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君子不要用一種固定的模式來塑造自己——"君子不器"的三種解讀

君子不要用一種固定的模式來塑造自己——

古漢語很有意思,同一句話,會有幾種不同的意思,讀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合理的解讀。

例如,《論語·為政篇》上,孔子提出"君子不器"的觀點。

那麼,"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呢?考究起來,大體上有三種解釋:

一是君子不應只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器",就是器皿,器物。《說文解字》上說"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也就是說,"器"是會意字,由四個口與一個犬組成,器物很多,用狗看守。人如果像器物一樣,一旦定型,就只有一個方面的才能和作用。孔子認為,君子要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必須有多方面的才能,也就是多才多藝。所以,孔子提醒他的學生說:"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途)。"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更高的生產力水平,將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社會形式,這個社會形式的"基本原則"是"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豈不正暗合了孔子的"君子不器"嗎?

君子不要用一種固定的模式來塑造自己——

二是君子不要成為別人的工具。也就是,君子要有自己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天下為己任","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使到了窮途末路,也絕不會墮落為假醜惡的幫兇。

三是君子不要陷入物質之中不能自拔,而應以追求"道"實踐道"完成"道"為終極目標。孔子在《易傳》裡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是,道是無形的,器是有形的。所有有形的物質都是器;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運動、發展的總規律,是無形的。君子要能從"器"中見到"道",又要能用"道"來成就"器"。正是因為對追求實現"道"的極端重視,所以,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不正是共產黨人"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嗎?

君子不要用一種固定的模式來塑造自己——

有一次,子貢問孔子道:"我這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啊,就是一個器具。"子貢便追問道:"是什麼器具啊?"孔子說:"就是瑚璉。"瑚璉詩什麼玩意呢?瑚璉,不是一般的鍋碗瓢盆,而是宗廟之中盛黍稷(即小米、黃米)用的器具,極為尊貴、超絕華美。孔子以此比喻子貢可以成為一國之大臣。但是,在孔子看來,子貢與君子相比還有相當的距離。

對"君子不器"的索解,歷代不乏其人。其中,有意思的是,宋代的陳普竟然能用詩的形式來解釋它:

大學真儒恥小成,一源體用要流行。

當知萬物備於我,真自修身至治平。

這是一首題目為《論語·君子不器》的詩,雖然嚴格來說,它根本就不是詩,只能說是"押韻的論文",其實,論文也算不上,只能算是押韻的道理。不過,他對"君子不器"的解釋,還是蠻有道理的。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上面的三種解讀綜合起來,做一個全面的理解:一個人,如果用一種固定的模式來塑造自己,就會變成單純的工具,就會使自己智力的發展和才能的發揮受到束縛和侷限,就會忘記對更高目標"道"的追求。

所以,孔子要提醒他的學生,也在提醒兩千年後的我們:"君子不器。"思考到這裡,便有豁然貫通的感覺,我便拿起毛筆,欣然寫下這四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