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朱棣是一代明君,為何遭到後世子孫的嫌棄,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

大侃歷史


明成祖朱棣是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一生為明朝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被後世稱為永樂大帝。但因為他發動了靖難之役,奪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又有人說他篡權奪位,是朱元璋的不肖子孫。

朱棣本人對此也很忌諱,因此他自稱是馬皇后所生,就是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是正宗嫡子,登上皇位是天經地義。

朱棣去世後按照順序廟號應該是太宗,只有開國皇帝的廟號才能稱祖,可朱棣的廟號卻由宗變成了祖,這其中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緣由。

一、朱厚照去世無人繼承皇位

朱厚照是明朝的第十位皇帝,可這位皇帝年紀輕輕三十一歲就駕崩了。更可悲的是朱厚照沒有兒子,皇位無人繼承。

(朱厚照劇照)

朱厚照是獨子,這是因為他的父皇明孝宗是位痴情種子,一心寵愛張皇后,這在歷代皇帝中也算是獨一份。而張皇后只生了朱厚照一人,使得朱厚照真成了孤家寡人。

朱元璋當年已預見到怕皇帝無皇子,皇位無人繼承,早已立下規矩,“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

基於這個規矩,必須得從其它宗室中找出一位子弟來繼承皇位。

以楊廷和為首的眾大臣本想找一個容易操控的人做皇帝,這樣他們這些大臣的地位便會穩固不倒,於是選擇了只有十五歲的興獻王朱厚熜,而且他的親生父親早已去世,這正是最佳人選。

二、朱厚熜年紀雖小,卻極有主見

讓張廷和等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位興獻王年紀雖小,卻極有主見,

照理說朱厚熜是兄終弟及繼承皇位,應該認明孝宗為父。但他偏偏不按規矩辦事,朱厚熜認為自己有親生父親,為什麼要認他人為父,他只認明孝宗為伯父。

不旦如此,他還要把親生父親追封為皇帝,並將牌位送進太廟以享祭祀。這於禮不符,可他卻偏要這麼做,於是便有了歷史上皇帝與諸臣子之間著名的“大禮議”。

大禮議中皇帝與大臣僵持不下,但總要有一個解決的辦法。朱厚熜以強硬手段逼大臣們就範,大禮議的結局以朱厚熜勝利而告終。

朱厚熜最終追封生父為皇帝,並對生父母給予了一系列的追尊,這樣一來朱厚熜的皇位來得更加名正言順,他雖是少年皇帝,卻在朝堂上更具有權威性。

這也許是朱厚熜一再堅持的原因之一,他知道眾人欺他年少,必要立威於眾臣,這樣自己這個皇帝才不會被他人看輕。

(朱厚熜劇照)

三、太廟的牌位如何供奉成了另一個難題。

生父的名份終於定了下來,可問題又來了,朱厚熜既已追封生父為皇帝,必要將他的牌位送進太廟進行供奉,可這時太廟的位置不夠了。

根據《禮記.王制》規定: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但是到了明朝的時侯變成了天子九廟,也就是一祖四照四穆。

到了朱厚熜這時,前面已經有八位皇帝的牌位供在太廟裡,(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鈺沒有入太廟)。

現在加上自己的父親已經有九位,可朱厚熜要給自己留一個位置,他怕自己死後入不了太廟。

這時就要將前面的牌位移出一個,但是移哪一個呢,這是一個難解決的問題。

按照規矩應該是移出與自己關係最遠的長輩,最遠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但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可在太廟永享祭祀。

其次就是朱棣,可朱棣是自己這一脈的老祖宗,如果把朱棣移出去,那肯定要被人笑話。

到底怎樣才能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這時楊廷和想出了一個主意。朱棣是一代雄主,把他的廟號由宗改祖,這樣就可以享有萬世不祧的待遇。

朱厚熜採納了楊廷和的建議,將朱棣的廟號由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並將在位時間最短的明仁宗朱高熾的牌位移了出去。

由此我們便會明白為什麼別的朝代只有一個祖,而明朝卻出現了兩個祖。

有人說朱厚熜是最孝順的皇帝,他除了自己的父母之外沒有愛過任何一個人,這話有一定道理,我們從大禮議這件事上就可以窺見一二。

明朝在整個歷史上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每位皇帝都獨具特色。明朝沒有蠢皇帝,他們有的表面看起來不務正業,卻暗藏機鋒,只等著關鍵時刻露出鋒芒。(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安奕小窩


朱棣是一代明君,為何遭到後世子孫的嫌棄?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
若要評選明朝最傑出的皇帝,很可能或許都會想到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二人都堪稱是千古一帝。其中朱棣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並且成功登基大寶;他帶兵親征,痛擊蒙古部族,軍事能力在歷代皇帝之中超群;他開展了世界上首次大規模航海,將天朝威名遠播四方;他下詔編修《永樂大典》,留下無法超越的文化豐碑......可以說,這些功績都是史無前例的。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帝王,其牌位卻差點兒被他的子孫後裔丟出太廟。

史上哪個朝代都無法避免這種爭鬥,明朝也是。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明朝在那個時代的綜合國力也算得上十分強盛的,但是也沒有逃得過王朝“300”年的魔咒。在明朝存在的264年間,共產生了16位皇帝,他們也都個性鮮明。洪武13年,朱棣獲封燕王,鎮守北平,當時的北平可不是什麼太平地界,經常受到邊境強敵侵襲,可以說是明朝與北方遊牧民族對話的前站,朱元璋能把這裡交給朱棣,也能看出他對這個兒子的信任,朱棣沒有辜負期望,多次帶兵出戰,生擒北元大將帖木兒,戰功赫赫,讓朱棣逐漸成了家族中最受依仗的藩王。

朱元璋為了抵禦外患,給了各地藩王很大的權力,使得他們擁兵自重,尤其是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十分悲痛,執意要把皇權交代長孫朱允炆手中,只不過朱允炆年幼,京城的大將都死傷殆盡,軍事行動處處依靠藩王,對此朱允炆十分憂慮,上位不久之後就決定削藩,數個藩王都被貶為廢人,其目的就是為了打擊朱棣勢力。

到朱棣的登位,其實是不光彩的,他是從自己的親侄子朱允炆手中搶奪的。即使這不光彩的經歷,也沒有掩蓋住他的光芒。朱棣一手開創了永樂盛世,還組織編撰了《永樂大典》,後來的鄭和下西洋也是在朱棣的支持下進行的。朱棣是一個有野心的人,遠遠不滿足於燕王的地位。當時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在悲痛之下立嫡親孫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朱棣就開始謀劃自己的大業。朱允炆自然也是知道自己叔叔的野心,在他即位後,就採取削藩,來削弱朱棣的勢力。

然而嘉靖皇帝堅持要尊父親為皇考,還要其牌位進太廟。朝中官員實在看不下去,就一直給這位新皇帝上摺子,說這麼做有違天倫綱常。不過嘉靖皇帝卻是鐵了心,對這些建議根本不理會。隨著時間推移,群臣與嘉靖皇帝愈發對立,其分歧也越來越大,最終嘉靖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決心,派錦衣衛將大臣處以廷杖,數十位大臣瞬時血濺當場,這就是著名的“大禮議之爭”。老臣們到最後也怕了,只能無奈妥協,讓嘉靖皇帝奉自己的父親為皇考,奉明孝宗朱祐樘為皇伯考,這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對此嘉靖百般不情願,堅持要給父親掙個名聲,執意與大臣們對著幹,不惜大動肝火,當場打死數位反對者,一時間僵持不下,大臣們只好退一步,答應嘉靖的請求,不過這件事還不算完,古時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的說反,也就是太廟中只能有7位皇帝,除了開國君主之外,其餘的則按照“親盡則祧”的原則。

嘉靖要把父親的靈位放進去,自然就要難出來一個,按照關係親疏來看,朱棣自然是最遠的那個,就在嘉靖要動手的時候,卻被大臣們聯手攔了下來,不少人痛哭流涕,誓死捍衛朱棣靈位,勸說嘉靖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徹底斷絕他的想法。既然朱棣的位子動不了,就從其餘的靈位下手,找來找去選定了明仁宗,明仁宗在位短短一年,沒有太大的壯舉,於是嘉靖就把仁宗的靈位搬到別處,換上自己父親的牌位,可憐朱棣雄才大略,死後還差點被扔出太廟。


嘉1240嘉


可能有的朋友曾聽過這麼一個故事,就是“朱棣的牌位曾差點被嘉靖皇帝扔出太廟”,其實這只是一個誤傳,事實上這個誤傳出現的原因就在於嘉靖初年那場“大禮議”事件所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後續的“太廟之爭”,至於這件事發生的前後始末,我們下面來看。

前因

公元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因為朱厚照生前沒有留下子嗣,所以在太后及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商議下,決定立興獻王朱祐杬長子朱厚熜為帝,他便是嘉靖皇帝。

雖然當時的朱厚熜只有14歲,但他聰慧過人,完全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立思想。當他到達北京後,禮部本計劃以太子之禮來迎接他入宮,可被年少的朱厚熜予以堅決否定,他不能接受自己以“皇子”身份入宮即位,這觸碰到了他的自尊心以及倫理底線。

當時的大臣可能會有所尷尬,但他們也沒有多想,最多隻會認為這是一個小孩子不懂禮法的隨意吵鬧,但是他們卻完全沒有意識到通過這件事其實就能看出朱厚熜對“名分”的極度重視,以致於在他登基後不惜採用任何所能想到的極端方式來維護他所謂的“名分”。

其實,朱厚熜即位後,最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名分”問題,而“名分”問題的根源就是朱厚熜究竟應該以誰為皇考,當時包括禮部大臣在內的大多數朝臣都認為,朱厚熜以小宗入繼大宗,就應該以明孝宗為“皇考”,至於他的親生父親則應為“皇叔考”,對於這個提議,朱厚熜完全接受不了,他根本接受不了自己的父親突然成了自己的叔父,而自己的叔父變成自己的父親,雖然只是名義上的改變,但“名分”對他而言如同生命一樣貴重,容不得半點差錯。

結果

因為要重新“認爹”,所以他開始反抗,他執意要給自己的父親上皇帝諡號,甚至要讓他入主太廟,接受後世子孫的供奉。為此他不惜下令梃杖跪在左順門外以此來表達抗議的大臣,梃杖造成十六人死亡,還有上百名官員或停職或下獄,總而言之,為了給自己的父親一個皇帝的名分,他不僅得罪了朝廷官員,甚至連天下的讀書人都一併得罪了。

不過封建王朝,皇帝依舊掌握著絕對的權力,地位不可動搖,在絕對的權力面前,任何反對的聲音都顯得異常蒼白無力,持續三年的“大禮議”事件以朱厚熜的勝利而結束,朱厚熜如願意以償的追諡朱祐杬為“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廟號睿宗,其死後修建的王陵重新進行修建升格為皇陵,取名顯陵。

就這樣興獻王朱祐杬生前沒有做過皇帝,死後在兒子的奮鬥下享受了皇帝該有的一切待遇。

既然父親的名分有了,那麼按照《周禮》所規定的宗廟制度,父親的靈位就該擺在太廟中殿之上,但是父親的名分是追諡的,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它牽扯到古代宗廟祭祀的一些禮制,這裡鑑於篇幅有限,筆者儘量簡單敘述。

宗廟制度

宗廟制度是古人祭祀祖先過程中所慢慢形成的一種禮法,《周禮》規定“天子七廟,三昭三穆,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簡單來說,皇室祭祀先祖,大殿靈堂內只供奉七位先祖(即七廟),居中為始祖牌位,後世子孫則遵循左昭右穆的原則,也就是說如果爺爺在中間,那麼兒子就在左邊,孫子就在右邊,以此類推,不過隨著皇權的逐步加強,天子七廟也逐漸擴大為九廟,像明朝就是九廟。

但是如果一直這麼排下去的話,九代之後又該如何供奉呢?對於這個問題,《周禮》也是有規定的,即“毀廟”與“太祖不遷”,“毀廟”就是“祧遷”,“祧”即祭遠祖之廟。

以明朝為例,假如太廟中已經供奉了九位先祖,那麼當世皇帝駕崩後,後繼之君應該將原先所供奉的在血緣上離自己最遠的那個遠祖牌位撤下換上過世之君的牌位,然後將撤下的遠祖牌位放入在太廟後殿修建好的“祧廟”之中繼續接受供奉,這就是“祧遷”。

不過,由於“太祖”有開創萬世基業的不世之功,所以歷代以來,皇室都規定“太祖不遷”的原則,還有“始祖”是萬世之祖,也不能遷,這就意味著明朝太廟中殿要一直供奉著始祖和太祖,即明德祖和朱元璋。

明初,朱元璋從自己爺爺的爺爺那一輩開始把他們全追封為皇帝,分別是德、懿、熙、仁四祖,然後修建太廟,在太廟中殿修建九室並將他們的靈牌放入其中供奉,德祖就是始祖。

明孝宗繼位後,太廟九室已經滿員了,這就出現了前面所說的情況,需要將與明孝宗血緣最遠的遠祖牌位撤下,經過商議,朝廷將懿祖的牌位撤了下來,換上了明宣宗,至於為何沒有將血緣更遠的德祖牌位撤下來,當時大臣的意見是:

國家自德祖以上,莫推世次,則德祖視周后稷,不可祧。憲宗升祔,當祧懿祖。宜於太廟寢殿後,別建祧殿

其實就是將德祖以始祖地位對待,不進行祧遷。

  • 那麼到了嘉靖帝繼位後,他就要面臨這樣一個問題了,明武宗的牌位要放入太廟,父親明睿宗的牌位也要放入太廟,朱元璋和德祖的牌位更不能遷出,如果按照血緣遠近的話,當時廟號還是明太宗的朱棣的牌位就要被遷出來了,可是朱棣的功績遠不在朱元璋之下,如果將朱棣的牌位遷出來,難度甚至要比“大禮議”事件還要大,到時候反對的可就不僅僅是讀書人了,恐怕天下人都要反對他,所以嘉靖帝根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遷朱棣的牌位。

但是不遷朱棣的牌位難道要隔代遷仁宗或者憲宗的牌位嗎?大家的諡號都是“宗”,隔代遷出太廟完全不符合禮法,該怎麼辦?嘉靖帝思來想去,終究還是想到了解決辦法,這個辦法要分四步實施。

遷入太廟

第一步,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下旨:

遷德祖神主於祧廟,奉安太祖神主於寢殿正中,遂以序進遷七宗神位

也就是說,嘉靖沒有著急把朱元璋之後的皇帝牌位遷出太廟,而是先把始祖德祖的牌位遷出,與之前遷出的懿,熙,仁三祖一同供奉於祧廟之中,然後將太祖朱元璋的牌位供奉於中殿正中,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七位帝王的牌位依次位列左右兩側,這樣一來就留下一個位置空著,這個位置就是給他爹朱祐杬留的。

第二步,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嘉靖帝趁南京太廟失火被毀之際在北京改建太廟,兩年後太廟改建完畢,改建之後的太廟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

新廟成,更創皇考廟曰睿宗獻皇帝廟。帝乃奉安德、懿、熙、仁四祖神主於祧廟,太祖神主於太廟

是的,嘉靖帝沒有直接將父親的牌位放入太廟之中,而是先另建一座皇帝廟,以此來掩人耳目。

第三步,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嘉靖帝改諡朱棣明太宗為明成祖,嘉靖這麼做的原因就是要告訴天下人,既然朱棣功績偉大,不能遷出太廟,那我就讓他成為“祖”,跟朱元璋一樣,也永遠不用遷出。

第四步,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嘉靖帝正式下旨:

既無昭穆,亦無世次,只序倫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憲、睿,右四序仁、英、孝、武。皆南向

嘉靖帝從嘉靖九年開始謀劃,一直到嘉靖二十四年,經過十五年的準備後,他終於將自己的父親牌位成功過遷入了太廟。

可能有的人並不理解,嘉靖帝為何如此煞費苦心的將朱祐杬的牌位遷入太廟呢,正如筆者之前所說的,嘉靖帝非常看重名分,既然要追諡他爹為皇帝,就必須要讓他爹當一個真正的皇帝,真正的皇帝所能享受到的禮遇都必須有,其中,死後入太廟是對一個皇帝以及“皇權天授”的最大的肯定,也可以說,只有死後入太廟,皇帝才會被上天以及萬民所承認,這個皇帝才算真正的有了皇帝之實。

所以,這也能理解朱棣和朱祁鎮當年為何沒有將朱允炆和朱祁鈺的牌位遷入太廟,因為不承認他們的皇帝是正統,因此各位也能理解嘉靖帝為何會那麼執著的將朱祐杬的牌位遷入太廟了吧。


鹹魚閒聊


朱棣確實向這個問答所說的一樣是一代明君,但是他的牌位確實也是差一點就被丟出去太廟,確實不是這個人遭到了後世子孫的一個嫌棄,而是造成他牌位被丟出去的一個原因是因為跟在明朝的所發生的一個歷史事情有關,那就是曾經在名曲嘉靖年間發生了一件驚動天下的事情。


  這個事情是什麼,且聽我娓娓道來。這件事情大概發生在嘉靖年間,也就是我問答中提到的朱利在他駕崩一百餘年之後的一個事情,而他的後世子孫明世宗嘉靖皇帝,他也不是什麼所謂的皇家純種的一個血脈,他自己本身

也只是外地藩王之子,他的父親也曾經聽命於朱利,而他之所以能夠榮登大寶純屬是踩了狗屎運。這個事情無論放在誰的身上,那首先最肯定的一定是對先帝和太后敬謹如命、感恩涕零。

  然而這位踩了狗屎運的這位皇帝—嘉靖帝不顧朝廷上下幾百大臣們的反對,執意要把自己的生父牌位奉入太廟,我們應當如何評價這個人的一個行為呢?當然一些朝廷官員就覺得這樣不好,我們讓你當上了皇帝,你還給我們臉色看啊?自己當上皇帝,卻還想要讓自己的父親也接受所謂的皇家供火,你也是好意思說出口,然而很多大臣都是這樣的想法。

  並且就因為這個嘉靖皇帝甚至還為此毆打大臣,而造成了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個流血事件,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大禮儀之爭”。到最後,大臣們實在是拿嘉靖皇帝沒有任何辦法,處於無奈不得不做出相對因的妥協,允許嘉靖皇帝奉自己父親為皇考,奉明孝宗朱祐樘為皇伯考,這才結束了持續多日紛爭。可是新的問題又來了,興獻王朱祐杬的牌位該怎麼辦?



  古時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的說法,也就是太廟中只能有7位皇帝,除了開國君主之外,其餘的則按照“親盡則祧”的原則。嘉靖要把父親的靈位放進去,自然就要難出來一個,按照關係親疏來看,朱棣自然是最遠的那個,就在嘉靖要動手的時候,卻被大臣們聯手攔了下來,不少人痛哭流涕,誓死捍衛朱棣靈位,勸說嘉靖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徹底斷絕他的想法。


  既然朱棣的位子動不了,就從其餘的靈位下手,找來找去選定了明仁宗,明仁宗在位短短一年,沒有太大的壯舉,於是嘉靖就把仁宗的靈位搬到別處,換上自己父親的牌位,可憐朱棣雄才大略,死後還差點被扔出太廟。

  而我們後世對於這一個事情,確實從某種意義上面來說這是孝敬,但是確實這個於後續的發展,確實是不利的,我相信在那個時代會有很多人就這個理由不斷的提出反駁。


司徒歷史


朱棣的排位確實差一點就被扔出了太廟,但不是因為遭到後世子孫的嫌棄,而是跟歷史上發生的一件事情有關,那就是曾經在明朝嘉靖年間發生的大禮儀之爭事件。正德十六年享年31歲的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但因其名下沒有兒子,朱厚照的母親便和群臣商量以“兄終弟及”的方式讓他的堂弟繼承皇位,考慮到多種因素最終選擇了嘉靖弟朱厚熜。原本以為朱厚熜會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可誰成想這竟是引狼入室,朱厚熜在擁有了足夠的權利以後便開始實行專政,張太后也無法管教。


而朱棣的排位險些被移除太廟也是朱厚熜所為。朱厚熜繼承帝位後想追封自己親生父母的尊號,但首輔楊廷和一些舊臣卻認為他應該改換父母,雙方僵持不下,這才引發了長達三年半的大禮議之爭,朱棣的牌位也差點因此被移除太廟。


事情是這樣的,過繼而來的朱厚熜不答應變更自己的身份,也就是和已經去世的朱厚照稱為名義上的兄弟關係而非堂兄弟,如此一來,自己當上了皇帝,那麼按照朱厚熜的理解,他的父親應該被奉為太上皇,也就是“皇伯考”。而僅僅有一個稱號是不夠的,大明朝的太廟裡歷來擺放著先皇的牌位,既然一切都順利成章,那麼朱厚熜的父親的牌位自然也應該在裡面。

但奈何古時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的說法,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太廟中只能有7位皇帝,因此除了開國皇帝以外,其他皇帝都只能按照親疏關係的原則進行安排,而嘉靖皇帝又想要把自己父親的靈位放進去,自然要從中拿出來一個。按照關係的親疏來看的話,朱棣就是屬於比較遠的那一個,也自然就成了首選。也就有了現在的:朱棣遭到後世子孫的嫌棄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要說這也不算是朱厚熜的嫌棄,也只是按照古時的說法照做罷了。嘉靖皇帝選擇這樣做,自然不會被大臣們所認可,雖然說朱棣的血緣關係到這裡已經淡了許多,但是他所創下的那些壯舉可都是實實在在的。



再後來在大臣們一致的阻攔下,並有一些朝臣表示誓死捍衛朱棣的靈位,這才保全了它的位置。並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也徹底斷絕了朱厚熜的想法。但是太廟總歸要騰出一個地方的,於是嘉靖皇帝便把目光放在了明仁宗身上,鑑於明仁宗在位短短一年,個人又沒有太大的壯舉,於是嘉靖皇帝就做主將其靈位搬到了別處,這才換上了自己父親的牌位,這件事也告了一段落。


小姐姐講史


朱棣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皇帝在位直接造孽最多的記錄。縱觀明成祖朱棣一生幾乎不幹人事。我細細數來,單單空前絕後的大惡就有七八條:

《永樂大典》留下了“明人好古書,古書因而亡”的名句;

削藩,卻又不收回朱元璋子孫的社會特權只斷絕明宗室子弟向上追求的心,從此朱元璋的子孫禍害百姓更加瘋狂了;

建立內閣,徹底確立皇權絕對的地位,從此官員縱然有“為生靈立命”的心也不能決事了;

在沒有徹底解決與北方民族的矛盾就遷都北平,放棄戰略緩衝(明王朝好比是一張弓,可惜根本沒有拉滿的空間),從此明朝老百姓揹負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兵役(戍邊)和勞役(修長城);

五次北伐蒙古耗費空前絕後,卻連蒙古正規勢力鳥毛都沒摸到;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為了剷除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勢力,之後除了給他們權貴間的庫房裡多幾個賞玩的小玩意沒給中國帶來任何好處,卻絕了中華民族向地球南部發展的路;

錦衣衛和東廠是個什麼東西?他們在中國歷史上就是壞蛋的代名詞。

逼殺方孝孺。要不是方孝孺硬氣,儒家最後一口氣就會被散掉。其禍如果促成,其影響會刨掉漢人的根。


淵默81029184


“嫌棄”和“扔出太廟”之言多少有些聳人聽聞。但是嘉靖對朱棣的“熱愛”卻摧毀了朱棣多年經營的“正統”。朱棣雖文治武功樣樣不落,但是得位不正,他既不是父死子繼,也不是兄終弟及,而是最為後人詬病的“篡位”,篡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因此朱棣一生都在為自己的正統性而努力,更是將自己改為馬皇后嫡子,身後廟號“太宗”,以顯示自己的得位之正。

題主所言朱棣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到是朱棣所樂見的。“周制,天子七廟。太祖百世不遷,三昭三穆以世次比,至親盡而遷。”朱棣遷廟之時,恰遇嘉靖帝小宗入大宗之際,而嘉靖帝“孝子心切”要追尊自己老爹興獻王為興獻皇帝,便引發了“大禮議之爭”。

但是嘉靖帝又想要讓自己的老爹入太廟,“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而明朝因太祖制改為供奉九位皇帝,除開國皇帝外,後世皇帝的牌位都遵循“親盡則祧”。其實就算將興獻王塞進太廟也不用祧朱棣出來,因為朱允炆和景泰帝未入太廟,因此剛好九缺一。但是嘉靖帝野心不止如此,為防自己死後,大臣借嘉靖帝入太廟之際,以其父非正統皇帝為由將其父移除太廟,所以嘉靖帝要先給自己留好位置,因此就要將與自己血緣關係最遠的移出太廟,而此人正是朱棣,但是朱棣作為自己一支的開山鼻祖,再加上萬世功勳,嘉靖帝是萬萬不敢,因此嘉靖帝就改“太宗”廟號為“成祖”,讓朱棣與朱元璋一般永世配享太廟,然後將朱棣之子仁宗朱高熾移出。

所以說朱棣並沒有被子孫嫌棄而差點移出太廟,反而是因為敬畏而加尊成祖,永世配享太廟,只是徹底毀了朱棣繼位的正統性。

個人之見,還請大家踴躍留言,一起探討。


最知之


答:說“朱棣遭到後世子孫的嫌棄”絕對是胡說八道,說“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更是譁眾取寵、駭人聽聞。

俗話說,沒有根本,何來枝葉?

枝葉哪有嫌棄根本的道理?

朱棣的所有子孫,都是因為朱棣的出現和存在,他們才來到人世的。

難道是朱棣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讓他們感到羞恥、感到抬不起頭,所以對這位先祖心生怨恨,從憤怒,轉化為厭惡,從而把他的“牌位扔出太廟”?

這位提問問題的網友,似乎是想引導讀者往靖難之役上聯想,以為朱棣是造反派,從侄子朱允炆手裡奪取了江山,不厚道,所以子孫後代引以為恥。

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事。

要知道,朱元璋有二十幾個兒子,但他的心思,是要把帝位往朱標、朱允炆這一脈往下傳的。

就因為朱棣橫奪了江山,朱棣的後世子孫才享了福,才有機會當上皇帝,他們感激朱棣還來不及,嫌棄朱棣?不可能的;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太廟”?也是不可能的。

不過,說到太廟,是有後世子孫把朱棣的廟號改了,改啥了?朱棣之前的廟號是“太宗”,被改成“成祖”了。

把“太宗”改成“成祖”,這是嫌棄嗎?

這是妥妥的尊崇啊。

我們知道,“祖”字和“宗”字是“祖宗”一詞的拆分,在古代,是用來特指帝王的祖先的。

我們也都知道,對於帝王來說,通常,開國皇帝的廟號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皇帝的廟號為“太宗”。

明朝開國皇帝為明太祖朱元璋,這一點,是沒有任何異議的。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是誰呢?

從理論上說,應該是建文帝朱允炆。

但朱棣從朱允炆手裡奪了江山,為了彰顯自己得位的合法性和正義性,就革除了建文朝,不為建文帝編寫單獨的實錄,不給建文帝上廟號,取消建文紀年,改為洪武紀年,自居明朝第二代皇帝。

一句話,朱棣自承為明太祖朱元璋的正統繼承人、為明朝第二位皇帝。

因此,朱棣駕崩後,他的寶貝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就給他上廟號“太宗”。

後來是誰把“太宗”改成“成祖”的?

是明朝的第十代皇帝嘉靖帝朱厚熜。

朱厚熜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他是以過繼給朱厚照的父親明孝宗朱佑樘為子的身份繼承大統的。

朱厚熜是個孝子,他的老爹興獻王朱祐杬已經死了,他就推尊他為“興獻帝”,並追諡為“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並把牌位請入太廟,廟號為睿宗。

他還組織人馬編修了一部《明睿宗實錄》。

編修《明睿宗實錄》那沒有問題,但把睿宗牌位請入太廟,有些困難。

因為按照《禮記.王制》中的說法,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

昭是指父親,穆是指兒子,三昭三穆,說的是三對父子。

即皇帝家的太廟正殿中要供奉七個祖宗,為開國之君(一般是太祖)和三對父子。

明朝的制度供奉的是九位皇帝,由於建文帝被朱棣開除,景泰帝不被明英宗朱祁鎮承認,朱厚熜即位時,廟裡已經供奉了第一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二代皇帝明太宗朱棣、第三代皇帝明仁宗朱高熾、第四代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第五代皇帝明英宗朱祁鎮、第六代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七代皇帝明孝宗朱佑樘、第八代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以及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父德祖朱百六,一共九個神主。

朱厚熜要將自己老爹的牌位請入太廟,按照“親盡則祧”的原則,就必須把與自己親緣關係最遠的一位神主祧出去了。

不過,“親盡則祧”的原則裡,又有一個規定:被祧的只能是“宗”,祖是“萬世不祧”的。

也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父德祖朱百六的神主是不能動的。

這種情況下,就應該是祧與朱厚熜親緣關係最遠的朱棣出去了。

但是,朱棣的成就僅在明太祖朱元璋之下,而且,如果不是朱棣發起靖難之役,他朱厚熜也沒有機會當皇帝。

於是,為了讓朱棣的牌位仍留在太廟,朱厚熜改朱棣的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則改為“成祖”。

那麼,朱棣與朱元璋並稱祖,就成為了“萬世不祧”之君。

朱厚熜把明仁宗朱高熾祧出來放進後殿,將自己的老爹“睿宗”請入了太廟。

諾,就是這麼一件事。

朱棣是“遭到後世子孫的嫌棄”了嗎?他的“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嗎?

根本是胡說八道嘛。


覃仕勇說史


明成祖朱棣絕對是整個大明王朝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皇帝,在明朝16個皇帝當中,他應當是僅次於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個皇帝。不過在100多年後,他差一點被自己的子孫後代給扔出太廟,不過並不是子孫後代嫌棄他。

話說明武宗朱厚照當皇帝的時候過於荒唐,結果三十一歲的時候就落水染病而死。而朱厚照當時沒有兒子,因此導致皇位無人繼承。而朱厚照自己本身也是獨苗一根,沒有兄弟,所以最後皇位又落到了他的堂弟朱厚熜手中。本來當時朱厚照的母親張太后,還有朝中重臣楊廷和選擇朱厚熜是有一定用意的,那就是朱厚熜本身也是都苗一根沒有兄弟,並且他的父親興獻王朱佑杬已經去世,在他們看來選擇朱厚熜當皇帝就比較好控制。

而後來的事實表明他們完全看走眼了,朱厚熜雖然非常的年幼,當時只有15歲而已,但是卻是一個非常聰明難以對付的人。朱厚熜登上皇位之後,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在位期間挑起大禮儀之爭,為自己的父親興獻王爭位,希望自己的父親也能夠追封為皇帝,並且進入太廟中享受供奉著香火。而按照古代的禮制,太廟中只能夠放七位皇帝,當時位置已經放滿,所以如果把嘉靖皇帝的父親放進去的話,就得從中挑出一個來。

一般說來除了開國皇帝之外,其他的皇帝都按照親疏關係的原則來安放,所以嘉靖皇帝如果要從太廟中挑出一個皇帝的話,那樣就是和他隔得最遠的朱棣了。當時朱棣的廟號是明太宗,和嘉靖皇帝確實隔得最遠,但是他在大明王朝的地位相當重要的,所以群臣都誓死捍衛,不同意將朱棣挑出太廟。最後嘉靖皇帝也妥協,就把朱棣明太宗的廟號改為明成祖,這樣就把他和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並列,這樣自然就不用挑出太廟了。最後把朱棣之後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熾挑出太廟,這樣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朱棣被後世子孫嫌棄這事兒估計不存在,要不是他起兵靖難,搶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他後面這些姓朱的,誰能當得了皇帝?而且論能力,論作為,後世子孫們哪個能比得上他?

不過,他的牌位差點兒被移出太廟倒是真有此事。

這還得從明朝嘉靖皇帝時期的“大禮儀事件”說起。

正德十六年,即公元1521年,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原本按規矩呢,皇帝死了,太子繼位。但尷尬的是,朱厚照他沒有兒子,也就是”絕嗣“。更慘的是,他是獨子。他老爸明孝宗是個情種,不搞什麼三宮六院、佳麗三千、獨寵張皇后一人。也就沒能給朱厚照留下兄弟。

不過沒關係,朱元璋當年對這些事情早有預見,在“皇明祖訓”已經立下了規矩。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

朱厚照雖然沒有親兄弟,但是有堂兄弟啊!

於是楊廷和等大臣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在藩王之中,挑選了年僅15歲的興獻王朱厚熜。

楊廷和等大臣原本以為朱厚熜年紀尚小,父親老興獻王也早已經故去,沒有什麼背景,應該會比較聽話。可誰知道啊,這小孩兒雖然年紀不大,但心智卻極為成熟,有著自己獨立的想法。剛到京城,就給眾大臣來了個下馬威。

當時按照禮部的計劃,朱厚熜是以太子的身份繼承皇位,所以首先要按照太子禮儀,從東華門入,居文華殿,然後登基繼位。而朱厚熜不答應,他說我是來當皇帝的,不是來當太子的。你們應該按照天子規格接待,我得走正門,居正殿。

“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雙方就這樣僵持不下,反正朱厚熜就一個辦法,你不按我的來,那大不了我就不入京城。這樣下去肯定不是辦法,畢竟詔書都發了,人也都到了京城外邊兒了,楊廷和他們不可能因此再去選個新的皇帝。

最後還是太后出面,依了朱厚熜。

然而,這僅僅只是前菜,朱厚熜還有大招沒放呢!

登基之後的朱厚熜,這時候應該叫嘉靖了。按原本禮部的規矩,嘉靖是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繼承於明武宗,所以他應該自動歸屬於明武宗一脈,由此來保證皇室嫡系血脈的一個正統性,不然姓朱的都能當皇帝了。

換句話說,他應該要認認明孝宗為父,在牌位上尊其為皇考。可是嘉靖他不願意,他覺得生父是誰那就該叫誰爸爸,明孝宗只能是他伯父。

雙方又是僵持不下!

不過嘉靖這腦袋瓜確實靈光,他來了個曲線救國。他先是將自己生父,老興獻王追封為帝,是為獻皇帝;生母也成了皇太后。這樣一來,他嘉靖就不是什麼藩王繼位了,而是有著正統皇室血脈。

因為“皇明祖訓”有“兄終弟及”這麼個規矩,所以興獻王作為明孝宗的弟弟,繼承帝號,也勉強說得過去。

總而言之,嘉靖憑藉一己之力,硬是將興獻王族,搞成了興獻皇族。不過其實也沒多大區別,畢竟明孝宗也沒啥直系親戚。只是,這讓楊廷和等一眾大臣徹底失去了權威性。嘉靖這個半路出家的皇帝,正式成為朝堂的主導者,這才是“大禮儀事件”的本質所在。

那麼這和朱棣又有什麼關係呢?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禮記·王制》)

話說嘉靖將生父追封為皇帝之後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太廟的正殿牌位滿了。

這裡給大家解釋以下,歷史上在皇家宗廟裡,這個牌位是固定數量的。大多數時候是七個,即一祖三昭三穆,也稱天子七廟。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禮記·王制》)

而明朝多了兩個,變成了一祖四昭四穆。在嘉靖之前,加上其生父獻皇帝,剛好九個。(建文帝和景泰帝沒有入太廟)

因為數量是不變的,所以嘉靖死後,想要入太廟就得移出一個牌位到偏殿,稱之為入祧。而該移走誰也是有規矩的,其必須得是按照親疏關係由遠及近的移走,也就是說離移輩分最高的那位。

但這裡有個前提,那就是廟號稱祖者,因為開創之功,享有萬事不祧的待遇。也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是不能移的。那麼自然就輪到當時廟號為明太宗的朱棣了。

而前面咱們都說過,朱棣一代雄主,更是他們這一脈的開創者,嘉靖想著如果因為自己搞的這一出,而將其移出了九廟,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不僅自己下黃泉不好交代,更會給這些大臣以口實。

於是他又想了個辦法,即將朱棣的廟號由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這樣一來朱棣也能享有萬事不祧的待遇了,而被移出入祧的乃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牌位!

這就是明朝為何會有兩個祖。

而從這裡也看得出來,嘉靖對於朱棣乃是敬畏,而不是嫌棄,不然他也不會為其改廟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