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孩子一發脾氣就亂摔東西,家長越打情況越嚴重,試試這兩個辦法

5歲的小男孩被爸爸打完,又被奶奶打了一頓,直接扔到門外,是什麼事情讓家長如此對待一個孩子呢?

事情是這樣的,5歲的小男孩張碩,特別頑皮,爺爺奶奶也比較溺愛他,在家裡幾乎所有要求都能得到滿足,遇到家長說不行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是哭鬧,在不順心的話,手裡拿著什麼東西就直接摔,試過好多方法,都沒有奏效。

這天,因為沒有給他吃糖,哭鬧起來,對於已經吃過好幾顆糖的張碩,爸爸堅持不能給他再吃,孩子拿起一個小凳子狠狠地摔在地板上,板凳差點彈到電視上,生氣的爸爸直接拉過孩子來打了一頓。

安靜了沒一會兒,張碩再次要求吃糖,情景再現,這次,把桌上的水果盤直接掀翻,看不下去的奶奶動手了,上去直接哐哐一頓亂捶,把孩子扔到門外,關上了門,孩子在門外哭著,用腳踹著門。好一會兒,孩子沒不哭了,服軟後,才被放進屋裡來。

孩子一發脾氣就亂扔東西,打人,讓很多家長難以招架,不知如何是好,想糾正孩子,說好多次都不管用,像張碩家這樣直接打一頓的,只是當時見效,下次再犯的時候,情況會更加嚴重。


孩子一發脾氣就亂摔東西,家長越打情況越嚴重,試試這兩個辦法


面對孩子發脾氣,亂扔東西這個情況,家長應該怎麼辦?

理解孩子的情緒不受控

說道情緒,不得不說控制情緒的“情緒腦”。不只是孩子,20歲前,情緒腦沒有發育完全的青年,同樣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制,說年輕人血氣方剛,其實就是情緒腦不完全在作祟。

孩子更容易被情緒所控制,這也是孩子的天性。作為家長應該理解孩子的情緒,不能逆著孩子的情緒行事,那樣根本起不到效果,反而會加重孩子情緒風暴。

不動怒,和孩子的情緒共情

看到孩子無理取鬧,大哭、大鬧,家長說什麼也不管用,這時候孩子摔東西會刺激到家長緊繃的神經,被孩子的行為激怒,跟著孩子一起爆發,根本顧不上孩子,直接把情緒宣洩到孩子身上。

孩子本來還是生氣,看到家長髮脾氣,可能會鬧得更厲害,也有可能是被家長嚇住,恐懼戰勝生氣,嚇得不敢發脾氣,但是膽怯會油然而生。

看到孩子發脾氣,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冷靜,哪怕不去理順孩子的情緒,看著孩子發脾氣,也不要動怒,去打罵孩子,跟孩子一般見識。

最理智的就是安靜下來去聽孩子的傾訴,去了解孩子為什麼生氣,幫助孩子理解生氣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但是摔東西的行為是不對的。


孩子一發脾氣就亂摔東西,家長越打情況越嚴重,試試這兩個辦法


引導情緒,糾正行為

讓孩子理解了情緒是人的本能反應,就要正確地引導孩子發洩情緒的行為。生氣可以通過很多行為表達出來,大聲喊、跺跺腳、或者摔打可以拿來出氣的東西。家長可以通過這些方法,教會孩子正確地發脾氣,用一些正確的方法代替摔東西。

1、把“氣”扔出去

和孩子做一個遊戲,告訴孩子,如果特別生氣,想要摔東西的時候,可以找一個可樂瓶子,打開蓋子,衝著裡面大聲喊,喊得舒服後,蓋上蓋子,像手榴彈一樣,把瓶子扔出去。就像成人的漂流瓶一樣,把不開心的事情丟出去,在遊戲中,宣洩不良的情緒。

2、給孩子一個宣洩角

孩子發脾氣扔東西,主要是控制不住情緒,還有就是對東西的價值沒有概念,不知道哪些貴重,哪些不能摔。如果家長給孩子佈置一個“宣洩角”,在家裡開闢出一個區域,裡面佈置上軟一些的抱枕、毛絨玩具等,讓孩子生氣的時候去這個區域,隨意摔打這些被允許摔打出氣的東西,對孩子快速安靜下來是一個很有效的辦法。


孩子一發脾氣就亂摔東西,家長越打情況越嚴重,試試這兩個辦法


摔東西,就是孩子一個發洩情緒的行為,情緒管理,對一個孩子來說很難,但是從小教會孩子正確的發洩情緒,比控制孩子壓抑情緒要有效的多,對孩子長大後,自己管理情緒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