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沒有武鍾謙,就沒有朱自清”:婆婆眼中的完美兒媳,30歲就病逝

“沒有武鍾謙,就沒有朱自清”:婆婆眼中的完美兒媳,30歲就病逝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朱自清

在中華璀璨的文化長河裡,有許多遺世明珠,至今仍然在閃閃發亮。眾山間,還印著徐霞客的足跡;溪流裡,也還刻著李白的詩句。就連那飛流直下的瀑布中,依然隱藏著方孝儒的長嘆;嫋嫋的青煙中,依然也還暫停著嚴蕊的愛恨離愁。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歷史中,最為人才濟濟的,要數民國時期。先有“樑上君子”“林下美人”的林徽因夫婦,又有“悄悄是別離的笙簫”的康橋詩人徐志摩;郭沫若先生的筆下跑出的“天狗”銜著時代的明月;凌叔華的日記裡掩藏著最不為人知的清河......

在這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時代,一位著名的散文學家卻依然於群星中熠熠生輝,毫不遜色,他就是朱自清。關於他的故事,作為看客的後人們已然已經知道得很多很多。從他執筆生涯的開始,到後來他與妻子陳竹隱之間的情誼,無不令後世感動非常。

“沒有武鍾謙,就沒有朱自清”:婆婆眼中的完美兒媳,30歲就病逝

但是鮮有人知的是,在陳竹隱之前,朱自清還有一個已經病故的髮妻武鍾謙,也正是這個髮妻無微不至的照顧與支持,才讓朱自清創造了文學史上不滅的神話。

包辦婚姻

武鍾謙,1898年出生於浙江揚州的一個醫學世家。父親是著名的揚州名醫武威三,醫術非常高超,當時的很多達官貴人甚至特意不遠千里從外地趕來揚州向武威三求藥。因此武鍾謙的原生家庭不說大富大貴,也算是名門望族,在當地德高望重,家中長輩說話也非常有分量。

武鍾謙的父母也非常疼愛這個女兒。夫婦兩人世代行醫,心中仁慈,性格溫和,從來不以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來對待武鍾謙。由於家中家境尚可,武鍾謙的童年也算是過得無憂無慮,這也造就了她溫柔的性格。

武鍾謙的父母對於她的教育培養很看重,這裡的“教育”倒不是讓武鍾謙去學堂上課習字,因為即使武家父母再開明,在當時的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是主流思想,因此武鍾謙並沒有讀過多少書,只是勉勉強強認識幾個大字。

“沒有武鍾謙,就沒有朱自清”:婆婆眼中的完美兒媳,30歲就病逝

恰恰相反的是,武家父母注重的教育與培養,正是側重與培養武鍾謙大家閨秀的品格與涵養,在父母的薰陶之下,武鍾謙脾氣非常溫婉,此生從未與人起過爭執,即使稍有不快,也會首先檢討自己。接觸過她的人都對她良好的教養讚不絕口。

正如那個時代的大多數女子一樣,武鍾謙的婚姻也是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對象則正是朱自清。訂婚時,兩人都僅僅只有十四歲,是情竇未開的年紀,自然也沒有什麼異議。

而武鍾謙更是從小懂事的孩子,婚姻大事也任由父母安排,即使在此之前,她甚至從未見過未婚夫。但是從父母的口中,她能夠判斷出,朱自清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男子。女兒家的心思總是分外旖旎,一來二去,她也開始憧憬起這段包辦婚姻來。

完美妻子

1916年,朱自清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北京大學,兩家人都非常開心。因此就商議擇日不如撞日,為朱自清與武鍾謙結婚。在當時,很多包辦婚姻都得到了這些生性思想開放的文化學者的抵制,比如與髮妻張幼儀離婚的徐志摩。

“沒有武鍾謙,就沒有朱自清”:婆婆眼中的完美兒媳,30歲就病逝

但是在朱自清看來,他對武鍾謙並沒有什麼不滿意:武鍾謙長相標誌清秀、性格恭敬溫順,又出身名醫世家,即使文化水平不與他相稱,可是綜合起來看,實在是一個很好的妻子人選。

同樣的,武鍾謙也非常仰慕丈夫的才華橫溢,雖然她自己並沒有讀過多少書,但是丈夫的才情卻讓她由衷讚歎與佩服。婚後,她更是非常愛朱自清,在對於朱自清的照顧上細緻入微,操持家務,侍奉公婆,全家上下都對這個兒媳非常滿意。

朱自清體諒妻子操勞,也待她 很好,兩人婚後相敬如賓,琴瑟和鳴,很快,武鍾謙就為朱家喜添新丁,而武鍾謙,也成為了婆婆眼中的完美兒媳。

操勞過度

當時朱自清在北京唸書,於是家中瑣事,幾乎都落在了武鍾謙的頭上。她既要侍奉公婆,又要照顧孩子,每天忙得焦頭爛額,苦不堪言。家中沒有男子,一應事務基本都要她親力親為的打理。

當時她一度忙到剛剛生完孩子四天,就要急著出產房幹家務,為此,她落下了許多毛病,可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丈夫走後,她就成為了整個家庭裡的主心骨,家中或許可以沒有朱自清,擔子沒有武鍾謙卻是萬萬不能的。

“沒有武鍾謙,就沒有朱自清”:婆婆眼中的完美兒媳,30歲就病逝

武鍾謙從小身體就不太好,來到朱家以後日夜操勞,更是積勞成疾。她為朱自清每生下一個孩子,就好似要經歷一番

磨難:家中離不開她,因此她更是一刻都不願意休息。再加上當時朱家已經家道中落,她的營養也跟不上,身體自然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武鍾謙害怕朱自清知道自己身體不好而分心不去鑽研學術,因此她一直瞞著所有人。直到實在撐不住了,朱自清送武鍾謙去醫院檢查,醫生卻說,武鍾謙已經病入膏肓,無力迴天了。雖然已經舊病纏身,但是武鍾謙依然放不下家中瑣事,她又拖著身子強撐了幾年,1929年,她終於再也熬不住病痛的折磨,離開了人世間,逝世時年僅三十歲。

朱自清曾說:“沒有武鍾謙,就沒有朱自清。”此話不假。也許在他人看來,朱自清在文學方面的成就要遠遠高過武鍾謙,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武鍾謙做出的付出,並不比朱自清少半分。

在應當如花朵般綻放的年紀,她選擇了收斂鋒芒,隱居幕後,宜室宜家。在她的心中,對於丈夫的付出與犧牲,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成全。雖然佳人已逝,但是殘存的那份感動與守護,依然永留世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