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太極拳核心要領,做不到別想出功夫

練好太極拳,需要掌握太極拳的這十大要領,即: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腰胯、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和動中求靜

。這是十個大要訣。其中沒有具體列出坐腕、尾閭中正、下肢放鬆……等要求,但從整體上卻包括了這些要求,因此這些要求只能算是小要領。

沉肩是靠上放肢一節拽一節來實現的。沉肩才能沉氣,不沉肩則氣擁胸際,上盛下虛,對人體生理不利,對技擊發揮不利。

沉肩在形體上是有表現的,肩穴上出現明顯的凹處,功夫深一點的,上面放一個雞蛋也掉不下來。肩穴非常重要。隋唐大醫藥學家甄權,活到了一百零三歲。他曾給一位不能挽弓的將軍治病,肩一針,應手而愈,當時就拉弓射箭了。此事《歸唐書》、《新唐書》都有記載。

沉肩,不是上臂深貼身驅,恰恰相反,沉肩是鬆開,腋下要鬆開個拳頭的空間,也不可太大,太大又影響墜肘了。如腋下夾住,整個形象是癟的,推手時沒有伸縮的餘地。古典拳論要言不繁地說“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斷續處”,即包括了這個意思。


墜肘

墜肘,又稱垂肘,就是松肘,使肘關節拔開,肘的位置儘量低,一節拽一節。墜肘才能使肩更沉更松,才使坐腕、舒指有了前提。墜肘在上肢放鬆中是很重要的。苦正墜肘,也就是肘微屈。在定勢時,前伸臂也不是直挺挺的,直中有屈,要帶一點彎,因而就松,就沉,就穩。白鶴亮翅、玉女穿梭、閃通背,一臂在頭部上方,怎樣墜肘?那時也要下壓、下墜,仍然是一節拽一節,上肢看起來是圓的,是太極。定勢時肘與膝合,兩肘在前後、左右、上下地要相呼應,扣合,成為一股彈性、韌性的完整勁。

拔背

拔背就是松背,是一種“似松非松”,松中有緊。拔背在皮膚上,有繃緊的感覺,做到拔就能夠“氣貼背”,就能夠“效入骨”,就能勁動,就能夠有發勁。楊氏太極拳沒有“一身備五弓”的說法,但有弓的意思在內。

拔背和含胸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自己的背上是純陽,才能“負陰”,才能“衝氣”,才能達到營衛和諧。《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拔背才使背部得到鍛鍊,得到溫煦,使身體強健,人體臟腑重要俞穴多在背部。太極拳論說,“牽動往來氣貼背”,這個“牽動往來”能起到自我按摩,流暢氣機的作用;從技擊上講,背上機關很多,太極十三勢有“靠”,不僅肩可以靠,背也可以靠,背也可以發人。

拔背不是孤立的。單練拔背是練不成的。拔背不是駝背。拔背與其他要領互為因果,是貫徹沉肩、墜肘、含胸、腹松淨……而達到。


含胸

含胸是自然之意含。這個理解同樣是有層次的,形含和意含是相輔相成的。含胸從外形上是不挺胸,但不是彎腰佝僂。含胸是以意念引導胸部肌肉放鬆。含胸與拔背互為因果,單純含胸也不可能。含胸才能潤溉胸肌,使胸肌發達。含胸加大了肺活量,含胸才不會使氣上浮於胸(氣湧胸際則上重下輕,腳跟漂浮,拳家所忌)。《老子》說:“

虛其心,實其腹”,含胸氣沉就是胸寬腹實,是一種極為舒暢的狀態,因而也是自然狀態。

含胸不僅是健身之所需,也是技擊之必要,,運用化勁的手法都離不開含胸。含胸與動作有關,總是隨著手臂收回達到合式而逐漸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