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論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話何解?

在《論語》當中有這麼一句話,其表達的意思是和一群人一起,其中一定有能夠做自己的老師的人。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可以向每個人去學習,所有人都可以教會我們一些東西。這句話就是所謂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話何解?

其實韓愈在《師說》當中也提到了: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說到即便聖人一般的孔子,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老師,而且師從百家。像郯子是少昊後裔,孔子曾經向郯子請教古代官職制度,那時候孔子的博學早就已經聞名魯國了。而萇弘博學多才,精星象音律,孔子曾經向萇弘請教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並說道: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還有師襄春秋時魯國(或者衛國)的樂師,孔子曾經跟隨師襄苦學《文王操》。另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李耳,也就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了,孔子在三十多歲的時候都曾經問禮於老子。而以上的這些,都是在典籍當中記載的,沒有記載的又會有多少呢?所以孔子曾經向很多人請教是肯定的,而孔子的虛心和好學也是肯定。

《論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話何解?

當然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還有後半句,也需要大家牢記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所以我們在看到別人的時候,不能只看到別人的優點,還要看到別人身上的缺點。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的同時也要看看自己的身上有沒有同樣的缺點需要改正的。這個才是真正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都可以當老師不只是因為每個人的優點值得我們學習,還有是因為每個人身上的缺點也值得我們警惕。而這些主要指的是別人的被人的言行,我們再說說關於知識和見解。

《論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話何解?

正所謂每個人都是一本書,以前的人也常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每個人的生活閱歷,經歷都不同,而看待一件事情每個人的觀點也都不同,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到有先後,術業有專政。人的思想在碰撞當中才能夠向前發展,所以虛心向別人學習最終得益的也會是自己。

《論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話何解?

尤其是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互聯網時代當中,我們知道的太多了,不知道的也太多了,知識在不斷的湧現,又在不斷的更新迭代。所以我們更應該保持謙卑和好學的態度,多向別人請教,也多加強自我的學習。莊子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只有時時學習,不斷學習,這樣才能夠保證自己不被時代所拋棄。當然了,雖然莊子這句話的後半句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但是如果你真的就認為生命有限,不應該用來學習知識而放棄學習,那估計也只能被放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