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朝由盛转衰是因为孙太后专政弄权造成的吗?

红星照耀神州


明朝衰败的原因应该放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方面来回答。跟个人无关。一般来说从明英宗的土木之变为转折点,损失了从明成祖以来的精英。明朝对外战争从此由主动出击到被动防御。从统治者素质来讲,明朝后期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怠政荒淫无度依赖宦官专权,朝政乌烟瘴气,另外大量分封朱氏藩王,国家财政供养。兼并土地,农民苛捐杂税多,负担重,社会矛盾尖锐。蒙古鞑靼崛起和女真人的崛起不断侵扰明朝边境掠夺财富,消耗明朝国力,加速了明朝的衰落。然后闭关锁国政策,海禁的实行,与世界先进的航海文明脱节,造成了经济衰落和武器落后。


清风明月醉酒歌


明朝由盛转衰和孙太后关系不大,而且孙太后也没有弄权。

孙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位皇后,明宣宗对她有很深的感情。为了她不惜废掉了没有过错的胡皇后,转而立她为后,她为明宣宗生育皇长子朱祁镇。明宣宗去世后,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孙皇后也就成了孙太后。

朱祁镇登位时只有九岁,所谓主少国疑。大臣们便请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虽然张太皇太后没有同意,但国事还是由她在处置。作为皇帝生母的孙太后反而没有涉政。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初年,朝政就是由张太皇太后加“三杨内阁”的模式。

随着三杨和张太皇太后先后去世,明英宗亲政。明英宗宠幸宦官王振,宦官乱政,正统朝的政治开始滑坡。

明英宗正统年间做的最劲爆的一件事就是听信了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瓦剌。最终的结果遭遇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虏。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等一众文官武将战死,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25万明军(号称50万)全军覆没......这是能看到的最直接的损失,土木堡之变对明王朝来说遗祸无穷。

明英宗的亲率出征,导致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权开始衰弱,文官集团却因此而坐大。以至于后面的明朝皇帝只能通过内廷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皇权与文官集团的斗争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

后来的文官集团牛到什么程度?以骂皇帝为无上的荣耀的。明朝出了两个20多年不上朝的皇帝,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和明神宗万历皇帝爷孙俩。明世宗从一即位就和文官集团相斗,他的孙子明神宗也布了他的后尘。万历朝的国本之急,皇帝和文官集团斗了15年,最终以皇帝的失败而告终。受此打击,明神宗越来越怠政,几十年不上朝,以至于大臣都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

明熹宗天启皇帝重用太监魏忠贤,明熹宗主流的看法是说他贪玩不理朝政,整天在后宫研究木工,把朝政交给魏忠贤。但事实上明熹宗聪明的很,他自己不出面,却在后面支持魏忠贤,让魏忠贤去打压东林党。这一时期无论是赋税,还是其他收入,魏忠贤都能把钱收上来。这时期国库里还是有钱的。但因为魏忠贤动了东林党的奶酪,东林党对他恨之入骨。

崇祯皇帝一上位就杀了魏忠贤,他完全不顾他哥天启皇帝临终前对他说的“忠贤可计大事”。结果魏忠贤是死了,但国库的钱也就空了。北京城被李自成围住的时候,崇祯让大臣捐银子劳军,但没人出钱。可魏忠贤当年就是能从官僚手中把钱给整出来。崇祯皇帝绝望自杀之前收敛了魏忠贤的遗骸,且留下了一句“文臣皆可杀”的话。

综上,明朝由盛转衰和孙太后没有任何关系。我个人的看法,明朝的灭亡和文官集团的势力过于强大有直接的关系。而导致文官集团的坐大,土木堡之变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要追究明朝为什么由盛而衰,那自然是明英宗亲率出征导致土木堡之变。


华夏历史闲聊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幼年品貌俱佳,一朝入宫

看了"大明风华"的人认为孙皇后即孙若微,这是不对的,史书中并未给出孙皇后的名字,我们暂且称她孙氏。

孙氏是山东邹平人,但他的父亲孙忠在河南永城县任主簿(相当于县长秘书)。明宣宗的母亲张皇后也是永城人,宣宗的外公封为彭城(徐州)伯的爵位,他的外婆就是彭城伯夫人看到品貌俱佳的孙氏很是喜欢,在入宫的时候和女儿谈及孙氏的贤德,这话又传到明成祖那里,朱棣遂命孙氏入宫,由明宣宗母亲张氏教她宫中礼仪,孙氏时年方十余岁。所以朱瞻基要感谢他的外婆。幼时的朱瞻基和孙氏有一段青梅竹马的岁月,也是日后两个人感情的积淀。

嫁给皇帝,逆袭成功

后来,朱瞻基大婚,因为听了掌管天象的奏议,立了胡氏善祥为正妃,孙氏为嫔。朱瞻基登基后,胡氏被立为皇后,孙氏被立为贵妃。

宣德二年,孙贵妃生下皇子朱祁镇,而胡皇后无子,明宣宗本来就宠爱孙贵妃,以母以子贵为由,列举胡皇后过失,在宣德三年,不顾大臣反对,废胡皇后,孙贵妃上位。

明宣宗:贵妃孙氏,皇祖太宗选嫔于朕。十有余年,德义之茂,冠于后宫。

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曾说:孙贵妃体态妖娆,性情狡黠,少成若天性。百般取悦上意,把这位宣宗皇帝,玩弄在股掌中。

不管怎样,宣宗很是迷恋孙皇后,可惜宣宗命短,37岁就挂了,孙皇后升级皇太后。

处理变乱,稳定政局

要说孙太后政治的闪光点,莫过于对两次事变的处理。

土木堡之变后,瓦剌也先挟英宗勒索,在一些官员不知所措、甚至主张迁都时,她果断的站在于谦一边,支持朱祁钰为帝,立朱见深为太子,组织北京保卫战,稳定了大明政局,避免了靖康之耻的重演。

景泰八年,景帝病危,大明国祚又面临抉择,又是她坐镇后宫,支持徐有贞等人政变,使皇权顺利交接,保持了政治的延续,避免了皇权真空而出现的各种不测。

从两次事件,可以看出孙太后是一个顾全大局、出色的政治家。但她第一次倚仗忠臣于谦,第二次倚仗投机的奸臣,都使大明政权平稳过度,避免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但是她的纵容,加速了于谦死亡,这个责任她要担一部分。

再说一下明朝由盛转衰,有的学者说始于土木堡之变,有的说始于万历,不管怎样,和她无太大关系。倒是明英宗听了她建议,废除了殉葬,这也是她功劳的体现吧。


金乌木木


明宣宗孝恭章皇后孙氏(?-1462年9月26日),山东邹平人,[1]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年幼时,因容貌俊美被明仁宗诚孝皇后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看中,被选入宫内。[2]

孙皇后与明宣宗朱瞻基朝夕相处,感情很深。明宣宗即位之后,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废胡皇后,退居长安宫,而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逝世,皇太子朱祁镇登基为皇帝,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京师告急,明朝陷入空前危机。孙太后果断摈弃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张,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让庶子朱祁钰即位,是为景泰帝,终于化解了危机。

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位,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孙太后崩逝。全谥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葬于景陵。 确切的说明朝由强盛转向衰弱转折点是从‘土木堡之变’开始的,土木堡之变是指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的宦官王振他一直深受朱祁镇的宠信,他也想建功立业,成就一世英名,于是在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侵犯边境的时候鼓动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那里大败,50万军队死伤过半,还有陪着朱祁镇一起来的朝廷精英都葬送在那,朱祁镇自己被俘虏,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棰死,明朝由此转向衰落!


青金山人


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我认为是土木堡之变。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结束了元朝的残暴统治,并且结束了元末的各路军阀混战的局面。

在经济上,他重新建立了社会秩序,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在很快的时间内就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大明的国库也逐渐丰盈,国家可以利用财力做更多事情。

在军事上,他不断北伐,重创北元使得蒙古不敢越雷池一步,保证了边境的安宁。

在政治上,他严查贪官污吏,使政治上较为清明。

到朱棣时期,他五征蒙古,七下西洋,编著《永乐大典》,继续发展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和内部发展环境。为之后的“仁宣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到明宣宗朱瞻基统治时期,明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

土木堡之变后,在军事上,明朝的军事实力受到严重打击,明初的勋贵集团瓦解,掌管军队的变成了文官集团,明朝对蒙古在军事上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建立“九边”,耗费了明朝无数的财力和物力,最主要是效果还不好。

在政治上,由于勋贵集团的瓦解,文官集团的膨胀,导致明朝皇帝不得利用太监对文官集团进行制衡,在明宣宗朱瞻基时代开始在皇宫设立内书房教太监读书就是一种政治信号,可以说明朝太监的从政是一种必然,是皇权的需要。从此明朝上演了各种太监和文官集团的权力斗争,国家弄得乌烟瘴气,无力集中力量发展生产。

在经济上,土地兼并开始严重,由于明朝优待士大夫不用缴纳各种税费,导致“捐献”成风,有土地的农民主动把土地挂靠到士大夫家里,以逃避赋税。并且明朝商品经济发达,但是商业税又特别低,导致国家收入大减。

从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国力再也没有超过明宣宗时期。因此说明朝的衰落跟孙太后专政没有什么关系。


蚂蚁历史观


明朝由盛转衰,孙太后是负有很大的责任的。对明朝由盛转衰的废后先河、土木堡惨败、夺门之变都和孙太后有关系。

孙太后其实是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宣宗的第一位皇后是胡皇后,是在朱瞻基登上皇位的时候册立的,那时候孙氏还是皇贵妃。

当时宣宗十分喜欢玩乐,胡皇后就经常去劝宣宗,这让宣宗对这位胡皇后就产生了特别不满的心情,而且胡皇后常年有病,身体虚弱,导致了多年不孕不育,这样当皇帝的宣宗更是十分的介怀。

这一点便让孙氏所洞察到了,女人心海底针。不久,孙贵妃就“生”出了皇长子朱祁镇。这直接导致了胡皇后被废。孙贵妃成了孙皇后。

但是孙皇后只享受他的权利,不履行他的义务。他做什么事都顺着宣宗的心意,不计好坏,不论后果的顺着。这导致了宣宗后期的社会风气偏向于纸醉金迷。为明朝的统治危机埋下了伏笔,可以这么说这和孙皇后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

而且这也开启了废后的先河,后宫不静就是皇门不幸。也成了明朝由盛转衰的因素。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的就是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的怂恿下,发生了土木堡大败的惨案。

这场土木堡大败损失是十分惨重的。不仅大军溃败,而且英宗朱祁镇也搭了进去成了瓦剌的俘虏。也成了瓦剌入侵的一个筹码。

皇帝都被捕了,人心肯定就动摇了,土木堡溃败的消息传到北京,社会经济面临着极大的萧条和挑战。有钱有权的人大多数都开始举家南迁了。

为了稳定人心,为了稳固大明的根基,大家一致认为应尽快另立新皇。虽然说当时英宗已经有了长子朱见深。但是那时候朱见深才两岁,在当时的状况下,一个两岁的孩童根本无法扛起大任,主少国疑,所以大家都把眼光放在了英宗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祁钰身上。

但是孙太后却因为自私,因为他自己的利益,费尽心思的阻挠着朱祁钰来做这个新一任皇帝。比如说不把英宗被俘的消息透露给朱祁钰,比如说偷偷的给瓦剌送财宝想用钱赎回英宗,但是这些如意算盘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打好。

后来孙太后实在是没有办法又想了一个招数,让朱祁钰监国的同时立朱见深为太子来牵制朱祁钰。这就让朱祁钰这个皇帝当的就没有什么威信,没有什么权利。没有权利如何才能让手下的人服从,如何才能调动军队?如何才能让手下人为你卖命?这些都是问题呀,这场仗根本就没法打呀,其实不用打就可以知道,谁输谁赢了吧。

还好当时明朝的根基还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忠君爱国的官员权衡利弊,力保朱祁钰登基。这让孙太后最终无法控制全局,只能是被逼无奈的答应。

虽然孙太后没有成功阻挠朱祁钰称帝。但他的先例太子的策略却扰乱了明朝的继承系统,舅舅当皇帝,侄子当皇太子。这其中的矛盾可想而知,埋下了许多祸根。

另外必须说的一件事就是夺门之变。

再坚强的人也会生病。生病是人们最脆弱的时候,但是就有一些鼠辈之徒趁着朱祁钰病重的时候,发动了夺门之变。

将已经被释放回来的太上皇朱祁镇重新扶上皇帝的宝座。这场政变导致了当初力保朱祁钰的一些大臣遭到了严重迫害,可谓妻离子散、生灵涂炭。比如说兵部尚书于谦也不能幸免。正值刚正不阿之辈被迫害,奸逆小人当道,这加剧了明朝的政局腐败。

而我们的孙太后明明知道这是一场阴谋诡计,她不仅不坚决的反对,反而是用自己皇太后的身份和权利非常大力的力挺的支持。夺门之变成功之后。孙太后又大力支持朱祁镇对朱祁钰朝政的大清算大翻盘,导致明朝政务陷入一片混乱,明朝又走向了下坡路。这又与我们的孙太后息息相关。


白白说历史


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土木堡之变。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土木堡位于怀来县城的东10公里,为一船形城堡,堡城南北长约五百米,东西长有1000米左右,城墙高6、7米左右。堡墙现存的只有南墙和西墙。原为土筑砖包,现只剩土墙。在明代,榆林堡、土木堡和鸡鸣堡是京北三大堡。1449年,明英宗亲征蒙古瓦剌部,不料被瓦剌军队围困于土木堡,明军大败,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1457年英宗夺门之变复辟以后,在堡内修建了显忠祠,以祭祀、褒扬土木堡之变中牺牲的二、三十员明朝将领。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是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明英宗平日里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王振不顾王直等朝臣反对,鼓动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由于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军心不稳,导致大败。大军撤退,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军队追上,明军被团团围住,两军会战,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部下樊忠杀死,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英国公张辅、时任户部尚书王佐(山东庆云县人)、时任兵部尚书邝埜(湖南省宜章县人)、时任刑部尚书丁铉(江西人)、时任工部尚书王永和(昆山人)与时任都察院右都御使邓棨俱于土木堡丧生。明初对蒙古瓦剌实施"羁縻之策",在宣化、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互通贸易。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派2000人来进马,诈称3000,以冒领粮食,太监王振把瓦剌贡马价格削减,激怒瓦剌,成为战争的导火索。七月瓦剌分四路进攻明朝,也先主力进攻大同,明军失利,传至京师,朝野震惊。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蛊惑挟持下,御驾亲征,率20余万大军贸然进入大同,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向王振交待敌情,王振恐惧,决定班师。大同都佥事郭登进言:"取道紫荆关回京可保无事。"王振想借机使英宗幸其家,以便炫耀乡里,舍紫荆关向蔚县出发。途中王振又恐大军毁他的庄稼,行40里又折东改道宣化,从而延误了时间。十日到宣化后,瓦剌追兵赶到,恭顺侯吴克忠及其弟战死,所部溃散。成国公朱勇率5万骑增援,在鹞儿岭遇敌伏兵,全军尽没。八月十四日英宗到达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瓦剌兵将堡团团围住,水道也被也先军占据,明军人马饥渴,都指挥终夜拒敌,敌人愈增。十五日也先佯遣使求和,王振见瓦剌兵退,下令将兵营移至近水之处,军队刚移动,也先集中劲骑四面冲来,明兵争逃,行阵溃乱,英宗被俘,王振等皆死于乱军之中,官兵死伤10万余人。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史不可当


朱翊钧当了48年的皇帝,比明朝的其他皇帝在位的时间都要长,然而朱翊钧虽久居其位,却不谋其职,连续30年躲在后宫中不肯示人,创造了史上不临朝时间最长的纪录。自古封建王朝由盛转衰都有原因,朱翊钧虽然不是明朝衰落的罪魁祸首,却也难逃其咎,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懒政,朱翊钧年轻时也曾是个勤勉为政的好皇帝。

朱轶钧自幼聪明机智,深得明穆宗宠爱,因此在他六岁时顺理成章地成为东宫太子。

隆庆六年,穆宗一病不起,临终前将十岁的儿子朱翊钧叫到病榻前,将他托付给太傅张居正、大学士高拱和太监冯保。并留下遗诏,命朱翊钧在继位后要励精图治,举贤使能,国家大事一定要与三位辅臣商量,穆宗临终托孤,对万历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于是朱翊钧登基是为明神宗,在后来的权臣之争中,高拱在朝廷的影响力终究不敌冯保家后宫的话语权,最终被冯保排挤出京城。

那么,在两臣相争时,张居正又在做什么,他选择站队,高拱却在暗中联络冯保,做起了墙头草,高拱被排挤后,只剩冯保和张居正分管,内外共同辅佐,朱翊钧道也算相得益彰,多亏这两位劳苦功高的大臣,这才能使明朝再皇帝不临朝30年的情况下,不至于土崩瓦解!

万历10年,朱翊钧长大了,开始接受政务,都说神宗30年不临朝,但我们不能就此将其定性为昏君,朱翊钧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本身的天赋很高,在登基后又受到张居正的耳濡目染,虽然他并没有走向政治前台,但他的理政能力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张居正过世后朱翊钧亲政,然而他在掌权后作出的第1件事就是对张居正进行清算。从这件事中我们能够看出来,朱翊钧对政治权力的渴望,他早就不甘心,躲在张居正的身后,凡事都受张居正摆布了。

朱翊钩迫切的想要做出一番功绩,而万历三大征就是他想建功立业的铁证。什么是三大征?就是神宗亲政后对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展开的三次军事行动。抗倭援朝、镇压宁夏叛乱,讨伐杨应龙,在这三次战争期间,朱翊钧无不表现的急功近利,所以说明神宗早年并不是一个懒政的糊涂皇帝,相反他还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晚明时期的文人夏允族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朱翊钧之所以会从一个勤政明君变成这种昏君,先是因为专宠郑贵妃导致外戚干涉朝政,后是因为厌恶文官集团爆发的党争,更重要的是,人不可一心二用,既然朱翊君打算勤于政务就不应该贪恋酒色,朱翊钧在酒色中耗光了精力,自然没有精神继续理政。

导致朱翊钧荒废政务的原因还有一个,张居正过世后,两位大学士被任命为新任首辅,他们就是张思维和申时行,这二人在朝廷混了几十年,深谙为官之道,知道张居正生前的荣耀和死后的屈辱形成鲜明的对比,二人不想成为后车之师,于是在朱翊钧面前说话总是万分小心,生怕会得罪了朱翊钧。

朱翊钧受到两个庸人的影响,开了两个很恶劣的先例,也就是章奏留中和经筳讲义的进呈。什么是章奏留中呢?就是对于文武百官们呈送的奏章不理不睬,将奏章堆入书房不看一眼,经筳讲义的进呈就是皇帝不再参加经筵,讲官们只将经筳相关的书籍送到宫中,朱翊钧养成了这样的坏习惯,终于不再上朝了,所以史官们认为导致神宗荒废政务的罪魁祸首,正是张四维和申时行。

总而言之,皇帝若不上班,势必会给国家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朱翊钧登基之初做出的努力付诸东流,大明江山非但没有在他手上重焕光彩,反而走上衰亡之路。

综上所述,明朝的衰败,主要是因为皇帝不上朝,不亲临朝政而导致的,后宫享乐是原因之一。你们有什么看法来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中医李友


不不,孙太后时期,明朝才不到一百年,明朝享国270多年。

一个朝代,往往开始时,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前几十年,兴盛无比,中期开始出现各种矛盾弊端,

这时候就需要改革,历史上的改革很多,明朝的改革最著名的张居正改革,都说为明朝续命五十年。

明朝历经靖难之役,建国几十年,又来一次大革命,重新来过一次,累积的矛盾没有上升那么快,

朱棣和子孙三代都是一代明君,朱棣开拓者善战,终朱棣一代明朝军队战斗力爆表,朱瞻基早期也是,所以这时期,明朝前五十年都是生机勃发时代。

但是,长期的战争,也使得国家负担重,人民不能休养生息,从朱瞻基开始,不再主动攻击蒙古草原,转向守成时代,发展国内民生,

中原地区,水土丰茂,文化进步,儒家盛行,一旦进入盛世,军队衰败迅速,明朝军队从此不再是优势对待草原骑兵。但是中原强盛,经济发达,草原民族还是很难获胜。打仗不但打的是兵力,更是财力。打仗的装备粮草,军饷,赏银等等。

朱瞻基开始发展国内生产力,虽然部队战力下降,但是国内生产力大增。明朝创立的内阁制,是当时最先进的官僚体质,科举制度发展完善,选拔了全国的高级人才,内阁老,更是精英,因此,明朝得以蓬勃发展。

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实行海禁,虽然有郑和下西洋,总体还是海禁。禁锢了中国的海洋文明发展。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自给自足,又有皇帝闭关锁国,

随着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从明朝,由世界超级大国,逐渐落后下来。到了清朝,政府继续闭关锁国,好了,说远了,今天说的是孙太后。

最后我总结一下吧,孙太后时期,三杨主政,治国能臣,国家经济发达,然后又有于谦主政,依然是无敌,再往后,孙太后的孙子重孙做皇帝,比她儿子还是聪明,励精图治,搞了个中兴,所以不是亡于孙太后时期。



美文0378


个人觉得不是,明朝的马皇后和孙皇后,还是比较开明的,体恤臣民的,由盛转衰,主要受朱元璋册封太孙为帝,造成后代之间间隙较大,争夺地位,互相残杀,同时残害忠良,人人自危,躲之而不及,再也很难出现德高望重、能力强悍、体恤民生的明君了;直到李自成攻破紫荆城,崇祯皇帝煤山自尽,明朝就轰然倒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