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從經濟學的角度,淺析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的必然性

如果給拿破崙的平生事蹟提取一個關鍵詞,恐怕非“滑鐵盧”三個字莫屬。

作為歐洲戰場上的常勝將軍,拿破崙金戈鐵馬、縱橫捭闔、氣吞萬里如虎,他是繼承法國大革命的希望曙光,又是令反法盟軍聞風喪膽的戰場狂魔。

回顧拿破崙的戎馬一生,雖然他的驍勇善戰常被世人津津樂道,卻也因滑鐵盧的兵敗而飽受詬病,自古以來成王敗寇,拿破崙在這場戰役中徹底淪為階下囚,仿若喪家之犬,最終在聖赫勒拿島草草終結了自己的一生。


從經濟學的角度,淺析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的必然性


至於拿破崙緣何兵敗滑鐵盧,總有史學研究者前仆後繼去尋找各種理由,從政治、軍隊、策略,到天氣、地緣、人事等諸多方面來佐證自己的觀點,而小編作為金融從業者,今天就結合經濟學知識,從較宏觀的角度來簡要分析導致拿破崙兵敗的相關因素。



一、“大炮與黃油”的取捨所激化的內部矛盾

眾所周知拿破崙保護了法國大革命的勝利果實,得到法蘭西人民的擁戴,在發動霧月政變之後,他持續發揮著卓越的軍事才能,以其雄才韜略陸續征戰歐洲多國,建立起龐大的拿破崙帝國體系。

但侵略擴張行為並未一刻消停,拿破崙的目標是實現歐洲的大一統,也就是這樣的勃勃野心,氤氳了法國民眾的不滿情緒。

克萊頓曾在其著作《滑鐵盧》一書中記載“他們對這位年輕、英俊、傑出的共和國英雄的狂熱逐漸轉化為恐懼和仇恨,儘管他曾經維護了大革命帶來的社會變革,一代人伴隨著持續的征戰成長起來,而拿破崙慢慢地開始代表四處屠戮與破壞:在他的戰爭中,約100萬法國人死亡,當然敵人的傷亡更大。”

在大炮與黃油之間,拿破崙果斷選擇了前者。


從經濟學的角度,淺析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的必然性


著名的經濟學權衡取捨原理中提到,“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將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

當一個國家的支出更多地用於國防時,用在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上就相應減少,拿破崙以犧牲國民的物質生活為代價來實現其政治抱負。

面對這般取捨,我們還需進一步論證其是否做出了良好的決策。

首先,在成本方面,法蘭西在波旁王朝統治期間已經陷入了經濟困局,路易十六時期僅應付財政債務的支出就佔用了稅務總收入的60%,同時為支持美國獨立戰爭借入了大量貸款,卻未在該戰爭中獲得明顯好處,新賬舊債共同施壓,法國的經濟其實在拿破崙稱帝之前就已是強弩之末。

拿破崙奪取政權後並未大力發展經濟,而是一味實施擴張政策,這一舉措無疑榨乾了法國人民的最後一滴血汗。這裡所耗費的成本不僅是龐大的軍費支出,還有國民向心力。

從經濟學的角度,淺析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的必然性

其次,在回報方面,殺敵一千必自損八百,滑鐵盧一戰的敵對方為反法聯盟,盟軍由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撒丁王國以及荷蘭、比利時、德意志等多國組成,法國以寡敵眾且兵力懸殊,縱使拿破崙憑藉天縱奇才贏到最後,但一將功成萬骨枯,法蘭西的軍力也將所剩無幾了,窮兵黷武的後果必定是兩敗俱傷。

因此拿破崙高成本低迴報的決策不但不能稱之為好的決策,反而加速激化了民族內部矛盾。


從經濟學的角度,淺析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的必然性




二、阻斷自由貿易,實則作繭自縛

18世紀以來,英法兩國為爭奪全球貿易支配權而一直水火不相容,拿破崙為了對抗英國採用了封鎖海岸線的政策,欲在通過阻斷英歐貿易的手段來達到對英國的經濟制裁。

拿破崙顯然低估了英國的實力,早在波旁王朝與鄰國征戰不休時,隔海相望的大不列顛已悄悄展開了工業革命,在工業生產能力方面,法國其實與英國差了一大截。

且英軍藉助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牢牢地控制著海上霸權,並且擁有著廣袤的殖民地,就算被切斷了與歐洲各國的貿易往來,英國也完全可以通過各殖民地和海外國家進行貿易補給。


從經濟學的角度,淺析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的必然性


讓我們再來看看,自由貿易被阻斷之後,法國失去了什麼?

  • 規模經濟效應減弱:一些物品只有大量生產時,才能以低成本生產,這種現象被稱為規模經濟。只有通過自由貿易,才能讓產品進入更廣闊的市場,以充分實現規模經濟,如法國實行大陸貿易封鎖,則無法實現規模經濟,間接提高了物品的生產成本,對於本就搖搖欲墜的經濟體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 切斷了思想交流:英國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革命進程已進入中後期,歐洲各國乃至法國在經濟發展方面皆難以望其項背,如果各國之間經濟能實現交流融合,那麼先進技術和生產力便會隨著貿易的流轉而借鑑、擴散。貿易封鎖則反之;
  • 鄰國關係惡化:歐陸各國大多停留在封建和農奴制,生產力低下,貿易封鎖後工業基本處於停滯,歐陸各地經濟也因此一片蕭條,激起了各國強烈的反抗。

因此拿破崙這一舉措非但沒有拖垮英國,反而讓法國元氣大傷,多種因素的疊加,為後期法蘭西帝國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從經濟學的角度,淺析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的必然性




三、法蘭西“賣官鬻爵”的後遺症

當拿破崙還任職軍官時期,當時的國王路易十六為了應付財政困難,大量出售官職和爵位。

這些職位通常價格很高,只有那些名門貴族或包稅官才能買得起,包稅官是剝削階級統治下的產物,他有權決定當地納稅人的徵收稅率,於是政治就轉化成了一門生意,官員購買官職所花費的成本勢必會通過稅收轉嫁到普通百姓身上。

“賣官鬻爵”的盛行,實際上違背了稅收的“受益原則”,該原則認為“人們應該根據他們從政府中得到的利益來納稅”。

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而法國的稅收制度是取之於民用之於官,置法國廣大人民群眾於水深火熱之中,法國人民對於波旁家族的憎恨是根深蒂固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淺析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的必然性


拿破崙稱帝后,雖在軍政、教育、行政、立法等多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依然難以肅清“賣官鬻爵”的毒瘤。

大部分軍官來自鄉紳階層或貴族,通過浴血奮戰脫穎而出的軍官少之又少,導致拿破崙難以在短時間內組建一支訓練有素、戰鬥力十足的精良隊伍,為後來的滑鐵盧一役埋下隱患。


從經濟學的角度,淺析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的必然性




拿破崙是一名卓越的軍事家這一點毋庸置疑,《拿破崙法典》對歐洲民主革命產生的深遠影響也被歷史銘記。

滑鐵盧戰役的失敗為拿破崙非凡的軍事生涯畫上了句號,種種因素表明拿破崙戰敗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即使僥倖贏了這場滑鐵盧之戰,但在反法同盟的車輪戰面前,終究有被拖垮的一天,成為第二個、第三個“滑鐵盧”。

​這種無休止的擴張已嚴重阻礙了當時經濟的改革和發展,終究不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如果戰略方向錯了,越努力只能將自身置於越危險的境地

現在看來,“滑鐵盧”不僅僅是失敗、落魄的代名詞,歷史賦予了它更加深遠的意義,它意味著一個時代的落幕,另一個時代的到來,而通往未來的必定是一個更加和平、民主、文明的新時代。


從經濟學的角度,淺析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的必然性

參考書籍:

蒂姆·克萊頓——《滑鐵盧》

曼昆——《經濟學原理》

埃米爾·路德維希——《拿破崙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