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權術鼻祖”申不害運用揣摩之術,只用三年從小官做到國相

戰國時代,各國競爭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為了不被別人吞併,各國都開始了變法圖強,其中變法主要有三種流派: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從結果來看,商鞅的“法”是成功的,但也不能說其他兩派就沒有一點可取之處。戰國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就將這三種流派融合在一起,著書立說,連秦始皇嬴政看了都說好。

“權術鼻祖”申不害運用揣摩之術,只用三年從小官做到國相

申不害影視形象

我們現在覺得十分正確的一件事,給領導或同事說了後,他們卻沒有什麼反應。這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我們先來看看“權術鼻祖”申不害是如何運用揣摩之術,用了一年時間便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官做到韓國的國相的。

1. 揣摩魏王心思,使韓國擺脫困境

申不害原來是鄭國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官。韓國滅掉鄭國後,申不害便做了韓國的官。申不害因為是鄭國的降臣,估計比以前的官位至少要降一級。所以申不害此時來說更是不起眼了。

由於魏國第一個吃螃蟹,實行了變法,成為當時的第一強國。所以不少人都開始學習法家的相關內容,來增加自己富貴的機會。

後世的趙高也是由於刻苦學習法律,秦始皇知道後便讓他做中車府令。從此趙高一路高升,最終坐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可見,平時注重學習多麼重要啊。

由於魏國最先變法,國力強盛,看誰不順眼就打誰。公元前354年,魏國派軍隊包圍了韓國的宅陽(現在河南滎陽市區東南8公里、豫龍鎮二十里鋪村)。

韓國國君韓昭候心裡非常慌,他手下的大臣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申不害說:“大王,我有一策可解危局。”韓昭侯說:“還不快快說來”。

“權術鼻祖”申不害運用揣摩之術,只用三年從小官做到國相

魏惠王影視形象

申不害說要解決這件事,必須找出關鍵。而魏惠王是其中的關鍵,魏惠王此人十分自大。所以只要韓昭侯執圭去見魏惠王,表示敬畏臣服之意。到時魏惠王一高興,就會撤兵了。

韓昭侯覺得這是個好主意,照此行事。魏惠王果然便撤兵了,還和韓國簽訂了個友好互不侵犯的盟約。

韓昭侯回去後,覺得申不害是個人才,比自己手底下那幫只會窩裡橫、外面慫的大臣強多了。於是韓昭侯提拔了申不害,讓他逐漸可以參與韓國的國家大事。

2揣摩韓王心思,獲得韓王的重視

公元前353年,魏國又開始出擊,這次把矛頭對準了趙國,攻下了趙國的不少城池。

趙國擋不住,便請求韓國幫忙。韓昭侯這時便詢問申不害的意見,申不害知道幫不幫助趙國都可以。此時問題的關鍵在於韓昭侯到底偏向哪一種,如果自己賭錯了,那麼自己以後的前途就完了。所以申不害說這是大事,自己要好好考慮,給自己增加了一些時間。

申不害回家後,便開始慫恿另外兩個大臣趙卓和韓晁分別向韓昭侯論述出兵救趙和不出兵救趙的意見。

然後申不害根據韓昭侯的反應,知道了韓昭侯心裡是願意出兵的。於是他選了一個合適的時機向韓昭侯建議聯合齊國援助趙國。韓昭侯聽了,非常高興,按計行事。

“權術鼻祖”申不害運用揣摩之術,只用三年從小官做到國相

韓昭候形象

後來,韓昭侯軍國大事都要和申不害商量。而申不害在這一段時間中,完全摸透了韓昭侯的性格,說的建議都直擊韓昭候心中。

韓昭侯在公元前351年,拜申不害為相。申不害主持了韓國變法,主張“術治”,強調君王對大臣的控制。

雖然變法最後隨著申不害和韓昭侯的去世而失敗,但其中的精華一直被歷朝歷代的帝王所掌握。就連三國時仁義形象的劉備,也曾告誡自己的兒子“申、韓之書,益人神智。”

申不害運用揣摩之術,只用了三年時間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官便坐到了國相的位置。可能會有人說他這類人只是會揣摩上意罷了。但實際上揣摩上意,其實是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正如“屁股決定腦袋”,每個人因為自己的位置不同、負責事情不同,所考慮的也自然也不一樣。所以如果我們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會發現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然後我們把住問題的關鍵,綜合考慮,就會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

大家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