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入世與出世(一)

昨天說到,上學這件事,即是形式,又是儀式。

這讓學習的內容,顯得有些尷尬。

但是,這尷尬的內容中最尷尬的。

在語文課本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岳陽樓記》中:​“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為什麼說它尷尬?

教這種東西,是想讓學生們會?還是不會?

如果說,不想讓學生學會,那教它幹嘛?

如果說,想讓學生學會,那?以後還怎麼教?

對於一個學生來說,什麼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是上課不聽老師​講,考試隨便考一考?

更是老師表揚了,也不高興,也不會繼續努力。

更是老師批評了,也不難過,也不會痛改前非。

總之,就是老師,愛說啥說啥,學生該幹啥幹啥。老師愛教不教,學生愛學不學。

如果學生要都是這樣,油鹽不進,書還怎麼教?

當然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境界,也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大人都做不到,何況小孩子。

畢竟表揚和認同對於心理需求來說,就像身體需要飯菜那樣,必不可少。

但是一個人,這一生要想快樂的生活。想要得到大自在大逍遙的境界,還就必須要擺脫這些束縛。

可以說,人類的煩惱,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貪和嗔。

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趕不走。

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建立在社會上,其他人的觀念和定義之上。

對物質的貪:總會有人到處安利,這個東西好用,那個東西好吃,雖然分享是人的本能,但也確實讓人知道了很多自己本不是那麼需要,卻在知道後很想要的東西。

對精神的貪:渴望別人的表揚和認可,也是人類作為群居動物的本能。但,作為一個想要斷除煩惱的人,就不得不認清這一點,別人的表揚或批評,是建立在別人的價值觀基礎之上的,跟事物本身沒有任何關係。

獲得別人的認同或表揚,有必要嗎?

有,有求於人的時候很有必要。

無求於人的時候,完全沒有必要。

為什麼會有求於人?

無非是為了取悅甲,而有求於乙,

為了取悅乙,再有求於丙。

最後,變成一個死循環。

比如,為了過年回家被親戚鄰居高看一眼,全年都在討好老闆,為了讓老闆器重,一直都在討好客戶。

捫心自問。

一日三餐,臥眠七尺。

那些名車豪宅,是自己需要的?還是別人需要的?

到這裡,就可以說。

什麼是入世?什麼是出世?

跑大山裡隱居就是出世?在燈紅酒綠中穿行就是入世?

那也太膚淺了。

所謂入世,是以社會上其他人或所有人的定義為定義。

所謂出世,是自己給自己定義。

可能抽象些。

舉個例子,一目瞭然。

入世,就是,我家的狗叫狗,我家的兔子叫兔子。

出世,就是,我家的狗叫兔子,我家的兔子叫鸚鵡。

自己重新定義名詞只是為了舉例子方便,

更重要的自己重新定義形容詞。

好壞,善惡,正邪。

否則,永遠活在別人的定義下,如何能得大自在?

禪宗為什麼不立文字?

因為文字的含義都是別人定義的。

禪宗為什麼呵佛罵祖?

佛不也是世人定義的嗎?

別人能定義釋迦牟尼是佛?

旁的人就不能定義王二狗是佛嗎?

只有他能下定義?給了他權威?

給他權威這個人,又憑什麼?

就算他有這個權威?我又憑什麼必須要認同?

很多其他宗派的人,總喜歡引經據典。

佛經裡說了,子曾經曰過,等等。

不得不承認,這是學習的好途徑。

但是,佛經是哪來的?

是佛說的嗎?

佛又是誰呢?

憑什麼他說的就一定是真理?

如果說,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等於兩個蘋果,可以稱之為真理。

那麼,阿克蘇比紅富士好吃,這也是真理嗎?

世間一切法,皆由世人所定義,

如果永遠待在,蘋果叫蘋果,這個框框裡。

那。。。願意呆就待著吧。

畢竟不是誰想出來就能出來的。

畢竟真的出來了,思維的混亂,也不是誰都能駕馭得了的。

如果上面的內容,能夠有所體會。

那麼嗔,就應該能明白了。

比如倆人吵架。

一個說:“你真是一隻豬”

這時候,就有兩種方法。

入世的方法,就是順著對方的邏輯,繼續下去。

尋找漏洞,進行反駁。

比如可以說“你豬都不如”

這種入世的接法,雖然有趣,但是這是在對方的定義下進行的。

可以說,是對方挖了一個坑,自己跳下去了。

那麼,第二種接法,就是出世的接法。

可以說:“我是誰?是這一堆肉?還是身份證上這個人?還是??”

可以說:“豬是什麼,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跑的?是四條腿還是八條腿?”

甚至可以說“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是啊,外國人聽不懂漢語,自然不在對方語言對詞語的定義中。

最後,如果說入世,生活在別人的定義和價值體系中,是煩惱的根源。

那麼,完全的出世,則是另一種痛苦。

要想快樂,徹底的快樂,應該是身入世,吃喝拉撒,而心出世,寵辱皆忘。

身在時間而不染,出世間而不離世間。

情景一:

“先生吃飯不吃屎,吃到肚裡變成屎,變成屎來多麻煩,不如當初就吃屎”

“不,我還要吃飯。”

情景二:

“先生吃飯不吃屎,吃到肚裡變成屎,變成屎來多麻煩,不如當初就吃屎”

“你敢吃月餅嗎?你敢得話,那你天天吃月餅嗎?我敢吃屎,但我現在不想吃。”

“我雖然不天天吃,但我見過別人吃月餅,沒見過別人吃屎。

“那我現在吃了又怎麼樣?我憑什麼要給你表演?

”我給你十萬美金。”

“對不起,我對錢沒興趣”

“那你對什麼有興趣?”

“對什麼都沒興趣,不過我好奇,我沒見過人上吊,我吃一坨屎,然後你上吊。”

“好!你敢吃,我就敢上吊”

“可是,我憑什麼相信你?除非你先上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