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陋室銘》,你真的讀懂了嗎?

文 / 夢精靈2019

圖 / 網絡


《陋室銘》,你真的讀懂了嗎?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這是一篇選入初中課本的文言文《陋室銘》,短短八十一個字,表現出了劉禹錫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與世事共沉浮的獨立人格。也正因此,《陋室銘》成為古詩的高地。

詩魔白居易稱讚劉禹錫 "文之神妙,莫先於詩"

劉禹錫生活在唐代中後期,因安史之亂,多次受貶,仕途坎坷,但他並沒有屈服權貴,而是以文明志,體現出他剛直不阿的品格和對達官顯貴的蔑視態度。

在《陋室銘》創作的背後,我們更應該看到,他的一生,可謂是越挫越勇。通曉古今、才華橫溢的劉禹錫,即使仕途坎坷,屢次被貶,卻一直保持著曠達樂觀的心態,生生把中唐的詩寫出盛唐的氣象,無愧"詩豪"之稱。


《陋室銘》,你真的讀懂了嗎?

1.劉禹錫年少有為,卻中途衰落

劉禹錫可說是年少有為,二十一歲,考中進士,接著通過了博學宏詞科、吏部考試,可謂三科及第,風光一時。三十歲時,做監察御史,那是相當得意。

唐順宗當皇帝后,劉禹錫跟著王叔文(唐順宗的伴讀)開始"永貞革新",力圖重興大唐。當時革新的兩個人叫作王叔文、王伾。革新派覺得劉禹錫和柳宗元是人才,於是,他們成了革新派的核心,都做了官。

此時,劉禹錫這已經到達人生頂峰,年紀輕輕就進入當時的權力中心,還堅持要大刀闊斧地搞改革。可是唐順宗身體太差,支撐不起局面,於是唐憲宗繼位後,把劉禹錫貶到朗州做司馬,柳宗元到永州做司馬。

《陋室銘》,你真的讀懂了嗎?

遭此厄運,一般人必然頹廢,而劉禹錫被貶後,沒一點心理負擔,反而該吃吃,該喝喝,沒心沒肺似的。被貶朗州司馬的十年,他沒有重任在肩,反而有了發展自我愛好的機會,也正因此,培養出了一代"詩豪"

朗州司馬這十年,劉禹錫寫了200多首詩,佔他全部詩作的四分之一。他從沒放棄過重回長安的努力,也從沒對自己失去信心。

人的一生難免會有不如意,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可能我們無力改變現狀,但我們能改變看待事物的態度,樂觀坦然地面對人生路上的風雨。


《陋室銘》,你真的讀懂了嗎?

2.《陋室銘》的創作動機


《陋室銘》,你真的讀懂了嗎?

公元805年,劉禹錫被貶出京,任遠州司馬。不久他寫下了這首題為《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詩: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公元825年春,50多歲的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通判。安徽和州(歷史上也叫歷陽)位於長江三角洲的邊緣,劉禹錫來到這裡很是高興,雖是貶官,畢竟已經從"巴山楚水的淒涼之地"來到了可以說是富庶的地方當官。

唐朝的貶官一般是沒有地位的,劉禹錫被貶到的和州,有一個策知縣,這個知縣本應該給劉禹錫安排衙門裡三間三廂的屋子,可是他非要讓劉禹錫住到城南,一個遠離市區的地方,劉禹錫來到新居一看,面朝大江,一片荒蕪,非常高興,還想著知縣真心待他不錯,知道自己喜歡清靜,不喜熱鬧,所以安排到了這裡。


《陋室銘》,你真的讀懂了嗎?

他面對著長江上點點白帆,提筆寫下了一副對聯:

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策知縣得知非常生氣,讓劉禹錫搬家,由南門搬到北門,從三間房搬到了兩間房。新居位於河邊,附近垂柳依依,劉禹錫知道策知縣故意如此安排,站在門外假裝看風景,面對波光粼粼的德勝河,雖沒有大江寬闊,卻也是別有一番韻致。忽然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回去又提筆寫了一幅對聯:

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陋室銘》,你真的讀懂了嗎?

其實劉禹錫面對的根本就不是大江,僅僅是一條河而已,可是對聯貼出後,知縣居然還是很生氣,這次

他把劉禹錫遷到了城中的一間陋室裡。

策知縣已從劉禹錫兩首詩中的後一句"思爭辯""心在京"想到了劉禹錫要捲土重來,這是他不能容忍的。儘管策知縣一而再、再而三地刁難劉禹錫,甚至給他一間陋室,只能放下一床、一桌、一椅。,然而劉禹錫沒有絲毫怨言,由此寫出這首著名的《陋室銘》。


《陋室銘》,你真的讀懂了嗎?

3.《陋室銘》的真正含義


《陋室銘》,你真的讀懂了嗎?

劉禹錫坐在小小的陋室裡,臉上泛起一絲苦笑,提筆寫下了名垂千古的《陋室銘》,這次不是貼在門上,而是找人刻在了石頭上: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全文八十一個字,可說是字字寫陋,又字字透著不陋,從表面看是寫陋,其實是把陋室比喻成諸葛廬、子云亭,這比喻可說是明明白白突出了陋室主人劉禹錫安貧樂道之心。何陋之有,不僅僅是追求高雅精神的富有,更是讓人體會不到一點陋,給人更多的感受,是鬱鬱蔥蔥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滿了勃勃生機。

劉禹錫是心懷天下的人,他的心懷天下,還體現在《秋詞》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陋室銘》,你真的讀懂了嗎?

當所有人都在悲嘆秋天時,劉禹錫說秋天比春天還要好。看那萬里晴空,一隻白鶴凌雲飛起,一下子就把詩引到了藍天上。劉禹錫賦予了秋日以更加廣闊的世界,並把這種境界昇華,提升到做人的態度,利用秋日晴空萬里比喻做人生的胸懷和豪爽。

劉禹錫在被貶夔州的時候,看著湖邊唱著情歌的青年男女,寫出了《竹枝詞》: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陋室銘》,你真的讀懂了嗎?

這首詞是流放期間所做,他不僅沒有因為流放頹廢,反而開始琢磨起地方民歌,並把這些元素加入到詩詞中。

前往和州的路上,路過洞庭湖時,是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看著湖面在月光下如此寧靜,洞庭山聳立在洞庭湖中,劉禹錫詩興大發,寫出了"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的詩句。偌大一個洞庭湖,在劉禹錫眼裡恍若一隻青螺,他心裡裝的,哪裡是這小小的一窪清水,乃是大唐的山山水水。

劉禹錫有著堅定的人生信念,他自始至終把"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作為人生信條,這是劉禹錫的廣闊胸懷和崇高境界。

劉禹錫僅僅用八十一個字就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從而逆襲成功。他微笑著揹著手,對著滿天紅彤彤的晚霞說: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陋室銘》,你真的讀懂了嗎?

4.從《陋室銘》看劉禹錫如何應對逆境

劉禹錫在《陋室銘》中體現的是一種超然,豁達,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他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對比自己的陋室,正是暗示了要以這兩人為自己的楷模,希望能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情操。劉禹錫其實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閒居隆中草廬,等待一代明主出山,楊雄,是淡薄於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對於官職和金錢淡然處之。他希望自己既不要與世俗同流合汙,又期待明主給機會來一展抱負,報效國家。

文中最後一句,孔子云: 何陋之有?這個典故出自《論語》。

原文為: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這句話其實特別能彰顯劉禹錫的精神追求,他學習的是儒家之道,他以聖人的門徒自比,並將自己的陋室比作顏回的陋巷。顏回是孔子最優秀的門生,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踐行了"窮則獨善其身",是安貧樂道的典型人物,由此可見,劉禹錫志向高遠。

公元825年,52歲的劉禹錫已步入晚年,面對著官場的屢次失意,人生的大起大落沉,他也曾經有過消極遁世的心境,但是,他還是堅持著高潔傲岸,淡泊名利,始終堅守自己的內心,可謂是難能可貴。他帶著一種倔強的精神,又回來了。

正如海明威所說的,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陋室銘》,你真的讀懂了嗎?

結語:

生活中,我們總是在抱怨身邊遇到的給自己出難題的人,給自己製造麻煩的人,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處理這種問題有三層境界:遠離、微笑、自我成就。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那些與己無關的事情把它拋的遠遠地。

人生的苦難,我們不能自由選擇,卻可以決定以一種什麼的方式去面對它。路南對於弱者是絆腳石,對於前者確實墊腳石。劉禹錫就把一次次苦難作為了墊腳石,支撐著他一直走下去。

錢鍾書說"天下只有兩種人,一串葡萄到手,悲觀的人挑最好的先吃,樂觀的人會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劉禹錫既不屬於第一種人,也不屬於第二種人,他是第三種人,無論好壞,總能咀嚼出最好的味道,從壞的裡面能看到好的,從好的裡面發掘出更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