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良將之殤:鄴城之戰,數十萬唐軍是如何敗給史思明的?

鄴城之戰中,唐軍有郭子儀、李光弼等良將坐鎮,有號稱60萬的大軍。

可是,最終慘敗!

而大唐戰神郭子儀,在此戰中居然做出了不救友軍、率先脫身而退等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

回顧這次戰役,我們可以一起反思:大唐是如何打爛一手好牌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良將也會表現糟糕的?

然後,我們或許就可以儘量避開他們走過的坑了!

一片大好的形勢

757年十月,大唐收復洛陽。

此時的形勢一片大好!

良將之殤:鄴城之戰,數十萬唐軍是如何敗給史思明的?

叛軍已呈土崩瓦解之像。

1、跟著安慶緒敗出洛陽的大將中:

叛軍骨幹嚴莊降唐,大將李歸仁、阿史那承慶等人率所部精兵投奔范陽史思明;

因此,當安慶緒剛逃到鄴時,身邊步騎不過千餘!

2、外圍叛軍:叛軍骨幹嚴莊降唐;圍攻穎川的田承嗣請降;逼死張巡的尹子奇被殺,所部降唐。

3、最重要的是:范陽(叛軍老巢)史思明降唐!

此時的叛軍已呈崩潰之像,如果唐軍抓緊時間,快速追擊,不難取勝!

坐失良機:由摧枯拉朽到旗鼓相當。

遺憾的是,大唐的統治者再次坐失良機。

大唐在收復洛陽後,急於修理宮闕、迎回太上皇,沒有發起大規模追擊。

最後,在洛陽折騰了近一年,大唐才發動新一輪攻勢!

這一年中,形勢已經變得複雜起來了。

良將之殤:鄴城之戰,數十萬唐軍是如何敗給史思明的?

唐軍未趁勝追擊,形勢變得複雜起來。

1、安慶緒在鄴城已經聲勢復振!

從洛陽敗逃叛軍陸陸續續進入鄴城,而從南陽、上黨、穎川(田承嗣請降,但郭子儀回覆慢了,遂引兵北退)等地退走的叛軍也集結到了鄴城。

旬日之間,安慶緒兵力達到6萬多人(後又增加至7萬以上),聲勢復振!

2、史思明再次造反!

李光弼認為史思明一定會再次造反,建議除掉史思明。

結果,計劃洩露,史思明再次造反!

李光弼的判斷應該是正確的,史思明早晚是一定要收拾的。而且,史思明雖然狡猾,但也不是沒有可能以陰謀取之(老史最後就是死於他兒子的陰謀)。

但是,或許先解決安慶緒再對史思明動手也不遲。過早逼反史思明,絕非明智之舉。

在耽擱一年後,叛軍也已發展到20萬以上(史思明機動兵力13萬,安慶緒7萬以上)。

原本摧枯拉朽一般的形勢,如今已變得複雜起來了!

兵多將強,卻頂著一個低效的指揮系統。

758年十月,在耽擱了一年以後,唐軍發起了攻勢。

對於此戰唐軍參戰兵力,說法很多。小編以為:在25-30萬之間。

命朔方郭子儀、淮西魯炅、興平李奐、滑濮許叔冀、鎮西.北庭李嗣業、鄭蔡季廣琛、河南崔廣遠七節度使及平廬兵馬使董秦將步騎二十萬討慶緒;又命河東李光弼、關內.澤潞王思禮二節度使將所部兵助之。——《資治通鑑》。

因此,唐軍兵力是20萬+李光弼、王思禮的軍隊。

其中,王思禮的兵力是行營兵3萬、騎8千(《新唐書》。李光弼軍不詳。

因此,我認為唐軍兵力在25-30萬之間。

良將之殤:鄴城之戰,數十萬唐軍是如何敗給史思明的?

唐軍兵力佔優,但騎兵少於叛軍,是一大劣勢。

從總兵力來說,兵力優勢不大。但是,因為史思明與安慶緒已兩個獨立集團,兩個集團既唇亡齒寒又你死我活,不可能密切配合。

因此,唐軍如組織得當,對安慶緒集團接近4:1的優勢,對史思明有2:1的優勢,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

可惜,朝廷對九節度使未設主帥,只以魚朝恩為觀軍容使統之。

如此,唐軍雖然兵力有優勢,但指揮機構卻極其低效、混亂。

事實證明,正是這種低效、混亂的指揮機構,給了史思明翻盤的機會!

唐軍攻城阻援,但兵力分配不當。

良將之殤:鄴城之戰,數十萬唐軍是如何敗給史思明的?

唐軍部署是攻城阻援,但阻援兵力部署過少,且缺乏彈性。

開戰後,唐軍的作戰企圖十分明顯:先擊破安慶緒,再收拾史思明。

唐軍的開局很不錯。由於安慶緒集團內部問題嚴重,唐軍很快攻破衛州,圍困鄴城。

隨後,唐軍一邊圍城,一邊分掠各地。其中,河南崔廣遠一路最為緊要:攻取魏州。

此時,唐軍的部署是:

1、攻城方面,集中兵力收拾安慶緒。

2、阻援方面,佔據魏州,阻擊史思明於圍困圈以外!

自叛軍起兵以來,叛軍依賴運河進行大規模補給。而唐軍只要守住魏州,既可基本阻擊史思明於鄴城包圍圈以外。

可以說,唐軍部署的思路是比較到位的。

但是,這個部署阻援兵力太少!

攻城方面,20多萬唐軍頓于堅城下。

阻援方面,面對13萬史思明軍,魏州僅有3萬餘人!而且,蕭華(後崔光遠代之)、崔光遠都是文官出身,素非名將!

而且,鄴自戰國以後,經歷代君王不斷加強(尤其曹魏的經營),並不易攻克。

一旦攻城不克,阻援不力,唐軍將陷入被動!

史思明的計劃:逼近唐軍,等待戰機。

安慶緒連戰連敗,岌岌可危,派人向史思明求援。

此時,唐軍氣勢正盛,史思明直接跑去是送死。

只有先破壞唐軍的計劃,掌握主動,史思明才能出擊!

良將之殤:鄴城之戰,數十萬唐軍是如何敗給史思明的?

史思明的部署雖頗有章法,但並無神來之筆,唐軍如組織得當,並非不能化解。

史思明的企圖是:一方面以少數兵力牽制唐軍對鄴的攻勢,以爭取時間;一方面以主力進攻魏州,以爭取主動。

1、趁虛奪回魏州。

唐軍在魏州兵力不足,且立足未穩,史思明需儘快拿下,以為支撐鄴之戰的立足點。

為此,史思明兵分三路,主攻魏州!

2、另遣軍逼近鄴城,以爭取時間。

史思明令李歸仁率領步騎1萬,抵達滏陽。

當年,關羽圍攻樊城,徐晃兵力未集,尚不能直接救援。但徐晃依然逼近關羽,連營而拒,並派人射書到樊城,以安定樊城人心。

此時的情況,十分類似。

史思明既選擇暫不直接解圍,就要想辦法讓鄴城支撐下去,給自己爭取時間。

鄴城已被重重圍困,而且安慶緒地盤已悉數丟失,如果安軍感陷入絕望,很可能發生內亂!

良將之殤:鄴城之戰,數十萬唐軍是如何敗給史思明的?

李歸仁進駐滏陽,也是關鍵的一步棋。

而滏陽距安陽不過80裡地,李歸仁到此,可以安定鄴城人心:思明不會不管,你們一定堅持住!

其次,滏陽有滏水為屏障,唐軍並不容易拔掉這顆釘子!

在最後史思明的決戰階段,這裡的精騎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想方設法爭取時間,一方面想方設法抓緊時間。

坦率地說:史思明的這個部署雖然很得要領,但並無太多出奇之處。

如果唐軍指揮統一,無論是守住魏州,還是擊退李歸仁,都不是沒有機會!

簡單得離奇的離間計

史思明攻取魏州的戰鬥,非常迅速。

十一月出兵,十二月二十九日即破城。

史書上記載得非常簡單。

崔光遠派部將李處崟出城迎擊,因郭子儀不支援而戰敗。叛軍追到魏州城下時,高喊:“李處崟讓我們來,你怎麼還不開來迎接我們?”崔光遠誤信反間計,腰斬李處崟。因李處崟素為驍將,見其被斬,唐軍人心離散。崔光遠害怕有變,逃回汴州。史思明攻取魏州,屠殺光遠部及城民三萬人。——《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一》。

這則簡單的記載,“離奇”之處甚多。

首先,崔光遠雖非良將,但智商應該沒問題,不可能因為叛軍喊幾句話就斬殺自家大將。

其次,郭子儀雖與崔光遠有隙(崔光遠之前支援郭子儀時不積極),但魏州畢竟是事關全局的要地,而且,崔光遠接任魏州,正是郭子儀奏請的!以郭公為人,沒有理由不去救!(郭公不救的原因,我們後面再分析)

最後,更離奇的是:崔光遠逃走後,不但沒有被問罪,反而被拜為太子少保!


良將之殤:鄴城之戰,數十萬唐軍是如何敗給史思明的?

唐軍表面實力強大,實際內部關係錯綜複雜,人心離散。

這隻能說明:唐軍內部的矛盾錯綜複雜,互相猜忌!而大唐既缺乏強有力的統一指揮,又賞罰不明,更使各部自行其是!

如此唐軍,焉能不敗!

唐軍低效的指揮系統,將主動權拱手讓出

史思明佔據魏州後,759年正月初一,自稱大燕聖王,按兵不出。

此時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現在勝負的關鍵點,已經由攻城,變成了阻援!

一方面:兩個月的圍城戰已經說明:鄴城不容易急切攻下!而安軍連遭挫折,疲憊不堪,已很難靠自己威脅唐軍了!

另一方面,兵力更強大,更善於用兵的史思明已在附近!

攻城阻援的計劃應做出調整了!

李光弼頭腦很清醒:

史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進,此欲使我怠惰,而且精銳掩吾不備也。請與朔方軍同逼魏城,求與之戰。彼懲嘉山之敗,必不敢出,將來曠日持久,則鄴城必拔也。安慶緒死,彼則無辭以用其他眾也。——《新唐書》

良將之殤:鄴城之戰,數十萬唐軍是如何敗給史思明的?

形勢變化,計劃也應要調整。如採納李光弼之計,唐軍可保留主動權。

這個建議,就是以李光弼及朔方軍,曾經屢次挫敗史思明的兩支唐軍咬住史思明,其餘各部繼續圍攻鄴城。

誠如此,唐軍依然能牢牢掌握主動權!

可惜,魚朝恩表示,他不是主帥,他只是來監督作戰的,戰役調整他不管!

如此,低效的指揮系統,使唐軍將主動權拱手讓出!

此時的史思明,已經可以從容等待時機了!主動權,已在握!

一條道走到黑

形式變了,但唐軍沒變,他們繼續猛攻鄴城,決心一條道走到黑!

良將之殤:鄴城之戰,數十萬唐軍是如何敗給史思明的?

鄴治所安陽自殷商時期就是古都,城池堅固。

正月,親自率軍攻城的猛將李嗣業中流矢而死,唐軍士氣大挫!

隨後,唐軍又築壘重重,以漳河水灌入城中。鄴城河水四溢,連想投降的人都無法出城投降了!

此時,鄴城看起來指日可下,唐軍似乎很快就要勝利了!

史思明等待的時機到了。

歷史一再表明:最感疲憊,又依稀聽到勝利號聲的時刻,正是人最經不起折騰的時刻。

李光弼當初所擔憂的“懈怠”之勢已形成,史思明來了。

陷入被動,人思自潰

儘管唐軍已師老兵疲,但如果史思明一上來就打,也是夠嗆的。

魏州到鄴100多里,衝擊距離過長,史思明衝過來,唐軍雖懈怠,但抖擻精神,發揮兵力優勢,仍然足以擊敗史思明。

史思明急不得,他瞄準唐軍的軟肋,繼續來了幾手。

良將之殤:鄴城之戰,數十萬唐軍是如何敗給史思明的?

史思明多種騷擾使唐軍“人心思潰”。

1、虛張聲勢,疏散迫近。

史思明以眾將各自進軍到離鄴50裡的地方,各部皆帶300門大鼓虛張聲勢,疏散配置開來。

其實,如果唐軍有統一的指揮系統,這正是趁敵立足未穩,猛烈大舉反擊的時機。

可是,由於唐軍各自為陣,各部兵力皆少於史思明,而且,在史思明的虛張聲勢下,各部也搞不清情況,不敢貿然反擊。

如此,史思明軍如一群狼,逼近了唐軍這隻疲憊、笨拙的熊。

2、狼群。

狼群進攻熊虎,往往先輪番騷擾,使敵疲憊,然後一舉擊殺!

史思明軍現在就是這樣一個狼群。

史軍每營都抽調出500騎兵,開始輪番騷擾唐軍各營!

叛軍騎兵來去如風,每當唐軍準備整軍出戰時,叛軍就撤走了!

唐軍白天防禦,叛軍晚上來,晚上防禦,叛軍早上來,唐軍各部疲憊不堪,士氣低落!

3、補給線破擊戰。

唐軍的補給線,是另外一個軟肋。

當時,唐軍的補給線主要依賴兩個處:從江淮來的物資,由運河抵達前線;由山西的物資,由安陽河等河流進入前線。

唐軍只能將物資運輸到前線附近,再由車輛運輸到部隊,“車船相繼”。

史思明令人假扮成唐軍,在接收時,藉故殺掉船伕,如此,使各處民夫都不再敢運輸物資了!

史思明還讓軍隊潛入,在物資聚集處放火焚燒。

叛軍時聚時散,彼此配合默契,而官軍卻根本分辨不出來,根本無法防禦!

如此,唐軍糧草不繼,士氣更加低落了!

唐軍累,又困,又餓,還日夜被敵人騷擾,“人思自潰”!

決戰的時刻,到了。

嘎然而止的決戰

三月初六,史思明渡過彰水,發起決戰!

史思明的交戰策略,分為兩部:

1、史思明親率5萬精銳,與唐軍主力正面交戰;

2、分遣騎兵(或與滏陽軍一起),從西面側擊唐軍。

郭子儀看出史思明企圖,派僕固懷恩率騎兵擊破這路叛軍。(看來,思明用兵雖頗有章法,但其部署未出郭令公、李光弼預料)。

良將之殤:鄴城之戰,數十萬唐軍是如何敗給史思明的?

鄴城決戰,儘管史思明費盡心思,但並未分出勝負。

我們先看回正面:

史思明軍依然由各營共同進軍,每股兵力不大,唐軍初見時,以為叛軍又是來騷擾的,未及時進攻。

直到史思明五萬精銳集結完畢,唐軍才開始迎戰,兩軍在萬金驛展開大戰。

由於戰場面積不大,唐軍無法充分發揮兵力優勢,只有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四部在前作戰。

其中,許叔冀部素未經大戰,魯炅部將士多來自南方,平原決戰經驗不足。

因此,雖然雙方殺傷相當,但史思明漸漸佔據上風,魯炅受傷,開始敗退。

郭子儀率大軍接上!

此時,突然颳起大風,“吹沙拔樹,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

唐軍向南,叛軍向北,各自退出作戰!

決戰結束。

唐軍的總崩潰:猜忌的禍

以《新唐書》的說法,大風後:史思明退到了沙河,唐軍乾脆就各回各鎮了!

史思明退守沙河可以理解:敵眾我寡,發生意外,退出200裡,再看機遇。

良將之殤:鄴城之戰,數十萬唐軍是如何敗給史思明的?

什麼風,能把唐軍直接吹回各鎮呢?

唐軍的一退到底就令人費解了:難道他們看到妖怪了?

《邠志》道出了其中緣故。

當初,史思明覆叛時,牙前兵馬使吳思禮對著僕固懷恩說:“我就知道思明會反!番將嘛,怎麼可能忠心為國呢?”僕固懷恩記恨於心。決戰之日,史思明派軍繞西攻唐軍,郭子儀令僕固懷恩率軍擊破之。僕固懷恩回軍後,射殺吳思禮於陣中,大呼:吳思禮陣亡了!

黃昏,僕固懷恩收軍回來時,郭子儀以為僕固懷恩造反了,脫身而跑。

城下各節度使見狀,也紛紛退回本鎮。

看來,大風起後,唐軍退出戰場,但並未撤鄴城之圍。

直到大家以為僕固懷恩造反,郭子儀先退,大家才各自潰散!

看來,唐軍的總崩潰,還是因為自己內部的相互猜忌!

郭子儀為何表現失常?

郭令公,已用他的一生證明:他絕不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也不是一個不顧大局的人。

良將之殤:鄴城之戰,數十萬唐軍是如何敗給史思明的?

郭子儀原本可以以帥位輕鬆處理的問題,現在變得很難處理了。

可是,在鄴城之戰中,先是不救崔光遠,對魏州的快速陷落有間接責任。然後,又在激戰中,率先退卻!

其實,這個兩次失常表現,都說明:在當時上下相疑、沒有授權的環境中,即便郭令公也難免舉措失當了。

1、率先脫身而退,引發崩潰。

從吳思禮侮辱僕固懷恩的話中,可以看出安史之亂後朔方軍中強烈的番漢矛盾。

從郭子儀最後的脫身而退中,可以看出郭子儀本人也深深陷入這個矛盾中。

2、不援李處崟。

僕固懷恩,常年追隨郭子儀身邊,郭子儀尚且不敢信任,何況李處崟呢?

李處崟的上司崔光遠都不信任李處崟,何況郭子儀呢?

史思明攻魏州,離間計選定的目標就是李處崟。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李處崟或與僕固懷恩類似,雖忠心,卻飽受猜忌。

看來:在這種上下相疑的環境中,即或是郭子儀也難以充分發揮了!

後續:大局再次逆轉

全師而退的,還有對面的史思明。

很快,史思明就幹掉了安慶緒,並主持對大唐的反擊。

此戰後,平叛戰爭風雲突變。

最後,由於叛軍的內亂,大唐還是取得了勝利。

但是,由於大唐元氣大傷且上下相疑,終無法徹底消滅叛軍餘部。

藩鎮割據,常年為害。大唐盛世,終不能復現!

良將需要什麼?

鄴城之戰中,史思明指揮頗有良將之風。

不過,如我們在戰役中所見:史思明用兵之能,未出郭子儀、李光弼之右。他企圖據魏州以待唐軍之懈,被李光弼看穿;他企圖騎兵繞唐軍之西,被郭子儀破壞。

唐軍之敗,還是怪自己。

1、戰略上:廟算無方,錯失良機。

好的廟算,是良將建功立業的加速器。

比如,楚漢戰爭末期,劉邦不失時機“擊其惰歸”。

良將之殤:鄴城之戰,數十萬唐軍是如何敗給史思明的?

劉邦、張良出色的廟算,使韓信“輕鬆”面對同為戰神的項羽。

結果:當韓信趕到時,項羽已經處於極為被動的局面了。

許多朋友遺憾未能見證韓信與項羽的“戰神對決”。其實,好的廟算,就是讓自家良將在優勢情況下“不公平對決”,“欺負”對手。

收復洛陽後,叛軍正處於土崩瓦解中,唐軍如果“宜將剩勇追窮寇”,急速追擊,完全可能徹底消滅安慶緒。

如此,即使思明再能用兵,又何能為也?

可惜,唐軍未能快速追擊敵軍,反而過早逼反史思明,使形勢變得複雜化。

2、組織上:不設主帥,指揮系統低效。

正常有序的組織,是良將“公平對決”的保障。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孫子兵法.謀攻篇》

沒有指揮權,良將如何發揮自己的才幹呢?

大唐的選擇刷新了下限——不設主帥。

如此,良將們能用的,就只有自己的本部兵馬了。就只能與對手“不公平對決”了。

唐軍兵力強於叛軍,但是,九大節度使的兵力拆開來,又都弱於叛軍。

比如:李光弼明明看出了史思明的企圖。但以河東軍一部去打,兵力不足,他必須要協調其他各部支持。但他沒有權限,無法調動,在魚朝恩不許可的情況下,也只能乾瞪眼了!

這就是為什麼:唐軍明明兵力佔優,卻總是處處陷於被動!

3、內部關係上:上下相疑,人心猜忌。

信任,是任何組織有效運轉的基礎。

此戰中,唐軍內部的互相猜忌到了令人乍舌的地步!

平級之間:崔光遠與郭子儀互不相助;吳思禮與僕固懷恩水火不容;

上下級之間:崔光遠猜忌李處崟;郭子儀猜忌僕固懷恩。

裡裡外外,上上下下,各自猜疑!

如此,即便是基本的軍事行動,執行起來都疑慮重重了!

郭子儀、李光弼,再有用兵之能,又何能為也?

看來,當身處戰略短視,組織混亂,內部相疑的環境時,即使郭子儀、李光弼也無能為力!

雞湯文總是告訴我們:不要管環境如何如何,只管做好自己。

其實,一個人才,要發揮自己的才能,是離不開一個好環境的。

如果在戰略短視、權責不清、勾心鬥角的環境中,即使您強如郭子儀,恐怕也難免陷入困境。

只有爭取為自己儘可能爭取到適當的授權和互信的合作環境,我們才能充分發揮,取得勝利!

祝君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