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義縣萬佛堂:東北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群

東北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石窟群萬佛堂石窟,坐落在遼寧省義縣 縣城西北9公里的大淩河北岸,它被譽為中國北方石窟造像藝術寶庫,同時萬佛堂石窟又是一處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風景區,1988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2015年為止,是中國東北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國北朝石窟中緯度最北,位置最東的窟群,萬佛堂石窟始建於北魏年間,因為常年的自然風化與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經破損坍塌,不復存在了。

義縣萬佛堂:東北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群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營州刺史元景為祈福始建萬佛堂西區,由國師曇曜法師主持修建,魏景明三年紀念慰喻契丹使員外散騎常侍韓貞出使契丹一事開鑿東區。

義縣萬佛堂:東北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群

石窟臨近大淩河,大淩河發源於河北省平泉縣,從涓涓細流到波瀾壯闊的入海口共398公里,流經遼寧省朝陽等市縣,細河是大淩河下游左側最大支流。

義縣萬佛堂:東北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群

東區有七窟,建於北魏景明三年,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員外散騎常侍韓貞等74人開鑿的私窟,石窟佛像大者丈餘、小者不過盈寸,整個造像群佈局嚴謹,內容豐富,鐫刻精巧,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為顯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觀音佛像",為明清時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於寶座之上,有46隻手從周身向外伸展,每隻手上有一隻眼睛,閃爍發光,至於手鑲千眼,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教化人們要象菩薩一樣,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手眼並舉,也算是古代的人在借佛教文化以警世人。

義縣萬佛堂:東北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群

窟內供奉著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我國北方石窟中唯一一尊密宗泥塑造像,保存極為完整,萬佛堂石窟下層有6窟,由東向西一次排列,進入第一個窟,門刻有"佛光普照"四個大字,窟內平方形,高約五米,每邊花約一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連窟頂,方形石柱四面佈滿精細的雕刻,塵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層佛合內的佛像,侍者及弧形華幔,化生童子,窟頂的飛天,門內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勁健。

義縣萬佛堂:東北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群

西區共有9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3個小窟,窟內石刻造像已經風化無存,景造像碑緊鄰彌勒像是堪稱國寶的“元景造像碑”,這座魏碑的傳世之作文字遒勁挺秀,筆力極工、方圓兼備、結構嚴謹,曾被梁啟超評為“天骨開張光芒閃溢”,康有為則稱其為“元魏諸碑之極品”,特別值得稱道的是萬佛堂石窟第六窟中保存最完整的大彌勒佛像,可以稱為佛雕藝術中的極品,萬佛堂的石佛之冠,它是根據佛經記載雕刻的彌勒的真身像,也稱為“交腳彌勒”,典型的北魏造像,面相與孝文帝極為相似。

義縣萬佛堂:東北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群

每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向佛面,大佛的氣勢莊嚴無比,第六窟主像為交腳彌勒,元景造像碑刻在第五窟南壁上,東區現存7窟,造像多已風化無存,其第三窟存有千臂觀音和二侍菩薩,韓貞造像碑刻在第四窟南壁上,五窟的題刻手跡乃是平東將軍元景在公元499年,造崖時手書其上的,是重要的史料,並被清末的康有為評為"元魏諸碑之極品",石窟上頂上有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驃騎將軍王鍇為其母祝壽而建的圓形小塔一座,西區第一窟最大,東西北三壁各雕三佛,窟中心方形塔柱上部的佛像及供養人像,下部四尊佛像為後代補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