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高校老師使出各種殺手鐗自制直播神器,打造專屬直播間

高校老師使出各種殺手鐧自制直播神器,打造專屬直播間

戚偉老師的“直播神器”

  自拍杆取代了投影儀,表情包代替了粉筆頭,教室變成了直播間……高質量推動在線教學,對於高校老師來說,是一次“大考”。

  眼下,各所高校網課也已經開了一週多,學生們的在線學習也漸漸步入正軌。“雲課堂”背後,老師們作為新晉“主播”,使出十八般武藝,究竟有多拼?你們自己看。

  “直播神器”紛紛亮相

  怎樣在有限的條件下打造自己的直播間?老師們的各路“直播神器”紛紛亮相。

  浙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翁愷老師的直播“十大神器”:鍵盤;外接話筒;外接攝像頭;觸摸板,相當於鼠標的作用;小屏直播,首選具有手寫功能的電腦、平板,直接在屏幕上實現寫板書;大屏工作,一些不想給學生看的操作可以在這裡完成;平板電腦,實時監測自己播出去的畫面和聲音;鬧鐘,實時關注時間,把控上課進度,提醒自己別拖堂或早退;備用白板;備用燈光。

  浙大城市學院信電分院信息系主任戚偉則自制俯拍器,他運用DroidCam軟件將手機攝像頭變為電腦攝像頭,配上支架還能秒變俯拍器,搭配白紙書寫即可實現黑板板書的效果。為了避免直播時突然沒有聲音的尷尬,戚偉還在播時用另外一部手機或者Pad加入課堂,實時掌握直播狀況。

  杭州師範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袁慶曙老師也動手改造設備,自制了一套易於操作的“手寫”白板。而該校胡寶坤老師自費買了“在線實踐系統”——一個模擬度極高的商業實訓平臺。

  所有直播平臺都試了一遍

  “這個白板功能不錯,有觸摸屏的話可以用來演示計算過程。”“這種視頻播放接收不同步的現象,應該是網絡的問題。”“實時互動的方式不錯,可以給學生們提提神,避免開小差。”浙江工商職院經濟管理學院的邢偉老師在上網課前挨個嘗試使用超星學習通、職教雲、雲班課和UMU等平臺的功能。

  而該校機電工程學院模具專業老師範國良近期也先後接觸了釘釘、騰訊課堂、職教雲、超星爾雅、愛課堂等不同類型的平臺,還“投其所好”,把學生們經常玩的鬥魚、虎牙直播平臺也都試了一番。

  “對於我這樣一位人過中年的‘大齡網民’來說,實在是太難了。”雖然這麼說,為了做好線上教學工作,範國良在短時間內努力熟悉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平臺,並最終結合專業特色選擇了最優的授課平臺,“根據學期整體的教學計劃確定當前在線教學的具體內容與任務。教學內容力求少而精,要講得明、練得透,可以結合一些平臺的功能,佈置課後學習內容和作業,加深和鞏固學習。”通過一番思考和探索,範國良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教學心得。

  浙江工商職院校長周志春說:“為了開好‘空中課堂’,老師們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希望同學們不負韶華,只爭朝夕,努力學習,共同迎接新學期的到來!”

  “飛花令”簽到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如何讓網上課堂變得更有趣味?杭師大錢江學院古代文學授課老師張維昭出了新招,她要求同學們以“飛花令”的形式進行打卡,即每人說一句詩,讓學生體驗了一場雲上的《中國詩詞大會》。

  飛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時的一個文字遊戲,行飛花令時可選用詩詞曲中的句子,但選擇的句子一般不超過七個字。部分同學調侃道:“沒文化連簽到都籤不成。”

  兩個老師同時授課

  在寧波財經學院《智能化設計》的網絡直播課上,藝術設計學院17工業設計專業的周其明同學剛進直播間就發現,除了自己熟悉的朱振強老師外,還多了一位來自數字技術工程學院的丁嘉老師。這門課,朱振強主要負責教授學生產品的外觀設計和內部結構設計,而丁嘉則負責讓學生了解電子系統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

  簡單的課程介紹後,朱振強開始了直播課,“這是一把能夠照明的智能雨傘,大家來判斷一下,這把傘製造出來以後有沒有市場?”

  討論區裡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圍繞智能雨傘展開了討論,針對學生的問題,兩位老師給出各自專業方面的解答。朱振強也在直播中與討論區的丁嘉互動,“丁老師剛才在討論區說這傘的功能從技術層面上來看是可以實現的,問題是如何權衡?這個就是我們智能化設計的合理性問題。”

  下半節是丁嘉的直播課,PPT的畫風也轉變成滿屏的電子元器件。朱振強則在討論區一會當學生一會當助教。

  “零時差”跨國授課

  3月3日,德國漢堡時間早晨8點,北京時間下午3點,德國品牌應用科學大學的Hendrik Moeller老師準時在釘釘上線,今天他要為遠的中國的浙江萬里學院中德設計與傳播學院的學生講授《品牌設計基礎》課程。

  考慮到中德兩國有7小時時差,中德設計與傳播學院教務調整了教學時間,實現外教與中國學生零時差“雲相聚”。

  而寧波諾丁漢大學建築與建築環境系的建築設計實踐這門課,從北京時間早上9點半一直上到了晚上7點半。這門課由四位老師輪番上課,一位在中國,另外三位身處歐洲的不同國家。四位老師經過多次的視頻開會,制定了最大化利用各自時間的課程方案,在互相之間都有時差的情況下,最終做到了課堂上的無縫銜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