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開篇.詩詞溯源

詩詞, 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集中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詩以言志,詞則抒情

中國詩,起源於先秦,鼎盛於唐代;中國詞,起源於隋唐,流行於宋代。詩詞(中國)源於民間,卻又高於民間。

開篇.詩詞溯源


古詩詞的發展歷程可大致概括為:詩經(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詞總集)->楚辭(公元前4世紀,主要體現戰國時期的楚國文化與北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漢賦(漢代,主要形式-漢樂府民歌)->唐詩(唐朝,主要代表-山水田園詩和邊塞詩,重在自身感情迸發,故此肥腴)->宋詞(宋代,種類繁多,重在理趣,因而瘦勁)->元曲(元代,主要表現在劇曲(雜劇的曲辭)和散曲(韻文))->現代詩(重點關注古典詩詞,現代詩不做討論)。


開篇.詩詞溯源


詩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一般都是配樂演唱,共305篇。詩經,主要以四言為主,善用賦(鋪陳敘述)、比(比喻)、興(起興)的表現手法。它按音樂的不同,為“”、“”、“”三類。 “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歌舞曲。


楚辭:一種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最具代表的詩人當屬屈原(一個沒落的貴族)。楚辭在創作方法上,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闢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漢賦:漢代前期和漢代後期。漢代前期,文人詩壇相對寂寥,民間樂府(原指國家音樂機構,後代指歌辭)卻頗為活躍,這點與漢代音樂機構-樂府關係密切。漢樂府民歌是漢樂府的精華,繼承了《詩經》民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傳統,多為“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句式以雜言和五言為主。漢末魏晉時期,文學進入自覺時代。“三曹”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紛紛為詩詞增添異彩。


唐詩:唐代是中國詩詞的黃金時代,其詩詞詩體完備,流派各異,名家輩出。“初唐四傑”為唐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盛唐時期首先出現兩大流派:以王維、孟浩然等為代表的

山水田園詩派和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為代表的邊塞詩派。接著,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的出現,被稱為中國詩詞史上的“雙子星座”,其詩詞反映了唐朝的盛衰之變(詩史-以詩映史)。中唐時期,唐詩呈現第二次繁榮。以白居易、元稹為代表,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韓孟詩派崇尚險怪,以散文手法作詩。此外,還有各具藝術個性的詩人劉禹錫、柳宗元等。中晚唐之交,主要以詩鬼李賀為代表,其詩冷豔深幽,恢奇詭譎,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晚唐之世,詩風趨於卑弱(主要是時代的影響),感傷色彩濃郁,惟杜牧、李商隱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譽。


宋詞:

宋詩總體來說,其成就不如唐詩,但卻別開天地,另具特色,促成了詞(曲子詞,就是歌詞的意思)的發展和興盛。唐詩主情韻,開朗俊健,以境取勝;宋詩主理趣,深幽曲折,以意取勝。宋詞注重氣骨、長於思理的傾向愈益明顯。北宋前期,以晏殊、歐陽修為代表的詩人,主要表現士大夫流連光景、感傷節序的閒愁淡怨。北宋詩壇影響最大的是“蘇黃”,即蘇軾(宋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詞體革新家)和黃庭堅(江西詩派的宗主,注重詩歌語言的借鑑和創造)。南宋詩人的傑出代表是“中興四大詩人”(陸游、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他們都出於江西詩派,而終能自成一家。南宋後期出現了“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他們的作品現實感不強,詩格比較浮弱。到宋末,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愛國詩篇,為宋代詩壇添上了最後一抹光彩。

元曲:元代出現了一種配合當時流行曲調清唱的抒情詩飼——散曲(由北方少數民族樂曲傳人中原地區),一種新的詩歌樣式——元人小令,由於它誕生於民間,較之以往的詩詞,形式更為靈活,文字更為通俗。同時,因有大量的北方方言融入其中,又呈現出濃厚的北方地域色彩前期從金末到元成宗大德年間,代表作家主要有關漢卿、馬致遠、張養浩等,其作品質樸自然,接近民歌。後期從元武宗到元末,代表作家主要有張可久、喬吉、雎景臣等,其作品一改前期散曲的本色,趨於雅正典麗。


開篇.詩詞溯源


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力極其旺盛,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髮展、變化和革新,先後培植出先秦詩歌、楚辭、漢樂府民歌、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化奇葩。她所承載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時時滋養和激勵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