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晉遼大戰:軍事上明明可以吊打契丹,後晉為何被契丹給滅了呢?

晉遼大戰:軍事上明明可以吊打契丹,後晉為何被契丹給滅了呢?

兒皇帝石敬瑭

後晉天福七年(942年),開國皇帝石敬瑭駕崩,他29歲的侄兒石重貴在宰相馮道的支持下,登上了皇帝寶座。在處理了叔父石敬瑭的國喪後,石重貴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不過,在後晉特殊的歷史外交框架下,石重貴要想創立自己的時代,如何處理與宗主國契丹的關係,就擺在了他的面前。

後晉是在契丹的支持下滅了後唐所建立的,此後成了契丹的附屬國,石敬瑭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爹,並割讓燕雲十六州。從此,後晉與契丹建立了牢固的臣屬關係,天天像孫子一樣被契丹呼來喝去。

不過,石重貴對這種臣屬關係並不是很認可,自己當上皇帝后,就想改變叔父對契丹的既定國策,謀劃與契丹建立一種平等的外交關係。

按照規矩,本國的皇帝死了,後晉必須得派使臣去契丹告哀事宜。告哀是一種很正常的外交禮節,但涉及一個外交等級的問題。石敬瑭時代,後晉是向契丹稱臣,告哀書自然要向契丹稱臣;此時石重貴主政,多數大臣還時主張繼續向契丹稱臣,反正臉早就丟盡了,不在乎再丟一次。

但是,石重貴聽從侍衛馬步軍都虞侯景延廣的建議,堅決不再向契丹稱臣,但是他個人可以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稱孫。石重貴做出這麼一個決定,也不能說完全錯誤,畢竟後晉好歹算是統一了中原的大國,如果還繼續向契丹稱臣,這與後晉的大國地位不相匹配。石敬瑭當初之所以願意向契丹稱臣,主要原因還是他的實力不夠強,當時地盤只有河東一地,根本無法與契丹相抗衡。但是,自從後晉統一中原後,幅員遼闊,人口千萬,更有數十萬精兵。以這樣的實力,保守地說,不說碾壓契丹,至少完全有實力與契丹人掰一掰手腕。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石重貴才敢走出與契丹人翻臉的一步棋。

後晉不再向契丹稱臣的消息,自然是讓耶律德光非常生氣,立刻派人到汴京給石重貴扣了一頂帽子,說你石重貴繼承皇位不合法。理由是晉是契丹的臣屬國,其繼承人必須得到宗主國契丹的認可,你當初即位,並沒有通告契丹,因此你不配當後晉的皇帝。

不過,石重貴根本就沒有把契丹人扣的這頂帽子當回事,甚至都懶得接見契丹的使者,而是由景延廣出面,嚴厲警告契丹人不要妄自尊大,更懶得費口舌,直接威脅契丹人說:“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若要戰則早來,他日不禁天子,則取笑天下,當成後悔矣。”我晉朝軍事力量強大,你要想打就只管來打,別到時候你契丹打不贏晉朝,就讓天下人恥笑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對於耶律德光來說,先不說石敬瑭受惠於契丹,就連石重貴能得到後晉的重用,也有耶律德光的因素在內。當初石敬瑭攻打洛陽,欲留一子侄看住老巢太原,石敬瑭就問耶律德光的意見,耶律德光手指石重貴,說“此兒眼大,可守太原”,從此,石重貴在軍中就平步青雲。現在石重貴這樣“報答”他,站在耶律德光的立場,石重貴簡直就是一個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晉遼大戰:軍事上明明可以吊打契丹,後晉為何被契丹給滅了呢?

再者,後晉向契丹稱臣:一,可以給契丹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如果臣屬關係不再了,對於經濟落後的契丹來說,會是嚴重地打擊;二,有利於耶律德光塑造“天可汗”的偉大政治形象。可現在石重貴否認了兩國的臣屬關係,等於是打了耶律德光的臉,這讓耶律德光的老臉往哪兒擱?因此,耶律德光做出了一個決定,出兵滅晉,再扶持一個聽話的人當中原的皇帝。

晉開運元年(944年),“契丹前鋒將趙延壽、趙延照將兵五萬入寇,逼貝州。”耶律德光終於發動了戰爭,而石重貴卻不太想打了,他之前之所以對契丹強硬,主要還是想給自己撈取一些政治形象,而他本人並不是真的想開戰,幻想耶律德光能忍住,但他沒想到耶律德光吃不下這口惡氣。於是,石重貴就給耶律德光寫了一封求和信,希望能與契丹恢復關係,但是,耶律德光回了句:已成之勢,不可改也!

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石重貴也只能硬著頭皮迎戰了,他原以為契丹人非常厲害,但後面的幾場仗,後晉簡直是把契丹人給打得屁滾尿流。

第一回合

契丹軍隊從雁門關入侵河東,意圖開闢西線戰場,結果被強悍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暴打,契丹人丟下三千具屍體狼狽逃回。

第二回合

契丹的東線戰場,一開始倒是打贏了幾場仗,一路打到黃河馬家口,並準備在馬家口修築城堡。這對後晉來說,那是非常不利的。後晉的守將是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守貞,他根據敵軍的情況制定了戰術,當時契丹有一萬步兵在修築工事,另有一支契丹騎兵來回巡邏,充當安保的工作。李守貞的打法非常粗暴簡單,集中優勢兵力擊潰了契丹騎兵,然後將契丹修築工事的1萬步兵給包圍了,“契丹大敗,乘馬赴河溺死者數千人,俘斬亦數千人”。契丹人兵敗馬家口,河西岸的數萬契丹主力根本不敢過河送死,嚇得溜之大吉。

第三回合

契丹兵敗馬家口之後,耶律德光不甘心,親自帶領十幾萬契丹精銳在澶州城北與晉軍大戰。石重貴為了激勵將士的士氣,將馬家口大捷中擒獲的578個契丹兵,當著耶律德光的面“悉斬之”。這場仗的結果就是晉軍勝利,我們不妨來看《資治通鑑》的記載:

“以精騎左右略陳,晉軍不動,萬弩齊發,飛矢蔽地。契丹稍卻;又攻晉陳之東偏,不克。苦戰至暮,兩軍死者不可勝數。昏後,契丹引去,營於三十里之外。”

雖然契丹騎兵厲害,晉軍就用強弩收拾他,打的契丹騎兵找不著北。耶律德光迫於戰局不利,開始收索戰線,不久就拔營北去。

這一仗晉軍之所以取勝,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契丹人的一個失策。契丹因為兵敗馬家口,為了洩憤,就到處燒殺搶掠,“所過焚掠,方廣千里,民物殆盡”。這激起了漢人將士的極大憤慨,“由是晉人憤怒,戮力爭奮”,當時晉軍對契丹兵的態度是能殺死的,堅決不要俘虜,戰鬥力無比旺盛。所以,儘管契丹引兵十幾萬來攻,硬是一點便宜沒有撈著,反而是損兵折將。

晉遼大戰:軍事上明明可以吊打契丹,後晉為何被契丹給滅了呢?

第四回合

雖然吃了幾次敗仗,但耶律德光滅晉的決心很堅定。開運二年,契丹軍直撲後晉昭義軍的地盤,“殺掠殆盡,入鄴都境”,急需挽回面子。但很遺憾,後晉強悍的節度使又結結實實地給契丹人上了一課。晉軍前鋒慕容彥超和皇甫遇率數千騎兵北上迎敵,在漳河南岸與數萬契丹兵打了一場遭遇戰,雙方兵力對比是一比十。晉軍“自午至未(旁晚),力戰百餘合,相殺傷甚眾”。雖然契丹兵力上佔據絕對的優勢,但是打得很吃力,硬是一點便宜沒有撈著,互相死傷嚴重。一直到晉軍主力前來增援,勝利的天平立即轉向了晉軍,契丹人再也沒有屠殺百姓時的勇猛,潰敗而逃,他們的潰逃,給後方的契丹主力帶來了心理恐慌,契丹人大叫:“晉軍悉至矣!”全都被嚇跑回了老家。

第五回合

晉軍的節節勝利,這讓石重貴做夢都沒想到啊,原來契丹兵的戰鬥力不過如此。北面招討副使馬全節向石重貴提議,說契丹兵沒有想象中那麼多,且多不中用,不如乘機直取幽州,收復舊河山。

不得不說,這個提議正合石重貴之意,如果能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他將成為千古一帝。於是,石重貴立刻下詔親征契丹,任命自己的姑父杜重威為主帥。耶律德光聽聞石重貴要來奪取幽州,乾脆來個先下手為強,這次下了血本,八萬契丹騎兵精銳即刻南下,蹄聲陣陣,黃塵飛舞,場面非常震撼。而晉軍主帥杜重威是一個膽小怕事之人,聽說契丹騎兵有八萬,還沒有交戰就帶著一萬多人撒丫子逃跑。

晉軍一直逃到了一個叫白團衛的村莊,契丹人仗著人數上的優勢,將晉軍團團圍住,意圖餓死晉軍。

晉軍糧食吃完了,水也喝光了,許多將領不滿杜重威的窩囊,紛紛向杜重威請戰。當時的天氣是烏雲蓋頂,狂風呼嘯,飛沙走石,簡直就是一副地獄末日之景象。晉軍一個叫藥元福的將領認為,契丹人一定認為我們不敢在風大時進攻,只要我們以騎兵對彼之步兵,出奇制勝,定能大勝,符彥卿非常認同藥元福的觀點,認為可以一試。但是杜重威還在猶豫,下不了決心,而李守貞已經煩透了杜重威的磨嘰,直接上馬,甩開杜重威下令士兵上陣殺敵。

晉軍在李守貞、藥元福的帶領之下,以排山倒海之勢殺向了契丹的騎兵鐵鷂子軍。契丹騎兵沒有想到晉軍會出擊,根本就來不及上馬,只能舍馬就步,揮舞著短刀迎戰晉軍的騎兵。

沒有做好戰鬥準備的契丹人,被晉軍一路追殺二十多里,死傷無數。耶律德光騎著駱駝僥倖逃脫,不過他的八萬騎兵的戰馬、甲仗等軍用物資全部被晉軍獲得。

可以說,契丹八萬騎兵被一萬多晉軍給追著打,讓契丹損失慘重。契丹述律太后就勸兒子耶律德光與晉和好,再打下去老本都要賠光了。而石重貴也打累了,“契丹連歲入寇,中國疲於奔命,邊民塗地”,就派人與耶律德光進行和談。耶律德光同意和談,但是要石重貴交出罪魁禍首景延廣,同時還讓晉朝割讓成德軍四州、義武軍兩州。

作為戰勝國,晉國自然是不會答應,那就接著打吧。

第六回合

開運三年,耶律德光再次領兵來犯,契丹人還是之前那幫人,並沒有變得更強,後晉的節度使們照樣把契丹人的腦袋當菜砍。河東劉知遠在陽穀將三萬契丹人打得找不著北,斬敵七千多;張彥澤在定州和泰州兩次暴打契丹,斬首兩千。

但可惜的是,晉軍最高統帥還是那個怕死的杜重威,他暗中與耶律德光勾結,幫助契丹人滅了石重貴,而耶律德光扶持他當中原之主。杜重威耍盡心機,把石重貴用來保命的一支精銳部隊禁軍給騙到手了,帶著晉軍主力投降了契丹人,這一天是開運三年(947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其他晉朝大將一看連主帥都投降了,再打下去也沒必要了,都紛紛放棄抵抗了。

而這一切就發生在幾天時間內,後晉數十萬精銳竟然全部向契丹投降了,而石重貴迫於形勢,一邊罵著無恥的姑父杜重威,一邊含著熱淚寫下投降書,結束了一個本可以名揚千古的時代。

後晉作為五代第三個中原王朝,無論是國力還是軍力,都是遠遠強於契丹,但最終卻被契丹給滅國了。表面上看是杜重威等大將的背叛,但後晉的滅亡,有其更深刻的原因。

晉遼大戰:軍事上明明可以吊打契丹,後晉為何被契丹給滅了呢?

首先,後晉不向契丹稱臣,朝廷沒有做到萬眾一心。

朝中大臣大多是希望繼續向契丹稱臣,惟獨景延廣一個人反對,“晉大臣議告契丹,致表稱臣,延廣獨不肯”。也就是說,整個朝廷,只有皇帝和景延廣兩人堅持不向契丹稱臣。這樣吵來吵去,宰相之一的趙瑩說應該立一個字據,“瑩知其(景延廣)言必起兩國之爭,懼後無以取信也。”

一個國家要準備應對敵國的戰爭,趙瑩竟然還要求立一個字據,這樣做的背後深意,無疑是給自己留一個保命的證據。在他的眼裡,晉國必定要被契丹打敗,就提前給自己準備了後路。

更可恨的是,晉朝高層的這次會議,竟然有內鬼提前給耶律德光通風報信,趙瑩就是其中之一。當耶律德光見到趙瑩的密報後,表現得“益怒”,而這個“益怒”,說明早在趙瑩之前,已經有人給耶律德光通風報信了。

石重貴身邊這麼多的內鬼,他竟然一無所知,不亡國,就沒有天理了。

其次,石重貴鎮不住那幫驕兵悍將

在五代十國時期,“兵強馬壯者為天子”,誰實力強,誰就可以當皇帝。石敬瑭能當皇帝,是節度使們都服他,而石重貴突然登上皇位,晉朝那幫功勳大將都不服。

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知遠,曾是石敬瑭的心腹大將,根本就沒有把石重貴放在眼裡。當石重貴準備對契丹開戰時,劉知遠立馬打著備戰契丹的名義,招兵買馬,等待渾水摸魚的時機。

還有石重貴的姑父、成德軍節度使杜重威,一直是心懷鬼胎。當初白團衛村之戰,晉軍將八萬契丹兵打敗,事後竟然沒有率軍追擊契丹的潰兵,是帶著明顯的私心的。他知道如果幫助石重貴滅了契丹,自己的帝王夢想就得破碎了。只有契丹在,他才有翻身的機會,後面果然是他把石重貴給賣了。

第三,石重貴不知道收買軍心

當時中原大地發生了蝗災和旱災,百姓困苦。但是,即便是如此,石重貴還是派出官方搜刮團,搶來了無數百姓的錢財。不過,這些搜刮來的錢財,並不都是備作軍用的,其中大部分都留給石重貴私用了。

對於石重貴的奢侈享受,《資治通鑑》有記載:“四方貢獻珍奇,皆歸內府;多造器玩,廣宮室,崇飾後庭,近朝莫之及;作織錦樓以織地衣,用織工數百,期年乃成;又賞賜優伶無度。

本來晉軍多次大勝契丹,士兵士氣正旺,作為皇帝也應該來個犒賞三軍。但是,石重貴寧願把錢賞賜給戲子,也不知道用來收買軍心。他這樣做的後果是讓將士們寒心,到了關鍵時刻,就沒有將士為晉朝賣命了。

總結

石重貴不想繼續向契丹稱臣,這本身並沒有錯,但過於倉促,畢竟他的主張在統治高層內部並沒有完全取得一致的意見,內鬼太多。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先爭取一到兩年的戰略空間和時間,在此之前,繼續向契丹稱臣,迷惑耶律德光,肅清朝中的內鬼。可惜的是,石重貴在腳跟還沒有站穩的情況下,急忙與契丹翻臉,進而導致國滅,病死於契丹苦寒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