時,這件事也讓萬曆皇帝完全換了一個人似的,從此認識到了人心險惡,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叛逆小夥兒。萬曆皇帝自私自利的各種行為,最終讓大明王朝的滅亡為他買單了。

關於張居正的貪汙,他有一套自己的說辭。

張居正作為道德楷模,他真的貪汙嗎?這的確是真的。曾經那個一直以扳倒嚴嵩這個大貪官為己任的張居正,等他坐到了首輔大臣的位置以後,才終於明白,嚴嵩為什麼會貪汙。

當然了這不是張居正貪汙的理由,他的理由很簡單,並不是為了貪汙而貪汙。當時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遼東總兵李成梁,都給張居正送過大量錢財。

張居正一邊正經教育萬曆皇帝,一邊收受賄賂,真的做到了兩邊不耽誤。可問題是張居正有自己的說法。他直言不諱地告訴大家,自己貪汙了。並且說明了理由,如果不接受這些人的賄賂,那麼他們會覺得自己這個首輔大臣對他們有意見。

任曾省吾、劉顯而都蠻悉平,用李成梁、戚繼光而邊陲坐拓,厥罪雖彰,功亦不泯焉然。予以居正救時似姚崇,偏激則似趙普,專政似霍光,剛鷙則類安石。假令天假之年,長轡獲騁,則吏道雜而多端,治術疵而不醇。斯豈貞觀之房、杜,而元佑之司馬乎?更可異者,自居正以錢穀為考成,而神宗中葉大啟礦稅。居正以名法為科條,而神宗末造叢脞萬幾。嗚呼!手實之禍,萌自催科,申、商之後,流為清靜,則猶居正之貽患也。---《明史紀事本末》

如果他們心裡覺得有意見的話,那他們在外面打仗的時候,就會分心。一旦打仗的時候分心,很容易便會造成戰爭的失敗。

戰爭可不是兒戲,那是要死人的。所以為了減少傷亡和失敗,張居正迫於無奈地收下了這些人賄賂。

這個說法成立嗎?我覺得還是成立的。做到張居正這個地位的官員,難道還真的在乎那點貪汙來的銀子嗎?就算其他諸如嚴嵩這樣的人在乎,我認為張居正也不會在乎。

因為張居正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絕不會為了這點小利,使得自己的變法理想遭到擱淺。顯然最終結局是這樣的。

萬曆皇帝誤以為張居正是那種說一套做一套的人,所以他把張居正所有的功績都給毀了。從而也導致了張居正的努力付之東流。

總結:萬曆皇帝后悔嗎?我覺得他一輩子都在懊惱。

萬曆皇帝那時候很年輕,才不過20歲,第一次主掌朝政。這個時候難免會受到別人的欺騙,張居正這件事,伴隨著萬曆皇帝的成長,他會發現,原來他錯了。

老師還是那個老師,只是站著的高度不一樣。張居正是為了大明的利益,才會做出一些違背良心的事情,但是這不影響他個人形象的偉大。

為此萬曆皇帝非常傷心,但是錯誤已經造成了。他總是告訴自己,張居正的確有貪汙的行為,所以他不算無辜。

可每次想要努力說服自己的時候,每次都會感到懊惱。如果當初能夠支持老師的變法,一直堅定不移地實行張居正的政策,大明王朝會越來越衰弱嗎?

萬曆皇帝不想認錯,也沒有勇氣認錯。因為他的錯誤導致了太多其他的錯誤。這些錯誤已經無法挽回了,就算是認錯,也無濟於事了。

可是萬曆皇帝心裡難受,難受了一輩子。因為年輕時候犯下的錯誤,把他自己打造成了一個無道昏君。

《明史》

《明神宗實錄》

《明史紀事本末》


江湖小曉生


評價張居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很多人喜歡張居正,認為他是歷史第一名城,將大明王朝挽救於危難之間,但有些人不喜歡張居正,就認為張居正是個權臣,而他,所作所為有為一個臣子所所能夠,代表的忠孝仁義的本分。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北江陵人 ,時人又稱張江陵(今湖北荊州)。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四年(1525年),張居正在荊州府江陵縣(今荊州市)的一位秀才的家裡出生。其曾祖父因做了一個這樣的夢:月亮落在水甕裡,然後一隻白龜從水中浮起來,於是其曾祖父信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張居正作為徐階的徒弟,他是徐階,留給萬曆皇帝一個最大的禮物,我們都知道,嘉靖後期首先從鎖骨下沿開始,就,面對了全程嚴嵩,而夏言被嚴嵩幹掉之後,嚴嵩權傾天下,這個期間,徐階做了一輩子烏龜,終於得到一個機會把嚴嵩給幹掉,之後,徐階就徹底走上了,歷史的舞臺,而這一點期間,徐階依然,沒有推出自己的徒弟張居正,而最終徐潔被高拱幹掉之後,所以,張居正才算正式的走入了歷史的舞臺。

張居正作為萬曆皇帝的老師,他和高拱其實有個異曲同工的益處就是,他,都逮到了,歷史的轉折點,像隆慶皇帝,對於高拱和萬曆皇帝,對於張居正,所以當時的萬曆皇帝因為年紀小,張居正一家獨大,張居正有機會有能力有實力去,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萬曆新政的施行,也確實讓垂死的大明王朝煥發出了生機,很多人都在遺憾,如果給張居正15年的時間,大明王朝似乎就不用走到,那樣的末路,但是事實並非,一定按照所有人所希望的劇本去走,張居正最後還是死掉而,明朝也從此走入到了,歷史的轉折點

我們評價張居正一定要客觀的,從兩面性來看,張居正不是一個好人,但張居正卻是一個能成,她作為臨朝最被看重的一代名,成,他所代表的萬曆新政所取得的成績,是歷代變法所不曾有過的,而張居正也憑藉自己的政治抱負,最終,在歷史名城當中留下自己的名。

萬曆十年(1582年)7月9日(六月二十日)張居正卒,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張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去世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恢復名譽。





楊仔同學


頌江陵(張居正) 

內聖外王和外王內聖是儒家提高自己的兩條路徑,張江陵顯然走的是外王內聖的路,明知前方荊棘遍道毅然決然而往,在事業時艱中鍛鍊精神,於風雲際會間澄澈本體。觀對江陵正反兩面的評價,執反面者多象本人之前一樣,未能深諳中華文化內涵所在,乃至於精義處一無所知。 

曾因反對張居正被下令廷杖八十的鄒元標幾十年後目睹吏治敗壞、國運衰頹,再回想萬曆新政時朝廷的勃勃生機,便深切感到張居正是明朝難得的中興名臣。他說了如下一段話:"江陵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國家之議,死而後已,謂之社稷之臣,奚愧焉?" 

熊十力對張居正這位荊州先賢的評價很高,但他對張的認識也是分階段的。第一階段,認為他是優秀的政治家,但晚節不保;第二階段他也認為張居正使用了不應該由自己使用的權力,有權臣之嫌,但又不肯定。張居正使用這些權力為社稷與老百姓謀了不少福祉;第三階段熊十力又認為張居正並沒有越權行政,因為管理國家的權力,本身就應該屬於宰相用的,他只不過做了中國第一人。 

熊十力與友人談論張居正:“漢以後二千餘年人物,真有公誠之心,剛大之氣,而其前識遠見,灼然於國覆種奴之禍,已深伏於舉世昏偷,苟安無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擔當天下安危,任勞任怨,不疑不怖,卒能扶危定傾,克成本願者,餘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竊嘆江陵湮沒三百年,非江陵之不幸,實中國之不幸。 

江陵學術宗本在儒,而深於佛,資於道與法,以成一家之學。……以佛家大雄無畏粉碎虛空,蕩滅眾生無始時來一切迷妄、拔出生死海,如斯出世精神轉成儒家經世精神。自佛法東來,傳宣之業莫大於玄奘,而吸收佛式精神,則諸實用,則江陵為盛。”(源自熊十力《與友人論張江陵》) 

1950年,一向不問政治的熊十力寫出《與友人論張江陵》一文,批評張居正“惡理學家空疏,遂禁講學、毀書院”之舉與秦始皇之焚書無異,並以此引申說:“學術思想,政府可以提倡一種主流,而不可阻遏學術界自由研究、獨立創造之風氣,否則學術思想界思想錮蔽,而政治社會制度,何由發展日新?江陵身沒法毀,可見政改而不興學校之教,新政終無基也。”他還寫信與老友梁漱溟論道,指出辯證法的根底在鬥爭,而大易之學卻是以仁義為常道。 

張居正與好友談證悟的三封信的摘錄與評價: 

(張的信件所述之證得內容很實在,且有前後遞進的層次表現。熊氏的解說也很精到。) 

《寄高孝廉元谷》:此行雖勉強涉世,乖其本圖。近日靜中,悟得心體原是妙明圓淨,一毫無染,其有塵勞諸相,皆由是自觸。識得此體,則一切可轉識為智,無非本覺妙用。故不起淨心,不起垢心,不起著心,不起厭心,包羅世界,非物所能礙。恨不得與兄論之。將試不必多作文,但凝神養氣。曹孟德臨敵,思意安閒。如不欲戰,亦可以武喻文。 

評:詳上諸書,則知江陵師心而不待求師於外。其從入處雖不背孟子陽明,然只識得心體虛明,猶未徹在。心體未嘗不虛明,然含萬德、備萬理、肇萬化,其沛然油然充塞天地者,虛而實,明而不匱,儒者故謂之誠。君子貴思誠,思者,猶雲常惺惺。而存之於隱微之地,慎之於息息與天地萬物感通之幾,達之於事業。合內外,貫動靜,莫非誠也。造化之原,吾心之實,唯誠而已。虛明者,誠之照用也。二氏徒保任此虛明,去實相甚遠。實相謂本心,亦即目宇宙本體,所謂造化之原是也。儒者不偏向虛明處認識本心,從此實踐中體現得來。 

《答羅近溪宛陵尹》:學問既知頭腦,須窺實際。欲見實際,非至瑣細、至猥俗、至糾紛處,不得穩貼,如火力猛迫,金體乃現。僕頗自恨優遊散局,不曾得做外官。今於人情物理,雖妄謂本覺可以照了,然終是紗窗裡看花,不如公等只從花中看也。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非意之也,必洞於其情,闢於其義,明於其分,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學問不透。孔子云:"道不遠人。"今之以虛見為默證者,僕不信也。 

評:詳此所云,畢竟遵循儒家規範,否則高談澈悟,終不見實際,不得穩貼也。 

《答西夏直指耿楚侗書》:辱喻謂比來涉事日深,知虛見空談之無益,具見丈近精實處。區區所欲獻於高明者,下在於此。但此中靈明,雖緣涉事而見,不因涉事而有。倘能含攝寂照之根,融通內外之境,知此心之妙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初非由於外得矣。 

評:至此所造已深矣。其於《中庸》涵養未發之中、合內外之道與淵泉時出之妙,已有會心也。 

另外,還有對六藝的論述 

在《答胡劍西太史》中曰: 

弟甚楊誠齋《易傳》,座中置一帙常玩之。竊以為六經所載,無非格言,至聖人涉世妙用,全在此書。自起居言動之微、至經綸天下之大,無一事不有微權妙用,無一事不可至命窮神,乃其妙即白首不能彈也,即聖人不能盡也,誠得一二,亦可以超世拔俗矣。兄固深於《易》者,暇時更取一觀這,脫去訓詁之習,獨觀昭曠之原,獨復有得力處也。


新儒哲


張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又稱張江陵,湖廣江陵縣(今湖北江陵縣)人,祖籍直隸鳳陽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年間,官至太師、吏部尚書兼中極殿大學士,為內閣首輔長達十年。知人善任,重用名將李成梁、戚繼光等,鎮守北部邊防,為改革營造穩定的外部環境;任用潘季馴治理黃河,卓有成效。任內推行一條鞭法與考成法,改革賦稅與官吏考核制度,影響深遠。


對於張居正的評價,可以用一句話形容“功在社稷,過在身家”。歷來對張居正的評價都是兩極化的。在《明史》當中是盛讚張居正為政期間“海內殷阜,紀綱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論定,人益追思”。


也有傳言說海瑞對張居正的評價也是很高的,說海瑞形容張居正是一個一生只想著回家,從來沒考慮過自己的人。

梁啟超於1908年寫作《中國六大政治家》,將張居


正與管仲、商鞅、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同列。可見梁任公對張居正的欽佩。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肯定張居正,但仍稱他“自信過度,不能謙虛謹慎,不肯對事實做必要的讓步”。這也印證了我的觀點,“功在社稷,過在身家”。


但不得不說的是,張居正的性格確實容易招人詬病,有人說他是過於耿直,也有人說他是包藏禍心,但不論怎樣,像張居正這等推動歷史發展的時代風雲人物肯定是要受到世人無盡的非議的。且看他理政治國的手段,對於大明的貢獻肯定是功大於過的。

以上就是鄙人的拙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