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李世民的现身说法: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究竟是在谁伏击谁?

前文提要: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部出宏义宫由玄武门进入太极宫,设伏于玄武门内。虽然李世民反咬太子和齐王之事早有人向李建成通风报信,却依然没能避免之后血溅玄武门的惨剧。


在这里有几个问题要解释一下:


第一:护军府是秦齐二王下属的军事单位,东宫只有十卫率而没有护军府的,因此如果副护军薛万彻属实,其实应该是齐王府的属官;


第二,同理,屈咥直也是二王帐内府下属的属官,不是太子东宫的下属单位,因此谢叔方也是齐王的部属;


第三,世民杀太子及齐王,这二人当时肯定是有上百随从跟着的,事起仓促不大可能一下子把随从都杀干净了,应该有跑掉的,所以事发后城外的东宫及齐府兵卒很快就能得到消息;


李世民的现身说法: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究竟是在谁伏击谁?

▲图/网络。


第四,建成在临湖殿附近被杀,元吉往武德殿方向逃跑,在逃到武德殿之前也被杀了,两地相距顶多不过也就五六百米距离,期间有李世民坠马,元吉返回试图杀世民时间或许有所耽搁,但是即使如此,世民完成杀建成及元吉二人所花费最多不会超过一刻钟,最后的战斗或许就发生在距离武德殿后院不过二三百米的位置,宫内交战必然已惊动齐府及东宫;


第五,在李世民稳定太极宫内形势之前,东宫和齐府就迅速合兵向玄武门攻击,这至少表明以下几点:一、东宫与齐府联系紧密,否则两股势力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达成联合出兵的意向;二、太子齐王一党对于采取军事手段早有预谋,从冯立听闻太子被杀到二千宫府兵集结攻击玄武门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秦王一党甚至都差点来不及封闭城门,这效率放到现代即使战备程度最高的特种部队也不过如此了。说难听点,两千人的部队如果事先没有准备,光完成集结,配置军械装备到能够列阵出战都不是两三个小时能够完成的事情,从冯立他们的反应速度来看,根本是早就在玄武门外北苑内磨刀霍霍蓄势待发的样子——如果不是世民抢先一步率众进入城内,恐怕身首异处的就是他了;三、冯立诸将进攻玄武门以至于守门的屯营将兵差点抵挡不住,可见他们是甲胄俱全武备充足的,如果只是事起仓促毫无准备的徒手兵的话,不要说两千人,就是两万人恐怕也不是短时内能攻克玄武门的,唐朝宫城的城墙高达十米以上,城墙基址厚达十八米,没有专用工具怎么可能威胁到城门?第五,冯立他们开始进攻玄武门的时候,太极宫内的事情还没处理完毕。直到守卫玄武门的云麾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等人相继战死之后,薛万彻因与玄武门守军激战未果,遂扬言要转攻秦王府,此时尉迟敬德拿着建成和元吉的首级出来给他们看,宫府兵得知主公已死,于是军心大乱,全面溃散。可见在此之前宫府兵得到的消息很可能是太子齐王在宫中遭到伏击,情况不明,或者冯立得知太子已死但是报信者逃出之时还不知道齐王的生死吧,总之时间肯定是非常仓促的。


李世民的现身说法: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究竟是在谁伏击谁?

▲图/网络。


第六,秦王杀太子事发是在太极宫内的临湖殿附近,而冯立所部是处于太极宫北门玄武门之外,欲突入玄武门内接应太子齐王,所以当他们攻击未果之后,薛万彻就鼓动士兵声言要转而去袭击秦王府,导致秦王府上下将兵大为恐惧。因为秦王府就在太极宫以外,北苑的西北角那一带,从玄武门开过去大概不超过一两公里的事情。世民布置事变,对于秦王府的防御肯定是做了一定的安排的,但是东宫齐府在短时间内集结2000人以上并携带攻城装备扑向秦王府的话,秦府一方还能不能有效应付那就难说了——毕竟秦王府所处的弘义宫位于宫城以外,没有那高达十米以上的城墙保护。就算拼死抵住东宫、齐府的疯狂进攻,如果死伤惨重那也划不来了。


第七,至于薛万彻的想法到底可不可行呢?先来简单分析一下唐朝宫城周围的武装力量分布吧。如前所述,唐初的国家武装力量主体有所谓的十四卫府或者十六卫府之说,诸卫本来是皇帝的私人武装,但是在唐初已经发展成国家武装力量的主体,诸卫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唐朝十六卫的办公机构是设置于太极宫正门承天门以南,与诸省、卿寺、监在统称为皇城的区域内办公,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南衙禁军(实际上当时北衙禁军还未成形,没有对照,称十六卫为南衙禁军是不合适的)。但是十六卫所统帅的府兵并不集中在皇城以内。皇城以北是宫城,负责皇城以及宫城诸大门门禁的是十六卫中的左右监门卫(或者叫监门府)。至于日常有资格进入太极宫以内的武装则有如下几部分,其一是十六卫府中的左右领左右府所属的左右千牛备身、备身左右等近卫武官;其二是左右亲、勋、翊等三卫五府的内府卫士;其三则是番上或者长上的外府卫士。他们的任务一般是守卫宫城,并且在诸如朝会等活动时充当仪仗和警卫。与朝廷的十六卫相对应的,东宫有十卫率,十卫率的办公地址也在皇城以内,大致是东宫正南门重明门以南那一片,十卫率下属也有太子亲、勋、翊三卫以及太子左右监门、内率府等负责东宫的守备警戒事宜。按照唐朝后来贞观时代的情况,十六卫总兵力虽然号称有六十多万,一般实际在番的总兵力保持在大约八至十万人左右,其中根据《通典职官典》以及《文献通考》的记载,十六卫总计有中郎将四十四人,郎将六十四人,一般情况下每一中郎将领一个一千人左右的内府,以此推论则唐十六卫的内府兵总兵力在大约四万人左右(武德时期可能还没有那么多中郎将府,十二卫具体可能只有二十或者三十个中郎将府,左右千牛卫和左右监门卫的编制则很特殊,但是当时或许每个中郎将府的兵力数目要高点)。其余则是番上或者长上的外府卫士。至于太子东宫,则在左右卫率下属有太子亲勋翊各三个中郎将府,合计为六个中郎将府,大致总数在四五千人左右的内府兵。其余还有左右宗卫率和左右虞候率所属的番上或者长上外府兵等,与内府兵合计在番总人数大致在一万至一万五千人左右。至于齐王的情况就比较特殊,虽然理论上他拥有和秦王差不多同等规格的六个护军府和左右亲事、帐内府的兵力,但是当时他的居所是太极宫内的武德殿后院,当然不可能把六护军府都搬到太极宫内来,虽然他本人号称在太极宫内往来无阻,但是他的部下能够有资格进入武德殿的恐怕却很有限。相比较之下,李世民从太极宫中搬出来的住的优势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他住在长安城之外,就算在秦王府召集几千人别人也管不住——所以在事变之前为了防备万一世民将私自蓄养的死士八百人召入王府以加强防守,就没人能拿他怎么样;相比较之下太子明显就郁闷了——他当年也是私募勇士两千人,驻守东宫长林门,结果被李世民手下告发弹劾,遭到李渊一顿臭骂。


李世民的现身说法: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究竟是在谁伏击谁?

▲图/网络。


当然,以上所说只是太极宫和东宫理论上的在番兵数,实际具体到任何一个时间,待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数则一般是理论数值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比如按照唐朝时候的劳动法规,政府工作人员每十天有一个休息日,如果轮到休息,这一天就可以在家不用去上班,再比如即使在上班时间,也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待在工作岗位上,也要吃饭休息,禁军人员按二班倒或者三班倒算那么在岗人员又要在总数的基础上乘以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还有一个在职不在岗的现象,十六卫普通人员的情况不明,至少将领们经常会因为兼领其他职务或者临时差遣而被外派不在长安,尤其唐初的行军很多是以十二卫为基础组织起指挥及后勤架构的。就算当时太子与秦王二党关系紧张,双方战备等级较高,也不可能所有人二十四小时不睡觉瞪着眼睛准备作战。


前述整个东宫的面积大约是1.2平方公里,其功能区的划分大致也和太极宫差不太多,主殿是显德殿,相当于朝廷的太极殿,一般是举行朝会的地方,显德殿后是崇教殿和丽政殿,这两分别是太子接见群臣和日常办公的地方,以上属于东宫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处理国事的,东宫的后半部分则包括光天殿、承恩殿等主要建筑,这些是为太子的私生活服务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后宫。别看东宫的面积有1.2平方公里,其实除去后宫和前殿的几座大殿外,还要安排东宫的众多附属机构的位置,真正能够留给禁卫士卒的居所应该是很有限的。东宫的城墙以及门禁警卫由东宫卫率自己负责,但是他本身处在宫城以内,所以绝不是太子想随便弄多少人进来就能弄多少人进来的。能够进入宫城的以内的有多少人,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等等,这些都有很多讲究的。


李世民的现身说法: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究竟是在谁伏击谁?

▲图/网络。


具体到六月四日早晨这个具体时间,东宫以内包括城墙、门禁等等在内能有个两三千的兵力就很烧高香了。十卫率以及左右亲勋翊三府的管理机构都是设置在宫城以外的皇城内的,至于诸内府以及外府番上者的休息与日常驻训很多恐怕也要在宫城以北的禁苑那一带完成。宫城以内(包括东宫)不是随便想屯驻多少人能屯驻多少人的,如果违反规矩被人告发参上一本那就是吃不了兜着走,当初太子募集四方勇士屯长林门结果被秦王党告发就是前车之鉴。


不过对于太子来说有一个优势就是东宫北门——也是宫城东北的大门——玄德门,它的门禁可能是由太子监门率负责的,这是进出东宫后宫的主要通道,出了玄德门就是北苑(北苑就是后来的西内苑,西内苑是相对于东内苑来说的,因为唐高宗的时候在长安城的东北角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大明宫,大明宫以东的内苑被称为东内苑,所以西边太极宫以北的北苑就被改称为西内苑了,宽泛点说的话东西内苑都是禁苑的一部分)和禁苑。其实禁苑一带才是唐朝禁军主要的屯驻地。


李世民的现身说法: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究竟是在谁伏击谁?

▲图/网络。


这里所说的禁军,是指南衙十六卫的卫军。唐代长安的禁苑是一个相当广大的范围——出了宫城北门就是禁苑,向北一直延伸到渭河岸边,向东则达到灞河岸边,向西抵汉代长安故城的西墙,据《唐两京城坊考》:禁苑东西长二十七里,南北宽二十三里,《旧唐书.地理志》则称东西三十里,苑内有离宫亭观二十四所。初步估计其面积在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左右,至少数十倍于太极宫。这么一大片区域不但是皇族的后花园,在当时也是近十万禁军驻训的主要场所。与后来的情况不同,唐初的时候是没有所谓的北衙禁军的。


十六卫之所以被称为南衙禁军,是因为十六卫的行政办事机关和朝廷的诸省部寺等一起设在宫城以南的皇城内,在本书前面几章中我已经说过,诸卫的起源本来就是皇帝的私兵,只不过后来职能扩大化,于是成为国家正规军和帝王私兵的复合体。但是截止唐武德时期,并没有在十六卫之外出现一支独立的单独隶属于皇帝的北衙禁军。当时所谓的北门屯营,大概只是从十六卫的长上以及番上卫士中抽调人员驻扎在玄武门之外,跟后来的北衙六军完全不是一回事情。(论证过程参见蒙曼先生的《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据唐德宗时候的李繁所撰《邺侯家传》记载:“(对于太原元从)……于龙首监置营以处,并为臣高祖(李仲威,李仲文的哥哥,李密的族叔,前面有提过)起第于监内,……”又“……臣高祖仲威从神尧入长安,为左屯卫将军,兼主太原从义之师于龙首监……”龙首监位于龙首原,大致即后来大明宫附近的位置,在当时属于禁苑以内,可见所谓的太原元从在当时就屯驻在禁苑以内并且很可能是编入十六卫中,而身为屯卫将军的李仲文还在禁苑以内的龙首监拥有了宅邸,显然是长期驻扎的一个标志。不但如此,前面说过秦王府也设置在禁苑之中,秦王的六护军府在宫城内显然是没地方安排给他们了,当然也只有驻扎在禁苑内。当然东宫和齐王肯定也可以照此办理,在北门玄德门外集结屯驻东宫、齐府的武装力量。玄德门离玄武门大概也只有一公里多点,就算古人靠骑马跑步传递信息,从临湖殿前事变爆发到东宫北门接到消息也就是几分钟的事情,也因此东宫和齐府的所属部队接到警讯后可以迅速出动赶往玄武门方向——特别是太子可能已经提前有所布置的情况下。


李世民的现身说法: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究竟是在谁伏击谁?

▲图/网络。


但是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不能忽视:禁苑内其实屯驻有大量军队,其规模要远超东宫齐府的那两千人。如前所述:宫城和皇城以内主要是诸卫、率的行政机构和一些警备执勤点,真正的作战部队的驻训点是不可能放在宫城或者皇城的狭小范围内的——当然有人要举出太宗登基后在东宫显德殿教射这一例子来试图说明唐朝诸卫有在宫内驻训的可能——但是这一事件基本上是一个特例,是唐朝受辱于突厥之后李世民所作的一个奋发图强的政治表示,其目的主要在于唤醒国民的与军队的斗志,为搞“先军政治”服务的,至于教射的技术效果倒是次要的。显德殿位于东宫以内,是东宫的主殿,它前面的广场满打满算横竖也不过两三百米而已,根本不可能在此展开京城诸卫率部队的全训。至于南衙诸卫分布在长安以内皇城以南的诸坊中的诸外府府兵,日常更不可能直接进入宫城以内了。那么剩下的,内府兵和外府长上或者番上卫士的日常驻训只可能集中在北面的禁苑一带,这里地形相对长安城内远远开阔很多,将近150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诸多离宫和皇家猎场,,相对来说非常有利于组织部队展开各种技战术训练。(唐代府兵制度下内府兵是长期服役,其服役期有的长达数十年,算是职业军人了,而且所有成员都来自官僚世家,类似于近代概念的脱产常备兵,也即唐代国家武装力量的核心;而外府兵一般情况下则是不脱产的,每年只抽出一定时间参与军事训练,其余时间则需要参加家庭生产劳动,类似于现代瑞典的国民兵役。)十六卫府以及东宫十卫率的诸内府府兵除去宫城、皇城日常执勤的部分外,其余部分则大部驻训于城北的禁苑内;并且既然秦王和齐王都居于长安,当时秦王和齐王的各自六个护军府和左右亲事、帐内府部分也应该驻训于此(因为秦王府就设立在禁苑内,而齐王府设立在太极宫中,既然不可能把各护军府都搬到宫中,那么多半还是屯驻在较近的北门外);以此推论,城北禁苑内所驻部队总数很可能在四、五万人以上,这个数字相对于事变后东宫、齐府所出动的两千人的部队可以说是远远的超过。因此东宫、齐府属兵攻击玄武门也好,攻击秦王府也好,关键还是看禁苑内屯营部队的态度——北门屯营如若全面倒向秦王,则东宫和齐府无论如何翻不了天;反之,则秦王必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