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良将之殇:邺城之战,数十万唐军是如何败给史思明的?

邺城之战中,唐军有郭子仪、李光弼等良将坐镇,有号称60万的大军。

可是,最终惨败!

而大唐战神郭子仪,在此战中居然做出了不救友军、率先脱身而退等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

回顾这次战役,我们可以一起反思:大唐是如何打烂一手好牌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良将也会表现糟糕的?

然后,我们或许就可以尽量避开他们走过的坑了!

一片大好的形势

757年十月,大唐收复洛阳。

此时的形势一片大好!

良将之殇:邺城之战,数十万唐军是如何败给史思明的?

叛军已呈土崩瓦解之像。

1、跟着安庆绪败出洛阳的大将中:

叛军骨干严庄降唐,大将李归仁、阿史那承庆等人率所部精兵投奔范阳史思明;

因此,当安庆绪刚逃到邺时,身边步骑不过千余!

2、外围叛军:叛军骨干严庄降唐;围攻颖川的田承嗣请降;逼死张巡的尹子奇被杀,所部降唐。

3、最重要的是:范阳(叛军老巢)史思明降唐!

此时的叛军已呈崩溃之像,如果唐军抓紧时间,快速追击,不难取胜!

坐失良机:由摧枯拉朽到旗鼓相当。

遗憾的是,大唐的统治者再次坐失良机。

大唐在收复洛阳后,急于修理宫阙、迎回太上皇,没有发起大规模追击。

最后,在洛阳折腾了近一年,大唐才发动新一轮攻势!

这一年中,形势已经变得复杂起来了。

良将之殇:邺城之战,数十万唐军是如何败给史思明的?

唐军未趁胜追击,形势变得复杂起来。

1、安庆绪在邺城已经声势复振!

从洛阳败逃叛军陆陆续续进入邺城,而从南阳、上党、颖川(田承嗣请降,但郭子仪回复慢了,遂引兵北退)等地退走的叛军也集结到了邺城。

旬日之间,安庆绪兵力达到6万多人(后又增加至7万以上),声势复振!

2、史思明再次造反!

李光弼认为史思明一定会再次造反,建议除掉史思明。

结果,计划泄露,史思明再次造反!

李光弼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史思明早晚是一定要收拾的。而且,史思明虽然狡猾,但也不是没有可能以阴谋取之(老史最后就是死于他儿子的阴谋)。

但是,或许先解决安庆绪再对史思明动手也不迟。过早逼反史思明,绝非明智之举。

在耽搁一年后,叛军也已发展到20万以上(史思明机动兵力13万,安庆绪7万以上)。

原本摧枯拉朽一般的形势,如今已变得复杂起来了!

兵多将强,却顶着一个低效的指挥系统。

758年十月,在耽搁了一年以后,唐军发起了攻势。

对于此战唐军参战兵力,说法很多。小编以为:在25-30万之间。

命朔方郭子仪、淮西鲁炅、兴平李奂、滑濮许叔冀、镇西.北庭李嗣业、郑蔡季广琛、河南崔广远七节度使及平庐兵马使董秦将步骑二十万讨庆绪;又命河东李光弼、关内.泽潞王思礼二节度使将所部兵助之。——《资治通鉴》。

因此,唐军兵力是20万+李光弼、王思礼的军队。

其中,王思礼的兵力是行营兵3万、骑8千(《新唐书》。李光弼军不详。

因此,我认为唐军兵力在25-30万之间。

良将之殇:邺城之战,数十万唐军是如何败给史思明的?

唐军兵力占优,但骑兵少于叛军,是一大劣势。

从总兵力来说,兵力优势不大。但是,因为史思明与安庆绪已两个独立集团,两个集团既唇亡齿寒又你死我活,不可能密切配合。

因此,唐军如组织得当,对安庆绪集团接近4:1的优势,对史思明有2:1的优势,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可惜,朝廷对九节度使未设主帅,只以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统之。

如此,唐军虽然兵力有优势,但指挥机构却极其低效、混乱。

事实证明,正是这种低效、混乱的指挥机构,给了史思明翻盘的机会!

唐军攻城阻援,但兵力分配不当。

良将之殇:邺城之战,数十万唐军是如何败给史思明的?

唐军部署是攻城阻援,但阻援兵力部署过少,且缺乏弹性。

开战后,唐军的作战企图十分明显:先击破安庆绪,再收拾史思明。

唐军的开局很不错。由于安庆绪集团内部问题严重,唐军很快攻破卫州,围困邺城。

随后,唐军一边围城,一边分掠各地。其中,河南崔广远一路最为紧要:攻取魏州。

此时,唐军的部署是:

1、攻城方面,集中兵力收拾安庆绪。

2、阻援方面,占据魏州,阻击史思明于围困圈以外!

自叛军起兵以来,叛军依赖运河进行大规模补给。而唐军只要守住魏州,既可基本阻击史思明于邺城包围圈以外。

可以说,唐军部署的思路是比较到位的。

但是,这个部署阻援兵力太少!

攻城方面,20多万唐军顿于坚城下。

阻援方面,面对13万史思明军,魏州仅有3万余人!而且,萧华(后崔光远代之)、崔光远都是文官出身,素非名将!

而且,邺自战国以后,经历代君王不断加强(尤其曹魏的经营),并不易攻克。

一旦攻城不克,阻援不力,唐军将陷入被动!

史思明的计划:逼近唐军,等待战机。

安庆绪连战连败,岌岌可危,派人向史思明求援。

此时,唐军气势正盛,史思明直接跑去是送死。

只有先破坏唐军的计划,掌握主动,史思明才能出击!

良将之殇:邺城之战,数十万唐军是如何败给史思明的?

史思明的部署虽颇有章法,但并无神来之笔,唐军如组织得当,并非不能化解。

史思明的企图是:一方面以少数兵力牵制唐军对邺的攻势,以争取时间;一方面以主力进攻魏州,以争取主动。

1、趁虚夺回魏州。

唐军在魏州兵力不足,且立足未稳,史思明需尽快拿下,以为支撑邺之战的立足点。

为此,史思明兵分三路,主攻魏州!

2、另遣军逼近邺城,以争取时间。

史思明令李归仁率领步骑1万,抵达滏阳。

当年,关羽围攻樊城,徐晃兵力未集,尚不能直接救援。但徐晃依然逼近关羽,连营而拒,并派人射书到樊城,以安定樊城人心。

此时的情况,十分类似。

史思明既选择暂不直接解围,就要想办法让邺城支撑下去,给自己争取时间。

邺城已被重重围困,而且安庆绪地盘已悉数丢失,如果安军感陷入绝望,很可能发生内乱!

良将之殇:邺城之战,数十万唐军是如何败给史思明的?

李归仁进驻滏阳,也是关键的一步棋。

而滏阳距安阳不过80里地,李归仁到此,可以安定邺城人心:思明不会不管,你们一定坚持住!

其次,滏阳有滏水为屏障,唐军并不容易拔掉这颗钉子!

在最后史思明的决战阶段,这里的精骑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想方设法争取时间,一方面想方设法抓紧时间。

坦率地说:史思明的这个部署虽然很得要领,但并无太多出奇之处。

如果唐军指挥统一,无论是守住魏州,还是击退李归仁,都不是没有机会!

简单得离奇的离间计

史思明攻取魏州的战斗,非常迅速。

十一月出兵,十二月二十九日即破城。

史书上记载得非常简单。

崔光远派部将李处崟出城迎击,因郭子仪不支援而战败。叛军追到魏州城下时,高喊:“李处崟让我们来,你怎么还不开来迎接我们?”崔光远误信反间计,腰斩李处崟。因李处崟素为骁将,见其被斩,唐军人心离散。崔光远害怕有变,逃回汴州。史思明攻取魏州,屠杀光远部及城民三万人。——《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一》。

这则简单的记载,“离奇”之处甚多。

首先,崔光远虽非良将,但智商应该没问题,不可能因为叛军喊几句话就斩杀自家大将。

其次,郭子仪虽与崔光远有隙(崔光远之前支援郭子仪时不积极),但魏州毕竟是事关全局的要地,而且,崔光远接任魏州,正是郭子仪奏请的!以郭公为人,没有理由不去救!(郭公不救的原因,我们后面再分析)

最后,更离奇的是:崔光远逃走后,不但没有被问罪,反而被拜为太子少保!


良将之殇:邺城之战,数十万唐军是如何败给史思明的?

唐军表面实力强大,实际内部关系错综复杂,人心离散。

这只能说明:唐军内部的矛盾错综复杂,互相猜忌!而大唐既缺乏强有力的统一指挥,又赏罚不明,更使各部自行其是!

如此唐军,焉能不败!

唐军低效的指挥系统,将主动权拱手让出

史思明占据魏州后,759年正月初一,自称大燕圣王,按兵不出。

此时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胜负的关键点,已经由攻城,变成了阻援!

一方面:两个月的围城战已经说明:邺城不容易急切攻下!而安军连遭挫折,疲惫不堪,已很难靠自己威胁唐军了!

另一方面,兵力更强大,更善于用兵的史思明已在附近!

攻城阻援的计划应做出调整了!

李光弼头脑很清醒:

史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进,此欲使我怠惰,而且精锐掩吾不备也。请与朔方军同逼魏城,求与之战。彼惩嘉山之败,必不敢出,将来旷日持久,则邺城必拔也。安庆绪死,彼则无辞以用其他众也。——《新唐书》

良将之殇:邺城之战,数十万唐军是如何败给史思明的?

形势变化,计划也应要调整。如采纳李光弼之计,唐军可保留主动权。

这个建议,就是以李光弼及朔方军,曾经屡次挫败史思明的两支唐军咬住史思明,其余各部继续围攻邺城。

诚如此,唐军依然能牢牢掌握主动权!

可惜,鱼朝恩表示,他不是主帅,他只是来监督作战的,战役调整他不管!

如此,低效的指挥系统,使唐军将主动权拱手让出!

此时的史思明,已经可以从容等待时机了!主动权,已在握!

一条道走到黑

形式变了,但唐军没变,他们继续猛攻邺城,决心一条道走到黑!

良将之殇:邺城之战,数十万唐军是如何败给史思明的?

邺治所安阳自殷商时期就是古都,城池坚固。

正月,亲自率军攻城的猛将李嗣业中流矢而死,唐军士气大挫!

随后,唐军又筑垒重重,以漳河水灌入城中。邺城河水四溢,连想投降的人都无法出城投降了!

此时,邺城看起来指日可下,唐军似乎很快就要胜利了!

史思明等待的时机到了。

历史一再表明:最感疲惫,又依稀听到胜利号声的时刻,正是人最经不起折腾的时刻。

李光弼当初所担忧的“懈怠”之势已形成,史思明来了。

陷入被动,人思自溃

尽管唐军已师老兵疲,但如果史思明一上来就打,也是够呛的。

魏州到邺100多里,冲击距离过长,史思明冲过来,唐军虽懈怠,但抖擞精神,发挥兵力优势,仍然足以击败史思明。

史思明急不得,他瞄准唐军的软肋,继续来了几手。

良将之殇:邺城之战,数十万唐军是如何败给史思明的?

史思明多种骚扰使唐军“人心思溃”。

1、虚张声势,疏散迫近。

史思明以众将各自进军到离邺50里的地方,各部皆带300门大鼓虚张声势,疏散配置开来。

其实,如果唐军有统一的指挥系统,这正是趁敌立足未稳,猛烈大举反击的时机。

可是,由于唐军各自为阵,各部兵力皆少于史思明,而且,在史思明的虚张声势下,各部也搞不清情况,不敢贸然反击。

如此,史思明军如一群狼,逼近了唐军这只疲惫、笨拙的熊。

2、狼群。

狼群进攻熊虎,往往先轮番骚扰,使敌疲惫,然后一举击杀!

史思明军现在就是这样一个狼群。

史军每营都抽调出500骑兵,开始轮番骚扰唐军各营!

叛军骑兵来去如风,每当唐军准备整军出战时,叛军就撤走了!

唐军白天防御,叛军晚上来,晚上防御,叛军早上来,唐军各部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3、补给线破击战。

唐军的补给线,是另外一个软肋。

当时,唐军的补给线主要依赖两个处:从江淮来的物资,由运河抵达前线;由山西的物资,由安阳河等河流进入前线。

唐军只能将物资运输到前线附近,再由车辆运输到部队,“车船相继”。

史思明令人假扮成唐军,在接收时,借故杀掉船夫,如此,使各处民夫都不再敢运输物资了!

史思明还让军队潜入,在物资聚集处放火焚烧。

叛军时聚时散,彼此配合默契,而官军却根本分辨不出来,根本无法防御!

如此,唐军粮草不继,士气更加低落了!

唐军累,又困,又饿,还日夜被敌人骚扰,“人思自溃”!

决战的时刻,到了。

嘎然而止的决战

三月初六,史思明渡过彰水,发起决战!

史思明的交战策略,分为两部:

1、史思明亲率5万精锐,与唐军主力正面交战;

2、分遣骑兵(或与滏阳军一起),从西面侧击唐军。

郭子仪看出史思明企图,派仆固怀恩率骑兵击破这路叛军。(看来,思明用兵虽颇有章法,但其部署未出郭令公、李光弼预料)。

良将之殇:邺城之战,数十万唐军是如何败给史思明的?

邺城决战,尽管史思明费尽心思,但并未分出胜负。

我们先看回正面:

史思明军依然由各营共同进军,每股兵力不大,唐军初见时,以为叛军又是来骚扰的,未及时进攻。

直到史思明五万精锐集结完毕,唐军才开始迎战,两军在万金驿展开大战。

由于战场面积不大,唐军无法充分发挥兵力优势,只有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四部在前作战。

其中,许叔冀部素未经大战,鲁炅部将士多来自南方,平原决战经验不足。

因此,虽然双方杀伤相当,但史思明渐渐占据上风,鲁炅受伤,开始败退。

郭子仪率大军接上!

此时,突然刮起大风,“吹沙拔树,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

唐军向南,叛军向北,各自退出作战!

决战结束。

唐军的总崩溃:猜忌的祸

以《新唐书》的说法,大风后:史思明退到了沙河,唐军干脆就各回各镇了!

史思明退守沙河可以理解:敌众我寡,发生意外,退出200里,再看机遇。

良将之殇:邺城之战,数十万唐军是如何败给史思明的?

什么风,能把唐军直接吹回各镇呢?

唐军的一退到底就令人费解了:难道他们看到妖怪了?

《邠志》道出了其中缘故。

当初,史思明复叛时,牙前兵马使吴思礼对着仆固怀恩说:“我就知道思明会反!番将嘛,怎么可能忠心为国呢?”仆固怀恩记恨于心。决战之日,史思明派军绕西攻唐军,郭子仪令仆固怀恩率军击破之。仆固怀恩回军后,射杀吴思礼于阵中,大呼:吴思礼阵亡了!

黄昏,仆固怀恩收军回来时,郭子仪以为仆固怀恩造反了,脱身而跑。

城下各节度使见状,也纷纷退回本镇。

看来,大风起后,唐军退出战场,但并未撤邺城之围。

直到大家以为仆固怀恩造反,郭子仪先退,大家才各自溃散!

看来,唐军的总崩溃,还是因为自己内部的相互猜忌!

郭子仪为何表现失常?

郭令公,已用他的一生证明:他绝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也不是一个不顾大局的人。

良将之殇:邺城之战,数十万唐军是如何败给史思明的?

郭子仪原本可以以帅位轻松处理的问题,现在变得很难处理了。

可是,在邺城之战中,先是不救崔光远,对魏州的快速陷落有间接责任。然后,又在激战中,率先退却!

其实,这个两次失常表现,都说明:在当时上下相疑、没有授权的环境中,即便郭令公也难免举措失当了。

1、率先脱身而退,引发崩溃。

从吴思礼侮辱仆固怀恩的话中,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朔方军中强烈的番汉矛盾。

从郭子仪最后的脱身而退中,可以看出郭子仪本人也深深陷入这个矛盾中。

2、不援李处崟。

仆固怀恩,常年追随郭子仪身边,郭子仪尚且不敢信任,何况李处崟呢?

李处崟的上司崔光远都不信任李处崟,何况郭子仪呢?

史思明攻魏州,离间计选定的目标就是李处崟。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李处崟或与仆固怀恩类似,虽忠心,却饱受猜忌。

看来:在这种上下相疑的环境中,即或是郭子仪也难以充分发挥了!

后续:大局再次逆转

全师而退的,还有对面的史思明。

很快,史思明就干掉了安庆绪,并主持对大唐的反击。

此战后,平叛战争风云突变。

最后,由于叛军的内乱,大唐还是取得了胜利。

但是,由于大唐元气大伤且上下相疑,终无法彻底消灭叛军余部。

藩镇割据,常年为害。大唐盛世,终不能复现!

良将需要什么?

邺城之战中,史思明指挥颇有良将之风。

不过,如我们在战役中所见:史思明用兵之能,未出郭子仪、李光弼之右。他企图据魏州以待唐军之懈,被李光弼看穿;他企图骑兵绕唐军之西,被郭子仪破坏。

唐军之败,还是怪自己。

1、战略上:庙算无方,错失良机。

好的庙算,是良将建功立业的加速器。

比如,楚汉战争末期,刘邦不失时机“击其惰归”。

良将之殇:邺城之战,数十万唐军是如何败给史思明的?

刘邦、张良出色的庙算,使韩信“轻松”面对同为战神的项羽。

结果:当韩信赶到时,项羽已经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了。

许多朋友遗憾未能见证韩信与项羽的“战神对决”。其实,好的庙算,就是让自家良将在优势情况下“不公平对决”,“欺负”对手。

收复洛阳后,叛军正处于土崩瓦解中,唐军如果“宜将剩勇追穷寇”,急速追击,完全可能彻底消灭安庆绪。

如此,即使思明再能用兵,又何能为也?

可惜,唐军未能快速追击敌军,反而过早逼反史思明,使形势变得复杂化。

2、组织上:不设主帅,指挥系统低效。

正常有序的组织,是良将“公平对决”的保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

没有指挥权,良将如何发挥自己的才干呢?

大唐的选择刷新了下限——不设主帅。

如此,良将们能用的,就只有自己的本部兵马了。就只能与对手“不公平对决”了。

唐军兵力强于叛军,但是,九大节度使的兵力拆开来,又都弱于叛军。

比如:李光弼明明看出了史思明的企图。但以河东军一部去打,兵力不足,他必须要协调其他各部支持。但他没有权限,无法调动,在鱼朝恩不许可的情况下,也只能干瞪眼了!

这就是为什么:唐军明明兵力占优,却总是处处陷于被动!

3、内部关系上:上下相疑,人心猜忌。

信任,是任何组织有效运转的基础。

此战中,唐军内部的互相猜忌到了令人乍舌的地步!

平级之间:崔光远与郭子仪互不相助;吴思礼与仆固怀恩水火不容;

上下级之间:崔光远猜忌李处崟;郭子仪猜忌仆固怀恩。

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各自猜疑!

如此,即便是基本的军事行动,执行起来都疑虑重重了!

郭子仪、李光弼,再有用兵之能,又何能为也?

看来,当身处战略短视,组织混乱,内部相疑的环境时,即使郭子仪、李光弼也无能为力!

鸡汤文总是告诉我们:不要管环境如何如何,只管做好自己。

其实,一个人才,要发挥自己的才能,是离不开一个好环境的。

如果在战略短视、权责不清、勾心斗角的环境中,即使您强如郭子仪,恐怕也难免陷入困境。

只有争取为自己尽可能争取到适当的授权和互信的合作环境,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取得胜利!

祝君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