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从《读孟尝君传》看王安石心目中真正的士人形象

齐国的孟尝君便以门客众多,善于招纳人才而闻名。但是,王安石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读孟尝君传》便全方位的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观点,认为孟尝君得到的“士”都是鸡鸣狗盗之徒,并不是真正的“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如果有真正的士辅佐,以齐国之强,秦国根本不敢轻举妄动,孟尝君也不需要依靠鸡鸣狗盗之徒狼狈而逃了。但是,为什么有“好客”之称,拥有三千门客的孟尝君身边没有一个士呢?王安石认为,正因为鸡鸣狗盗之辈在孟尝君那里混饭吃,所以真正的士才不去投靠他。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士?“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在王安石心中,“士”必须是可赖以谋国制敌的能人,是目光远大,为国为民的人。


从《读孟尝君传》看王安石心目中真正的士人形象

何为士? 真正的士,必须是能挽狂澜于既倒,能救民于水火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在商周时代,士属于贵族中的下层,到了春秋时代,则成了介于贵族和平民间的一个特殊阶层。在这一阶层中,不乏一些有经世之才的人,他们为了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夙愿,投身于各大贵族门下,以期得到重用,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其中,战国四君子便是士人投奔的主要对象。

侯嬴,是战国时期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公元前257年,秦王派大军围攻赵国。赵国向魏国求助,魏王却因惧怕秦国不敢出兵。信陵君无计可施,只能带一百多辆车去与秦军拼命。这时来与侯嬴告别,侯嬴只是冷冷地说:“公子勉之,老臣不能从。”惹得信陵君相当不快。当信陵君走出一段路,觉得不甘心,又回来向他请教时,他才欣慰地说:“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侯赢给信陵君分析了局势,献上窃符矫夺晋鄙兵之良策,又推荐朱亥助他成功,一切安排停当之后,对信陵君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

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大营的那一天,侯嬴果然实践了诺言,面向北方自杀了。

侯嬴这样能够用自己的智慧谋国制敌,又以生命为代价来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士”。


从《读孟尝君传》看王安石心目中真正的士人形象

真正的士,必须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想

晋国有个人叫豫让,他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投效知伯,得到知伯的赏识。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赵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豫让发誓要为知伯报仇。

豫让为了报仇,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洗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赵襄子。失败之后,他又毁了自己的容貌,吞下炭,改变自己的声音,准备再次刺杀赵襄子。有人劝他假装归顺赵襄子,得到赵襄子的信任后再找机会杀他。豫让说,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旧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不是君子所为。他被赵襄子捉住后,说:“君王以前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赞扬君王的。今天我到这里行刺,按理您应在这里将我处死。不过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许我在这里刺它几下,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赵襄子满足了他的要求。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

正如豫让所说:“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因为知伯“以国士遇臣”,所以“臣故国士报之”,他为了报到知伯的知遇之恩,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知伯报仇。但同时,他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试图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人间道义、人的气节和忠义。由此可见,

真正的士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为标准,他们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想,甚至甘愿为此献身。


从《读孟尝君传》看王安石心目中真正的士人形象

真正的士,为知己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

千里马遇到伯乐,才能一日千里;士只有遇到知己,才有用武之地。士的一腔热血,只为献给真正赏识自己的人。他们一旦遇到一个知己,一个赏识自己的伯乐,便会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

信陵君得知侯嬴家贫,就想去帮助他,可是侯嬴拒绝了。但是信陵君依然“置酒大会宾客”,并亲自驾车,“自迎夷门侯生”。侯嬴“摄敝衣冠”,毫不客气地坐在了车上的上座之位,信陵君“执辔愈恭”。侯嬴又让信陵君送他去市场见朱亥,然后下车跟朱亥聊了很久,故意让信陵君久候。但信陵君“颜色愈和”,还是那么乐呵呵的。吃饭的时候,信陵君又在满堂的“魏将相宗室宾客”面前,“引侯生上座,遍赞宾客”。酒酣时,又“为寿侯生前”。对屠夫朱亥,信陵君也是“往数请之”。

正因为信陵君掏心掏肺地对待侯嬴和朱亥,使得侯嬴和朱亥也将信陵君因为知己。在这些士的心目中,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得一知己,可以肝脑涂地。这才有了侯嬴在献了“窃符救赵”的计策后,为信陵君“北乡自刭”,朱亥为信陵君“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的故事。

同样,豫让之所以坚持刺杀赵襄子,也是对“知伯知我”、“知伯国土遇我”的回报。聂政因贵为“诸侯将相”的严仲子的赏识而不惜肝脑涂地。

侯嬴、朱亥、豫让、聂政可以为了一个赏识自己的伯乐而肝脑涂地,称得上是真正的士。

同样称得上真正的“士”的还有田横的五百壮士。这五百名壮士连名字都没有,却在史书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据《史记》记载,田横在齐国灭亡之后,带着五百将士逃到了一个海岛上。刘邦知道田横很得人心,便下诏让田横入朝为官。田横拒绝了,说自己宁愿在海岛上当一个平民百姓。刘邦再次下诏,并说如果田横答应进京,便可封王,如果不肯来,就派兵前来围剿。

田横明白,如果自己再不去,下一次来的将会是汉朝的将士。为了保证岛上五百名将士的生命不被威胁,田横带了两个部下,离开海岛,向京城进发。在离洛阳三十里远的地方,田横自刎而死,临死前叮嘱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田横用自己的性命保存了岛上五百人的生命。那两个部下在埋葬完田横后,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边上。汉高祖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五百人,但他们听到田横自刎,便全部自杀了。


从《读孟尝君传》看王安石心目中真正的士人形象

王安石指出孟尝君“不得士”的原因是“鸡鸣狗盗之出其门”。在他的心目中,单为主子的个人荣誉和安危出谋划策的人,是不能称之为“士”的,能为国立功,为民谋利的人才是真正的“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