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開放文物市場,讓它體現價值

開放文物市場,讓它體現價值

收藏給我們帶來的希望的同時,又間雜著苦澀。就像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即刺激又興奮。揚州博物館一件元代藍釉白龍梅瓶成本只有區區的十幾元人民幣,如今身價已有幾億元。當我們幾千萬的藏友持有的這些成千上萬件的文物又如何定價哪。一味的否定,並不能解決業已存在的實際。只能因勢利導,化洶湧的文物大潮,為平靜深厚的湖泊。

开放文物市场,让它体现价值

今天看到了一篇文章《談中國文物的迴歸與保護》,是臺灣收藏家曹興誠先生所書,長篇論著,點點直著當前的文物現狀,難得的好文章。那麼,我們該如何來看文物的價值呢?

文物,就是文明的產物及遺蹟。那文明又是甚麼呢?

以前的人定義文明,經常流於名詞堆砌、不知所云。其實真正要了解文明,最好的方式是設想,假如沒有文明,我們過的會是甚麼樣的生活?野生動物的世界是沒有文明的,因此看看野生動物的生活,就能瞭解沒有文明的世界是甚麼樣子 。

人類跨越了野生動物的野蠻生活,除了生存還要自建精神的天堂。這就是文明的始端。

开放文物市场,让它体现价值

《女史箴圖》局部,大英博物館藏

人類要擺脫野蠻,必須不停地創造。一要發展科技,滿足物質需求,二要發展倫理與宗教,以轉化損人利已之本性,三要發展藝術,讓人得享生活樂趣。這個艱難偉大的旅程,並非一帆風順,有時似已絕望,幸又雨過天青。

文物是文明的產物、遺蹟、或是證物。有些文物,代表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讓全人類都可以藉之緬懷過去、激勵將來,因此具有重要的普世價值。

譬如發現於坦桑尼亞歐督歪峽谷的一塊石制手斧,證明120-140萬年前,早期人類已經能製作石器;這是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又如中國明代早期發行的紙幣(大明通行寶鈔),是人類早期使用非金屬貨幣的例證;對人類貨幣、金融的發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這也是屬於全人類的重要文物。不瞭解文明的偉大意涵,或者對科技、宗教、藝術都不感興趣,就很難體會文物的價值。

开放文物市场,让它体现价值

像上面舉的兩個例子,可能不少人會說,一塊爛石頭、一張舊紙幣,能值幾個錢啊 ? 不錯,有些重要文物,因為大家不懂其意涵,沒有市場與需求,因此「不值錢」。也經常因為這個原因,受到破壞、摧毀。

又比如北京首都博物館藏有明宣德的灑藍缽,在受到徵集之前,被農民拿去餵雞。這件東西非常稀有,國內現存沒幾件(當然假的除外),農民為什麼會拿這麼重要的文物去餵雞?很簡單,因為該農民不懂文物的價值,只懂值不值錢,看碗不值錢,不拿去餵雞,那拿碗幹甚麼呢?

开放文物市场,让它体现价值

明宣德的灑藍缽


我們手中的文物,來源的成本都極低,甚至低於一件普通的工藝品,由於它的不流通,變現能力為零。可能又造成它的新的損失。我們其實並不會在乎它的製造成本有多高,只在乎它的變現能力。有些皇家級的藝術品可以說集能工巧匠、舉全國之力的傾力之品,只應無法認可而任之損壞。

拿唐三彩來說,過去中國人認為這些陪葬品不吉利,沒人要,因此大量遭到譭棄。我們看兩岸三地(北京、南京、臺北)的故宮舊藏,都沒有任何唐三彩。現在館藏的,都是後來別人捐贈或館方購買進來的。

由此可知,過去在中國,從宮廷到民間,沒人要這種陪葬品。後來外國人開始收購,唐三彩才獲得重視跟保護。又譬如元代青花瓷器,明、清文人都認為「俗甚」而不屑一顧。民間也無人珍藏,多將之用損。目前最精彩的一批元青花反而落腳在土耳其,藏於伊斯坦堡的託普卡比宮(Topkapi)美術館。大多數中國文物「流落」到海外以後,都被洋人當作寶貝,受到珍藏、展示與研究,身分比在國內要尊貴得多,文物的價值也充分發揮更好。

开放文物市场,让它体现价值

中國出土文物的外流,跟我們的文物法有關。該法規定,凡出土文物一律歸國家所有,任何私人買賣均屬非法。這個規定如果能徹底實施,會封殺出土文物市場,將出土文物的商業價值減低為零。

理論上,這個辦法可以讓大眾把碰見的出土文物都繳給政府保管,盜墓也會失掉利益誘因而為之消弭。但實際上,喜愛中國文物的並不限中國人,許多外國人對中國文物的喜愛更甚於中國人,結果中國出土文物的市場都在國外。

开放文物市场,让它体现价值

所以封殺出土文物市場,完全無助於遏止盜墓,反而妨害文物的保護。因為‘沒有市場’,會被社會大眾解釋為‘沒人要’,商業價值減低,會被解釋為‘不值錢’。‘沒人要、不值錢’的東西自然得不到民眾細心去保護。

過去中國甘肅一代發現許多史前彩陶,當地人看這些彩陶笨重、巨大,沒地方放,又沒人要、不值錢,於是紛紛將之打破丟棄。如果這些彩陶能公開買賣,甚至開放外銷,相信世界需求會很大,東西自然會獲得保全,不致大量被毀。

开放文物市场,让它体现价值

另外,把出土文物全部交給國家也非萬無一失。政府機關收受大量的文物,能否編列足夠的預算,來妥善保管、研究、展示這些‘沒人要、不值錢的東西’,恐怕問題不少。上海博物館當時舊館不敷使用,想申請經費興建現在的新館,但遲遲未獲上頭批准。

有人建議他,用國際行情估算一下當時上博館藏文物的市場價值。他做了估價,大約值60億美金。於是再次申請,說這麼高價值的藏品,難道不應該蓋個比較妥善安全的場所來保管嗎?結果經費很快地批下來。這個例子說明,封殺了文物的市場價值,不僅民間不會善待文物,要

政府來保護文物也有困難。

一般人對價值的認定,是有價才有值,沒有價就沒有值。我們說宣德灑藍缽多麼珍貴是沒用的,沒有價錢來證明其珍貴,老百姓就會拿去餵雞。任何東西要有價錢,必須要有市場,在市場中發生交易,價錢就被訂出來了。


開放文物市場,讓它體現價值

所以文物要得到保護,歸根結柢,就是要有市場,能反映出其價錢。除此之外,還不能忽視民間收藏家的功能。收藏家購藏文物,就為文物設定了價格。而且,收藏家買文物要花錢,自然會仔細研究文物的真偽與價值,於是有關文物鑑賞的知識就可以在社會中流傳,文化也能藉此代代傳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