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太極拳大師孫祿堂之——“太極操”?大師如何說

武術套路在中國真是一個讓人愛恨交加的事物。我們一認真練習武術套路,常常被好事者戲謔“花拳繡腿”,那些練習格鬥術的武者對它不屑一顧,它似乎處在習武者鄙視鏈的最低端。而同樣是練習武術套路也有了練“拳”與練“體操”的鄙夷,練拳的人理所當然地看不起貌似把拳練成體操的人。這裡暫且不論格鬥與套路的歧路,只說說“拳”套路與“體操”套路的差異,尚若它們真有差異的話。當我們在喋喋不休地爭論拳與體操之別的時候,一百年前,那個眾人說起武術來都像神一樣存在的時代,被人捧為武學大師孫祿堂的論調可能讓你大跌眼鏡。

太極拳大師孫祿堂之——“太極操”?大師如何說

武學大師孫祿堂

一 “太極拳”與“太極操”之疑惑

傳統的太極拳套路,或是現代新編用來競賽的太極拳套路,它們都是套路。明明都是練習太極拳套路,純正的武者說,我練的叫“拳”,你練的是體操。煞有其事地區分了太極拳與太極操的差別。

他們認為,技擊功能是辨別太極拳與太極操的根本標準。此言不錯!可是套路中技術動作的技擊含義是可以牽強附會的,因為沒有經過實際戰鬥的檢驗,一個動作技術可以有N多種技擊解釋方法,怎麼知道所說的“太極操”技術就沒有關於技擊意義的解釋方法呢?

他們又說,“用意不用力”是辨別太極拳與太極操的核心標準。太極拳練每一個動作時必須先有意識,意識要先於動作;“不用力”,就是不用拙力、不用僵力、不用多餘之力。“用意不用力”似乎很神秘,明白了他們解釋的意思,仔細推敲起來好像是沒有意義的。一個動作技術的成熟要經過泛化、分化、自動化等逐步提升的階段,“拙力、僵力、多餘之力”是泛化階段技術不成熟時必經的過程,待到動作自動化時這些憋足彆扭的用力方式消失了,那麼豈不是所有成熟的動作都可以稱作“不用力”呢?練習提高技術“用意”是必然,尤其在動作技術形成的初級階段,一個技術的自動化才能夠“若不經意”,那是多少萬次“在意”的結果。“下意識”出拳是一個格鬥士必須把技術反應練到的程度。把“用意”來區分太極拳和太極操,何解?

他們還說,“不動手”是辨別太極拳和太極操的權威標準。《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雲:“楊師澄甫分釋太極拳諸要點如下:一,每於練功或打手時之講解曰: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是非太極拳。且戒之曰:健侯老先生之教人,每引拳論曰: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又曰:其根在腳,發乎腿,主宰於腰,行乎手指。謂手必要相隨,不可自動。”一言以蔽之,太極拳不是手帶動身,而是身動帶動手。可是,現代體育運動中但凡發力的動作技術皆要遵守這個用力程序“蹬地、轉腰、轉肩、伸臂、曲腕、撥指”完整一氣。手的運動是全身用力的結果不是引領身體用力。現代體育中的鉛球、鐵餅、標槍、傳球、擊球以及武術中少林等等拳術,其發力誰又不是如此呢?

這些言論似乎無法從本質上分別太極拳的獨到之處。糾結之下,讀完武術大師孫祿堂的著作《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終於可以釋懷了,大師好像並不介意“拳”和“體操”這種現代正宗武者耿耿於懷的詞語之爭。

下面的論述有令今天那些自以為掌握了“正宗武術”的人將會懷疑孫祿堂是否為武術大師。

太極拳大師孫祿堂之——“太極操”?大師如何說

孫祿堂在《形意拳學》中的拳照

二 形意拳是“脫俗”的體操

《形意拳學》是民國時期第一部公開出版的武術著作,至1920年代武術被國家大力提倡一時勃興,各種武術著作才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形成了一個高峰期,也許孫祿堂的武術著作算是一個引爆點。他的著作被後來的研究者經常引用,為武術著作寫作範式立下了一個標杆。

在《形意拳學·凡例》中,孫祿堂寫到:

“體操一門,種類繁多,惟形意拳法,系順天地自然之理,運用一派純正之氣。無論男女婦孺,及年近半百之人,皆可練習。一無折腰曲腿之苦,二無躍高縱險之勞,且不必短服扼腕,隨便常服,均可從事,此誠武業中文雅事也。”[1]

“體操一門,種類繁多,惟形意拳法……”是不是作者在說,形意拳只不過是體操中的一個門類。作者論述形意拳,是從實踐中體察到了形意拳的妙處,因為它“系順天地自然之理,運用一派純正之氣”,與其他的體操方式不同。這優越性體現在,無論男女無論老幼都可以練習;沒有折腰曲腿的痛苦,沒有躍高縱險之勞,且不必短服扼腕,隨便常服,均可從事;簡言之,它簡單易學易於從事沒有特殊的要求。

他又寫到:

“此體操,較別項體操不同,別項體操有或尚勁力,或進柔軟,或講運氣,以至刀矛技藝等等不一,皆非同此拳之妙用,故不能脫俗。”[1]

詳細論述了形意拳(此體操)與其他體操的不同之處。用現代運動訓練學術語述說就是,其他體操需要力量、速度、耐力、柔韌性等等,還有刀槍等類的所屬技藝,而形意拳不需要也沒有這些東西。

所以作者說,形意拳是“脫俗”的體操。

“此十二形之體操,關係全體精神,久疾者能愈,不起者能痊,又不僅於習拳已也。”[1]形意拳,基本內容為三體式樁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體式為形意拳獨有的基本功和內功訓練方式,有“萬法源於三體式”之稱。五行拳結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別為劈拳(金)、鑽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橫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種動物的動作特徵而創編的技法分別為龍形、虎形、熊形、蛇形、駘形、猴形、馬形、雞形、燕形、鼉形、鷂形、鷹形。作者所說的“此十二形之體操”就是指的就是十二形拳。前面作者說了形意拳是“文雅”之事,“脫俗”的體操,那麼練習這種體操究竟為什麼?作者在這裡給了習拳者終極的回答,練習形意拳不只是練習形意拳,而是關係到我們的精神,如果你患有疾病長久練拳能使你解脫疾痛之苦,如果你行走不便長久練習此拳也能使你痊癒。總之,練習形意拳好處多多,這也正是它的“脫俗”之處。

太極拳大師孫祿堂之——“太極操”?大師如何說

孫祿堂八卦劍照,看得到八卦拳的影子

二 八卦拳,武技中的文雅事

《形意拳學》出版後的第二年即1916年孫祿堂出版了他的第二部著作《八卦拳學》,在這部著作中作者仍然繼承了上一部的對內家拳看法的論調。

在《八卦拳學》凡例中:

“體操門類繁多,惟八卦拳練習極易,用法最良,系行天地自然之理,運用一派純正之氣。無論男女婦孺,及年近半百,皆可練習。一無曲腿折腰之苦,二無皮肉磨挫之勞,且不必短服窄袖,隨便常服均可練習,此誠武技中文雅事也。”

“是編為體操而作,只敘八卦拳之實益議論,但取俗易明,原非等同於詞賦文章,固不得以文理拘也。”[2]

這個凡例直接引用了《形意拳學》中的說法,只是把形意拳改做八卦拳,顯然在大師的心目中形意拳、八卦拳都是是最好體操形式。作者在上一年出版的《形意拳學》似乎受到了文化人的批評,所以又專門解釋,著作為體操而作,意在闡述體操的原理,所以不同於詞賦文章,不能用文理之法討論它的是非。

太極拳大師孫祿堂之——“太極操”?大師如何說

孫祿堂的太極拳

三 創作太極拳為養生

在民國十三年三月(1924)孫祿堂出版了《太極拳學》一書,孫祿堂闡述了創作太極拳創拳的目的:養生。

孫祿堂認為太極拳創拳緣由是,“元順帝時,張三丰先生修道於武當,見修丹之士兼練拳術者,後天之力用之過當,不能得其中和之氣,以致傷丹而損元氣。故遵前二經之意,用周子《太極圖》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後易之數,順其理之自然,作太極拳術,闡明養身之妙”[3],道士練拳時用力不當,損傷了自身的元氣,張三丰遂創造出一種拳術以中和這種不當之氣。練習“此拳在假後天之形,不用後天之力,一動一靜,純任自然,不尚血氣,意在練氣化神耳。”[3]所以練習太極拳終究可以達到濡養生命之目的。

“修身養性,健身養生”乃是孫祿堂大師為形意拳、八卦拳、孫家太極拳創作基調,內家拳勝似體操。

太極拳大師孫祿堂之——“太極操”?大師如何說

現代太極拳

孫祿堂不斷使用體操這個詞來說我們心中的武術,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作者認為形意拳、八卦拳乃至太極拳就是體操,是眾多體操形式的一種,而且反覆想向眾人說明這種體操是最好最妙的體操形式。這是否讓當代反覆申述“太極拳”和“太極操”差別的武者們瞠目結舌呢?今人心目中神一樣的武學大師孫祿堂絲毫不忌諱把拳術說成是體操,今天的武者為何對體操變得諱莫如深?

註釋:

[1]見《凡例》。孫祿堂著,孫淑容校注.形意拳學,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

[2]見《凡例》。孫祿堂著,孫淑容校注.八卦拳學,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

[3]見著作中《自序》一文。孫祿堂著,孫淑容校注.太極拳學,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