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公子之疏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便在战国时期受到赞誉极高的四公子,也有疏忽错误的地方。一个完整的人格不应该只具有美好的一面,同时还应包括他的瑕疵。四公子的大善令人敬佩,其大误也使人惋惜。

四公子之疏误

孟尝君之误,误在“客无所择”。王安石在《读孟尝君列传》中发问道: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尔,岂足以言得士?”不但如此,他的客也多趋炎附势之徒,当孟尝君失相位之时,其客皆亡去,待到复得相位之时,又都回来了。好士本是孟尝君值得肯定的地方,“予常有言曰: ‘读《孟尝君传》,能令人好士’而俯躬诚然,诚然。”然而,他的好士并非一般,甚至于“亡人有罪者”都不肯错过,凡愿归附他的人,他皆舍业厚遇之。因此,孟尝君竭一邑收入,食客三千,而仅得一冯 ”,高塘也评价道: “孟尝君号称得士,然狗盗鸡鸣出其中,品类错杂,谓之任侠奸人,询不诬矣。”客无所择的行径最终导致薛地多暴桀子弟。”“好士而无所择,其祸至于身百余年而不衰。”孟尝君的这一失误,可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平原君之误,误在利令智昏。

四公子之疏误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 “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 兵,必 亲 韩。韩 赵 为 一,则 可 以 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 “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曰: “无故得一郡,受之便。由此可以看出,平原君贪图一城之利,历史是非常公正的,贪小利者吃大亏,正因为受一城,使赵陷长平军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所以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平原君之误,误在利令智昏。

四公子之疏误

而信陵君的悲剧,失在“自毁”。因为晋鄙客的挑拨离间,魏王日闻其毁,不得不信,进而让人取代公子为将,公子无像孟尝君门下的魏子、粟贤者那样舍生明主的门客,况且,齐湣王只是自己怀疑孟尝君,而魏王所听到的,皆为信陵君要反国自立的消息,不由得他不信。所以,即便有意愿舍生取义的门客,魏王仍然“畏其贤能而不任,终也听秦间而废弃不用。”为了澄清自己,信陵君谢病不朝,为了体现自己无二心,他只能做一个纨绔子弟,表现出一副浪荡子的样子,“与宾客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信陵君之颓废令人心痛,其卒使人惋惜。如此礼贤下士、不耻下交的人,如此军功至大,德高望重的人,竟卒于饮酒,令人难以置信。如果没有自我堕落,那么信陵君的结局可能是两个: 一则被魏王所杀,做秦魏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其让人痛惜的程度不亚于自毁; 二则是魏王选择相信他,继续任以大将,这样一来,他的人生轨迹便趋于完美。然而当时,将信已易,重要的是魏王已信谣言,加上畏其贤能,所以这种结局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说,信陵君失在自毁,更误于政治。

四公子之疏误

春申君之误,误在“优柔寡断”。春申君丧命于李园之手,其门客李园与其女弟预谋假装孕育的孩子是楚王的骨肉而获得荣华富贵,又怕孩子的生身父亲春申君语泄而益骄,故阴养死士杀之灭口。当时,已有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可春申君坚持认为李园为弱人,自己又善待过他,就没有听从朱英的建议,后果不出朱英所料,楚考烈王死后,春申君被杀,就连他的家人也难以幸免,受制于李园,皆源于“当断不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