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学是心灵交往和情感互动的活动”?

霞子9425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常识客栈店小二


第一,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应用书本上的知识。

第二,人是有情感的,并且人是社会性动物,如果要应用书本上的知识,就得与其他人打交道,这就需要情感做支持,更微妙的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知识时,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

第三,应试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好的行为习惯等。这就需要教师用情感和关爱来培养学生,点燃学生心灵求知的火种。从开始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到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

第四,有个成语叫心领神会,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真正的领悟知识的状态吧。学习知识,一般从死记硬背开始,但是死记硬背一般不会真正应用,或者说同一个知识点换汤不换药,学生就不会做了。

死记硬背之后,就得理解着去记忆了,这样才能记得更久。至于怎样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那么教师就不会简简单单,让学生抄个十几遍的方法来教了,就需要穿插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理解,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想象等。

最终,达到与一部分学生(毕竟每个学生理解能力都是有差别的)心灵沟通,或者说心灵交往以及情感互动。


智然教育说


愚友对于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本人在四十多个春秋的教学工作的实践活动中的体会如下:

一是:教、学活动是个双边事。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是在灵魂深处,通过潜移默化后才能达到目的的。

如果在课堂上满堂灌,揪着学生的耳朵训,往往是欲速而不达的。

最有用的教学方法是: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先感性,后理性;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反之,凡是照本宣科,教号召书,教发水书的效果都是不佳的。

以上发言,属个人的一点学习体会和实践经验,仅作交流,如有不妥,请同行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