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中,曾經有過兵團這樣的編制,兵團的規模一般有多大?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抗戰勝利後,各解放軍為了反對國民黨軍對解放區的進攻,紛紛組建了野戰軍。當時,野戰軍下轄若干野戰縱隊,縱隊下轄旅。

戰爭前期,我軍出現了主力兵團,地方兵團,一線兵團,二線兵團的稱謂,但是兵團此時還未進入到我軍編制序列。

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到解放戰爭後期,各野戰軍建制序列出現了兵團。一般是一個戰略區域內一個較大戰略方向的執行戰役行動的部隊。如陳謝兵團(太嶽兵團或太嶽縱隊),華北楊羅耿兵團,華野山東兵團,華野外線兵團,東野第一兵團,東野先遣兵團等稱謂,此時的兵團只是一個較大戰略方向的臨時組織形式,介於野戰軍之下縱隊之上,但是還未成為我軍的編制。

1949年春,人民解放軍統一編制番號,這時候,兵團才正式成為我軍編制。

一般一個兵團下轄2--4個軍(多為3個),由於三野,四野兵強馬壯,因此,這兩個野戰軍的兵團編制下人數一般在十幾萬到二十萬,而第一野戰軍由於地處西北,人員稀少補給困難,因此,一野的兵團雖然也轄3個軍,但是剛開始一個兵團的部隊員額只有五至八萬人。

一野:

1兵團,1949年6月14日編成,司令員兼政委王震,下轄第1,2,7軍。現在只保留下來一軍(賀龍的紅二軍團),可惜王鬍子響應中央號召,著名的359旅變成了生產建設兵團。

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王震



2兵團,轄3,4,6軍,一個沒保留下來,大名鼎鼎的386旅771團和770團的獨苗3營也成了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員,紮根新疆。

後華北野戰軍18,19兵團加入一野。

18兵團,轄60,61,62軍。

19兵團,轄63,64,65軍。

現在兩個兵團6個軍只剩65軍一個番號,不過朱日和的藍軍也是夠有名的。而原先名頭更響亮的63軍在裁軍中未能倖免。60軍的181師(皮旅)僥倖成了武警機動部隊,75反恐就是這支部隊迅速入疆穩定了局面。

二野

第三兵團,1949年2月組建,轄10,11,12軍,司令員陳錫聯,政委謝富治。12軍(紅四軍第十二師,八路軍385旅769團)得以保留,王近山帶的部隊(或者說是李雲龍的部隊知道的人就多了),“狹路相逢勇者勝”就是就是劉伯承元帥給這支部隊的評語。



第四兵團,13,14,15軍,司令員兼政委陳賡。13軍是紅31軍出身,抗戰時編為八路軍386旅,14軍是決死一縱隊,而小弟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此戰後直到停戰,黴菌再也沒敢發動進攻。13軍14軍解放後一直駐守大西南,不過在最近的一次軍改中,14終於沒能躲過。



第五兵團,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轄16,17,18軍。一縱隊(紅一師)分成了16和18軍,16現在東北,18軍進藏時擴編到了八萬人,比一野一個兵團人還多。後改為西藏軍區,1962年其52師打的漂亮,藏字419部隊讓印軍聞風喪膽。後進入雲南14軍,使得14軍開始壓得老大哥13軍有點喘不過氣來。



三野

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政委譚啟龍。轄21,22,23,35軍。23軍是主力,攻擊洛陽時,硬是從陳大將手裡搶下了洛陽營,可見戰鬥力之強悍。可惜在歷次裁軍中只有地處西北的21軍留了下來。

第八兵團,轄24,25,26,34軍,只存在不到半年,7月兵團部改為華東軍政大學校部和南京警備司令部。24軍為主力,就是著名的陶勇縱隊。可惜一個沒能留下。

第九兵團,轄20,27,30,33軍,司令員宋時輪,政委郭化若。華東野戰軍裡,20和27爭老大爭得不亦樂乎。20是新四軍一師發展而來,粟大將帶出來的部隊,27是許和尚帶出來的部隊,兩個都能打。雖然和平年代都犯過錯誤,但是由於戰功赫赫,都保存到最近一次軍改前。

被20,27消滅的美帝北極熊團團旗



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韋國清。轄28,29,31,32軍。“排炮不動必是十縱”,28軍由於輕敵,在金門戰役損失了兩個主力團,而作為27軍的卵生兄弟,31軍一直駐守在福建前線,成為將來梧桐的主力,成為十兵團保留下來的一個軍。

四野

第十二兵團,1948年12月編成,司令員兼政委肖勁光。轄40,45,46軍。解放戰爭一直打到海南島,抗美援朝首戰就是由40軍打的。不過在東北,頭上有16和39這兩個老大,這次的軍改旋風部隊估計逃不掉。而肖司令後來成了海軍司令,兵團部自然就改成海軍的了。

第十三兵團,程子華任司令員,政委肖華。後程子華去山西當省委書記,司令由黃永勝接任。轄38,47,49軍。38軍萬歲軍就不用說了,彭總紅三軍團老底子,47作為359旅南下後的留守部隊,最後反而為紅6軍團保留下了火種,駐守西北,這讓原來的主力情何以堪,只能嘆口氣繼續種地。

裝備最精銳的38軍



第十四兵團,49年4月組建,轄39,41,42軍,8月,兵團部跟著劉亞樓司令員去組建了空軍。作為東野攻擊力最強的縱隊,39軍(紅15軍團)在朝鮮首戰美軍騎一師,打破了黴菌不可戰勝的神話,作為重裝軍守衛在東北。作為27,31卵生三兄弟的老大,41軍最出彩的是塔山狙擊戰,後被領袖點名作為北京的守衛部隊。大軍南下後一直駐守廣東。最幸運的是42軍,作為東野最後一支成立的縱隊,大軍入關後留守東北,本準備轉業種地,但是朝鮮戰爭爆發,卻成為距離戰區最近唯一可以使用的野戰部隊。朝鮮戰場打的也算不錯,回國後移防廣東,經過六十餘年的變遷,當年的老末竟然力壓41軍。



第十五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鄧華,轄43,44,48軍和兩廣縱隊。最悲情的莫過43軍,作為人民軍隊的源頭,八路軍115師343旅---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紅四軍---葉挺獨立團---大元帥府鐵甲車隊,整個就是人民軍隊的歷史。



自從打下海南島後就駐守在海防前線,第一輪裁軍時林總為了帶頭,竟然拿自己的老部隊開刀。其後,43軍再重建,最後終歸沒能逃掉被撤銷。而人民軍隊的老根子127師則加入了44,45合併後的54軍,自然,127一去,老大位置自然是他。而在98抗洪,汶川地震搶險時,當老百姓看到一面“鐵軍來了”的大旗時,立馬知道子弟兵來了,有救了。

而作為東野攻堅能力最強的6縱17師,竟然成了武警,跟皮旅惺惺相惜,好在起碼沒去種地。而出了戰鬥英雄董存瑞的48軍後來也在裁軍的浪潮中被整編。



華北野戰軍

第十八兵團,49年2月建立,司令員兼政委徐向前(後周士第)。

第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委羅瑞卿。

第二十兵團,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李井泉。轄66,67,68軍,抗美援朝時,68軍奇襲白虎團,二十兵團在其他部隊的配合下,勝利完成了抗美援朝最後一次戰役金城反擊戰。

白虎團團旗



不過,華北的部隊點有點背,先是18,19兵團調給了一野,華北就沒機會成為五野,而在隨後歷次裁軍時,僅僅剩下了65一根獨苗。

第21,22,23兵團,這三個兵團由國民黨起義部隊改編。

第21兵團,由長沙起義部隊改編,後與144,145師合編為第55軍。對越自衛反擊戰中,55軍是所有參戰部隊戰績最好的,其後,也未能避免整編的命運,便宜了42軍。

第22兵團,新疆起義部隊,後與一兵團一起組建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第23兵團,由綏遠起義部隊改編而成,抗美援朝時進入朝鮮作為後方守衛和修建機場。後在裁軍中先縮編為69軍,到最終也沒能躲過整編。

1958年,由於大規模戰爭已經結束,我軍最終取消了兵團編制。


我淡如菊


兵團編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後期,為統一戰鬥序列而形成的,一般相當於集團軍。當時四大野戰軍共下轄13個兵團。這13位兵團司令,全都名聲赫赫,戰功卓著,威風凜凜,新中國成立後,除一人轉到地方工作未授銜外,其他人員基本都是上將以上軍街。下面簡要介紹一下。

△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 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閻揆要任參謀長。

下轄兩個兵團:

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王震,上將,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第二兵團司令員:許光達,大將,曾任裝甲兵司令員。

△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

下轄三個兵團:

第三兵團司令員:陳錫聯,上將,曾任瀋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

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陳賡,大將,曾任哈軍工院長。

第五兵團:司令員楊勇,上將,曾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

△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

下轄四個兵團:

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上將,曾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顧問。

第八兵團:司令員陳士榘,上將,曾任工程兵司令員。

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上將,曾任軍事科學院院長、中央軍委教育訓練委員會主任。

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上將,曾任海軍司令員。

△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鄧子恢任副政治委員,譚政任政治部主任(陶鑄任副主任),蕭克任第一參謀長(趙爾陸任第二參謀長,聶鶴亭、陳光任副參謀長),

下轄四個兵團:

第十二兵團:司令員兼政委蕭勁光,大將,歷任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

第十三兵團:司令員程子華,轉地方工作未授銜。曾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第十四兵團司令員:劉亞樓,上將,曾任空軍司令員。

第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上將,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瀋陽軍區司令員。


zj史海拾貝


我軍是在遼瀋戰役結束後,四野部隊準備入關即1948年11月,為使各部隊更好的調配使用便於指揮而正式開始組建兵團,初時是確定的20個兵團的番號,但最終缺了第6,11,16,17等4個番號。

49年初各兵團相繼組成,西北野戰軍為一野轄第1第2兩個兵團,1兵團司令員為王震,2兵團司令員為許光達,全軍約15.5萬人,除去野司所屬,每兵團約7萬餘人。中原野戰軍為二野轄3,4,5三個兵團,3兵團司令是陳錫聯,4兵團司令陳賡,5兵團楊勇為司令員,全軍共10個軍1個特種兵縱隊,總兵力為28萬人,每兵團有8萬人左右。

華東野戰軍由山東的八路軍和江浙等地的新四軍合編而成為第三野戰軍,轄4個兵團,7兵團司令員王建安,8兵團司令陳士渠,9兵團司令宋時輪,10兵團司令葉飛,全軍有16個軍加一個特種兵縱隊共計58萬人,其中每兵團在12萬人以上。

東北野戰軍是全軍兵員最充足的部隊,整編為第四野戰軍轄12,13,14,15四個兵團,12兵團肖勁光為司令員,13兵團司令員是程子華,14兵團由前東野參謀長劉亞樓擔任司令員,至50年劉亞樓攜14兵團部組建空軍司令部並擔任共和國首任空軍司令員。15兵團司令員由鄧華擔任,全軍共12個軍1個特種兵縱隊,一個鐵道兵司令部加兩廣縱隊,主力部隊約80萬人,另有35萬人的地方部隊,四野四個兵團兵員都在15一20萬人。

華北野戰軍即華北軍區部隊,轄三個兵團9個軍其中第18兵團司令員由徐向前兼任,19兵團司令員是楊德志,20兵團司令員是楊成武,全軍約25萬人,每兵團約8萬人,1949年3月,19兵團與20兵團為參與解放太原而撥歸一野指揮,再末回華野建制,因而末有設立第五野戰軍,華野所屬部隊歸入華北軍區指揮。

49年下半年,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相繼率部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陳明仁在長沙率71軍,100軍及其它在湖南的國民黨軍起義組成解放軍21兵團,陳為司令員,不久71及100軍部份官兵反叛,陳的餘部加上解放軍的兩個師共組人民解放軍第55軍,陳明仁為軍長。陶峙嶽所部為國民黨新疆守備部隊,起義後為解放軍第22兵團,陶為司令員,全軍5萬3千餘人,後22兵團全體轉為生產建設兵團,董其武是原國民黨綏遠省主席,於49年9月率所部起義被編為解放軍第23兵團,董為司令員,所部5萬餘人。

1950年5月開始至1955年各兵團陸續撤銷番號,但仍保留軍隊幹部兵團級別,至1965年取消軍銜制,兵團才走下了歷史舞臺,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仍保留至今,高峰時該兵團人數達到約200萬,職工90萬,其最初班底就是王震率領的二兵團第6軍加上陶峙嶽的22兵團組建的。


wang_H



無論國軍還是解放軍,兵團都只是指揮機構,而不是常規化的編制。按照兵團大規模出現的解放戰爭時期的情況來說,國軍和解放軍當時的基本編制都是軍,每個軍下轄三個師,每個師下轄三個團。

因此,兵團作為指揮機構,究竟指揮多少部隊,這是不太確定的事,有的兵團可以指揮五個軍,比如廖耀湘的第九兵團在出遼西救援錦州時,就指揮五個軍,不過其中四個軍都留了一個師在瀋陽附近。

有的兵團則只能指揮一個軍多一點部隊,比如遼瀋戰役時留守瀋陽的第八兵團周福成,實際上只有五十三軍和青年軍二零七師,二零七師還有一個許萬壽旅被編入廖耀湘兵團救援錦州去了,實際上相當於兩個軍,周福成也兼任五十三軍軍長。


在淮海戰役中,國軍的幾個兵團中,黃百韜兵團原本指揮二十五軍,六十三軍,六十四軍個一百軍,四十四軍只是臨時配屬指揮。黃維兵團下轄十八軍,第十軍和十四軍,又臨時配屬了八十五軍但到達戰場比較晚,黃維在蒙城一帶無解放軍對峙時,八十五軍才趕來。

邱清泉兵團當時的兵力比較強大,下屬第五軍,七十軍,七十二軍,七十四軍,以及出自東北軍的一一二師,還有一個騎兵旅,僅第五軍兵力就達到五萬人左右,七十四軍和七十軍的兵力都在三萬人以上,整個兵團總計超過十五萬人,是當時國軍中規模比較大的兵團。四十四軍原計劃在撤退到徐州以後,也要撥歸邱清泉兵團。

相比之下,李彌兵團就比較可憐了,原本駐紮在青島,是範漢傑在第八軍基礎上進行擴編後,形成了兩個軍的小兵團。孫元良兵團原本下屬三個軍,從蚌埠北上增援徐州時留下了一個軍,因此只剩下了四十一軍和四十七軍兩個軍。這兩個兵團總兵力就只有六七萬人。


解放軍的情況與國軍相似,兵團只是指揮機構,下屬幾個軍是不一定的,要根據任務的情況來配屬部隊,一般比較常見的是一個兵團三個軍,但中野和西野因為總兵力有限,又編成幾個兵團,所以兵力就比較少一些。比如中野只有十二萬人,但是在渡江戰役之前,也編成了三個兵團,是渡江戰役的西集團。平均一個兵團就只有四萬人。

而兵強馬壯的華野,則變成了五個兵團,每個兵團三個軍,約十萬人。東野情況與華野相似,近百萬部隊,只編成了五個兵團,除去總部直屬的特種部隊外,平均一個兵團差不多十五萬人,每個兵團下屬三個軍,但是因為東野每個軍下屬四個師,所以實際上要多出來一個軍。


蕭武


說到這個“兵團”這個概念,很多熟悉戰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是解放戰爭後期曾普遍編制的單位 ,一般相當於集團軍,下轄軍和師。五大野戰軍(西北野、中野、華野、東野、華北野)一共成立了17個兵團。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逐漸取消了兵團的建制,改由軍區直轄軍,除了保留準軍事化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其他兵團都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鮮為人知的是,在大規模兵團建制以前,解放軍曾出現過兩個兵團的稱號:一個是中野陳賡、謝富治指揮的太嶽兵團,也稱陳謝兵團或陳謝大軍;另一個則是華野參謀長陳士榘、華野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揮的陳唐兵團。前一個陳謝兵團,很多朋友都知道,畢竟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陳賡將軍;後一個知道就少了很多。

今天,我們就主要來談談這個陳唐兵團。

孟良崮戰役之後,黨中央認為應該繼續集中主力部隊,在內線多打幾個類似於孟良崮之類的殲滅戰,這樣既打擊了國軍主力,又能很好改善我軍武器裝備問題,一舉兩得。於是,1947年5月22日,中央軍委致電華野總部,提出要華野集中全部主力於濟南,臨沂和海州(今連雲港)之線以北,準備用6到7月的時間,用6到7萬人的傷亡,徹底殲滅該線之敵,改變山東戰場的面貌。

不過,上述戰略部署有些過於樂觀了。

很簡單,正是因為整編第74師在孟良崮全軍覆滅,國民黨軍吸取了教訓,不再輕敵冒進,而是改變戰略,採用步步緊逼、層層推進的方式。日本顧問崗村寧次多次在軍事會議上提醒說:“並進不如重疊,分進不如合進。”於是,國軍採用3-4個整編師重疊交互前進,擺成一個個方陣,使得我軍無法再像以前那樣,輕易取得圍殲國軍的機會。

鑑於這樣的局面,中央不得不改變戰略部署和戰法。6月底,中央再次致電華野提出:既然當面之敵已經集中了絕對優勢的兵力,我軍再以集中對集中的策略就沒有了意義。中央建議華野分路出擊敵軍後方,主力在內線對敵,分出兩路奇兵,一支以兩個縱隊出擊魯南;另一支以三個縱隊出擊魯西。

根據中央的建議,華野總部改變了原來的戰略部署:主力部隊第2、6、7、9四個縱隊配合特種兵縱隊坐鎮內線,伺機與敵主力交鋒;兩路出擊部隊則分別為葉飛、陶勇分別指揮第1、4縱隊越過臨蒙公路,挺進魯南;陳士榘,唐亮指揮華野第3、8、10三個縱隊挺進魯西的泰安和大汶口。這次分兵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七月分兵”,而挺進魯西的就是本文的主角陳士榘、唐亮指揮的陳唐兵團。

可惜,“七月分兵”過於倉促,從中央電報到華野分兵一共才兩天時間,所以陳唐兵團先勝後敗,略顯尷尬。而且,三路大軍都傷亡不小,葉飛和陶勇的部隊損失了1萬多人;內線作戰的粟裕經過南麻、臨朐兩次失敗,也損失了2萬多人;相對來說,陳唐兵團反而損失最小,但也有5到6千人左右。

後來,中野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後,陳唐兵團一度劃歸劉鄧指揮。在劉鄧指揮下,陳唐兵團與陳謝兵團聯手,拿下了開封這樣的大城市,也算一雪前恥。

1948年1月到3月,華野開始新式大整軍,陳唐兵團正式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3兵團,司令員還是陳士、政委還是唐亮(還稱陳唐兵團)。至此,陳唐兵團成為我軍17個主力兵團之一。但要指出的是,陳唐兵團其實比其他兵團早成立半年多時間,是一支比較特殊的兵團。

1.《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戰史》

2.《回憶我敬愛的爺爺陳士榘》

歷史學者、“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解放戰爭後期,共有三支國民黨起義部隊被改編為“兵團”建制,分別是湖南起義的陳明仁第21兵團、新疆起義陶峙嶽的第22兵團、綏遠起義的董其武第23兵團。其中陳明仁兵團的兵力最慘,他指揮的原國民黨第一兵團在長沙起義後,叛逃的部隊多達兩個軍(第71、第100)40000多人,幾乎是該兵團的半數人馬,最後縮編為人民解放軍第55軍。



(第21兵團司令員陳明仁)

白崇禧為了報復,以同是黃埔一期生的黃傑收容叛逃部隊重建第一兵團,結果在衡寶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四野部隊全殲。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兵團,是在“縱隊”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1947年以後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縱隊級兵力已不足以完成戰役任務,於是各野戰軍開始組建“兵團”,但當時並沒有全國統一的序列編號,五大野戰軍自行編組和排序,基本的規模是三個野戰縱隊組建一個兵團。



(第22兵團司令員陶峙嶽)


最先有“兵團”稱謂的是華東野戰軍,即1947年的“七月分兵”,華野以六個主力縱隊和特縱組成“外線兵團”,由陳毅粟裕率領執行外線進攻任務;而以四個縱隊組成“內線兵團”,由許世友譚震林率領,執行保衛山東根據地的任務,不過此時的“兵團”是臨時性劃分,還不太正規。

稍後晉冀魯豫軍區留守部隊成立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兵團,即由中野第三、第八縱隊和起義的第38軍組成的陳賡兵團,所部80000餘人強渡黃河殺入豫西,配合陳粟和劉鄧大軍作戰。



(第23兵團司令員董其武)


東北野戰軍在1948年初,將兩個負責作戰的“前方指揮所”改組成兩個兵團部,第一兵團由蕭勁光任司令員,第二兵團由程子華任司令員,其中程子華兵團是最早入關的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下轄兩個縱隊和三個獨立師,是比較標準的兵團級規模。


華北野戰軍從1947年底開始,組建了第一兵團(徐向前)、第二兵團(楊成武)和第三兵團(楊得志),每個兵團均轄三個縱隊約10萬人馬的兵力,這也是比較標準的兵團級規模,全軍統一序列後改稱第18、第19和第20兵團,其中第18兵團和19兵團在太原解放後轉隸第一野戰軍指揮。



(陳謝兵團、第4兵團司令員陳賡)

三大戰役勝利結束後,1949年初人民解放軍開始進行全國整編:

第一野戰軍轄兩個兵團(第1、第2),總兵力只有15萬餘人,也就是說,每個兵團雖然有三個軍的編制,但兵力都在7萬人左右,是幾大野戰軍中兵力最薄弱的。

第二野戰軍轄三個兵團(第3、第4、第5),總兵力28萬餘人,平均下來每兵團三個軍大約9萬人;

第三野戰軍轄四個兵團(第7、第8、第9、第10),總兵力58萬餘人,平均下來每兵團三個軍約14萬餘人。



(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

第四野戰軍兵力最為雄厚,平津戰役結束後進行整編時,下轄四個兵團(第12、第13、第14、第15)共88萬餘人,去掉野司直屬部隊,每個兵團也達到了20萬人。因此,由於發展環境和成軍歷史的不同,各野戰軍的“兵團”兵力規模是有很大差別的,但軍中級別則是相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全軍整編時並沒有設立第6、第11兵團、第16兵團、第17兵團的番號,應該是預留所用。


度度狼gg


一個兵團有多大?國軍和解放軍的真不一樣。

解放戰爭中,國共雙方的作戰烈度和規模越來越大,紛紛成立了兵團一級的指揮機構。可是,國共雙方的兵團都是怎麼回事呢?

一句話概括就是,國軍的兵團越來越小,而我軍的兵團越來越大。

最先建立兵團編制的,是國軍,因為國軍的實力要強得多,沒有兵團一級的編制,軍事指揮根本無法進行。國軍先後建立了22個兵團編制,再加上西北兵團,總共又23個兵團。可是,這23個兵團,番號大都重複使用多次,所以,國民黨先後建立的兵團,其實在50個以上。

以第一兵團為例,先後 湯恩伯兵團膠東兵團 孫渡兵團鄭洞國兵團 陳明仁兵團黃傑兵團都曾使用這個番號。其中湯恩伯兵團,在孟良崮戰役中,總共指揮了8個整編師(相當於軍),總兵力超過20萬。這8個整編師,又分為三個縱隊進行指揮。湯恩伯的8個整編師分別是74、83、65、25、28、57、48整編師和7軍,其中74師、83師、25師和第七軍為甲等軍。

孟良崮戰役後,國軍雖然損失了頭號主力74師,卻因華野分兵支持外線的情況下,開始了對膠東的大掃蕩。新的第一兵團,下轄第8、9、25、45、54、64六個整編師,在山東解放區實行韶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給山東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到1948年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攜手挺進中原時,國軍的兵團,一下子從十幾二十萬的大兵團,變成了兩三個整編師的小兵團。豫東戰役中,解放軍要對付的兵團主要是胡璉兵團、區壽年兵團、黃百韜兵團還有邱清泉兵團。這些兵團,其實都只有五萬兵力甚至更少。其中,胡璉兵團和邱清泉兵團分別由陳誠和何應欽兩個後臺比較大,而區壽年兵團則只有轄整編72、75師和新編第21旅,番號為第七兵團(後來這個番號給了黃百韜)。至於黃百韜兵團,則是臨時組建,東平西湊,給原來的25師配屬了第3快速縱隊、第2交警總隊,勉勉強強搞出來一個小兵團,才敢衝擊解放軍的阻擊陣地,結果居然一起陷入重圍了。

淮海戰役中,國軍的各個兵團實力又大大擴充了。黃百韜第七兵團下轄5個軍,分別是25軍、63軍、64軍、44軍和100軍,總兵力13萬人。胡璉兵團改編的黃維第十二兵團,下轄轄10軍、14軍、18軍、85軍以及配屬18軍的第四快速縱隊共12萬人。邱清泉第二兵團轄5軍、12軍、70軍、74軍、100軍、新編第21旅、獨立騎兵旅共12萬人。

解放軍的兵團一級編制,大量普遍使用是在1949年2月,之前的兵團人數相當不固定。1949年,解放軍共設立了十五個兵團,其中實力最強的第四野戰軍,兵力超過100萬,卻只設立了3個兵團,每個兵團兵力超過20萬,實力比較強的39軍兵力就有7萬人!解放軍的其他方面,一個兵團常常兵力不足10萬。

1949年2月以前,解放軍的每個兵團都代表了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尤其是在中原,陳賡和粟裕分別帶領中野和華野的一個兵團策應中野主力挺進大別山逐鹿中原,這兩人也被成為解放軍中湧現的超級名將。可是,論其兵力,中野主力劉鄧大軍不過20萬,陳賡兵團和粟裕兵團往往就只有10萬上下兵力了。

非常有趣的是,1948年,華野的戰場一分為四,所以有了四個兵團,分別是韋國清的蘇北兵團、許世友的山東兵團、河南戰場的7個縱隊則分為粟裕兵團和陳士榘兵團兩部(後來合併為華野西兵團)。而同時的東北野戰軍,才只有兩個兵團。不難看出,當時中原戰場的兵團兵力,距離東北戰場的兵團兵力,差的太多了。

我們現在一提到兵團,就立刻想到新疆建設兵團,甚至兵團很多時候就是新疆建設兵團的簡稱。其實新疆建設兵團,是由解放軍第二、第六軍大部,第五軍大部,第二十二兵團全部集體轉業而來,是一個準軍事組織。

從解放軍的兵團越來越壯大,越來越規範可以看出,人民軍隊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一定會實現全國人民的解放的。


歷史知事


兵團人數最高可以達到約二百萬。遼瀋戰役後,四野部隊準備入關,為了讓部隊可以更好的調配使用和指揮開始正式組建兵團,在開始的時候是確定了20個兵團的番號,但最終缺了第6,11,16,17等4個番號。

在49年的時候,當時組建的兵團慢慢的就已經成立了,但是的西北野戰軍統帥的是第1第2兩個兵團,第1兵團的司令員是王震,第2兵團的司令員是許光達,這時候全軍的士兵人數已經到了15.5萬人,除去一些野戰軍司令所管轄的部隊人數,每個兵團的人數大約是在7萬人。

當時的中原野戰軍作為二野管轄的是3,4,5三個兵團的兵力。但是的第3兵團的司令員是陳錫聯,第4兵團的司令員是陳賡,第5兵團的司令員是楊勇。全部的軍隊裡面是有1個特種兵的縱隊,總共是有28萬人,其中每一個兵團人數高達8萬人。

華東野戰軍由山東的八路軍和江浙等地的新四軍合編而成為第三野戰軍,下轄4個兵團,7兵團司令員王建安,8兵團司令陳士渠,9兵團司令宋時輪,10兵團司令葉飛,全軍總計58萬人,每個兵團大約都在十二萬人以上。東北野戰軍是全軍兵員最充足的部隊,整編為第四野戰軍轄12,13,14,15四個兵團,肖勁光任職司令員。

13兵團司令員是程子華,14兵團的司令員是劉亞樓,鄧華擔任15兵團司令員,全軍一共十二個軍還有一個特種兵站隊,主力部隊大約八十餘萬人,而且還喲35萬人的部隊,華北野戰軍即華北軍區部隊,由華北軍區指揮,在49年下半年的時候,陶峙嶽相繼率部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

陳明仁任職軍長,他所在的部隊為國民黨新疆守備部隊,全軍五萬三千人,陶峙嶽是司令員,董其武是國名黨主席,董作為司令員,所屬部隊擁有五萬人,在1950年的時候各兵團開始撤銷番號,但是仍然保留力量幹部兵團級別,兵團開始走下了歷史舞臺,只有新疆兵團從一開始一直保留到了現在。


泓澹戰略


兵團是1948年整編之後的編制單位。各野戰軍因條件不相同,所以各兵團編制並不一致。當時編制序號為20個主力兵團,西北(第一)野戰軍編制2個兵團。中原(第二)野戰軍編制第3至第6是四個兵團。華東(第三)野戰軍編制第7至第11兵團5個兵團。東北(第四)野戰軍編制第12至17是6個兵團。華北軍區是第18至20的三個兵團。其中,實際空缺了第6、第11、第16、第17四個兵團。

在這些兵團中,第一野戰軍兵力最少,雖然兩個兵團同樣轄6個軍,總計15.5萬,就是說每個兵團平均只有7萬兵力。

第二野戰軍合3個兵團10個軍,兵力28萬,平均每個兵團9萬。

第三野戰軍合4個兵團16個軍,兵力58萬,平均每個兵團14萬多。

第四野戰軍合4個兵團12個軍,兵力70萬,但四野各軍是四三大編制,就是軍轄四個師,師轄三團,因此每個兵團近17萬。

華北軍區三個兵團合計大約25萬。每個兵團大體兵力8萬。

至於其他安撫國軍改編部隊就不說了。


四川達州


解決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隊員額極速擴張,有了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華北軍區(不叫野戰軍,但和四大野戰軍同級別)五大野戰集團。

野戰軍司令部下屬就是縱隊,縱隊事實上就是軍級作戰單位,縱隊下轄旅(沒有師這一級)、旅下轄團、團下轄營,以此類推,一直到最基層的最小作戰單位班。

兵團制以後,兵團下轄軍,軍下轄師,師下轄團,團下轄營,一直到最基層的最小作戰單位班,有了師級編制,就取消了旅級作戰單位。

事實上,在解放戰爭初期,就已經出現了主力兵團、地方兵團、一線兵團、二線兵團的名稱,譬如許世友山東兵團、陳謝兵團、楊成武兵團等,但“兵團”還未正式出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制序列中。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下達了《關於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將原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將原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將原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將原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

其中,第一野戰軍下轄第1、第2兵團共6個軍;第二野戰軍下轄第3、第4、第5兵團共10個軍又1個特種兵縱隊;第三野戰軍下轄第7、第8、第9、第10兵團共16個軍又1個特種兵縱隊及華東海軍;第四野戰軍轄第12、第13、第14、第15兵團共12個軍,另加1個特種兵司令部、1個鐵道兵司令部及兩廣縱隊。

在本次整編中,中央軍委沒有依然將原華北軍區的部隊改編為野戰軍,只在華北軍區領導下編成了第18、19、20共三個兵團,每個兵團下轄3個軍,序號為第60-第68軍,第69、第70兩個軍直接受軍區領導。

綜上,兵團是解放戰爭時期,渡江戰役開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統一戰鬥序列而形成的,四大野戰軍包括華北軍區共組建有17個兵團。

兵團人數是不統一的,有的兵團下轄只有2個軍,有的兵團卻有5個軍的龐大編制,一般兵團基準人數為10萬人。

但也有特例,第一野戰軍本身兵力最少實力最弱,每個兵團僅有5-6萬人;第四野戰軍兵強馬壯,戰鬥力非常強悍,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島,追擊國軍到大西南,解放了大半個中國,總兵力超過100萬人,最大的兵團竟然有將近20萬人。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