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为什么挖不下去了?是技术达不到还是另有隐情?

小包看看


导语:秦始皇嬴政,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别的不说,光说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几点,贡献就空前巨大。是他结束了春秋战国半奴隶半封建的割据状态,也奠定了中国封建历史两千多年的格局。说起关于秦始皇的话题,人们总是津津有味,他也被许多思想家誉为“千古第一帝”。

秦始皇的一生,有太多的未解之谜。他的身世之谜,他的不立后不立储之谜,他追求长生不老之谜,他的死亡之谜等等。这其中最让人们感兴趣的,则是他的陵寝之谜。

我们先来看看秦始皇陵究竟有多大。


秦始皇陵是仿照当时的都城咸阳而建,由陵园区和从藏区两部分组成。整个帝陵占地约56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

陵园占地约为8平方公里,始皇陵的地宫就位于陵园的中心地带,它近似于一个正方形。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高76米,占地面积超过了12万平方米,四周还分布着大大小小陪葬坑400多个。

《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大抵知道,秦始皇的地宫里有铜做的椁,有都城、皇城、宫殿。还有文武百官塑像,有各种各样奇珍异宝,把整个地宫都塞满了。同时,秦始皇还在地宫里用大量的水银修建了江河湖泊的模样,并让能工巧匠让它们流动起来。还特地增加了防盗机关,下令工匠修建能自动发射的弓弩,以对付盗墓贼。地宫屋顶,有日月星辰等天空景象,地面有江河湖泊,高山平原。同时,细心的秦始皇还用“人鱼膏”来解决了地宫里照明的问题,据说能长久不灭。

总之,始皇把生前拥有的一切,都修建在地宫里,完全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让他能在地宫中宛若在世,继续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

研究历史的肯定都知道,文献的可信度绝对不如出土的实物,既然已经确定了秦皇陵的位置,秦始皇陵墓为什么挖不下去了?其实,原因说出来很无奈,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原因。

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现在保护文物的手段和技术还不成熟。

1956年,在一次施工中,无意发现了明朝定陵墓,也就是万历皇帝的墓穴,人们欣喜万分,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了定陵墓,人们就傻眼了,本来五彩缤纷的字画和丝织品一瞬间全部失去了色彩。后来又发现了武则天墓,周总理指示,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再开掘帝王陵墓。

秦朝时没有纸张,文字都记载在竹简上,上面的文字可以想象其历史价值有多高,如果保护手段不成熟,陵墓里处于饱水状态的竹简迅速脱水,然后变成细线,一碰就碎,那样就什么价值都没有了。

出土的竹简,没有保护好久是这样

竹简只能这样保存

其二、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秦皇陵里面是有水银的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意思就是秦始皇陵中含有大量的水银,这些水银还代表着山河江川,分布在秦始皇陵的各个角落。

另外,在2002年,国家首次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全面的地下考古勘察工作,考古人员发现在地宫上的封土堆上存在着严重的汞异常现象,这与《史记》记载的吻合。

在那次历时一年的考古勘察中,研究人员初步确定地宫的深度达到了30多米,探测仪的勘测结果还表明,地宫中不仅有水银,而且水银的藏量非常庞大。大胆推测,地宫中的水银可能多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

  

更让人吃惊的是,将地宫内水银分布探测图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疆域图对照,发现这两张图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考古专家认为这是秦始皇在死后仍然希望继续占有天下的愿望。

可以想象,一旦打开地宫,释放出来的毒气是无比巨大的,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其三、如果挖掘秦始皇陵,需要多少资金?国家是否能承担的起?是否会劳民而伤财?这个都是需要考虑的。

目前,虽然有了大地探测技术,但是并不能完美的探测出地宫的详细情况。而且按照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地宫还采取了各类保护措施。如果不采用大规模的揭顶式的挖掘方式,而是采取寻找墓穴入口向内进行挖掘,那么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陵墓地宫的安全都无法保证。完全靠人工挖掘,将会是一个比修长城还漫长的过程,如果使用机械,陵墓结构就很有可能遭到破坏。

最主要的是,经过了2000年的地质变迁,陵墓地宫的墓道已经被填埋,地宫也很可能有塌陷和毁损了。所以,如果真要发掘秦始皇陵地宫,就必须是“大揭顶”式的发掘方式,必须去掉地表的封土。

按照现在的封土规模,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高76米,接近20万方的封土工程量。虽然资金问题,对于盛世中华而言,已经不是问题。但是移除封土需要有一个过程,就要进行现场保护,避免遗迹及发现的文物遭受风吹雨淋和日光侵害,那么就要搭建一个500米见方,高达近百米的一个大型保护建筑。从工程上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而且发掘过程也会比较漫长,必须细细的进行清理,所有挖掉的封土,还要人工进行过筛,以便筛选出其中可能存留的文物。这将会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就比如,比秦始皇陵小近50倍的秦公大墓,发掘清理工作就从1976年一直进行到了1986年才完成,整整十年呀。以此推算,秦始皇陵的发掘,500年?这……几十代人的接力呀!

其四、国家对于文物的维护政策

我国文物维护方针政策是“维护为主,抢救为首,合理使用,加强管理”,并且周总理强调在没有完善的发掘技术之前不能再发掘任何古墓,不可重演定陵的悲剧。

我们国家的考古队,一般对古代的皇陵,都是采取保护性挖掘,也就是说在陵墓被盗,或者面临毁坏的时候,为了保护文物,研究历史,才会开挖这些文物的。

再者我国的儒家文化传统,特别重视尊重先人,讲究“入土为安,死者为大”,挖坟掘墓、盗挖陵寝一直倍受谴责,属十恶不赦的大罪,秦始皇一统天下,于中华民族发展居功甚伟,被赞为千古一帝,如果贸然挖掘秦始皇陵,从民族感情上来说也是难以被国人所接受的。

总结:无论开掘秦始皇陵能有多少历史考古与旅游文化价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没理由进行开掘式的破坏,让它以完美的形式屹立于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来说,可能比开掘意义与价值更大.


路之意


秦始皇地宫,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这个结果在考古界引起轰动。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力完全揭开秦始皇陵的真面目。

早先,有研究人员对秦始皇陵封地的土壤进行了汞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这里土壤的汞含量高于周边土壤,进而大胆推测水银是来自地宫。

《史记》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秦始皇陵中有大量的水银的说法,多次的测验和物质探测,也证明了一个事实,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是正确的。

有学者说,水银可以防止尸身不腐,还可以防止盗贼,鉴于这两点,一代霸主的秦始皇的尸身可能完整地存在于地宫之中。

大量的水银挥发出的有毒气体,也让盗墓贼望而却步,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秦始皇陵的安全。

而挖掘就意味着毁坏,如果这些宝藏在地下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就不要擅自挖掘。而秦始皇兵马俑正在缓慢风化,这些在地下埋藏了2200多年的老古董开始露出地面后,一直面对氧化,水侵的威胁。

而技术问题不到位,秦始皇陵打开后,许多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在风化,侵蚀的作用下毁坏了。

秦始皇陵地宫设有防盗机关,相传,秦始皇陵地宫的周边填了一层很厚的沙子,形成沙海,这沙海就是秦始皇陵的第一道防线,使人无法通过挖洞进入墓室,如果沙海只是传说,那么暗弩则有明确记载,当人触发机关时,就会被强弩射死,与暗弩相配合的还有陷阱等。地宫第三道防线便是水银河,大量水银像江河湖泊一样通过机械运动循环流动,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尸身不腐,另一方面使得水银蒸发的有毒气体,将使进入墓中的人中毒而死。


再来壶美酒


我个人认为两者皆有原因

文物保护问题:

秦始皇陵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里面的文物肯定是非常脆弱的。

据说在挖掘和秦始皇陵时间相隔差不多的马王堆汉墓时,曾发现一片鲜藕,考古人员一触碰瞬间化为灰烬。您想想,一个汉墓里的文物一经触碰都能化为灰烬,更何况时间更为久远的秦朝古墓呢?

传说秦始皇把生前所有的财富以及秦帝国相当多的秘密都搬到古墓里了,而且本来中国考古就对秦史掌握的不多,这要是一不小心全都化为灰烬,那可就亏大了。

机关问题:

据前几年的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地宫深处确实存在这大量水银(汞)。这要是处理不好造成大量人员汞中毒,那可就不好了。

要使2000多年前的机关在几千年后还能发挥作用,所以必须使用水银,石头一般的机关,像弩箭之般的机关就算有也不会起多大作用。像落石机关关于石头的机关在2000多年后是否还能正常使用也未可知啊!

弩箭问题和落石问题都好解决,最主要的就是防备水银问题。

总结:文物保护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保护大量文物接触空气,而化为灰烬。技术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保护文物以及防止水银中毒。

祝愿中国考古早日研究出相应的科技!祝秦始皇陵早日重见天日,震惊世界!

谢如有错误请大家文明指出,感谢各位的观看。

end


落日鹜飞


自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郭沫若主持的明定陵挖掘事件发生以后,周恩来总理就曾批复说“不会去主动挖掘古代帝王陵寝”。据说郭沫若提出要挖掘秦始皇陵的时候,周总理以“不能忘挖,不准挖,不敢挖”个字回复。周总理的两次批复也成为考古界约定俗成的规矩。明定陵是明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的陵寝,由于当时技术不成熟,在挖掘的过程中保护不当,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还没有来得及面世,就风化,顷刻间灰飞烟灭。据说万历皇帝的棺材板都被附近的村民拿去劈柴烧了火。6岁的万历皇帝登基,22岁就给自己修建陵寝,耗时6年,里边文物自然不计其数,但是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让人扼腕叹息。



对于秦始皇陵的发掘,首先技术上是不成熟的。虽然现在技术先进了许多,通过地理勘探技术,大体上摸清了秦始皇陵的结构。但是秦始皇陵占地面积广大,里面夯土结构结实,石质材料为器,要打开十分的困难。秦始皇陵内各种机关,贸然炸开或者移动机关必然造成整个陵寝的破坏,得不偿失。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意思就是说秦始皇将天文和地理搬到了他的陵寝里边。“上具天文”还没有得到证实,但是“下具地理”却在考古专家的勘探中基本得到了证实。专家们通过对秦始皇陵土壤的汞含量检测发现东北和西南最高,西北几乎没有。这与清朝版图,都有黄河大泽,南有长江,云梦的版图大体相符。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秦始皇可能把秦朝的版图搬进了他的陵墓,以水银为江河。如果贸然打开,在没有确定水银的具体走向有时候很容易造成水银中毒或者周围水土的破坏。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开创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奠定了2000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郡县制,统一货币等等措施都对我国封建2000年,甚至现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代表,我国在古代文化中一直有入土为安,盖棺定论的说法。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如果有一天非要开启秦始皇陵的话,必须要经过慎重,慎重,再慎重的考虑。因为陵寝埋在地下,才是对皇陵最好的保护,一旦发掘或多或少都会造成整个人情的破坏。期待有一天,我们的技术能够发展到不发掘秦始皇陵,我们只要在外边就可以看到陵寝里面的整个情况。



红雨说历史


文物保护技术不过关。

2.周总理的指示+国家政策不让。

3.其他专业技术尚未达到可以发掘的程度。

关于这点我举个建筑学上的例子:一般的田野考古都要分季节,要在雨季来临、雪天来临前尽早结束,不然对人员,对地下文物损伤太大。实在结束不了,那就得搭个棚把考古工地罩起来防水。

秦始皇陵的发掘就显然不是几个月能搞定的了,于是问题就来了——要在地面上建造一个把皇陵完全罩住的大房子,中间不允许有柱子(打桩立柱子势必影响地下墓室地宫结构),跨度几百上千米,这个技术目前还达不到。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兵马俑一号坑的那个建筑,再对比一下始皇陵封土堆的大小,就明白为什么了。

补几张图,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跨度:

第一张:兵马俑一号坑的建筑,基本上是极限了。

第二张:2013全国考古十佳发现终评河北曲阳田庄大墓的考古现场。可以看到在两侧边缘也都已经立起了支撑顶部横跨梁的柱子,说明顶部受力已到极限了。

第三张:秦始皇陵封土堆大小。根据秦陵专家袁仲一先生的测量数据:历史记载的封土堆转换成现在的长度是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周长2,000米,现在经过两千年,实测东西长345米,南北长355米。

就这面积,要全部封起来难度太高了。

4.既然我们做不到,不如留给后代。





墙上芦苇


现在这些人真有意思,整天想着去掘自家祖坟!

<strong>

秦始皇陵不是挖不下去了,是根本就不想挖!

咱们国家文物局有过明确规定,对于古代的帝王陵墓,不主动挖掘!什么情况下会去挖呢?

第一,陵墓已经被盗,或者有着被盗的风险,为了保护国家文物不落在盗墓贼手里,必须得挖!

第二,由于地质灾害,不管是人为还是自然原因,只要是陵墓面临坍塌的危险,为了保护文化,得挖!

第三,因为工程建设、自然灾害,无意间被发掘的陵墓,比如说开发商打地基不小心打到陵墓上了,那么出于文物保护得目的,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考古发掘。

总而言之,如果陵墓是好好,完整的,那就没有必要去挖它!

秦始皇陵现在就是这种状态!

当然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技术上不能保证!

因为挖陵墓容易,但再挖得同时,如何保证里面得文物不受破坏,以及里面得文物被发掘出来以后,如何保存,都是问题。

首先秦始皇陵,规模宏大,地宫环境复杂,从目前得考古进展来看。其对于秦始皇陵内部得结构、布局、机关、形式都还只是停留在一个相当表面的阶段。如果盲目开挖,根本无法保证文物甚至于考古队员的安全。

还有就是挖掘之后的后续工作怎么办,要知道这些尘封地底的文物一旦重见天日,那两千多年的历史将会很快的在其身上显出痕迹。可能有些文物再陵墓里面还好好的,一出来就毁了。这样的例子可不少.

当年的“定陵”事件,那就是惨痛的教训。

上世纪中叶,历史学者吴晗郭沫若等人,在技术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发掘定陵,许多文物因为尘封四百多年,出土之后便于空气发生剧烈反应,各种珍贵字画、丝织品顷刻之间灰飞烟灭,让人心痛。

那是中国考古历史的一次耻辱!
国家也是因为这一次的教训,出台了“不主动发掘”帝王的规定!

事实上,类似的事情也曾发生在秦始皇陵边上,兵马俑在发掘出来的时候是彩色的,现在却是黄土,原因就是因为其身上的颜料因为氧化而脱落.


所以,种种教训告诉我们,擅挖秦始皇陵,是要出问题的。

在技术条件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只要秦始皇陵没有受到外部威胁,那就不要去谈发掘。当然了一定程度勘探、试掘是可以的,甚至是有必要的。谁也无法保证,秦始皇陵会一直完好,万一不幸需要“抢救性”挖掘,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们,得要有准备。

至于其他的想法呢,那就不要有了!

人家秦始皇可是咱们华夏先祖,挖祖宗的陵寝,不就在挖自己祖坟吗?


白话历史君


秦始皇做为千古一帝,他的陵墓也是现存规制最大的。《史记》中曾记载秦始皇陵穿三泉而建,奇珍异宝藏有无数。有经济学家就曾主张发掘秦始皇陵带来的各方面效益是很大的,但是过了这么多年迟迟不挖其实是有一下下几点考量的。

第一,文物保护技术不过关,秦始皇陵里的兵马俑刚被挖掘出来的时候是五颜六色、栩栩如生的,仿佛天兵天将下凡。可是没过几分钟就因为氧化变成了现在的土灰色。可想而知如果现在就打开了皇陵,那会有多少文物遭到不可估量的破坏。

第二,据专家探测,地宫内含有数量惊人的水银。秦始皇为了在死后能享受到生前的荣誉,地宫是按照当时中国的版图模拟建的。水银就是用来模拟中华大地上的江河湖海,水银是有毒性的。如果打开皇陵工作人员将会面临毒气的威胁,所以必须把皇陵揭顶才行。揭顶的难度又太大,考古技术条件也达不到。

第三,根据我国目前的政策,对于帝王陵只能“抢救性发掘”。也就是说发现帝王陵被盗了,或者遭到破坏了国家出于保护的目的才能进行发掘。除此之外,一律不能发掘帝王陵墓。

其实我倒是觉得不挖秦始皇陵是好的,因为史书中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想象,让我们对这个地下皇宫很是好奇,很期待底下到底埋藏了什么奇珍异宝。但是如果有一天真的挖掘了,发现底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奢华,我们会不会感到一丝失落和遗憾呢?





文溪古今


秦始皇主陵地宫是否开挖的问题,考古界一直都在争论,有支持开挖的,也有反对开挖的,争论双方也都有自己的理由。

国家所持态度是“不主动发掘”,之所以持此态度,主要是从文物保护方面考虑的。毕竟所有的古墓,以及墓葬中的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如果遭到损坏,那就再也不可能被重造了。这方面曾经有过很多次的惨痛教训,所以,国家是不会允许再进行类似“杀鸡取卵”式的考古发掘。


秦始皇陵目前已经进行的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主陵周边的陪葬墓坑,对于主陵地宫,目前还没有发掘计划。之所以迟迟未开挖主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目前所具有的考古和工程技术能力,还达不到完美保护的标准。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原本都是彩色的,但在被发掘出土后不久,就会出现颜色褪去、脱落的现象。虽然经过了数十年的研究,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完美的保护方案。

除了陶俑及其表面的颜色之外,秦始皇陵地宫中,还很有可能出现壁画、绢纸、丝绸、食物等等类型的文物,现在也都没有完美的保护方案。这类文物的保护,特别是有机质的文物,也一直都是考古界的难题。

除了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文物保护问题之外,发掘方法和发掘过程,也会面临很多技术性问题,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目前,虽然有了大地探测技术,但是并不能完美的探测出地宫的详细情况。而且按照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地宫还采取了各类保护措施。如果不采用大规模的揭顶式的挖掘方式,而是采取寻找墓穴入口向内进行挖掘,那么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陵墓地宫的安全都无法保证。完全靠人工挖掘,将会是一个比修长城还漫长的过程,如果使用机械,陵墓结构就很有可能遭到破坏。

最主要的是,经过了2000年的地质变迁,陵墓地宫的墓道已经被填埋,地宫也很可能有塌陷和毁损了。所以,如果真要发掘秦始皇陵地宫,就必须是“大揭顶”式的发掘方式,必须去掉地表的封土。

按照现在的封土规模,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高76米,接近20万方的封土工程量。虽然资金问题,对于盛世中华而言,已经不是问题。但是移除封土需要有一个过程,就要进行现场保护,避免遗迹及发现的文物遭受风吹雨淋和日光侵害,那么就要搭建一个500米见方,高达近百米的一个大型保护建筑。从工程上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而且发掘过程也会比较漫长,必须细细的进行清理,所有挖掉的封土,还要人工进行过筛,以便筛选出其中可能存留的文物。这将会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就比如,比秦始皇陵小近50倍的秦公大墓,发掘清理工作就从1976年一直进行到了1986年才完成,整整十年呀。以此推算,秦始皇陵的发掘,500年?这……几十代人的接力呀!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发掘完毕之后,还要进行全面恢复,将地宫修复,然后将封土回填,重建封土堆。这将会是又一个新的大工程。

同时,秦始皇陵早已经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了,如果要发掘必将会世界瞩目,将会面临很多国际性的问题。如何协调国际考古界,是不是要进行国际合作等等,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所以,发掘一个秦始皇陵所面临的的问题太多,在没有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之前,还是保持现状比较好。

奕天读历史


长期以来,关于秦始皇陵是否发掘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可以明确告诉大家的是,如今不打开秦始皇陵地宫,主要是处于保护,同时也包括一定的技术问题。

坚持保护和研究,是当前文物工作的基本要求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有多重要,我想不必多讲了。对于这座墓葬,从专家学者到广大民众,都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仅我个人在悟空问答上所回应的此类问题,便不下十余个,可见大家对这座帝陵的期待程度。

但是,可以明确告诉大家的是,至少在近几十年内,秦始皇陵地宫是不会打开的。因为,文物部门早就明确指出,现阶段的工作要求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除非有极其特殊的情况,不会对进行主动发掘。这种决定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抢救性发掘已经令考古工作者应接不暇,主动发掘的情况短期内不会增多

随着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许多大型工程建设不断开展。我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经常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新的文化遗存。出于保护,相关法律和文件明确规定,必须对遗址进行考古清理后才能继续动工。

所以说,如今各地的文物工作者,都在忙于配合基础建设,对即将面临破坏或掩盖的文物遗迹进行清理保护,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展主动发掘。这也是当前文物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以保护为主的文物工作方针,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更不可能对大型陵墓进行正式发掘。

发掘秦始皇陵,将是一项工程极其浩大的文化工程

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单纯性的打开任何一座陵墓,都不是什么太大的难题。但是,考古不能使用“暴力”,更需要注重对文物的保护。从这一方面来看,当前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另外,发掘秦始皇陵地宫,必将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作,即便是采用大型机械配合作业,要真正全面地进行揭露,也需要几十年,甚至是一两百年的时间。可以说,即便有一天技术达到要求并得到政策允许,也难以轻易下此决定。毕竟,这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中间会历经什么,谁也不敢肯定,一旦失败,便会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

总之,不将秦始皇地宫打开,既有技术原因,也有政策因素,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强保护。尽管我与大家一样对这座千年帝陵十分好奇,但真的不想见到对其动工的那一天。


史海烂柯人


“我们要把这些文物保留下来,等到科学技术更高的时候再进行发掘。”

2015年,受邀访问英国,在女王的陪同下,参观了白金汉宫中国藏品。期间,参观了一尊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制品。看到这里,兴致勃勃地跟女王介绍了秦始皇陵的历史,上面这句话,正是在介绍兵马俑时所云。

在上边看来,秦始皇兵马俑没有进行挖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技术达不到。

别以为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就可以对秦始皇陵下手。从前两年发掘海昏侯墓就可以看出,想要发掘秦始皇陵,以现如今的手段,根本就不可能。

海昏侯墓整个墓园面积有4万多平方米。

2011年发现盗洞之后,文物部门立即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发掘之前,现在墓园之上修盖一整块儿彩钢棚,将墓园与外界环境隔绝开,最大限度保证文物不受损害。

在发掘海昏侯墓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首次使用低氧舱设备,防止一些容易氧化的文物氧化。海昏侯墓的内棺全部整体打包进实验室,工作人员甚至需要带着氧气瓶作业。

海昏侯墓从发现盗洞,到清理完毕,一共用了5年时间。与之相对应的是马王堆汉墓,级别几乎相当,而且马王堆汉墓有三座大墓,整个考古发掘才用了2年。

可见,科技越发达,考古人员对待文物越小心。

秦始皇陵与海昏侯墓相比,有多大的差别呢?

从级别上来看,海昏侯是候,秦始皇是皇帝,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海昏侯墓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秦始皇陵占地面积56.25平方公里,所用计量单位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

若要发掘秦始皇陵,采用的方式与海昏侯一样,也是揭顶式发掘。

秦始皇陵封土堆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想要把这个封土堆给“揭顶”,仅仅挖土方一项就需要资金568亿元。这个费用还是在一切都顺利的情况下,如果出现意外…

封土堆“揭顶”之后,还要对封土堆四周的陪葬坑进行发掘清理。然后,在上面搭建一个密闭的彩钢棚,将陵园与外部环境隔绝开。

换言之,想要发掘秦始皇陵,至少需要搭建一个占地120750平方米的大棚,大棚中间禁止有立柱(大棚完全中空)。从秦始皇的陪葬坑——兵马俑就可以看出,这个中空的彩钢棚并不容易。

这仅仅是将封土堆下面密闭起来,若是整个陵区,大概需要一个比《阿甘正传》里的摄影棚还要大的空间,嗯,里面至少能容下一个“海”。

密闭空间解决好,才是氧化、掉色、汞蒸气、文物与史实相悖的问题。

不过,仅仅是挖个“坑”就需要500多亿,其他费用更不在少数。估计,整个秦始皇陵发掘下来,起码得2000亿。

所以,发掘秦始皇陵主要有两个问题:技术、资金。

在这两个问题之上,还有一个政策原因——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

当然了,发掘秦始皇陵还有一个历史原因:若是真的将秦始皇陵发掘了,陵墓里的文物对现如今的史学认知相悖,那该信谁的?比方说,《竹书记年》的发现,与之前的历史记载有相悖之处…

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在考虑清楚之前,还是莫动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