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孩子總和玩具睡覺?你以為是“戀物”?不,暗示進入了“泛靈期”

文丨圖圖爸爸

前幾天和一個寶媽聊天的時候,說到了她家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問題,她說她家孩子每天回到家裡,都會和自己的玩具說話。

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必須把之前爸爸給她買的布娃娃放到床上,甚至給布娃娃蓋整齊,並且對娃娃說晚安。

有些時候爸爸媽媽給孩子洗澡,孩子也會乖巧的對媽媽說“我們也要給熊熊洗澡”。

孩子總和玩具睡覺?你以為是“戀物”?不,暗示進入了“泛靈期”

除了孩子口中的名叫熊熊的布娃娃,孩子將家裡面所有的玩具都起了名字,並且絕對不會將他們的名字叫錯。

回到家裡面第一句說的絕對是“小軍快點過來”,而她所說的小軍就是一輛軍工類玩具汽車。

當然,除了這些怪異行為之外,孩子走到大街上,如果突然將草坪踩到,她還有可能對草說“對不起”這句話。

不知道大家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確實和周圍的一群寶寶聊天,她們都表示自家孩子或多或少的都有這樣的行為。

好像在她們的眼中和自己相處的玩具都有生命,所以,每天也會和玩具相處陪他們聊天。

當然,還有一部分寶媽認為孩子出現這樣的症狀,其實就是因為有戀物症。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或許孩子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這樣簡單。

孩子總和玩具睡覺?你以為是“戀物”?不,暗示進入了“泛靈期”

孩子總和玩具睡覺?你以為是“戀物”?不,暗示進入了“泛靈期”

01孩子和玩具睡覺,真的是“戀物”嗎?

孩子和玩具睡覺,並且把玩具當作是自己的朋友,會給玩具蓋被子怕他感冒。有一些孩子在睡覺的時候,必須要抱媽媽給自己買的小毯子或者其他的東西,難道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真的就是戀物嗎?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一些心理學家研究表示,這或許是孩子進入了

“泛靈階段”。

在孩子三歲以後,他們的意識比父母所想的更為自由,他們在三歲之前一直處於從父母這裡得知知識的狀態。

所以,等到三歲以後因為大腦各個方面的系統逐漸聯合起來,這時候就會有自己去思考、分析的能力。

自然而然他們也會對周圍的事物產生一定的情感,甚至和他們進行交流溝通,或許在父母看來有一些痴傻,但是絕對不是所謂的戀物。

孩子總和玩具睡覺?你以為是“戀物”?不,暗示進入了“泛靈期”

孩子總和玩具睡覺?你以為是“戀物”?不,暗示進入了“泛靈期”

02什麼是“泛靈階段”?

心理學家對於泛靈階段有一定的界定,他們認為幼兒在某一階段會出現一種所謂的泛靈思維。

也就是說,他們會對自己周圍的所有事物進行一定的劃分,並且把他們當做是和自己同等的存在。

在這個過程之中,在孩子心目當中所謂的實物會有一定的生命,就像是我們正常人一樣。

1)認為萬物都有生命

確實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對於外界事物並不像父母所想的這樣瞭解的較為深刻,在和其他事物相處的時候,或許也會通過空間的想象,以及創造力的發揮感知到周圍事物的存在,這時候孩子必然會認為萬物都有生命,而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2)對物質較為依戀

試想一下,如果把周圍的事物都當做是一種有生命的存在,必然而然也會和他們做朋友。

對於一些較為孤僻的孩子來說,可能和這些玩具相處更讓他們舒適,這時候對於物質的依戀程度也比父母要多。

孩子總和玩具睡覺?你以為是“戀物”?不,暗示進入了“泛靈期”

孩子總和玩具睡覺?你以為是“戀物”?不,暗示進入了“泛靈期”

03“泛靈”心理對於孩子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一些家長就在疑惑:如果自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緒,是不是表示他心理不正常?畢竟一個玩具怎麼能稱之為是有生命的嗎?

實際上家長這樣的錯誤觀念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們也應該明白所謂的泛靈心理對於孩子存在一定的正面影響,而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

特別是處於泛靈階段的孩子,他們也會表現出來以下三種特點:

①對物質有較高的愛意

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一些對物質較為依賴的孩子總是會被認為他們身上是否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比如孤獨症、自閉症。

確實這些病症的孩子,他們對於物質的依賴比父母的依賴更多,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是,在泛靈階段的孩子,他們表現出來這樣的狀況是較為正常的。

因為他們處於這種階段,對於“萬物皆有生命”的感知較為明顯,這時候自然而然也會把物質當作使自己的朋友也會對他們有較高的愛意。

孩子總和玩具睡覺?你以為是“戀物”?不,暗示進入了“泛靈期”

②鍛鍊了交流溝通的能力

一些父母就會發現孩子某一階段不太願意和父母說話卻會和玩具交流,甚至有一部分父母還會因此吃醋。

實際上在孩子成長髮育的過程中,走到泛靈階段是大部分孩子可能經歷的,長時間和玩具進行溝通交流也會鍛鍊孩子本身的表達能力。

特別是孩子把玩具當作是可以聽懂自己話的存在,這時候他們還會表現出來較為耐心、有愛心的狀態。試想一下,這樣的性格形成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沒有任何的影響嗎?

③形成了較好的性格

確實孩子在面對這些物質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來的狀態是不同的。或許在和爸爸媽媽相處的時候,孩子更為暴躁易怒,說一不二。

但是在和玩具相處的時候,他們就會把這些玩具當作是一個朋友,在對待朋友孩子表現出來的乖巧狀態,可能是很多父母和孩子相處無法企及的。

孩子既然能對這些所謂的事物有一定的敬畏心,同時願意耐心的和他們說話,那麼孩子自然而然也會在這個過程之中形成較好的性格。

孩子總和玩具睡覺?你以為是“戀物”?不,暗示進入了“泛靈期”

孩子總和玩具睡覺?你以為是“戀物”?不,暗示進入了“泛靈期”

04作為父母,在孩子“泛靈心理期”到底應該怎麼做?

當孩子進入泛靈心理期之後,作為父母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行為對於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如果對孩子進行打罵訓斥,其實就會讓他們缺乏安全感,畢竟這種物質對於他們來說是朋友。

如果父母隨之將其扔掉,只會讓孩子心理受挫甚至將這種恨意轉到父母身上。

我們在孩子泛靈心理期一定要明白以下4點,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同時不會讓父母感到擔憂。

⑴適當的理解孩子的情緒表達

我們生活或者工作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可能還會尋找同齡人進行訴苦,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有些時候所表達出來的嬰語是父母無法理解的,就算是理解父母,也不願意花時間去和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嘰嘰喳喳幾個小時。

但是對於這些沒有靈魂的物質來說,他們可以接受孩子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其實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

我們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一定的評價,讓他們慢慢的明白自己到底應該做!

孩子總和玩具睡覺?你以為是“戀物”?不,暗示進入了“泛靈期”

⑵教會孩子分辨“現實與虛幻”

當然確實有一部分孩子表現出來泛靈階段的狀態讓家長感到害怕,因為他們有些時候會因為物質的存在而和爸爸媽媽爭吵。

在這個過程之中,父母就應該考慮讓孩子分辨清楚所謂的現實與虛幻,可以理解孩子的情緒表達但是不能縱容孩子對於物質寵溺甚至因此而傷及無辜。

只有讓孩子明白所謂的現實是怎樣的,而這種物質的存在是虛幻的,才會讓孩子懂得如何去和物質相處?

當然我們也應該清楚說話的藝術,避免傷害的孩子內心的狀態,畢竟在他們的心目當中所謂的玩具必然是他們的一個好朋友。

⑶避免孩子過度依賴“物質”

孩子依戀物質是正常的,但是孩子慢慢成長長大之後他們就應該脫離這樣的狀態。特別是大部分的孩子在三歲左右就有可能去幼兒園,難道孩子去幼兒園,還要將自己所依戀的一些物質帶走嗎?

不管是一個小布娃娃還是其他的汽車模型,孩子過度的依戀物質,可能會對他個人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

孩子總和玩具睡覺?你以為是“戀物”?不,暗示進入了“泛靈期”

⑷鍛鍊孩子的想象力

其實在泛靈階段孩子的想象力是較為豐富的,如果細細的去聆聽孩子和一些玩具的對話,我們就會發現他把玩具當做自己的朋友,而在和朋友交談的過程之中,所存在的一些事例也是生活之中發生的。

當然除此之外他們的對話也會彰顯出來孩子內心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之中父母一定要避免將他們突然打斷。

如果可以的話還需要和孩子進行一定的交流討論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也會鍛鍊孩子的想象力。

物質的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也都聽過萬物皆有靈的話語,其實孩子在泛靈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狀態是值得父母肯定的,這時候對於孩子性格品質以及各個方面的影響也較大。

我們需要了解孩子所會出現的狀態並且進行一定的引導,避免過分的訓斥讓孩子擔心受怕。相信長時間如此,孩子也會成為一個有愛心、有道德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